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三十九

關燈
丙戌殉難列傳(有總論) 自古中興之主,難于開創:開創之主利用緩,中與之主利用急;開創之主利用仁,中興之主利用義;開創之主利用冷,中興之主利用熱。

    蓋國步方改,祖宗恩澤及故主悲思,離黍關情、銅駝在念,止争俄頃。

    故中興之主,全在急起收之;如療病者,人雖颠決,氣在咽喉,一提即活。

    若置之悠忽,日冷日淡、日遠日疏,此機一失,線索都散;即有驷馬,不可複追矣。

    魯王之在魯也,所供者數王廠之籽粒,所給者數千石之俸糧。

    見兖州太守,如見師帥;對兖州鄉宦,如對神明。

    一旦監國于浙東之八府,冠蓋鱗集、稱臣朝請皆先皇帝之宰輔、公侯、尚書、科道。

    昔日聞其名如日辰河嶽、不敢攀附者,一旦而為吾之奔走;使令八府數十萬之錢糧,昔日如天姥桃源夢想之所不至者,一旦而為吾之輓輸庫藏。

    其心已足,其志已滿。

    衹願清兵一日不渡錢塘,則吾可享一日之富貴;稱紹興為京師、稱蕭山為邊塞,費長房縮地于葫蘆,錢唐衣帶水以外非吾所知矣。

    故一味孱弱、一味潇灑,兵馬錢糧毫不經意;止與一二文人墨士,飲酒賦詩、彈琴寫字,盡其所長。

    不過為太平盛世,一樂善好書之賢王;安問中興、安問光複哉!故朝中諸大老與江上請藩鎮,皆以虛文聊應故事;燕雀處堂,壹不知鄰火之将燎其室也。

    泉江一帶,燈火蟬聯,盛張聲勢;如虛弱之人而反見洪大之脈,石火電光,一見即減,更有何術可以羁留歲月哉!北騎暗渡,魯王明走;澥門一出,遂如斷梗浮萍,不相接續,逐浪随風,尚複有何底止耶!故殺身殉國如王武甯、張永豐,其精忠俠烈,與張世傑之在崖山、文文山之在柴市,何足多讓!而其次如曹學佺、袁繼鹹輩,在籍在官,成仁取義,尚有多人;亦足以見我高皇帝三百年深仁厚澤之所贻、烈皇帝十七年宵衣旰食之所報矣。

    是歲魯亡,唐亦與之俱亡。

    今歲丙戌,殉難之人,半屬隆武。

    蓋總見吾浙、閩之人,原隻為高皇帝起見;孝陵在迩,屬望中興,實未嘗分唐、分魯也。

     袁繼鹹 吳易 鄭為虹 黃大鵬 王士弘 胡偉 周定仍 吳聞禮 餘應桂 吳炳 俞元良 霍子衡 ·袁繼鹹,字臨侯,江西宜春人。

    天啟乙醜進士,曆官山西提學佥事。

    巡按禦史張孫振誣奏繼鹹不職,貢士衛周祚等訟其冤,與孫振并逮訊;得白。

    久以物望所歸,曆昇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出撫楚,分信鄖、竹西界。

    時大帥左良玉逆令督師楊嗣昌,尋緻獻賊陷襄陽,朝廷乃逮繼鹹;襄陽民數千人伏阙号呼,上感動,得戍夜郎。

     壬午,從戍所以原官召理河北屯牧。

    适甯南避賊襄、鄖,東騷池、皖,總憲李邦華約與勤王;繼鹹便道責良玉以大義,即川、黔饷十四萬與之,騷止。

    于是,内閣吳甡疏請繼鹹權為浔督。

    獻賊方圍武昌急,繼鹹不待敕命,詣皖要良玉西援。

    良玉逡巡,繼鹹将陳可立三百人先行;良玉乃發方國安等五千人為先鋒,而自率大隊繼進。

    武昌陷賊,疑李自成欲入楚,便走嶽、沙;良玉複斬、春、治、昌諸縣。

    至是,繼鹹乃力陳河北不屯狀,上不聽。

    甲申,新楚督呂大器與甯南不協,複請繼鹹督浔。

    時有左良玉「世鎮武昌」之命,繼鹹以為左驕,宜聽督臣調度;否,不為使。

    四月,北報急,掌科左懋第來視楚師,遇于浔;懋第欲以楚事俾繼鹹,督鄭鴻逵之師北勤王。

    未發,而南都正位。

     先是,史可法有「立福藩五不可」之說,馬上英持是書制可法;又欲大掖阮大铖、封高傑,而姜曰廣與可法皆不可,繼鹹争之力。

    時二鎮高、黃互鬨,忻城伯趙之龍雲:『此宜馬貴陽一往』。

    上曰:『果然』。

    士英不肯,可法乃自請出督。

    繼鹹勸上親征,且密言甯南侯良玉驕蹇狀;上無如何,以繼鹹為總督江、楚、應、皖等處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禦史。

    繼鹹疏薦劉宗周、黃道周、吳甡、楊廷麟、葉廷秀,力辭加恩,乃還浔。

    時良玉接監國書,不拜;令軍容何志禮、禦史黃澍入賀,觀朝廷。

    澍劾馬士英十大罪,至廷诤;天下鹹是澍。

    士英酷欲甘心澍,遂有楚宗室盛濃、武弁周維幾等承士英指,劾奏澍贓穢無數;诏逮澍。

    時輔臣姜曰廣為鎮臣所嗾,引病去。

    繼鹹争之不得,因上「内治六事」疏,規切上躬;複因元旦力陳三案不宜追論、反釋定策朋黨将連之獄,勸新參蔡弈琛不宜修怨滋多。

    又疏「闖敗,清必有争江南;請假督撫權以用左」;不聽。

    求去,不許。

    當是時李賊為清吳三桂所敗,走秦,複逸楚;良玉戒賊。

    适有僞太子王子明事,無不恨士英,則以為真太子;諸鎮解體。

    三月,澍乃勸良玉以兵劫君側,因釋楚賊,計兩便;遂為檄,聲士英之罪,繼鹹與焉。

    四月,良玉以兵至九江,招繼鹹;語次太子事,為大哭。

    因僞出太子密谕,劫諸将。

    諸将入城焚掠,繼鹹大驚曰:『是亂也』!良玉疾方劇,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