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三·奏議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谏院進劄狀十二首 論救赈雪後饑民劄子〈慶曆三年〉
臣風聞京城大雪之後,民間饑寒之人甚多,至有子母數口一時凍死者,雖豪貴之家往往亦無薪炭,則貧弱之民可知矣。
蓋京師小民例無蓄積,隻是朝夕旋營口食,一日不營求,則頓至乏絕。
今大雪已及十日,使市井之民十日不營求,雖中人亦乏絕矣,況小民哉!雪于農民雖為利澤,然農畝之利遠及春夏,細民所苦急在目前。
日夕以來,民之凍死者漸多,未聞官司有所赈救。
欲乞特降聖旨下開封府,或分遣使臣,遍錄民間貧凍不能自存者,量散口食,并各于有官場柴炭草處就近支散,救其将死之命。
至于諸營出軍家口,亦宜量加存恤,以示聖恩。
所散不多,所利者衆。
仍令兩府條件應有軍士在外辛苦,及民人支移稅賦殘零、輸送艱辛等處,并與擘畫,早加存恤。
若使戍兵愁苦,道路怨嗟,饑凍之屍列于京邑,則大雪之澤,其利未見,而數事之失,所損已多。
伏望聖慈,特賜留意。
取進止。
論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劄子〈慶曆三年〉 臣近聞澧州進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
其知州馮載,本是武人,不識事體,便為祥瑞,以媚朝廷。
臣謂前世号稱太平者,須是四海晏然,萬物得所。
方今西羌叛逆,未平之患在前;北虜驕悖,藏伏之禍在後。
一患未滅,一患已萌。
加以西則泸戎,南則湖嶺,凡與四夷連接,無一處無事。
而又内則百姓困弊,盜賊縱橫。
昨京西、陝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數百之盜,不能一時剪滅,隻是僅能潰散,然卻于别處結集。
今張海雖死,而達州軍賊已近百人,又殺使臣,其勢不小。
興州又奏八九十人。
州縣皇皇,何以存濟?以臣視之,乃是四海騷然,萬物失所,實未見太平之象。
臣聞天道貴信,示人不欺。
臣不敢遠引他事,隻以今年内事驗之,昨夏秋之間,太白經天,累月不滅,金木相掩,近在端門,考于星占,皆是天下大兵将起之象。
豈有才出大兵之象,又出“太平之道”字,一歲之内,前後頓殊?豈非星象麗天,異不虛出?凡于戒懼,常合修省。
而草木萬類,變化無常,不可信憑,便生懈怠。
臣又思若使木文不僞,實是天生,則亦有深意。
蓋其文止曰“太平之道”者,其意可推也。
夫自古帝王緻太平皆自有道,得其道則太平,失其道則危亂。
臣視方今,但見其失,未見其得也。
願陛下憂勤萬務,舉賢納善,常如近日,不生逸豫,則二三歲間,漸期修理。
若以前賊張海等稍衰,便謂後賊不足憂;以近京得雪,便謂天下大豐熟;見北虜未來,便謂必無事;見西賊通使,便謂可罷兵,指望太平,漸生安逸,則此瑞木乃誤事之妖木耳。
臣見今年曾進芝草者,今又進瑞木,竊慮四方相效,争造妖妄。
其所進瑞木,伏乞更不宣示臣寮。
仍乞速诏天下州軍,告以興兵累年,四海困弊,方當責己憂勞之際,凡有奇禽異獸草木之類,并不得進獻。
所以彰示聖德,感勵臣民。
取進止。
論美人張氏恩寵宜加裁損劄子〈慶曆三年〉 臣近風聞禁中因皇女降生,于左藏庫取绫羅八千匹。
染院工匠當此大雪苦寒之際,敲冰取水,染練供應,頗甚艱辛。
臣伏思陛下恭儉勤勞,愛民憂國,以此勞人枉費之事,必不肯為。
然外議相傳,皆雲見今染練未絕。
臣又見近日内降美人張氏親戚恩澤太頻。
臣忝為谏官,每聞小有虧損聖德之事,須合力言,難避天譴。
臣竊見自古帝王所寵嫔禦,若能謙儉柔善,不求恩澤,則可長保君恩;或恣意驕奢,多求恩澤,則皆速緻禍敗。
臣不敢遠引古事,隻以今宮禁近事言之。
陛下近年所寵尚氏、楊氏、餘氏、苗氏之類,當其被寵之時,驕奢自恣,不早裁損,及至滿盈,今皆何在?況聞張氏本良家子,昨自修媛退為美人,中外皆聞,以謂與楊、尚等不同,故能保寵最久。
今一旦宮中取索頓多,恩澤日廣,漸為奢侈之事,以招外人之言,臣不知陛下欲愛惜保全張氏,或欲縱恣而敗之?若欲保全,則須常令謙儉,不至驕盈。
臣料八千匹绫羅,豈是張氏一人獨用,不過支散與衆人而已。
乃是枉費财物,盡為衆人。
至于中外譏議,則陛下自受。
以此而言,廣散何益?昨正月一日曹氏封縣君,至初五日又封郡君,四五日間,兩度封拜。
又聞别有内降,應是疏遠親戚,盡求恩澤。
父母因子而貴可矣,然名分亦不可太過。
其他疏遠,皆可減罷。
臣謂張氏未入宮之前,疏遠親戚,各皆何在?今日富貴,何必廣為閑人,自招謗議,以累聖德?若陛下隻為張氏計,亦宜如此。
況此事不獨為張氏,大凡後宮恩澤太多,
蓋京師小民例無蓄積,隻是朝夕旋營口食,一日不營求,則頓至乏絕。
今大雪已及十日,使市井之民十日不營求,雖中人亦乏絕矣,況小民哉!雪于農民雖為利澤,然農畝之利遠及春夏,細民所苦急在目前。
日夕以來,民之凍死者漸多,未聞官司有所赈救。
欲乞特降聖旨下開封府,或分遣使臣,遍錄民間貧凍不能自存者,量散口食,并各于有官場柴炭草處就近支散,救其将死之命。
至于諸營出軍家口,亦宜量加存恤,以示聖恩。
所散不多,所利者衆。
仍令兩府條件應有軍士在外辛苦,及民人支移稅賦殘零、輸送艱辛等處,并與擘畫,早加存恤。
若使戍兵愁苦,道路怨嗟,饑凍之屍列于京邑,則大雪之澤,其利未見,而數事之失,所損已多。
伏望聖慈,特賜留意。
取進止。
論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劄子〈慶曆三年〉 臣近聞澧州進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
其知州馮載,本是武人,不識事體,便為祥瑞,以媚朝廷。
臣謂前世号稱太平者,須是四海晏然,萬物得所。
方今西羌叛逆,未平之患在前;北虜驕悖,藏伏之禍在後。
一患未滅,一患已萌。
加以西則泸戎,南則湖嶺,凡與四夷連接,無一處無事。
而又内則百姓困弊,盜賊縱橫。
昨京西、陝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數百之盜,不能一時剪滅,隻是僅能潰散,然卻于别處結集。
今張海雖死,而達州軍賊已近百人,又殺使臣,其勢不小。
興州又奏八九十人。
州縣皇皇,何以存濟?以臣視之,乃是四海騷然,萬物失所,實未見太平之象。
臣聞天道貴信,示人不欺。
臣不敢遠引他事,隻以今年内事驗之,昨夏秋之間,太白經天,累月不滅,金木相掩,近在端門,考于星占,皆是天下大兵将起之象。
豈有才出大兵之象,又出“太平之道”字,一歲之内,前後頓殊?豈非星象麗天,異不虛出?凡于戒懼,常合修省。
而草木萬類,變化無常,不可信憑,便生懈怠。
臣又思若使木文不僞,實是天生,則亦有深意。
蓋其文止曰“太平之道”者,其意可推也。
夫自古帝王緻太平皆自有道,得其道則太平,失其道則危亂。
臣視方今,但見其失,未見其得也。
願陛下憂勤萬務,舉賢納善,常如近日,不生逸豫,則二三歲間,漸期修理。
若以前賊張海等稍衰,便謂後賊不足憂;以近京得雪,便謂天下大豐熟;見北虜未來,便謂必無事;見西賊通使,便謂可罷兵,指望太平,漸生安逸,則此瑞木乃誤事之妖木耳。
臣見今年曾進芝草者,今又進瑞木,竊慮四方相效,争造妖妄。
其所進瑞木,伏乞更不宣示臣寮。
仍乞速诏天下州軍,告以興兵累年,四海困弊,方當責己憂勞之際,凡有奇禽異獸草木之類,并不得進獻。
所以彰示聖德,感勵臣民。
取進止。
論美人張氏恩寵宜加裁損劄子〈慶曆三年〉 臣近風聞禁中因皇女降生,于左藏庫取绫羅八千匹。
染院工匠當此大雪苦寒之際,敲冰取水,染練供應,頗甚艱辛。
臣伏思陛下恭儉勤勞,愛民憂國,以此勞人枉費之事,必不肯為。
然外議相傳,皆雲見今染練未絕。
臣又見近日内降美人張氏親戚恩澤太頻。
臣忝為谏官,每聞小有虧損聖德之事,須合力言,難避天譴。
臣竊見自古帝王所寵嫔禦,若能謙儉柔善,不求恩澤,則可長保君恩;或恣意驕奢,多求恩澤,則皆速緻禍敗。
臣不敢遠引古事,隻以今宮禁近事言之。
陛下近年所寵尚氏、楊氏、餘氏、苗氏之類,當其被寵之時,驕奢自恣,不早裁損,及至滿盈,今皆何在?況聞張氏本良家子,昨自修媛退為美人,中外皆聞,以謂與楊、尚等不同,故能保寵最久。
今一旦宮中取索頓多,恩澤日廣,漸為奢侈之事,以招外人之言,臣不知陛下欲愛惜保全張氏,或欲縱恣而敗之?若欲保全,則須常令謙儉,不至驕盈。
臣料八千匹绫羅,豈是張氏一人獨用,不過支散與衆人而已。
乃是枉費财物,盡為衆人。
至于中外譏議,則陛下自受。
以此而言,廣散何益?昨正月一日曹氏封縣君,至初五日又封郡君,四五日間,兩度封拜。
又聞别有内降,應是疏遠親戚,盡求恩澤。
父母因子而貴可矣,然名分亦不可太過。
其他疏遠,皆可減罷。
臣謂張氏未入宮之前,疏遠親戚,各皆何在?今日富貴,何必廣為閑人,自招謗議,以累聖德?若陛下隻為張氏計,亦宜如此。
況此事不獨為張氏,大凡後宮恩澤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