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四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軍相兼戰守、尚不足以遏虜騎之衝突萬曆三年、原任總督石茂華等、題 準西安潼關蒲州各衞所官軍離邊稍近、仍宜留戍、以助修守、寧山南陽潁上三衞所官軍離邊稍遠、赴調不免愆期、 請照嘉靖四十三年撫臣胡志夔題議事例、每名歲扣糧銀五兩四錢、差官類解本鎮、以資修守工費萬曆七年、河南撫臣褚鈇雖曾議減、萬曆十九年、前任延綏撫臣賈仁元題 準、仍復舊數、歷年徵解無異、其銀係各軍月糧內扣除、衞所官不為侵欺。
都司官不準賣放。
則放糧之時。
照數扣解。
亦何難之有。
柰何法久弊生。
政疏人玩。
南陽潁上二衞所。
歷年拖欠。
至四萬一千有餘。
寧山衞歷年拖欠。
至一萬四千有餘此豈皆軍丁之逋負。
其為衞所官之侵欺。
都司官之懈弛明矣。
夫西安等衞軍丁、每年赴邊修工、艱苦備嘗、榆林鎮雇募軍丁、代為修邊、饑寒切骨、寧山南陽潁上軍丁、飽食安坐、既免遠戍之勞、蹴鞠嬉遊、永無喪元之慘、每丁特減口糧之半、以業戍守之軍、誰曰不可、且久奉明旨、而歷年拖欠、坐視武弁侵冐、以至稽悞邊工、豈原 題之意乎、臣到鎮之初、即查邊垣修廢之實、據榆林道副使劉餘澤呈報、中路沙壅邊墻、在常樂保寧波羅等堡、每墩中空沙壅、或四五十丈、或八九十丈、深厚或至三二丈者、或一二丈者、每堡墩臺、或七十座、或三四十座、風剛沙壅、不為扒除、則內外平漫、虜騎闖入、防禦為難、稍欲扒除、則工費浩繁、錢糧不給、難以輕議、據靖邊道參政王愛呈詳到臣、議於瓦楂梁修建一堡、寧塞安邊等堡、磚包城垣、動費數千餘金、庫藏空虛、束手無措、然皆不可巳之役也、非取資班價則無堪動錢糧、臣已咨行河南撫臣沈季文、山西撫臣李景元、催取班價、已經轉行衞所官、力為催督、至今未見解到、則都司衞所掌印官侵欺怠玩之罪不可掩也。
合無容臣等每年預將各衞所應納班價。
咨行該省撫臣。
轉行催督。
而各衞所歷年拖欠數多。
屢催不應者。
容臣等會同該省撫臣。
將當年掌印都司衞所官。
指名參劾。
或革其管事。
或罰其俸糧。
以示懲創。
是亦振作之一機也。
伏乞聖裁、 ○夷酋示罰請開市賞疏【復市賞】
此該道呈詳
為照中國之馭夷狄。
當其情形未定。
順則用撫。
逆則用剿。
所以示不測之恩威也。
萬世之經也。
及其和款巳成。
因款修戰。
以戰維款。
所以預在我之操縱也。
一時之權也。
自去夏火酋披猖於西。
而擺酋煽其氛於中。
沙酋助其虐於東。
羽書烽火。
三路旁午。
此其勢幾不可嚮邇矣。
所恃厲兵秣馬、擐甲枕戈、日夜周防、遠近響應、而火酋大遭挫衂、悔禍服辜、於是藉手黃婦母子、竭蹶而乞哀軍門、本道祗奉督撫明文、監同諸將、示之以威德、感之以信義、順者則駐牧畫地、部落給牌。
常為外藩。
逆者則聽其作歹。
即行出搗。
漢過不先。
多方講折。
而火酋駾喙。
九九者撫賞箭數也詳在□□王司馬所著書中如有侵犯議罰亦照此數先以九九之罰進矣。
而沙酋亦因黃婦母子尋盟。
然不自引咎。
尚講人命索加賞。
而強辭。
無如正理。
亦搖尾而進罰九九矣。
又既而擺酋亦因黃婦母子求款。
然不即輸誠。
尚講父讐索三事。
而舊怨奪於新威。
亦俛首而進罰九九矣。
夫桀驁如三酋者。
皆素難化誨懷服之豪而擺酋自十九年。
其父明安死後。
又無日而忘 中國也。
一旦折角革心。
解辮入笠。
豈其兵力不足哉。
寔緣分其順逆之地則毳帳皆在目中而其勢孤立無助分其順逆之人。
則惡黨皆在化外。
而其情窮迫無歸。
此所以順者。
歃血爭先。
逆者扣關恐後也。
雖狼子野心。
異日難料。
而此一時也。
結一套受款之全局。
保三路無數之生靈。
人安於枕。
農安於銍。
將以暇豫而精其兵。
士以簡練而養其銳。
葢有五利不止者。
至於各酋所乞賞額。
其三十年者。
雖經前撫院鄭汝璧 題給。
緣火酋作歹。
未經給與。
今應照例補給、以後遵 旨恭順一年、方準一年、等因到臣、案查先準督臣徐三畏、咨為北虜悔禍、叩關求款事、及據黃酋婦切盡比妓、并捨打太切盡歹成等、各差夷使代替火沙等酋、懇稟乞款等情、俱經備行該道、督同將領等官、相機撫處、從長計議及駁批覆詳去後、今據前因、該臣會同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尚書徐三畏、看得河套之虜與河東之虜不同河東之虜統於一。
故約誓一定歷三十年而不變。
然且有五路之警。
河套之虜。
部分四十二枝。
各相雄長。
彼此渙無統攝。
蔔失兔雖為套主。
然徒寄空名於上。
實無統馭之才。
四十二枝之中。
西路火落赤最狡最黠故其挾要最無厭。
而鐵雷把兔等。
則其羽翼為奸者也。
中路擺言太。
痛父明安之死。
抱恨必報挾要 中國立廟葢寺。
金首銀身。
鑄像予祀。
仍給伊父生時之賞。
方肯就款。
自十九年至今。
無歲不犯。
無歲不挾。
無歲不講。
而卒不肯入我臯牢。
葢通套諸虜與之同讐。
而本拜等則其同要相濟者也。
東路沙計。
妄爭監市職名。
挾索虎皮蟒衣。
且恣其桀驁之性。
恃其兄弟之多。
無歲不犯。
無歲不挾。
從來不受羈靮而妙忽兒七台吉等。
則其朋謀狂逞者也。
東路莊禿賴最強最黠。
合套諸夷蠢動。
大率以莊酋為謀主。
本酋智足以指使主酋主酋者即蔔失兔也。
刀足以雄視一套。
諸酋入犯。
必先指授方略。
陰助兵馬。
或陽順。
而好言款我。
或觀望而陰矢?見厚利。
常與蔔失兔爭強。
與火落赤擺言太沙計等主謀入犯者也。
套虜議款以來。
乍款乍叛倐順倐逆。
乞無寧歲。
則職此之由。
臣去歲七月入鎮之時、火酋因四月間被搶之憤、勾虜報復、全套蠢動、遠近洶洶、秦晉邊民、訛言相驚、以為必無延慶矣、臣思三路邊長一千二百餘裡。
秋高馬肥。
假使同時入犯。
則防禦為難。
於是因莊禿賴之投稟於臣、臣諭以 皇上威德、使之安心聽撫、毋得助兵火酋、自取???亡、牌行神木道左布政陳性學等隨宜撫處、五日一市。
以釋其疑。
示以恩信。
以
都司官不準賣放。
則放糧之時。
照數扣解。
亦何難之有。
柰何法久弊生。
政疏人玩。
南陽潁上二衞所。
歷年拖欠。
至四萬一千有餘。
寧山衞歷年拖欠。
至一萬四千有餘此豈皆軍丁之逋負。
其為衞所官之侵欺。
都司官之懈弛明矣。
夫西安等衞軍丁、每年赴邊修工、艱苦備嘗、榆林鎮雇募軍丁、代為修邊、饑寒切骨、寧山南陽潁上軍丁、飽食安坐、既免遠戍之勞、蹴鞠嬉遊、永無喪元之慘、每丁特減口糧之半、以業戍守之軍、誰曰不可、且久奉明旨、而歷年拖欠、坐視武弁侵冐、以至稽悞邊工、豈原 題之意乎、臣到鎮之初、即查邊垣修廢之實、據榆林道副使劉餘澤呈報、中路沙壅邊墻、在常樂保寧波羅等堡、每墩中空沙壅、或四五十丈、或八九十丈、深厚或至三二丈者、或一二丈者、每堡墩臺、或七十座、或三四十座、風剛沙壅、不為扒除、則內外平漫、虜騎闖入、防禦為難、稍欲扒除、則工費浩繁、錢糧不給、難以輕議、據靖邊道參政王愛呈詳到臣、議於瓦楂梁修建一堡、寧塞安邊等堡、磚包城垣、動費數千餘金、庫藏空虛、束手無措、然皆不可巳之役也、非取資班價則無堪動錢糧、臣已咨行河南撫臣沈季文、山西撫臣李景元、催取班價、已經轉行衞所官、力為催督、至今未見解到、則都司衞所掌印官侵欺怠玩之罪不可掩也。
合無容臣等每年預將各衞所應納班價。
咨行該省撫臣。
轉行催督。
而各衞所歷年拖欠數多。
屢催不應者。
容臣等會同該省撫臣。
將當年掌印都司衞所官。
指名參劾。
或革其管事。
或罰其俸糧。
以示懲創。
是亦振作之一機也。
伏乞聖裁、 ○夷酋示罰請開市賞疏
當其情形未定。
順則用撫。
逆則用剿。
所以示不測之恩威也。
萬世之經也。
及其和款巳成。
因款修戰。
以戰維款。
所以預在我之操縱也。
一時之權也。
自去夏火酋披猖於西。
而擺酋煽其氛於中。
沙酋助其虐於東。
羽書烽火。
三路旁午。
此其勢幾不可嚮邇矣。
所恃厲兵秣馬、擐甲枕戈、日夜周防、遠近響應、而火酋大遭挫衂、悔禍服辜、於是藉手黃婦母子、竭蹶而乞哀軍門、本道祗奉督撫明文、監同諸將、示之以威德、感之以信義、順者則駐牧畫地、部落給牌。
常為外藩。
逆者則聽其作歹。
即行出搗。
漢過不先。
多方講折。
而火酋駾喙。
九九者撫賞箭數也詳在□□王司馬所著書中如有侵犯議罰亦照此數先以九九之罰進矣。
而沙酋亦因黃婦母子尋盟。
然不自引咎。
尚講人命索加賞。
而強辭。
無如正理。
亦搖尾而進罰九九矣。
又既而擺酋亦因黃婦母子求款。
然不即輸誠。
尚講父讐索三事。
而舊怨奪於新威。
亦俛首而進罰九九矣。
夫桀驁如三酋者。
皆素難化誨懷服之豪而擺酋自十九年。
其父明安死後。
又無日而忘 中國也。
一旦折角革心。
解辮入笠。
豈其兵力不足哉。
寔緣分其順逆之地則毳帳皆在目中而其勢孤立無助分其順逆之人。
則惡黨皆在化外。
而其情窮迫無歸。
此所以順者。
歃血爭先。
逆者扣關恐後也。
雖狼子野心。
異日難料。
而此一時也。
結一套受款之全局。
保三路無數之生靈。
人安於枕。
農安於銍。
將以暇豫而精其兵。
士以簡練而養其銳。
葢有五利不止者。
至於各酋所乞賞額。
其三十年者。
雖經前撫院鄭汝璧 題給。
緣火酋作歹。
未經給與。
今應照例補給、以後遵 旨恭順一年、方準一年、等因到臣、案查先準督臣徐三畏、咨為北虜悔禍、叩關求款事、及據黃酋婦切盡比妓、并捨打太切盡歹成等、各差夷使代替火沙等酋、懇稟乞款等情、俱經備行該道、督同將領等官、相機撫處、從長計議及駁批覆詳去後、今據前因、該臣會同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尚書徐三畏、看得河套之虜與河東之虜不同河東之虜統於一。
故約誓一定歷三十年而不變。
然且有五路之警。
河套之虜。
部分四十二枝。
各相雄長。
彼此渙無統攝。
蔔失兔雖為套主。
然徒寄空名於上。
實無統馭之才。
四十二枝之中。
西路火落赤最狡最黠故其挾要最無厭。
而鐵雷把兔等。
則其羽翼為奸者也。
中路擺言太。
痛父明安之死。
抱恨必報挾要 中國立廟葢寺。
金首銀身。
鑄像予祀。
仍給伊父生時之賞。
方肯就款。
自十九年至今。
無歲不犯。
無歲不挾。
無歲不講。
而卒不肯入我臯牢。
葢通套諸虜與之同讐。
而本拜等則其同要相濟者也。
東路沙計。
妄爭監市職名。
挾索虎皮蟒衣。
且恣其桀驁之性。
恃其兄弟之多。
無歲不犯。
無歲不挾。
從來不受羈靮而妙忽兒七台吉等。
則其朋謀狂逞者也。
東路莊禿賴最強最黠。
合套諸夷蠢動。
大率以莊酋為謀主。
本酋智足以指使主酋主酋者即蔔失兔也。
刀足以雄視一套。
諸酋入犯。
必先指授方略。
陰助兵馬。
或陽順。
而好言款我。
或觀望而陰矢?見厚利。
常與蔔失兔爭強。
與火落赤擺言太沙計等主謀入犯者也。
套虜議款以來。
乍款乍叛倐順倐逆。
乞無寧歲。
則職此之由。
臣去歲七月入鎮之時、火酋因四月間被搶之憤、勾虜報復、全套蠢動、遠近洶洶、秦晉邊民、訛言相驚、以為必無延慶矣、臣思三路邊長一千二百餘裡。
秋高馬肥。
假使同時入犯。
則防禦為難。
於是因莊禿賴之投稟於臣、臣諭以 皇上威德、使之安心聽撫、毋得助兵火酋、自取???亡、牌行神木道左布政陳性學等隨宜撫處、五日一市。
以釋其疑。
示以恩信。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