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九

關燈
流五十餘人,勒令自盡;首震孟名。

    事尚未發,會有傳震孟已削發披缁,不知所往;忠賢因使兩騎至蘇偵蹤迹。

    而朝事已變,震孟始得安。

     明年戊辰,崇祯改元;以左谕德兼侍講,充經筵講官。

    震孟在講筵,反複敷陳,皆關切時事。

    舊例以「春秋」多忌諱,置不講。

    上特命進講,震孟以專家與其選,每進講,嘗當上意。

    及官史局,嘗較對「光宗實錄」,疏言:『「冊立」、「梃擊」、「紅丸」三案,皆祖邪說;請改定』。

    有旨申饬前案。

    震孟為上所眷注已久,遂以少詹超拜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蓋特簡也。

    宣麻之日,朝野稱慶,鹹以司馬君實相期。

    數十年來,閣臣多有内應外援;震孟自以受知主上,一切不顧。

    而首輔溫體仁素不能容人,時方撤鎮守中官、罷内操,外廷多歸功震孟;于是有「新參居功」之谮,聞于上前。

    已而首輔票拟,同官皆不以為然;震孟語稍寓譏諷,遂以深文中之,與次輔何吾驺同日罷去。

    震孟在政府僅兩月,未竟其用,天下惜之。

     歸,半年而卒;科道官為請恤、請谥,數年猶相格不下。

    弘光朝,始谥「文肅」。

     震孟姊子詹事姚希孟,與震孟同學同官,酷似其舅。

    震孟嘗曰:『吾甥舅如桧柏旋葉,無殊共飽霜雪耳』。

     姚希孟,字孟長,号現聞;長洲人。

    生未周歲,贈公穎庵逝世;母文太君方二十有二,坐荼蓼中,乳血雜哺。

    時以征徭之累,從父借雛鷇弛擔;祖母施太孺人尚在,抱希孟跻公堂對簿。

    是日正希孟周歲,踞堂上,弄饴笑視太孺人。

    太孺人歸,哭告文太君;文太君乃益哭,然心喜是兒有福是堂上人。

    既三歲,撄疾幾廢矣,諸大母環衛之。

    忽聞庭中聲鍧然,如大鳥翼擊而去。

    質明,遂瘥。

    自是岐嶷,善占對。

    外大父文衛輝公甚器之,嘗曰:『外孫與吾兒,異日當比圭廊序』。

    遂與舅父文震孟同學。

    震孟萬曆甲午登賢書,困于南宮十九載;而壬子希孟舉于鄉,又七載己未希孟成進士。

    又三載壬戌,而舅震孟始為廷對第一人,與希孟同官翰林。

    是時給谏楊漣、禦史左光鬥與希孟同道相勖,每言「世界即有缺陷,隻此方寸卻缺陷不得耳」。

     庚申後,有「停封」、「紅丸」、「移宮」諸秘事,楊、左先後發疏,皆從希孟質疑義,希孟亦匡直不辭。

    由庶常,授簡讨為史官,修兩朝「實錄」。

    是時名賢盡起田間,葉文忠當國,鄒忠介、趙忠毅、王莊毅、馮恭定、高忠憲皆在九列;而震孟以鼎甲碩望,與希孟翺翔其間。

    及同邑周忠介、嘉善魏忠節日夕講析善首之堂,商榷古今,娓娓不倦。

    亡何,震孟以建言歸,王莊毅、馮恭定先後去國;希孟亦請假予告。

     裡居二年,楊忠烈上疏讨逆,萬工部毆死;而逆珰手滑,希孟與震孟日夕惋歎。

    周中丞起元引賈彪事,勸希孟北上;希孟曰:『吾不為範滂足矣!至河而反,是何人乎」!入問文太君,太君欣然曰:『爾行。

    觀爾志行沈笃,禍必不及』。

    奉太夫人抵畿,而楊、左并褫,忠毅、忠憲同日解職;舉朝泛泛,方頌玉玺河清,緻符命之奉。

    乙醜二月,勉就房考,所獲多天下名士。

    先是,黨禍既發,諸君子就檻中,累累無一免者。

    希孟出對朋友,凝涕在睫;入侍太君,怡怡湯藥如平時。

    太君亦微聞外間有異,疾日笃,遂不起。

    希孟絕水漿三日,扶榇出國門,徒步哭,趾血目腫。

    舟行至淮上,得削奪之命,星馳歸。

    即金泾阡之旁,誅茆廬墓,不入城市。

    于是缇騎四出,銀铛相望;希孟念袁夏甫在土穴中穴垣視母,翳我獨無;亦大恸祈死。

    丙寅三月,缇騎至吳門逮周忠介,齊民數萬為呼冤,捽旗尉殺之。

    當事者愠,欲遷禍于震孟及希孟;而朝議憚吳民,恐東南遂叵測,僅戮五人,餘置不問。

    希孟始放迹湖山,高嘯缥缈,幽探林屋,自号「閏生道人」;自謂得生之餘也。

    丁卯秋,熹宗不豫,逆珰謀遍籍海内清流五十餘人,勒令自盡;首震孟,次即希孟。

    事未發而新主登極,海内慶更生矣。

     明年戊辰,崇祯改元;以太子贊善征,陟三階以右庶子充經筵日講。

    希孟在講筵,本正叔、淳夫之意,竭誠悟主。

    又善為言詞、娴威儀,法巽并緻;每出班,黼扆必為改容。

    是時,諸奸人又謀翻案急,閣中諸老以次罪去,群小議先去希孟、次及震孟。

    庚午秋,典北闱,而冒籍之釁發矣。

    攘柄者猶謂冒籍不足以阱希孟,遂移冒籍而誅文議,下二武生獄。

    久之譏上,希孟以宮詹坐镌秩。

    忌者猶慮希孟以文行被主知,乃陰摘講章語深中之;遂廢置,不複起用。

     丙子五月,示微疾端坐而逝;震孟實紀其事。

    越十二日,震孟亦逝;人益奇之。

    弘光朝,追谥「文毅」。

     希孟局量恢廓,才識通敏。

    見萬曆以來數十年邪正消長之勢,欲以寬大持之,嘗以裴中立、韓稚圭自許。

    其于世務,凡人才、兵農、河渠、漕屯之事,無不講究。

    嘗語當道諸君子:「宜先實事,後虛聲」;故人皆以「救時宰相」目之。

    而不究其用,為世所惜。

     石匮書曰:逆珰之欲甘心于兩太史也,蓋無頃刻忘。

    後且将以盧杞大獄,一網打盡;而缇騎之先至吳門,非向馬之嚆矢乎?乃萬姓怒呼,幾沼吳地。

    于是缇騎雖猛猛如虎,不敢輕離巢穴矣。

    故五人者,于周吏部則為焦頭爛額,于兩太吏則為曲突徙薪也。

    人畏虎,虎亦畏人;石壓筍,筍能斜出:其亦奈之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