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一·奏議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洞分邪正,又不能便依聖旨,直與差除,更須曲收入情,優假群小。
三四日來,外邊聞陛下欲除李淑壽州,人人鼓舞,皆賀聖德。
蓋淑二三十年出入朝廷,奸險傾邪,害人不少,一旦見人主斥去左右,莫不欣忭。
卻聞中書如此迂回,自相顧避,可惜聖明之斷不盡施行。
臣欲望更不須候其請郡,因兩府奏事之時,特出聖旨處分,直除一外郡,使天下皆知此奸邪穢惡之人,是人主力自除去,以彰聖明之德。
取進止。
論慎出诏令劄子〈慶曆三年〉 臣伏以朝廷每出诏令,必須合于物議,下悅民情。
真宗皇帝初置谏官,诏書内條列六事,首言“诏令不便者,許谏官論列”,蓋朝廷慎于出令之意也。
近見诏書褒美陝西轉運使卞鹹。
風聞鹹在陝西,為買百姓青苗及轉般大麥,此兩事大與西人為患,逃移卻人戶極多,至今西人怨謗不已。
賴吳遵路減得轉般一事,人獲稍甯。
今所降诏書,兩人一時褒美,善惡不分,無所激勸。
使陝西人見者,必謂朝廷咫尺,絕不恤念西人,不知西事,誤下诏書,美此與民為害之人,必轉生怨謗。
臣竊料朝廷必因邊臣奏舉鹹等能積糧儲,故賜獎谕。
蓋失于采訪,不知鹹處置乖方之事,緻西民流移怨謗之因。
欲乞今後戒此失誤,慎出诏令,及戒勵群臣,今後薦舉人不得妄有稱美。
其已出之诏,既不可追,臣又恐朝廷因此遂待卞鹹為材吏,别有任用,卻緻敗事。
臣職在谏诤,不可不言。
論李昭亮不可将兵劄子〈慶曆三年〉 臣伏見朝廷近自河東移李昭亮為鎮、定、高陽三路都部署。
竊以北戎險詐,必與國家為患,北面之事,常須有備。
此一事,陛下聖心久自憂之,執政大臣非不知而憂之,天下之人共為朝廷憂之。
李昭亮不才,不堪為将帥,不可委兵柄。
此一人,陛下聖心久自知之,執政大臣非不知之,天下之人亦共知之。
不審因何遽有此命?大凡朝廷行事不當者,或為小事而忽略,容有不知,緻誤施行而至乖錯者有矣。
未有以天下大可憂患而上下共知之事,公然乖缪,任以非人如此者,臣料兩府之議,必因施昌言等近奏三路阙都部署,而目下無人,以昭亮塞請,而欲徐别選擇,不過如此而已。
然臣竊見朝廷作事常患因循,應急則草草且行,才過便不複留意。
隻如今秋用郭承于鎮、定,尋以非才罷之,當時應急,且以康德輿為钤轄,阙卻部署一職,本待徐擇其人。
臣初喜朝廷必能自此精于選任,經今數月,何曾用意求人?一旦昌言奏來,又遣昭亮且去。
今平時無事之際,尚如此不能選人任用,若一旦倉皇事動,更于何處求人?故臣謂朝議欲徐擇人而代昭亮者,乃虛語爾。
方今天下至廣,不可謂之無人,但朝廷無術以得之耳。
甯用不材以敗事,不肯勞心而擇材,事至憂危,可為恸哭。
臣思朝廷所以乏人任用之弊,蓋為依常守例,須用依資曆級之人,不肯非次拔擢,所以無人可用。
古人謂勞于擇賢而逸于任使,今人既難得,求之又不勤,待其自來,何複可得?臣累曾上言練兵選将之法,未賜施行,又曾言乞于沿邊十數州且選州将,亦不蒙聽納。
甯可公選不材之人,委以大兵之柄,一旦誤事,悔何及之!伏望聖慈出于睿斷,其李昭亮,早令兩府擇人替換,仍早講求選将之法。
若大将難卒然而得,即乞于沿邊州軍選擇州将近下資淺人中,庶乎易得。
昨北使姓名稍遲數日,中外之士已共憂疑。
幸其未動之間,宜作先時之備。
兵法曰:“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惟陛下為社稷之計,深思而行之,則天下幸甚。
取進止。
論禦賊四事劄子〈慶曆三年〉 臣昨自軍賊王倫敗後,尋曾極言論列,恐相次盜賊漸多,乞朝廷早為禦備。
凡為國家憂盜賊者,非獨臣一人,前後獻言者甚衆,皆為大臣忽棄,都不施行。
而為大臣者又無擘畫,果緻近日諸處盜賊縱橫。
自淮海已南新遭王倫之後,今自京以西州縣又遭張海、郭貌山等劫掠焚燒,桂陽監昨奏蠻賊數百人,夔峽、荊湖各奏蠻賊皆數百人,解州又奏見有未獲賊十餘火,滑州又聞強賊三十餘人燒卻沙彌鎮,許州又聞有賊三四十人劫卻椹澗鎮,此臣所聞目下盜起之處如此縱橫也。
此外,京東今歲自秋不雨,至今麥種未得。
江淮倫賊之後,繼以饑蝗。
陝西災旱,道路流亡日夜不絕。
似此等處,将來盜賊必起,是見在者未滅,續來者愈多。
而乾象變差,譴告不一,于古占法,多雲天下大兵并起。
今兵端已動于下,天象又
三四日來,外邊聞陛下欲除李淑壽州,人人鼓舞,皆賀聖德。
蓋淑二三十年出入朝廷,奸險傾邪,害人不少,一旦見人主斥去左右,莫不欣忭。
卻聞中書如此迂回,自相顧避,可惜聖明之斷不盡施行。
臣欲望更不須候其請郡,因兩府奏事之時,特出聖旨處分,直除一外郡,使天下皆知此奸邪穢惡之人,是人主力自除去,以彰聖明之德。
取進止。
論慎出诏令劄子〈慶曆三年〉 臣伏以朝廷每出诏令,必須合于物議,下悅民情。
真宗皇帝初置谏官,诏書内條列六事,首言“诏令不便者,許谏官論列”,蓋朝廷慎于出令之意也。
近見诏書褒美陝西轉運使卞鹹。
風聞鹹在陝西,為買百姓青苗及轉般大麥,此兩事大與西人為患,逃移卻人戶極多,至今西人怨謗不已。
賴吳遵路減得轉般一事,人獲稍甯。
今所降诏書,兩人一時褒美,善惡不分,無所激勸。
使陝西人見者,必謂朝廷咫尺,絕不恤念西人,不知西事,誤下诏書,美此與民為害之人,必轉生怨謗。
臣竊料朝廷必因邊臣奏舉鹹等能積糧儲,故賜獎谕。
蓋失于采訪,不知鹹處置乖方之事,緻西民流移怨謗之因。
欲乞今後戒此失誤,慎出诏令,及戒勵群臣,今後薦舉人不得妄有稱美。
其已出之诏,既不可追,臣又恐朝廷因此遂待卞鹹為材吏,别有任用,卻緻敗事。
臣職在谏诤,不可不言。
論李昭亮不可将兵劄子〈慶曆三年〉 臣伏見朝廷近自河東移李昭亮為鎮、定、高陽三路都部署。
竊以北戎險詐,必與國家為患,北面之事,常須有備。
此一事,陛下聖心久自憂之,執政大臣非不知而憂之,天下之人共為朝廷憂之。
李昭亮不才,不堪為将帥,不可委兵柄。
此一人,陛下聖心久自知之,執政大臣非不知之,天下之人亦共知之。
不審因何遽有此命?大凡朝廷行事不當者,或為小事而忽略,容有不知,緻誤施行而至乖錯者有矣。
未有以天下大可憂患而上下共知之事,公然乖缪,任以非人如此者,臣料兩府之議,必因施昌言等近奏三路阙都部署,而目下無人,以昭亮塞請,而欲徐别選擇,不過如此而已。
然臣竊見朝廷作事常患因循,應急則草草且行,才過便不複留意。
隻如今秋用郭承于鎮、定,尋以非才罷之,當時應急,且以康德輿為钤轄,阙卻部署一職,本待徐擇其人。
臣初喜朝廷必能自此精于選任,經今數月,何曾用意求人?一旦昌言奏來,又遣昭亮且去。
今平時無事之際,尚如此不能選人任用,若一旦倉皇事動,更于何處求人?故臣謂朝議欲徐擇人而代昭亮者,乃虛語爾。
方今天下至廣,不可謂之無人,但朝廷無術以得之耳。
甯用不材以敗事,不肯勞心而擇材,事至憂危,可為恸哭。
臣思朝廷所以乏人任用之弊,蓋為依常守例,須用依資曆級之人,不肯非次拔擢,所以無人可用。
古人謂勞于擇賢而逸于任使,今人既難得,求之又不勤,待其自來,何複可得?臣累曾上言練兵選将之法,未賜施行,又曾言乞于沿邊十數州且選州将,亦不蒙聽納。
甯可公選不材之人,委以大兵之柄,一旦誤事,悔何及之!伏望聖慈出于睿斷,其李昭亮,早令兩府擇人替換,仍早講求選将之法。
若大将難卒然而得,即乞于沿邊州軍選擇州将近下資淺人中,庶乎易得。
昨北使姓名稍遲數日,中外之士已共憂疑。
幸其未動之間,宜作先時之備。
兵法曰:“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惟陛下為社稷之計,深思而行之,則天下幸甚。
取進止。
論禦賊四事劄子〈慶曆三年〉 臣昨自軍賊王倫敗後,尋曾極言論列,恐相次盜賊漸多,乞朝廷早為禦備。
凡為國家憂盜賊者,非獨臣一人,前後獻言者甚衆,皆為大臣忽棄,都不施行。
而為大臣者又無擘畫,果緻近日諸處盜賊縱橫。
自淮海已南新遭王倫之後,今自京以西州縣又遭張海、郭貌山等劫掠焚燒,桂陽監昨奏蠻賊數百人,夔峽、荊湖各奏蠻賊皆數百人,解州又奏見有未獲賊十餘火,滑州又聞強賊三十餘人燒卻沙彌鎮,許州又聞有賊三四十人劫卻椹澗鎮,此臣所聞目下盜起之處如此縱橫也。
此外,京東今歲自秋不雨,至今麥種未得。
江淮倫賊之後,繼以饑蝗。
陝西災旱,道路流亡日夜不絕。
似此等處,将來盜賊必起,是見在者未滅,續來者愈多。
而乾象變差,譴告不一,于古占法,多雲天下大兵并起。
今兵端已動于下,天象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