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三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劉宗周、祁彪佳列傳
劉宗周
祁彪佳
·劉宗周,号念台,浙江山陰人。
父坡死,宗周其遺腹也;家寒,母章太君茕茕守弱息,依外家以紡績供饘粥。
萬曆辛醜,登張以誠榜進士;章太君朝聞報而夕去帏,陶文簡為作墓銘,比之「程嬰保孤事成下報宣孟」。
甲辰,服除,授行人。
乙巳,以祖焞年邁,疏乞終養。
侍祖疾,四浃旬不交睫。
居憂日,邦君大夫,不得望見顔色;部使過之,亦匿勿見。
祖壽終,過哀緻疾。
邑令趙士谔造寝所,見帏帳有結、敝衾敗絮,心佩服焉。
居家,弟子日益進,講學不辍。
服除,起原官,奉命冊封益藩。
時顧憲成講學東林,群起攻之;宗周疏明「憲成之學,歸于自反。
而攻之者以意見分門戶、以門戶分流品,其論非是』。
言者遂目為「東林黨人」。
時方推擇浙中司官,鹹屬意宗周。
或囑以無談時事,可望铨曹;宗周惡之。
甲寅,複以病告歸,先後匿迹林下者十有餘年;授徒僧舍,足迹不至公庭。
有造廬者,拒不見。
當道到門,必進強再三,然後出見;進賢冠黴■〈黑貞〉高寸許,而布袍角帶殘缺失次。
驺從見者,無不匿笑:以此名重海内。
禦史韓浚以按浙時就見不納,劾比少正卯;而歸子顧、劉廷元繼之,欲置之死。
時趙士谔入為考功郎,為白冢宰,乃免。
光宗踐祚,起禮部儀制司主事。
天啟元年,疏參魏忠賢、客氏朋比亂政。
忠賢大怒,矯旨廷杖;首輔葉向高救免,止奪俸半年。
壬戌,奉命賫「會錄」告孝陵,道昇光祿寺丞;複命,晉尚寶司少卿。
在職二十日,遷太僕寺少卿。
宗周以一歲三遷,又見婦寺專權日甚,再疏移疾,乃以太僕予告。
甲子,起左通政。
魏忠賢已盡逐諸君子,宗周辭疏,又為諸君子申埋,革職為民。
崇祯元年,召為順天府尹;上疏請重事權,要以久任。
谒文廟,大會師儒,示以聖賢為學之要。
延三老啬夫,咨地方疾苦。
發奸吏幹沒,置之法。
又捕勳貴家人豪橫不法及舞文犯禁者,按治如律。
頒布「文公四禮」,俾鄉鄙服習。
遇中貴梨園什具,責而焚之:辇毂一清。
二年,上疏陳「堯、舜之道」,因言「遼事不足圖」與「加賦」之害。
上雖目為迂闊,然亦歎其忠鲠。
會京師被圍,米價踴貴,乃請罷九門稅;修鋪房以處貧民、為粥以濟老疾、嚴行保甲之法,人心稍安。
時樞督諸臣多下獄者;宗周獨抗言:『國事至此,諸臣負任使,誠無所逃罪;而臣以為陛下亦宜分任其咎。
昔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
今日首當開示誠心,為濟難之本;日禦便殿見群臣,相對如家人父子。
以票拟歸閣臣,以蔗政歸部院,以獻可替否予言官;不效,則從而更置之,無坐锢以深其罪。
乃者朝廷縛一文吏,如孤雛腐鼠;而視武健士,不啻驕子,使恩威錯置。
至文武皆不足信,必曰「吾舍一二内臣,無可與共患難者」。
于是總提協之命,稍試以城守,而阃以外次等委之。
自古未有宦官典兵,不誤國者。
仰祈陛下翻然感悟:以親内臣之心親外臣、以重武臣之心重文臣,則太平之業可一舉而定也』。
又劾張鳳翼、馬世龍等罪,皆切直忤上意。
三年,複請上除诏獄、蠲新饷,為祈天永命之本。
上方憂旱齋居,責其「不修實政,徒事空言」。
宗周又疏糾周延儒、溫體仁傾側事上之罪,下诏切責。
将解任,捐羨餘置學田二百畝以給諸生。
凡三乞骸骨,始得告。
出都門,所攜止兩簏,中貴人見而駭曰:『真清官也』!居家,大集同志會講,首闡人人可為聖人之旨,以證人性皆同。
主會者為陶奭齡,重建古小學;祀尹和靖,明伊、洛主敬之學。
乙亥枚蔔,冢宰以宗周名上。
召對,言『上求治太急,用法太嚴,布令太煩,進退天下士太輕』。
上不怿,除工部右侍郎。
明年,上言:『陛下即位之初,銳意太平;至于帝王治天下之道,猶未得其要領。
于是首屬意于恢遼,而經臣遂進五年恢複之說。
己巳之役,震及宗社,朝廷始有輕士大夫之心。
自此廠衛司譏察,而告讦之風熾;诏獄及士紳,而堂簾之等夷。
人人救過不給,而欺罔愈甚;事事仰承獨斷,而谄谀日長。
自三尺不伸于司寇,而犯者日衆;自诏旨雜治五刑,歲自斷獄以數千計,而好生之德意泯。
自刀筆治絲綸,而王言亵;自誅求及瑣屑,而政體
父坡死,宗周其遺腹也;家寒,母章太君茕茕守弱息,依外家以紡績供饘粥。
萬曆辛醜,登張以誠榜進士;章太君朝聞報而夕去帏,陶文簡為作墓銘,比之「程嬰保孤事成下報宣孟」。
甲辰,服除,授行人。
乙巳,以祖焞年邁,疏乞終養。
侍祖疾,四浃旬不交睫。
居憂日,邦君大夫,不得望見顔色;部使過之,亦匿勿見。
祖壽終,過哀緻疾。
邑令趙士谔造寝所,見帏帳有結、敝衾敗絮,心佩服焉。
居家,弟子日益進,講學不辍。
服除,起原官,奉命冊封益藩。
時顧憲成講學東林,群起攻之;宗周疏明「憲成之學,歸于自反。
而攻之者以意見分門戶、以門戶分流品,其論非是』。
言者遂目為「東林黨人」。
時方推擇浙中司官,鹹屬意宗周。
或囑以無談時事,可望铨曹;宗周惡之。
甲寅,複以病告歸,先後匿迹林下者十有餘年;授徒僧舍,足迹不至公庭。
有造廬者,拒不見。
當道到門,必進強再三,然後出見;進賢冠黴■〈黑貞〉高寸許,而布袍角帶殘缺失次。
驺從見者,無不匿笑:以此名重海内。
禦史韓浚以按浙時就見不納,劾比少正卯;而歸子顧、劉廷元繼之,欲置之死。
時趙士谔入為考功郎,為白冢宰,乃免。
光宗踐祚,起禮部儀制司主事。
天啟元年,疏參魏忠賢、客氏朋比亂政。
忠賢大怒,矯旨廷杖;首輔葉向高救免,止奪俸半年。
壬戌,奉命賫「會錄」告孝陵,道昇光祿寺丞;複命,晉尚寶司少卿。
在職二十日,遷太僕寺少卿。
宗周以一歲三遷,又見婦寺專權日甚,再疏移疾,乃以太僕予告。
甲子,起左通政。
魏忠賢已盡逐諸君子,宗周辭疏,又為諸君子申埋,革職為民。
崇祯元年,召為順天府尹;上疏請重事權,要以久任。
谒文廟,大會師儒,示以聖賢為學之要。
延三老啬夫,咨地方疾苦。
發奸吏幹沒,置之法。
又捕勳貴家人豪橫不法及舞文犯禁者,按治如律。
頒布「文公四禮」,俾鄉鄙服習。
遇中貴梨園什具,責而焚之:辇毂一清。
二年,上疏陳「堯、舜之道」,因言「遼事不足圖」與「加賦」之害。
上雖目為迂闊,然亦歎其忠鲠。
會京師被圍,米價踴貴,乃請罷九門稅;修鋪房以處貧民、為粥以濟老疾、嚴行保甲之法,人心稍安。
時樞督諸臣多下獄者;宗周獨抗言:『國事至此,諸臣負任使,誠無所逃罪;而臣以為陛下亦宜分任其咎。
昔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
今日首當開示誠心,為濟難之本;日禦便殿見群臣,相對如家人父子。
以票拟歸閣臣,以蔗政歸部院,以獻可替否予言官;不效,則從而更置之,無坐锢以深其罪。
乃者朝廷縛一文吏,如孤雛腐鼠;而視武健士,不啻驕子,使恩威錯置。
至文武皆不足信,必曰「吾舍一二内臣,無可與共患難者」。
于是總提協之命,稍試以城守,而阃以外次等委之。
自古未有宦官典兵,不誤國者。
仰祈陛下翻然感悟:以親内臣之心親外臣、以重武臣之心重文臣,則太平之業可一舉而定也』。
又劾張鳳翼、馬世龍等罪,皆切直忤上意。
三年,複請上除诏獄、蠲新饷,為祈天永命之本。
上方憂旱齋居,責其「不修實政,徒事空言」。
宗周又疏糾周延儒、溫體仁傾側事上之罪,下诏切責。
将解任,捐羨餘置學田二百畝以給諸生。
凡三乞骸骨,始得告。
出都門,所攜止兩簏,中貴人見而駭曰:『真清官也』!居家,大集同志會講,首闡人人可為聖人之旨,以證人性皆同。
主會者為陶奭齡,重建古小學;祀尹和靖,明伊、洛主敬之學。
乙亥枚蔔,冢宰以宗周名上。
召對,言『上求治太急,用法太嚴,布令太煩,進退天下士太輕』。
上不怿,除工部右侍郎。
明年,上言:『陛下即位之初,銳意太平;至于帝王治天下之道,猶未得其要領。
于是首屬意于恢遼,而經臣遂進五年恢複之說。
己巳之役,震及宗社,朝廷始有輕士大夫之心。
自此廠衛司譏察,而告讦之風熾;诏獄及士紳,而堂簾之等夷。
人人救過不給,而欺罔愈甚;事事仰承獨斷,而谄谀日長。
自三尺不伸于司寇,而犯者日衆;自诏旨雜治五刑,歲自斷獄以數千計,而好生之德意泯。
自刀筆治絲綸,而王言亵;自誅求及瑣屑,而政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