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五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國之罪萬死奚贖、以故不避煩凟、敢據實為 皇上陳之、葢本寺老庫馬價自嘉隆以來封識惟謹。
不許擅動。
誠謂老庫之銀。
即外廄之馬也。
無事折而為銀。
有事出以市馬。
以備非常。
所以拱衛神京。
固安根本。
慮至深遠、節奉 明旨不許借討、歷歷可敷、故自嘉隆至今、老庫馬價、所積幾至千萬、及後各部率意借討、遂至濫觴、始曰不得援以為例後卒以為例。
始猶兵部支請為例、自後各部亦借請為例、始借猶曰勒限補還。
及後竟不補還。
日減一日。
歲削一歲。
萬曆中三大征率借問金故空之乃爾以故屢年千萬之積殆盡今僅存二百萬有奇耳。
所謂儲蓄不備卒有水旱盜賊、無能以應、而國非其國者也、夫富家巨室、欲保其家、旦夜所以慮不常、防盜賊者備至周密、況以堂堂神京、所恃以戒不虞者、空疏至此、可為寒心、臣等蒿目焦心、計無所出、方思遵 旨取償該部原借銀兩、不虞今又借討百萬矣、卷查戶部所借本寺□柒百餘萬、不為不多、舊借未還、新借踵至、況本寺僅存貳百萬、今一借百萬、能堪幾借、竊恐不數月寺帑盡空矣。
寺帑空則神京幾無馬矣。
神京何地。
今日何時。
帑竭馬乏。
何以為國或曰事有、緩急、亦有輕重、等重從急、等急從重、京師之重、視邊圉何如。
譬之邊圍手足也。
京師腹心也。
未有剜心血以補手足者。
近見天象告變、河源已竭、民心騷動、亂萌已形、陰雨綢繆、不可不慮、是京師備禦、當急乎、當緩乎、倘一旦有警、欲徵馬則無馬、欲市馬則無銀、倉惶失措、誰職其咎、往者庚戍之事、至今念之、念人心悸、夫天下利害事惟身親之而後心知其苦。
今太倉空匱。
九邊告急。
計臣知也。
若寺帑匱乏。
後禍難任。
計臣豈知。
故計臣今日之請。
臣等今日之執。
所謂各痛各膓。
無非為國。
非敢動意氣爭區區衙門體面巳也、體面之爭小、軍國之計大、臣等竊見宋之季世、臣子不求為國濟事、動輒求勝、卒誤人國、臣等竊恨之、臣等所以不敢默默者、非敢求勝為 陛下守此官耳、挈瓶之守、手不失器、況軍國大計乎。
伏望 皇上俯念根本之重、加意桑土之計、敕下兵部酌議彼此、各有老庫錢糧、應否堪動、所借錢糧百萬之多、應否當從、從長計議奏請定奪、庶馬政有賴而大計不誤矣 ○宜從民便以昭節愛疏【便民節愛】
臣竊惟東南杼柚、供天府之需舊矣、歲供不闕、夙有成規、督造責之司府、辨騐委之按臣、沿行以來、上下俱便、近因該庫題改太監魯保兼管督織、無亦以邇來逋負數多、欲令催解進、毋後時耳、不知法非仍舊、則議論滋多、事當創始、則矢?見制宜定、近據魯保手本、及各府文移、紛紛往來、議論不一、各執異同之見、遂成道傍之謀、語多煩碎、不敢瑣凟 天聽、大都初據魯保既欲解銀、又欲解機戶、在有司則謂銀可起解。
機戶實不願解。
葢解雖有羨餘秤兌之苦。
苦在有司。
解機戶則有跋涉拘繫之苦。
苦在機戶。
近據魯保手本已準應天府解銀自織、免解機戶矣乃至于蘇州府則又令該府召織、但隻解銀、夫?自府織。
銀自府給。
豈不良便。
乃該監又欲解銀。
無論解而復領。
領而復給。
道路如織。
何不憚煩。
且使放銀者而不問織造之事。
織造者而不知給價之事。
中多不妥。
實為難行。
此有司有詞、相持不決、擔、延至今、該臣會同廵按直隸監察禦史曹楷馬從聘反覆思維、欲於兩議相持之中、求為歸一至當之策、倘果以解銀為便、如魯保近從應天府之請、銀自該監給。
?自該監織。
異日?之精否。
解進之收否該監獨操其權。
獨任其責。
而有司不與焉。
誠為簡便善事。
若謂蘇松額有局匠、難照應天府例、聽令該府自織、?成報監查解、以毋失其督理之權。
亦無不可若謂專敕督理、權當總攬即如內臣孫隆孫隆奢汰損國然其所為尚在情理內後來者益甚矣亦奉專 敕督理者、每歲?自該監織造工完、令機戶赴府、領價、沿行巳久、相安無事、此又良規可循、各府稱便者也、至於羨餘扛解、湏酌議成數、務從寬恤、庶省一分、民受一分之賜、若夫應天府坐派急缺?五千疋、先估合用料價鋪墊等銀共三萬八千九百八十餘兩、後因魯保議增羨餘、計無所出、欲議加派。
民窮如此。
其何忍言、欲摉庫藏。
隨處懸罄。
萬無可議。
惟有議留料價而巳。
既經各府具詳前來、應合具題、伏乞敕下工部覆議上請、俯、將應天府坐派急缺?五千疋、合用價杠鋪墊等銀三萬八千九百八十八兩一錢六分九厘八毫七絲三忽九微準留本府三十一二三年分解存、及各縣未解四司料價銀、及三十四年分營虞都三司料價銀、湊解該監給織起解、倘有嬴餘仍舊解部、其餘各府急缺歲造?疋如解銀赴監。
則織務全歸魯保。
一切秤收。
惟以工部法馬為凖。
?成解進。
該監自有專責。
不得累及有司。
如不解銀赴監。
則督織仍屬有司。
查驗起解務從體恤。
嚴禁參隨勒掯。
以甦民困。
庶上供不悞下民獲安、所以昭節儉而溥 皇仁者、在此舉矣 皇明經世文編卷四百五十一終
不許擅動。
誠謂老庫之銀。
即外廄之馬也。
無事折而為銀。
有事出以市馬。
以備非常。
所以拱衛神京。
固安根本。
慮至深遠、節奉 明旨不許借討、歷歷可敷、故自嘉隆至今、老庫馬價、所積幾至千萬、及後各部率意借討、遂至濫觴、始曰不得援以為例後卒以為例。
始猶兵部支請為例、自後各部亦借請為例、始借猶曰勒限補還。
及後竟不補還。
日減一日。
歲削一歲。
萬曆中三大征率借問金故空之乃爾以故屢年千萬之積殆盡今僅存二百萬有奇耳。
所謂儲蓄不備卒有水旱盜賊、無能以應、而國非其國者也、夫富家巨室、欲保其家、旦夜所以慮不常、防盜賊者備至周密、況以堂堂神京、所恃以戒不虞者、空疏至此、可為寒心、臣等蒿目焦心、計無所出、方思遵 旨取償該部原借銀兩、不虞今又借討百萬矣、卷查戶部所借本寺□柒百餘萬、不為不多、舊借未還、新借踵至、況本寺僅存貳百萬、今一借百萬、能堪幾借、竊恐不數月寺帑盡空矣。
寺帑空則神京幾無馬矣。
神京何地。
今日何時。
帑竭馬乏。
何以為國或曰事有、緩急、亦有輕重、等重從急、等急從重、京師之重、視邊圉何如。
譬之邊圍手足也。
京師腹心也。
未有剜心血以補手足者。
近見天象告變、河源已竭、民心騷動、亂萌已形、陰雨綢繆、不可不慮、是京師備禦、當急乎、當緩乎、倘一旦有警、欲徵馬則無馬、欲市馬則無銀、倉惶失措、誰職其咎、往者庚戍之事、至今念之、念人心悸、夫天下利害事惟身親之而後心知其苦。
今太倉空匱。
九邊告急。
計臣知也。
若寺帑匱乏。
後禍難任。
計臣豈知。
故計臣今日之請。
臣等今日之執。
所謂各痛各膓。
無非為國。
非敢動意氣爭區區衙門體面巳也、體面之爭小、軍國之計大、臣等竊見宋之季世、臣子不求為國濟事、動輒求勝、卒誤人國、臣等竊恨之、臣等所以不敢默默者、非敢求勝為 陛下守此官耳、挈瓶之守、手不失器、況軍國大計乎。
伏望 皇上俯念根本之重、加意桑土之計、敕下兵部酌議彼此、各有老庫錢糧、應否堪動、所借錢糧百萬之多、應否當從、從長計議奏請定奪、庶馬政有賴而大計不誤矣 ○宜從民便以昭節愛疏
機戶實不願解。
葢解雖有羨餘秤兌之苦。
苦在有司。
解機戶則有跋涉拘繫之苦。
苦在機戶。
近據魯保手本已準應天府解銀自織、免解機戶矣乃至于蘇州府則又令該府召織、但隻解銀、夫?自府織。
銀自府給。
豈不良便。
乃該監又欲解銀。
無論解而復領。
領而復給。
道路如織。
何不憚煩。
且使放銀者而不問織造之事。
織造者而不知給價之事。
中多不妥。
實為難行。
此有司有詞、相持不決、擔、延至今、該臣會同廵按直隸監察禦史曹楷馬從聘反覆思維、欲於兩議相持之中、求為歸一至當之策、倘果以解銀為便、如魯保近從應天府之請、銀自該監給。
?自該監織。
異日?之精否。
解進之收否該監獨操其權。
獨任其責。
而有司不與焉。
誠為簡便善事。
若謂蘇松額有局匠、難照應天府例、聽令該府自織、?成報監查解、以毋失其督理之權。
亦無不可若謂專敕督理、權當總攬即如內臣孫隆孫隆奢汰損國然其所為尚在情理內後來者益甚矣亦奉專 敕督理者、每歲?自該監織造工完、令機戶赴府、領價、沿行巳久、相安無事、此又良規可循、各府稱便者也、至於羨餘扛解、湏酌議成數、務從寬恤、庶省一分、民受一分之賜、若夫應天府坐派急缺?五千疋、先估合用料價鋪墊等銀共三萬八千九百八十餘兩、後因魯保議增羨餘、計無所出、欲議加派。
民窮如此。
其何忍言、欲摉庫藏。
隨處懸罄。
萬無可議。
惟有議留料價而巳。
既經各府具詳前來、應合具題、伏乞敕下工部覆議上請、俯、將應天府坐派急缺?五千疋、合用價杠鋪墊等銀三萬八千九百八十八兩一錢六分九厘八毫七絲三忽九微準留本府三十一二三年分解存、及各縣未解四司料價銀、及三十四年分營虞都三司料價銀、湊解該監給織起解、倘有嬴餘仍舊解部、其餘各府急缺歲造?疋如解銀赴監。
則織務全歸魯保。
一切秤收。
惟以工部法馬為凖。
?成解進。
該監自有專責。
不得累及有司。
如不解銀赴監。
則督織仍屬有司。
查驗起解務從體恤。
嚴禁參隨勒掯。
以甦民困。
庶上供不悞下民獲安、所以昭節儉而溥 皇仁者、在此舉矣 皇明經世文編卷四百五十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