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
一物之進。
必十倍其直。
然後方可。
暴橫生靈。
激變地方。
莫此為甚。
甚至水路萬裡之遙。
人夫轉運。
不勝其擾。
見今安南小國敢肆抗拒。
漸有侵內之患。
良繇自我。
有以召之也。
臣等伏望 陛下明頒詔旨。
今後除常例歲貢。
其內外之臣。
敢有以玩好之物上進者。
治罪不宥。
如是不惟上下綏靖而無擾。
其于乂安中國。
感格遠人之道。
兼之矣不寶遠物。
則遠人格。
惟 聖明留意 一開言路、臣等嘗聞身處綸扉而欲廣開言路此亦人情所難宋臣蘇軾有曰、天下治亂出於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極、至於小民皆能自達。
時或反是。
雖近臣不能自通。
故易以天地交而為泰、不交而為否、臣等不敢遠引前代明王、遇災求言之典、伏惟太祖高皇帝臨禦之時、自文武群臣、以及軍民匠役諸色人等、應有可言之事許直至禦前陳說。
其言中理。
即為施行。
且或予之官。
或給之賞其不中理者。
亦置而不問。
所以廣耳目。
防壅蔽而達下情也。
故當時雖閭閻之間。
細微之事。
無不周知。
太平至治。
良有以也。
洪惟 皇上嗣承大統。
即詔天下凡軍民利病。
許人直言無隱。
有以見 皇上之心。
即 太祖高皇帝求言之心也。
奈何近年以來。
人多顧忌。
不肯盡言。
豈非聽言之道。
猶有未至者乎。
臣等仰望 聖明廓宇宙之量。
容涓滴之微。
明詔在庭。
文武群臣。
凡緻災之繇。
弭災之策。
悉陳以聞言之善者俯賜聽納。
見于施行。
言之不善。
亦不加罪。
如是則言路開而下情達。
萬事何憂不理。
災害何憂不息哉 一慎刑罰、刑者聖人不得巳而用焉、用之貴在得中、一失其中、則邪氣積蓄、陰陽繆??幸攵皿?、妖孽滋興、可不慎歟、仰惟 皇上嗣位以來、凡遇盛暑、必下詔寬恤于京師。
或值災變。
必遣官詳審于天下。
慎刑之心。
葢與虞舜好生之德同一撥也。
然自成化八年。
遣官詳審。
迄今將五年矣。
夫以京師之內。
一有冤枉。
今日告鳴。
明日或可得以辨。
彼天下之廣。
萬姓之眾。
中間冐罹刑憲者。
不知有幾。
其偏州僻縣隔離上司窵遠者。
豈無經年含冤死于犴獄者乎。
在此 聖明之世。
不能不為之惻然也。
合敕法司遴選諳練刑名。
老成官屬。
照例請敕分授前去。
會同彼處廵撫分廵理刑官員。
重加研審。
務使情真罪當。
輕重適中。
毫厘不爽。
庶人無冤枉。
邪氣潛消。
而諸孽不作。
矣 一省工役。
古者力役惟取于冬。
葢以時節人力也。
苟力不節以時。
勞筋苦骨。
民不堪生。
而怨讟以興。
怨讟既興。
和氣有弗乖戾者乎。
此有周先王營宮室而施鼓?咎鼓緩工之仁。
建霛臺而布庶民勿亟之令。
良以此耳。
茲者朝廷修建東直門城樓。
并各處城垣。
所以壯觀京師。
隄禦內外之意。
既深且廣。
雖愚夫愚媍。
莫不悉知。
以故軍士萬眾一心。
子來無或嗟怨。
非以佚道使人。
孰能然歟。
伏望仰體先王。
軫念赤子。
審今日興作緩急。
除城樓城垣當建外。
其餘不急之處。
即頒德音。
悉令停止。
庶軍士得以休息。
怨讟不生。
和氣漸臻矣。
一足軍餉。
臣等切見往年西北用兵。
榆林一帶。
糧草最難供給。
當時預借陝西山西河南三年租稅起運。
每草一束用銀二錢。
米一石用銀一兩。
或一兩五錢。
若輸納本色。
上下山坡。
不勝勞苦。
今無事之時。
若不早為預備。
一旦虜入河套。
復踵前跡。
民何以堪。
近者廷臣嘗議及此。
臣等尤恐所司奏行不至合勑戶部仍查算彼處各堡糧草實數。
每處可彀幾時之用。
該有兵動。
可贍多少人馬如果不敷。
作何措置。
或比較屯田拖欠子粒。
採把未完草束。
或開中塩引招商上納。
艸束米豆。
或將腹裏積蓄糧草、量起人夫。
加意撫恤。
以漸轉般。
赴邊收貯。
或將官銀及贓罰銀兩。
運赴彼處。
趁時收糴。
糧草上倉。
及其他長策。
務要一一舉行。
具實回奏。
毋得視為泛常。
其遼東宣府大同、雖未經用兵。
亦查蓄積之數。
務令邊鄙充實。
庶不臨期悞事 一飭邊備。
臣等見得遼東并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一帶邊方去京師密邇。
往年朵顏三衛。
為我藩籬。
雖有鼠竊狗偷。
不為大患。
今此三衛。
既被滿都魯等服屬。
以彼之強。
從此鄉導。
來犯我邊。
則京師不得安枕況居庸迤南。
至紫荊等關口。
尤係京城。
切近屏蔽。
雖有禦史近年點閘承平日久。
未免忽略。
合勑吏部奏遣歷練大臣。
或歷練老臣。
給事中二員。
請勑分投前去會同各總兵廵撫守備等官趁今無事之時將各邊牆垣口子逐一看視該修理者即便差撥官軍分工并力。
深濬厚築以垂經久。
整點煙燉。
修葺
一物之進。
必十倍其直。
然後方可。
暴橫生靈。
激變地方。
莫此為甚。
甚至水路萬裡之遙。
人夫轉運。
不勝其擾。
見今安南小國敢肆抗拒。
漸有侵內之患。
良繇自我。
有以召之也。
臣等伏望 陛下明頒詔旨。
今後除常例歲貢。
其內外之臣。
敢有以玩好之物上進者。
治罪不宥。
如是不惟上下綏靖而無擾。
其于乂安中國。
感格遠人之道。
兼之矣不寶遠物。
則遠人格。
惟 聖明留意 一開言路、臣等嘗聞身處綸扉而欲廣開言路此亦人情所難宋臣蘇軾有曰、天下治亂出於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極、至於小民皆能自達。
時或反是。
雖近臣不能自通。
故易以天地交而為泰、不交而為否、臣等不敢遠引前代明王、遇災求言之典、伏惟太祖高皇帝臨禦之時、自文武群臣、以及軍民匠役諸色人等、應有可言之事許直至禦前陳說。
其言中理。
即為施行。
且或予之官。
或給之賞其不中理者。
亦置而不問。
所以廣耳目。
防壅蔽而達下情也。
故當時雖閭閻之間。
細微之事。
無不周知。
太平至治。
良有以也。
洪惟 皇上嗣承大統。
即詔天下凡軍民利病。
許人直言無隱。
有以見 皇上之心。
即 太祖高皇帝求言之心也。
奈何近年以來。
人多顧忌。
不肯盡言。
豈非聽言之道。
猶有未至者乎。
臣等仰望 聖明廓宇宙之量。
容涓滴之微。
明詔在庭。
文武群臣。
凡緻災之繇。
弭災之策。
悉陳以聞言之善者俯賜聽納。
見于施行。
言之不善。
亦不加罪。
如是則言路開而下情達。
萬事何憂不理。
災害何憂不息哉 一慎刑罰、刑者聖人不得巳而用焉、用之貴在得中、一失其中、則邪氣積蓄、陰陽繆??幸攵皿?、妖孽滋興、可不慎歟、仰惟 皇上嗣位以來、凡遇盛暑、必下詔寬恤于京師。
或值災變。
必遣官詳審于天下。
慎刑之心。
葢與虞舜好生之德同一撥也。
然自成化八年。
遣官詳審。
迄今將五年矣。
夫以京師之內。
一有冤枉。
今日告鳴。
明日或可得以辨。
彼天下之廣。
萬姓之眾。
中間冐罹刑憲者。
不知有幾。
其偏州僻縣隔離上司窵遠者。
豈無經年含冤死于犴獄者乎。
在此 聖明之世。
不能不為之惻然也。
合敕法司遴選諳練刑名。
老成官屬。
照例請敕分授前去。
會同彼處廵撫分廵理刑官員。
重加研審。
務使情真罪當。
輕重適中。
毫厘不爽。
庶人無冤枉。
邪氣潛消。
而諸孽不作。
矣 一省工役。
古者力役惟取于冬。
葢以時節人力也。
苟力不節以時。
勞筋苦骨。
民不堪生。
而怨讟以興。
怨讟既興。
和氣有弗乖戾者乎。
此有周先王營宮室而施鼓?咎鼓緩工之仁。
建霛臺而布庶民勿亟之令。
良以此耳。
茲者朝廷修建東直門城樓。
并各處城垣。
所以壯觀京師。
隄禦內外之意。
既深且廣。
雖愚夫愚媍。
莫不悉知。
以故軍士萬眾一心。
子來無或嗟怨。
非以佚道使人。
孰能然歟。
伏望仰體先王。
軫念赤子。
審今日興作緩急。
除城樓城垣當建外。
其餘不急之處。
即頒德音。
悉令停止。
庶軍士得以休息。
怨讟不生。
和氣漸臻矣。
一足軍餉。
臣等切見往年西北用兵。
榆林一帶。
糧草最難供給。
當時預借陝西山西河南三年租稅起運。
每草一束用銀二錢。
米一石用銀一兩。
或一兩五錢。
若輸納本色。
上下山坡。
不勝勞苦。
今無事之時。
若不早為預備。
一旦虜入河套。
復踵前跡。
民何以堪。
近者廷臣嘗議及此。
臣等尤恐所司奏行不至合勑戶部仍查算彼處各堡糧草實數。
每處可彀幾時之用。
該有兵動。
可贍多少人馬如果不敷。
作何措置。
或比較屯田拖欠子粒。
採把未完草束。
或開中塩引招商上納。
艸束米豆。
或將腹裏積蓄糧草、量起人夫。
加意撫恤。
以漸轉般。
赴邊收貯。
或將官銀及贓罰銀兩。
運赴彼處。
趁時收糴。
糧草上倉。
及其他長策。
務要一一舉行。
具實回奏。
毋得視為泛常。
其遼東宣府大同、雖未經用兵。
亦查蓄積之數。
務令邊鄙充實。
庶不臨期悞事 一飭邊備。
臣等見得遼東并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一帶邊方去京師密邇。
往年朵顏三衛。
為我藩籬。
雖有鼠竊狗偷。
不為大患。
今此三衛。
既被滿都魯等服屬。
以彼之強。
從此鄉導。
來犯我邊。
則京師不得安枕況居庸迤南。
至紫荊等關口。
尤係京城。
切近屏蔽。
雖有禦史近年點閘承平日久。
未免忽略。
合勑吏部奏遣歷練大臣。
或歷練老臣。
給事中二員。
請勑分投前去會同各總兵廵撫守備等官趁今無事之時將各邊牆垣口子逐一看視該修理者即便差撥官軍分工并力。
深濬厚築以垂經久。
整點煙燉。
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