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四十七

關燈
哨為二隊。

    隊有隊長。

    每隊有五什。

    什有什長。

    凡臨陣戰守之事。

    在一鎮則責成總兵。

    左右標三營則責成參遊。

    一司則責成千總。

    一哨則責成哨長。

    一隊則責成隊長。

    一什則責成什長。

    若總兵與左右標兵同時出征。

    則左右標營參將當與總兵協力。

    而其所部千總哨長隊長什長軍卒。

    各與主將同心。

    但有觀望退縮。

    皆得以軍法論罪。

    儻蹶一總兵。

    則以所部下參遊。

    蹶一參遊。

    則以所部下千總。

    蹶一千總。

    則以所部下哨長。

    蹶一哨長。

    則以所部下隊長。

    蹶一隊長。

    則以所部下什長。

    蹶一什長。

    則以所部下軍士。

    皆斬不宥是論責成則自上而下凡為主將者不得不率其群。

    論失事則自小而大凡為之偏裨士卒者。

    不得不護其主。

    合千萬人為一心。

    并千萬人與同力。

    此所謂節制之兵。

    故雖主之以無能之將。

    亦無可敗之理。

    至於師出有名。

    敵乃可服。

    虜雖夷狄。

    亦知是非。

    若夫不由臣令、私擅出邊、掩取首級、緻生釁端、或獲功之後、貿易功級、冐濫陞蔭、皆軍政之蠹也、臣請得以白簡從事、伏乞 聖裁 二曰革流弊以裕軍寔、臣□ 國家帑藏空虗、至今日而極、延鎮每年京運主客年例可四十三萬有奇。

    該鎮主客年例之數如此亦不為過多儻不節縮減省、臣等豈不欲畢智竭慮、為 國家惜一分之費、以紓一時之急哉、顧其勢有所不可者、該鎮每年軍馬之數。

    不日減也。

    各軍馬每年防虜之役。

    不日弛也。

    於中軍逃馬倒。

    四路各營。

    不能盡無。

    然求以此空月之數。

    積至幾萬十幾萬。

    此事理之所無也。

    或者相沿先年、流傳至今、與民屯見在應徵之數、及還官應追未完之數、總而計之、前餉司一時報部、或至十有七萬、然本官偶一為之則可、以此為法、將來則非所以為訓矣、何以明其然也、前積既有十七萬每年京運減、則邊儲當有餘糧、去年夏季、東路軍馬缺餉、餉司郎中孫敦化束手無策、不得巳將撫賞庫銀借支三萬有餘、始濟一時之急、向無此銀、則軍譁於內、虜逼於外、延鎮之事去矣、此可不為殷鑒哉、但前人既以多報為能則後之少報者為不能前人既以多報得羙遷後人將以少報得下考利鈍淹速之間。

    不肖者得以藉口。

    多寡相形之際。

    賢者不免累心。

    於是軍馬額數應補。

    而前官未補者。

    後既以為應裁。

    始有為限年之說者矣。

    糧料及時應給。

    若欲積餘餉銀以緻缺額不補是唐人杜元頴輩之所以失河北者也但當覈核實補之數不得虛冐耳而軍馬續補者。

    餉單不免久稽。

    始有為限月之說者矣。

    夫萬曆十九年、閱視少卿王世揚題 準軍馬經制、未嘗有每年逓減之文、而軍馬既已頂補在營、豈可枵數月之腹、以為不如此、則積餘不能多也、夫軍馬日減。

    是穴?浸弱之漸也。

    餉不時給。

    是脫巾之因也。

    見小利而忘遠憂。

    奚可哉。

    夫大司農率屬。

    自有正道。

    未必以附餘為考課。

    士君子進身自有正路。

    不當以承望為捷徑。

    前餉臣鄭璧因延鎮兵馬、調赴寧夏討賊、積有未支軍餉、偽報掠為巳功、驟陞京秩、卒為閱視禦史于永清發露其事、竟因革職、則亦何益之有、今餉司孫敦化、刻意清刷、未必有此、而前人之流弊、大為後人之累、不可不逆閉其途也、謂宜以後軍馬額數。

    應補者即為查補不必限年餉單已呈臣院查發。

    應給者即宜速給。

    不必限月。

    惟軍逃馬倒。

    各營將官隱匿不報者。

    臣得設法查核、不許冐濫以匱軍需、斯為法之平也、伏乞 聖裁、 三曰簡有司以振吏治、臣惟四海之休戚、係守令之賢否、而縣令於民最親。

    所係尤重。

    然腹裏有司。

    止於恤民、艱邊方有司兼之防虜患腹裡有司之不肖。

    止於誤生民。

    邊方有司之不肖。

    至於誤邊計。

    其責任之重且艱。

    雖慎選以任之。

    未必能有濟。

    欲禦虜不入須邊備脩舉欲邊備脩舉須地方充實欲地方充實非有司精幹廉潔不可柰何以日暮塗遠之人當之乎今臣所屬延慶二府各州縣有司、非年老歲貢、即陞任教官求以乙榜舉人選任、巳不可多得、況進士乎、臣非為貢舉教職。

    盡皆不賢鼓舞作興。

    盡無可用。

    但其人日暮途窮。

    苦無上進之志。

    民貧地瘠。

    多懷觖望之心。

    是以振作無能。

    吏治日廢。

    取辦軍需。

    百求而百不應。

    諮諏民瘼。

    十問而十不知。

    近日大計、二郡有司、幾為一空、則其在地方可知也、詢求其故、鹹為邊方苦寒、人不樂就、每遇缺出、應選各官、多方規避、或託之鄉親、或託之僚友、宛轉關說、不曰家有老親、難以遠出、則曰稟受虛弱、不耐風寒、至再至三至四至五、必求得請而後巳、間有以甲科選授者。

    不三數月。

    又以善地改調矣。

    夫 朝廷為地擇官。

    柰何為官擇地。

    策名委質。

    不竭力以圖報。

    而晏安是懷。

    秉鑑持衡。

    不執法以用人。

    而狥情是務。

    其如地方何。

    臣抵鎮時、見土地荒蕪、民運逋負、欲旌別賢能而鼓舞之、除清澗縣知縣陳王道、吳堡縣知縣杜邦泰、二臣以外、無足以當臣意者矣、甞記隆慶時、廣東州邑故多盜賊、原任大學士高拱條議、多選甲科、廣其薦額、加意振作、至今遂為文物之邦、今延慶為 國家藩籬之地、藩籬固則堂奧安、乃反不擇人而任之、使政事日就廢墜、民俗日就刁悍、生計日就凋殘、錢糧日就逋負、一鎮軍餉、盡仰給於 內帑、一文不可節縮、一日不可遲緩、無乃非計乎、謂宜當此大計群吏之後、亟為更置、補以甲科之英、與揀選人材之俊、布列州縣、仍乞天語丁寧、以後邊方有司、但係賢能、稍廣薦額、以示鼓舞之權、但有不肖、臣等即時紏劾、毋得久留、溺職、以累地方、則百寮思奮、而吏治日蒸蒸矣、伏乞 聖裁 四曰清班價以裕修守、臣惟設險守 國、修防為先延慶邊長一千二百餘裡。

    合四路之兵。

    不過五萬有餘。

    先年調集陝西西安四衛官軍四千三百員名、潼關衞官軍三千二百六十五員名、山西蒲州守禦千戶所官軍六百五十五員名、河南南陽衞官軍二千七百八十二員名、潁上守禦千所官軍六百二十三員名、直隸寧山衞官軍一千四員名、每年輪班赴鎮與各營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