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毛文龍列傳
毛文龍,浙之錢唐人。
少無賴,有口才,習為姑布術;立莊嶽相人,取其直:杭人呼之曰「呆」。
自杭至京,鹿鹿無所遇;走邊塞,潦倒行伍者二十餘年。
天啟改元,與丹陽諸葛雲程遇,暢談邊事,遂知其能;剡薦于遼東巡撫王化貞,委任稱使,授标下遊擊。
五月十一日,差往河東探戢難民;至三岔河,駕船至豬島、鹿島、禽島,安撫數處。
有遼左廪生王一甯者來會,自言遼城陷後,往朝鮮借兵報仇,朝鮮禮遇甚厚。
文龍即定盟,走通朝鮮;進次彌串堡,議襲鎮江,遂約鎮江中軍陳良策内應。
雞鳴,薄城下。
破城安撫,不拾民間一芥,民大感悅;數百裡内,望風來歸者不絕;後見兵力單弱,朝鮮請兵不應,人皆解體。
朝議授王紹勳鎮江副總兵、毛文龍參将,住鎮江,聯合南衛東江,觀望進取。
女直乘其無備,以纩騎四萬襲之,鎮江複陷;文龍奔朝鮮。
壬戌三月,兵部議:『毛文龍寄身海島,如有應援,可出其不意,潛師搗虛。
有此可用之衆,不圖接濟,得毋灰忠臣義士之心乎?當速發衣糧,使其兵食不乏。
宜授文龍以總兵職銜,與王紹勳等同心協力,共圖征剿』。
制曰:『可』。
八月,文龍任事,遣部将陳忠等斬獲撄桃、渦湯站等處賊級有差。
随上「制敵滅敵」一疏:『欲羁縻西鹵、聯絡朝鮮,于三方布置,以廣甯之守為正、登津之戰為奇。
且從各島入金、複、海、蓋,彼此擊應,使有率然之勢』。
上允行之。
癸亥十月,文龍報涼馬大捷、報牛毛再捷;甲子四月,又報斬賊将金重德等,又報敗女直兵于高嶺松沙牌、禽頭目太奈等,獻俘奏捷;加左都督,仍賞大紅蟒衣一襲。
戶科給事中楊文嶽奏「海外獻俘,中途更換」;巡撫李嵩參「文龍駐須彌島,去女直二千餘裡;女直犯甯遠三月,文龍茫然不知,何謂牽制」?上皆不問;以文龍提兵海外、聯絡往來,作後勁于關門也。
熹廟崩,思宗踐祚;諸文臣視東江之師為贅旒,饷道屢絕。
文龍亦退保皮島,日以參、貂交結當道。
海島無事,惟招緻商賈,以接濟糧儲;請械、請饷,呼應不靈。
督師袁崇煥莅事,适當女直主病死。
崇煥差番僧喇嘛镏南本座往吊,謀以歲币議和;女直許之,乃曰:『無以為信,其函毛文龍首來』。
與幕下士謀,乃上疏巡視海外諸島,查核兵饷。
初,疏謂『臣出海外,不敢輕敕印,乞供奉甯遠公署』。
後疏謂『臣幕士周錫圭謂臣海外行事,豈可不奉敕印;并乞奉尚方以行』。
上許之。
乃至雙島,文龍往甯遠晉谒,崇煥遲之兩日。
見江上戰船将士,皆傲視不顧;谕以『督師親至地方,爾輩何不晉谒』?對曰:『未奉将令,不敢晉谒』。
崇煥愕塞,不發一言。
但日與幕客數人沿江閑步,拾沙際文石,攫奪為戲;或呼酒席地,小飲成狂。
兵船偵探見者,皆曰:『督台輕狂若是』!皆不以為意。
踰兩日,報毛帥歸島。
次日,進見,倨慢無禮,崇煥亦第忍之;乃索其兵将名冊,以給犒賞。
文龍不肯進冊,漫應曰:『本鎮所帶親丁,現在雙島者三千五百餘人耳;明日領犒』。
崇煥乃約次日犒軍,登岸較射。
乃傳令中軍,帶親丁四面擺圍。
崇煥坐賬房犒賞軍士,文龍來謝,坐語良久。
崇煥曰:『明日不能踵别;國家海外重寄,合受煥一拜』!拜已,相約減從。
山上親丁,仍于山上
少無賴,有口才,習為姑布術;立莊嶽相人,取其直:杭人呼之曰「呆」。
自杭至京,鹿鹿無所遇;走邊塞,潦倒行伍者二十餘年。
天啟改元,與丹陽諸葛雲程遇,暢談邊事,遂知其能;剡薦于遼東巡撫王化貞,委任稱使,授标下遊擊。
五月十一日,差往河東探戢難民;至三岔河,駕船至豬島、鹿島、禽島,安撫數處。
有遼左廪生王一甯者來會,自言遼城陷後,往朝鮮借兵報仇,朝鮮禮遇甚厚。
文龍即定盟,走通朝鮮;進次彌串堡,議襲鎮江,遂約鎮江中軍陳良策内應。
雞鳴,薄城下。
破城安撫,不拾民間一芥,民大感悅;數百裡内,望風來歸者不絕;後見兵力單弱,朝鮮請兵不應,人皆解體。
朝議授王紹勳鎮江副總兵、毛文龍參将,住鎮江,聯合南衛東江,觀望進取。
女直乘其無備,以纩騎四萬襲之,鎮江複陷;文龍奔朝鮮。
壬戌三月,兵部議:『毛文龍寄身海島,如有應援,可出其不意,潛師搗虛。
有此可用之衆,不圖接濟,得毋灰忠臣義士之心乎?當速發衣糧,使其兵食不乏。
宜授文龍以總兵職銜,與王紹勳等同心協力,共圖征剿』。
制曰:『可』。
八月,文龍任事,遣部将陳忠等斬獲撄桃、渦湯站等處賊級有差。
随上「制敵滅敵」一疏:『欲羁縻西鹵、聯絡朝鮮,于三方布置,以廣甯之守為正、登津之戰為奇。
且從各島入金、複、海、蓋,彼此擊應,使有率然之勢』。
上允行之。
癸亥十月,文龍報涼馬大捷、報牛毛再捷;甲子四月,又報斬賊将金重德等,又報敗女直兵于高嶺松沙牌、禽頭目太奈等,獻俘奏捷;加左都督,仍賞大紅蟒衣一襲。
戶科給事中楊文嶽奏「海外獻俘,中途更換」;巡撫李嵩參「文龍駐須彌島,去女直二千餘裡;女直犯甯遠三月,文龍茫然不知,何謂牽制」?上皆不問;以文龍提兵海外、聯絡往來,作後勁于關門也。
熹廟崩,思宗踐祚;諸文臣視東江之師為贅旒,饷道屢絕。
文龍亦退保皮島,日以參、貂交結當道。
海島無事,惟招緻商賈,以接濟糧儲;請械、請饷,呼應不靈。
督師袁崇煥莅事,适當女直主病死。
崇煥差番僧喇嘛镏南本座往吊,謀以歲币議和;女直許之,乃曰:『無以為信,其函毛文龍首來』。
與幕下士謀,乃上疏巡視海外諸島,查核兵饷。
初,疏謂『臣出海外,不敢輕敕印,乞供奉甯遠公署』。
後疏謂『臣幕士周錫圭謂臣海外行事,豈可不奉敕印;并乞奉尚方以行』。
上許之。
乃至雙島,文龍往甯遠晉谒,崇煥遲之兩日。
見江上戰船将士,皆傲視不顧;谕以『督師親至地方,爾輩何不晉谒』?對曰:『未奉将令,不敢晉谒』。
崇煥愕塞,不發一言。
但日與幕客數人沿江閑步,拾沙際文石,攫奪為戲;或呼酒席地,小飲成狂。
兵船偵探見者,皆曰:『督台輕狂若是』!皆不以為意。
踰兩日,報毛帥歸島。
次日,進見,倨慢無禮,崇煥亦第忍之;乃索其兵将名冊,以給犒賞。
文龍不肯進冊,漫應曰:『本鎮所帶親丁,現在雙島者三千五百餘人耳;明日領犒』。
崇煥乃約次日犒軍,登岸較射。
乃傳令中軍,帶親丁四面擺圍。
崇煥坐賬房犒賞軍士,文龍來謝,坐語良久。
崇煥曰:『明日不能踵别;國家海外重寄,合受煥一拜』!拜已,相約減從。
山上親丁,仍于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