●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五十二

關燈


    容臣等會同諸將嚴兵以殲其眾。

    分銳以搗其巢。

    庶虜勢既散。

    而賊膽自寒矣四曰專責以制虜患。

    虜酋所近鎮城。

    各有督撫總協等官。

    如督臣魏學曾。

    親駐花馬池。

    極為得體。

    則清水興武橫城一帶。

    可保無事。

    至于延綏宜責之賈仁元。

    固原責之沈思孝。

    甘肅責之田樂。

    及各該總鎮將領等官。

    虜如不動。

    則相安無事。

    若稱兵內犯。

    則嚴兵固圉。

    以遏其鋒。

    或虜往寧夏。

    即出師搗巢。

    以牽其勢。

    須多方偵探。

    使不得動。

    庶我兵專力于賊。

    而各鎮之功。

    不在討逆之後矣。

    五曰豫儲偫以濟士馬。

    寧夏餽糧。

    不啻千裡、樵採供爨。

    無所取給。

    近聞偏關之外。

    絕無藁草。

    非先行置辦。

    恐時刻缺乏。

    則人心不安。

    須行司道。

    及管糧府佐等官。

    或百裡或五十裡。

    定委一官。

    駐劄常川撥運。

    務令有餘。

    仍多發太倉及馬價等項銀兩解赴軍前不但行軍犒賞。

    不可稽遲。

    即賊平之後。

    除賞功外。

    修理城堡、安撫人民。

    招補軍丁。

    所費不貲。

    用之有餘。

    即貯庫藏。

    以抵日後京運。

    不得妄費。

    若臨期請討。

    將何能濟。

    此猶萬分至緊。

    不可緩者也。

    六曰禁妄殺以安人心。

    驗賊首級。

    與虜不同。

    虜有炙痕巾痕種種可辨。

    賊係中國之人。

    倘妄殺冐功。

    不惟負陛下好生之意、所以討賊不宜割級也而適以堅從賊者死守之心矣臣請惟臨陣斬獲者、準以首級報功、其四外不時勦捕須令生擒。

    準與首功同賞。

    容臣會同各官審實。

    或即時誅戮、或監候待奏。

    或從權釋放。

    至于破城之後。

    猶宜嚴禁、有妄殺一人、及擅入民家者、即時梟示。

    以正軍法。

    庶功無冐濫、而民知有生矣、 ○第八疏【寧夏事情】 寧夏事情、已經二次具奏、自是以來、督臣魏學曾、信臣之真、而臣亦憫學曾之苦相與約誓同心滅賊、臣感其忠誠、盡心計議、學曾每夜露香跪禱、願以餘生贖一城生命。

    魏督臣於討逆甚有功以□緩被逮不旬日而西事竟平新督葉公勿如也彼此布置。

    事有端緒。

    除一切瑣屑。

    不敢凟陳外。

    自七月二十一日。

    開閘放水。

    城被浸壞。

    四面各數十丈。

    軍心踴躍。

    以為必克。

    三十日夜。

    賊駕船十一隻。

    偷穵參將達雲所守堤岸。

    擒縛軍士。

    被提督李如松。

    沖退斬獲一十六名。

    至八月初一日。

    參將來保。

    所築堤岸。

    被水沖決。

    遂棄前功。

    幸初六日。

    賊據教塲。

    麻貴奮勇占奪。

    初七日賊修東城。

    俞尚德親往擒斬。

    自此喪氣。

    不敢復出。

    城中糧盡。

    樹皮敗靴。

    悉以充食。

    飢民擁賊。

    早求招安。

    賊因紿之曰。

    朝廷已有鐵牌招安。

    奈諸將匿之。

    欲盡殺爾輩。

    愚民盡為所惑我軍亦以為言臣知其然。

    于十二日大出榜示。

    略雲許朝等既求招安先將城內飢民開報。

    限三日內。

    迎大兵入城。

    分別賑濟。

    如有疑畏。

    先將飢民赴河西寨給領。

    至十五日。

    又出一示雲。

    三曰巳滿。

    既不開門。

    又不放出支領。

    顯是各賊原無求招實意。

    要將闔城餓死又令我軍勞苦。

    軍民之心。

    始共恨賊十六日魏學曾。

    遣千總潘宗把總劉祿到城。

    跪稱鐵牌巳到。

    誘其出迎。

    暗約諸將。

    出即擒制。

    或進而圖之。

    葉夢熊亦差標兵百餘。

    暗伏接應事機可成。

    謀洩而止。

    二十日著力兔打正把都兒。

    合黨助賊。

    先該魏學曾調有防堡人馬、李如松又遣遊擊李寧、往鎮北堡勦殺、二十一日、虜又渡河、從李剛堡進入、離城僅三十餘裡、臣見事急。

    欲待督撫傳示、遠不及事。

    欲自行調遣。

    又嫌侵越。

    惟令標下把總張澤等、領兵百人、先往埋伏後、臣中軍李如樟、挺身願往、臣壯而遺之。

    令其約會麻貴李寧王通李有昇等。

    領兵三千。

    李如松恐其有失。

    親領千人。

    手馘虜首。

    虜眾大敗。

    各賊失望。

    我軍懽聲雷動。

    皆雲希有之捷原任總兵劉承嗣、又將決隄修補、水復到城。

    督臣葉夢熊許約撫臣、至期親督攻打、以賊勢度之、內絕民食、外無虜援、水一到城。

    必多頹壞。

    萬無不克之理。

    倘不如意。

    惟有坐困。

    但恐軍民。

    盡為餓莩、各賊尚支一年、邊地早寒、八月巳雪、三軍野宿、何能久存、不徹則恐生他變、勢必散屯各堡、無奈將心漸離、皆稱有病、臣與蔡可賢蕭如薰再三調停、尚不能挽、倘人心一弛、則虜賊復合、著打已被殺敗、莊吉求撫未得、賊知其有恨于我。

    而以重幣購之。

    東西並進。

    腹背受敵。

    不惟喪其前功。

    抑且有後患。

    此臣之所甚恐也。

    雖事權與臣無幹、而狗馬之心、不能自巳、謹條為六議、惟 陛下察之、一議恩澤、昔越王投醪、而三軍心醉、楚莊拊循而十人挾纊、葢誠意之感人深、而衣食之及人淺也、 陛下端居九重、慮周萬裡、何嘗一日忘西征將士哉。

    顧屢蒙皇賞。

    皆視為常例。

    不知所自。

    似宜特發綸音。

    念將士寒苦。

    即以在軍銀兩。

    各給冬衣。

    容臣等宣諭。

    使人人明知聖意。

    則一時鼓舞。

    奚啻紫貂裘帽之賜哉。

    三議塘報刪第二條。

    從來各邊軍情。

    皆據將官塘報。

    臣在軍中。

    極知其弊。

    如虜本數十。

    則曰數百數千。

    本未見虜。

    則曰彼此砍殺。

    止獲一二首級。

    則曰殺死數多。

    盡被扛去。

    軍士多被殺掠。

    則曰中傷軍丁。

    尚未查數。

    如臣在營中、查問我軍有無被擒。

    皆曰無有。

    忽賊放回竇元等十一人。

    皆節被擒縛。

    獨非軍乎。

    問賊徒有無出城。

    皆曰無有。

    及捉獲奸細王羊等數人。

    皆從城內出邊。

    其未獲者。

    尚有數十。

    獨非賊乎。

    諸如此類。

    難以枚舉。

    此臣之具奏。

    必查核明白。

    不敢止據塘報。

    自同欺罔。

    如沙湃之敗。

    雖在河東。

    與臣無與。

    但禦虜軍士。

    皆討賊之數。

    據報麻貴損兵一百八十。

    今未到者三百餘名。

    苗兵死者六百五十。

    今全軍未見一人。

    即如李如松張亮堡之戰。

    從來所無。

    因臣未查實。

    未敢報。

    葢無功之罪小。

    而欺君之罪大也。

    宜專委賢能司道。

    親在軍中。

    專查功罪。

    庶欺蔽無所容。

    而賞罰亦得其實也。

    四議賞罰、將帥之所以鼓舞人心者。

    惟賞與罰。

    必賞當功。

    罰當罪。

    而後人心悅服。

    諸葛亮罰二十以上。

    必親覽焉。

    誠恐以不當而失人心也。

    行罰如此。

    則行賞可知。

    今之人才。

    不知視諸葛何如。

    而所謂賞罰皆非親見。

    或主以偏係之私。

    而決之于左右之口。

    多置伺察以為耳目。

    不知諸將巧于彌縫。

    小人易以利動。

    耳目愈多。

    而是非愈亂似宜親在行間。

    不厭詳慎。

    若行之任意。

    恐有功不賞。

    已難示勸。

    況不賞而反罰。

    誰不怨望。

    有罪不罰。

    巳難示懲。

    況不罰而反賞。

    適啟倖門。

    此不可不嚴為之防也。

    五議冐功、軍中斯罔。

    其事非一。

    而最可恨者。

    冐功為甚。

    有自圓陞賞贖罪而買他人首級者。

    有實未出門。

    而竄名督陣者。

    有畏其勢力。

    而奪彼與此者。

    有以民為賊。

    以中國為夷狄者。

    甚至見人獲功。

    殺而奪之。

    併所奪首級。

    與所殺獲功之首。

    而成二功者。

    及委官視驗。

    不過全憑塘報。

    即再四查覈又以初勘為凖。

    人冐死以得功巳安坐而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