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戴天之仇,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也。
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讨,問罪秦中;共枭逆成之頭,以雪敷天之憤。
則貴國義聞,昭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從此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不亦千載一時哉!若夫牛耳之盟,則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盤盂從事矣。
某北望宗廟,無涕可揮;身蹈大戮,罪應萬死!所以不即從先帝者,實為社稷之故。
傳曰:「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
某處今日,鞠躬緻命、克盡臣節,所以報也。
左右其明鑒之』!忠義之氣滿紙,見者稱服。
弘光即位之後,馬士英、阮大铖共亂國政,時事日非。
可法上疏,言『三月以來,陵廟荒蕪,山河鼎沸!臣備員督師,而河上之防百未料理,複仇之師,不及于關、陝。
讨賊之約,不達于北廷。
一似君父之仇,置之膜外者。
夫我即卑宮菲食、嘗膽卧薪,聚才智之精神而枕戈待旦,合方昇之物力而破釜沈舟,尚恐無救于事。
以臣睹廟堂之作用、百執事之精神,殊未盡然。
憶北變初傳,人心震駭。
臣等恭迎聖駕臨莅南都,億萬之歡聲動地。
陛下初見臣等,言及先帝,則淚下沾襟。
次谒孝陵,贊及「高皇帝、高皇後」,則淚痕滿袖。
皇天後土,實式鑒臨!曾幾何時,可忘前事?先帝以聖明罹慘禍,此千古未有之變也;先帝崩于賊、恭皇帝亦崩于賊,此千古未有之仇也。
先帝待臣以禮、馭将以恩,一旦大故,在北諸臣死節者寥寥,在南諸臣讨賊者寥寥:此千古以來未有之恥也!庶民之家,父兄被殺,尚思穴胸斷脰,得而甘心;朝廷顧可漠置?今宜速行讨賊之诏,嚴責臣與四鎮悉簡精銳,直抵秦關。
懸上賞以待有功,假便宜而責成效:絲綸之布,痛切淋漓:庶海内忠臣義士聞而感奮也。
國家遭此大變,陛下嗣承大統,原與前代不同。
諸臣但有罪之當誅,實無功之足錄!今恩外加恩,紛紛未已:武臣腰玉,直等尋常:名器濫觞,于斯為極!以後似宜慎重,耑待真正戰功;庶行間猛将勁兵,有所激厲也。
至兵行讨賊,最苦無糧;似宜将内庫本折概行催解,湊濟軍需。
其餘不急工役、可已繁費,一切報罷;朝夕宴衎、左右獻谀,一切謝絕;即事關典禮,萬不容廢,亦宜概從儉約。
乞陛下念念思祖宗之鴻業、刻刻憤先帝之深仇,振舉朝之精神、萃四海之物力,以并于選将練兵一事,庶乎人心猶可救、天意猶可回耳』。
疏入,不省。
乙酉四月十一日,北兵從泗洲奄至維揚,可法據城死守。
時左良玉兵東下,以「清君側」為名。
馬士英調黃得功、劉良佐、黃蜚兵堵截,東南之精銳,已盡于此。
揚州告急,朝議撤銅陵、荻港之兵,併力以救揚州;馬士英厲聲曰:『公等猶從門戶起見,尚以左逆為可恕耶』!遂下掌科胡适于獄,無敢言救揚州者矣。
十五日,北兵薄城下,遣使招降;可法痛罵,投其使于邗溝。
二十五日昧爽,清砲中西北城樓崩,守城兵潰下,争破門走。
可法力當西門,聞城破,拔刀自刎,為陶旗鼓所持;道遇主事施鳳儀,并趨鈔關以筏渡河,北兵尚未入城也。
申刻,北兵屠舊城,可法尚以二百餘騎逸寶城寺,離城數裡。
清兵迹之,急決戰,不勝,一時盡敗沒。
可法所常坐白騾,悲鳴野走邵泊上得之,遂有言督師中砲死者;又有言督師過鈔關,同鐵棍劉走安慶者:未有确信。
其弟可程招魂,葬于揚州之梅花嶺左側。
石匮書曰:史道鄰有救時之才,而無救時之量。
鎖鑰江淮、咽喉南北,是豈一手一足之烈哉!上至軍國大事、下至錢榖簿書,皆隻手獨辦;此楊颙之所以進谏于諸葛也。
若能開誠布公、廣集群力,善調四鎮,不令生嫌以自撤其藩籬,亦何至以維揚為孤注,遂一敗不可收拾哉!
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讨,問罪秦中;共枭逆成之頭,以雪敷天之憤。
則貴國義聞,昭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從此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不亦千載一時哉!若夫牛耳之盟,則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盤盂從事矣。
某北望宗廟,無涕可揮;身蹈大戮,罪應萬死!所以不即從先帝者,實為社稷之故。
傳曰:「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
某處今日,鞠躬緻命、克盡臣節,所以報也。
左右其明鑒之』!忠義之氣滿紙,見者稱服。
弘光即位之後,馬士英、阮大铖共亂國政,時事日非。
可法上疏,言『三月以來,陵廟荒蕪,山河鼎沸!臣備員督師,而河上之防百未料理,複仇之師,不及于關、陝。
讨賊之約,不達于北廷。
一似君父之仇,置之膜外者。
夫我即卑宮菲食、嘗膽卧薪,聚才智之精神而枕戈待旦,合方昇之物力而破釜沈舟,尚恐無救于事。
以臣睹廟堂之作用、百執事之精神,殊未盡然。
憶北變初傳,人心震駭。
臣等恭迎聖駕臨莅南都,億萬之歡聲動地。
陛下初見臣等,言及先帝,則淚下沾襟。
次谒孝陵,贊及「高皇帝、高皇後」,則淚痕滿袖。
皇天後土,實式鑒臨!曾幾何時,可忘前事?先帝以聖明罹慘禍,此千古未有之變也;先帝崩于賊、恭皇帝亦崩于賊,此千古未有之仇也。
先帝待臣以禮、馭将以恩,一旦大故,在北諸臣死節者寥寥,在南諸臣讨賊者寥寥:此千古以來未有之恥也!庶民之家,父兄被殺,尚思穴胸斷脰,得而甘心;朝廷顧可漠置?今宜速行讨賊之诏,嚴責臣與四鎮悉簡精銳,直抵秦關。
懸上賞以待有功,假便宜而責成效:絲綸之布,痛切淋漓:庶海内忠臣義士聞而感奮也。
國家遭此大變,陛下嗣承大統,原與前代不同。
諸臣但有罪之當誅,實無功之足錄!今恩外加恩,紛紛未已:武臣腰玉,直等尋常:名器濫觞,于斯為極!以後似宜慎重,耑待真正戰功;庶行間猛将勁兵,有所激厲也。
至兵行讨賊,最苦無糧;似宜将内庫本折概行催解,湊濟軍需。
其餘不急工役、可已繁費,一切報罷;朝夕宴衎、左右獻谀,一切謝絕;即事關典禮,萬不容廢,亦宜概從儉約。
乞陛下念念思祖宗之鴻業、刻刻憤先帝之深仇,振舉朝之精神、萃四海之物力,以并于選将練兵一事,庶乎人心猶可救、天意猶可回耳』。
疏入,不省。
乙酉四月十一日,北兵從泗洲奄至維揚,可法據城死守。
時左良玉兵東下,以「清君側」為名。
馬士英調黃得功、劉良佐、黃蜚兵堵截,東南之精銳,已盡于此。
揚州告急,朝議撤銅陵、荻港之兵,併力以救揚州;馬士英厲聲曰:『公等猶從門戶起見,尚以左逆為可恕耶』!遂下掌科胡适于獄,無敢言救揚州者矣。
十五日,北兵薄城下,遣使招降;可法痛罵,投其使于邗溝。
二十五日昧爽,清砲中西北城樓崩,守城兵潰下,争破門走。
可法力當西門,聞城破,拔刀自刎,為陶旗鼓所持;道遇主事施鳳儀,并趨鈔關以筏渡河,北兵尚未入城也。
申刻,北兵屠舊城,可法尚以二百餘騎逸寶城寺,離城數裡。
清兵迹之,急決戰,不勝,一時盡敗沒。
可法所常坐白騾,悲鳴野走邵泊上得之,遂有言督師中砲死者;又有言督師過鈔關,同鐵棍劉走安慶者:未有确信。
其弟可程招魂,葬于揚州之梅花嶺左側。
石匮書曰:史道鄰有救時之才,而無救時之量。
鎖鑰江淮、咽喉南北,是豈一手一足之烈哉!上至軍國大事、下至錢榖簿書,皆隻手獨辦;此楊颙之所以進谏于諸葛也。
若能開誠布公、廣集群力,善調四鎮,不令生嫌以自撤其藩籬,亦何至以維揚為孤注,遂一敗不可收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