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廷無北顧之憂。
厥功懋矣。
盛在邊凡五載。
所奉璽書四十餘通。
茲特具錄屬輅序。
將什襲以為寶訓。
臣輅備員內閣、每邊方有警、 皇上率禦便殿。
召臣等預議。
親授成算。
俾撰勑往諭、如盛所錄是巳。
雖然、璽書所及、或因邊報、或因奏請、隨事諭旨、 皇上垂意邊政、此特一二耳、而盛以雄才偉略、其所施設。
蓋有出於璽書之外者、如立社學置醫坊、設煗舖築義塚、利人之事、難於枚舉、可謂克當閫寄者矣、胡虜遁迹、居人安堵、有臣如此、 上復何憂、昔裴度節度河東、朝廷遣使宣諭曰、為朕臥護北門可也。
盛嘉勞賜級。
璽書將復就道矣。
○贈行人劉偕立使西南夷序【使西南夷】
我國家混一區宇、薄海內外、凡重譯之地靡不臣服、乃滿剌加國。
僻處海陬。
去京師不啻數萬裡。
葢其地越占城琉球諸國而益遠。
所謂重譯之地是巳。
我 太祖太宗盛德、覆冒海外、于時滿剌加國王陪臣、嘗與朝會、受封冊、稟正朔、承錫賚、用以誇示鄰境、及其國人者數矣、中更繼代、其王不克自振、行李不通自外於聲教者、巳數十年、而其國以益弱、茲速魯檀無答佛那沙、既襲王位、輒選陪臣之才者、使奉表詣闕下請命、我 皇上憐其誠意、特降璽書遣使往諭、俾正王位、撫其國眾、恩甚厚也、時吉水劉偕立以行人受命、欣然就道、同朝士夫、鹹往餞之、而屬予贈言、予惟國家撫禦華夷、此固 列聖配天之大德、我 皇上克篤前烈之所緻。
然而殊方萬裡。
威德所以宣布。
聲教所以漸被。
則惟使命是繫。
故曰、天道不言、而歲功成、品物亨者、四時五行之吏。
宣其氣也。
予亦曰。
聖人不言而萬邦寧。
遠夷服者。
廷臣之奉使宣其德也偕立以明經進士拜今官。
嘗屢使四方。
廉介有為。
可謂不辱 君命者矣。
茲行也奉宣德意於萬裡外。
使蕃邦君臣知有中國之尊。
與夫禮樂聲華之盛。
以益堅其止?帚嚮之誠。
則奉使之功。
豈不偉哉。
異時入覲 帝廷。
超遷重任。
予蓋深有望焉。
其勉之哉、 ◆記 濮洲新開河渠記 ○濮洲新開河渠記【濮州新河】
濮地曠衍、民以農為業、州之南四百裡黃河也、正統戊辰秋、河徙滎澤、浸流州境自臨濮迤北至港上地可萬餘頃、悉為巨浸、民以失業、迨景泰丙子、河復故道、漫流稍息、臨濮地間出、然無以洩其流。
乾溢靡常農業久廢、民多轉徙失所者、成化丁亥春、巡撫山東右副都禦史原公傑、行郡至濮、因民之艱、召官屬謂曰、土地以養民、河渠以洩水、即如此地、農業所資、非有河渠、其浸淫之患、寧有極乎、況因民之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先王美政也、與其因循歲月以坐受其害。
孰若一勞永逸之。
足以徼後功乎。
眾皆曰然。
于是都憲。
躬為相度地埶。
指以開濬疏導之方。
命東昌同知陳僑董其役。
肇工於是歲二月。
未逾月而告完。
河長七十裡。
深皆及泉。
以防壅塞兩岸築堤。
廣二丈。
高半之。
長與河等。
以防泛溢。
復令範縣。
逓相濬築。
二十裡許。
下接故渠以達張秋運河。
是歲水不為患。
農業驟興。
獲利者數千家。
是役也、判官徐伯良、齊諒典、科辛寬撫綏有道、民不知勞、明年春、都憲復按濮、以水患雖息、河堤未固、又命新任知州張雲、益工濬築、高深視舊倍之、兩堤各植楊柳、培護以圖堅久、州民相與語曰、自今以始、吾儕得享粒食之樂、以免于墊溺流離之苦者。
都憲之功。
與二三大夫之力也。
安可以無述。
乃羣請於州守。
守不能抑、因述始末、走書求記、將刻石樹之河堤之旁。
使後之人。
得以考其成而嗣其功。
以永其利其用心善矣。
嗟夫天下事未有不可以人力而成者。
況河渠乎。
替者河決瓠子、民嘗受害矣、巳而武帝臨幸。
沉白馬蒼璧令羣臣負薪、卒以填塞、築宮其上、道河北行。
而水患遂息。
蓋以人力勝之也今茲河流既順。
而濮之為患。
特餘浸耳。
然河渠一開而水勢有歸地利可興。
民生以遂。
謂非人力成之而何。
矧今朝旨丁寧、未始不以水利為急。
若都憲可謂能奉宣德意而濮有司。
可謂能舉其職業者矣漢穿白渠、民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公起後、且溉且灌、長我禾黍、雖彼以瀦水。
此以洩水。
為用不同。
而為利一也。
濮之民、寧無繼是而歌者乎用書此為記、以復守之請雲、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十八終
厥功懋矣。
盛在邊凡五載。
所奉璽書四十餘通。
茲特具錄屬輅序。
將什襲以為寶訓。
臣輅備員內閣、每邊方有警、 皇上率禦便殿。
召臣等預議。
親授成算。
俾撰勑往諭、如盛所錄是巳。
雖然、璽書所及、或因邊報、或因奏請、隨事諭旨、 皇上垂意邊政、此特一二耳、而盛以雄才偉略、其所施設。
蓋有出於璽書之外者、如立社學置醫坊、設煗舖築義塚、利人之事、難於枚舉、可謂克當閫寄者矣、胡虜遁迹、居人安堵、有臣如此、 上復何憂、昔裴度節度河東、朝廷遣使宣諭曰、為朕臥護北門可也。
盛嘉勞賜級。
璽書將復就道矣。
○贈行人劉偕立使西南夷序
僻處海陬。
去京師不啻數萬裡。
葢其地越占城琉球諸國而益遠。
所謂重譯之地是巳。
我 太祖太宗盛德、覆冒海外、于時滿剌加國王陪臣、嘗與朝會、受封冊、稟正朔、承錫賚、用以誇示鄰境、及其國人者數矣、中更繼代、其王不克自振、行李不通自外於聲教者、巳數十年、而其國以益弱、茲速魯檀無答佛那沙、既襲王位、輒選陪臣之才者、使奉表詣闕下請命、我 皇上憐其誠意、特降璽書遣使往諭、俾正王位、撫其國眾、恩甚厚也、時吉水劉偕立以行人受命、欣然就道、同朝士夫、鹹往餞之、而屬予贈言、予惟國家撫禦華夷、此固 列聖配天之大德、我 皇上克篤前烈之所緻。
然而殊方萬裡。
威德所以宣布。
聲教所以漸被。
則惟使命是繫。
故曰、天道不言、而歲功成、品物亨者、四時五行之吏。
宣其氣也。
予亦曰。
聖人不言而萬邦寧。
遠夷服者。
廷臣之奉使宣其德也偕立以明經進士拜今官。
嘗屢使四方。
廉介有為。
可謂不辱 君命者矣。
茲行也奉宣德意於萬裡外。
使蕃邦君臣知有中國之尊。
與夫禮樂聲華之盛。
以益堅其止?帚嚮之誠。
則奉使之功。
豈不偉哉。
異時入覲 帝廷。
超遷重任。
予蓋深有望焉。
其勉之哉、 ◆記 濮洲新開河渠記 ○濮洲新開河渠記
乾溢靡常農業久廢、民多轉徙失所者、成化丁亥春、巡撫山東右副都禦史原公傑、行郡至濮、因民之艱、召官屬謂曰、土地以養民、河渠以洩水、即如此地、農業所資、非有河渠、其浸淫之患、寧有極乎、況因民之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先王美政也、與其因循歲月以坐受其害。
孰若一勞永逸之。
足以徼後功乎。
眾皆曰然。
于是都憲。
躬為相度地埶。
指以開濬疏導之方。
命東昌同知陳僑董其役。
肇工於是歲二月。
未逾月而告完。
河長七十裡。
深皆及泉。
以防壅塞兩岸築堤。
廣二丈。
高半之。
長與河等。
以防泛溢。
復令範縣。
逓相濬築。
二十裡許。
下接故渠以達張秋運河。
是歲水不為患。
農業驟興。
獲利者數千家。
是役也、判官徐伯良、齊諒典、科辛寬撫綏有道、民不知勞、明年春、都憲復按濮、以水患雖息、河堤未固、又命新任知州張雲、益工濬築、高深視舊倍之、兩堤各植楊柳、培護以圖堅久、州民相與語曰、自今以始、吾儕得享粒食之樂、以免于墊溺流離之苦者。
都憲之功。
與二三大夫之力也。
安可以無述。
乃羣請於州守。
守不能抑、因述始末、走書求記、將刻石樹之河堤之旁。
使後之人。
得以考其成而嗣其功。
以永其利其用心善矣。
嗟夫天下事未有不可以人力而成者。
況河渠乎。
替者河決瓠子、民嘗受害矣、巳而武帝臨幸。
沉白馬蒼璧令羣臣負薪、卒以填塞、築宮其上、道河北行。
而水患遂息。
蓋以人力勝之也今茲河流既順。
而濮之為患。
特餘浸耳。
然河渠一開而水勢有歸地利可興。
民生以遂。
謂非人力成之而何。
矧今朝旨丁寧、未始不以水利為急。
若都憲可謂能奉宣德意而濮有司。
可謂能舉其職業者矣漢穿白渠、民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公起後、且溉且灌、長我禾黍、雖彼以瀦水。
此以洩水。
為用不同。
而為利一也。
濮之民、寧無繼是而歌者乎用書此為記、以復守之請雲、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十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