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差。
上謙仁渾大,豐姿沖遠。
時使給事中彭耀通情于廣州,唐殺耀,而遣兵部侍郎湯來賀緻書肇慶,且曰:『讓為上,和次之,戰最下矣』!上不報,而因唐使陳邦彥袖敕觀生。
監軍道林佳鼎、總兵龍倫輕與廣州戰,全軍沒。
會廣州為清兵所襲;十二月之十八日,上釋肇慶,走粵西。
清鎮李成棟追至峽江,适巡撫瞿式耜方練兵峽江,壁壘望駕,得保桂林;已而峽江戰敗,清兵益進。
元年(丁亥)二月之望,上複釋桂林,奔全州;而式耜與參将焦琏留守桂林。
時平樂、陽朔等處皆望風降清,清收我叛卒合攻桂林,衆寡不敵,城且破;琏獨巷戰勝清,清兵退去,城全。
诏加式耜吏、兵二部尚書,封臨桂伯;封琏為新興俟。
時總兵劉承胤者号「鐵棍」,駐武岡州,迎跸。
上至武岡倉皇,有周老者以布衣為日進膳,上頗甘之。
承胤挾勢驕蹇,政事傍落;督師何騰蛟露章劾之,請移跸,不果。
久之,承胤将劫駕降清;皇太後藏密诏于面中,馳賜騰蛟。
騰蛟救至,上出走;承胤辄叛歸清,以清蹑駕。
武岡陷,兵部侍郎傅作霖、吏部郎中侯偉死之,都禦史米壽圖、吏部郎中李若星為亂兵所殺。
幸鬥門陳将軍與清戰,上得離武岡,幾為所及;從靖州憩南甯,依征蠻将軍陳邦傅。
封邦傅慶國公,邦傅複驕蹇抗制。
二年(戊子),皇子生。
清金聲桓反正于南昌;未幾,李成棟亦反正于廣州,诏封聲桓豫國公、成棟惠國公。
已,清陳友龍反正于靖州、郝尚久反正于潮州。
成棟恭表迎駕;八月,上詣端州。
成棟提兵踰嶺攻贛州,不利;退走信豐,渡河沈水卒。
中權杜永和總其軍;追者至,與仗,大敗。
時死于亂軍者,為兵部侍郎張調鼎、監軍道姚生文等四人。
诏封成棟養子元胤為南陽伯,扈駕;而使杜永和督守廣州。
三年(己醜),清使平南王尚可法、定南王耿仲明合攻東粵。
冬十二月,清兵至南、韶,總兵羅成耀棄城走;清順流而下,諸城不固。
朝議:出師三水撓兵,以便駕行。
四年(庚寅)正月十有七日,帝釋端州西奔,而以李元胤留守。
二月,上至梧州。
永和守廣州力,清不得入。
時□□伯張月總陸師、總兵吳文敏統水師,連與清戰,皆勝;迄十閱月,為仲冬之二日,力竭城陷。
永和與大将李明忠、張月、吳文敏等航海保瓊州,總兵楊有光沒水卒;獨總兵範承恩被執降清。
未幾,肇慶亦陷;李元胤見執于欽州,死之。
久之,杜永和亦以瓊州降。
乃是月之五日,廣西亦陷。
先是,清定南王孔有德兵出廣西,王令大鎮馬蛟别路入,先破平樂,總兵朱旻如扼戰不克,殺妻子、自刭;而有德自提大兵抵桂林。
留守瞿式耜,初與開國公趙應選、衛國公胡一清等同鎮桂林;适二鎮并移屯柳州,式耜單不可守。
翰林院侍讀兼兵部侍郎張同敞知桂林必敗,泅水入城,與式耜共難;及城破,鹹賦詩從容就死。
靖江王與世子亦被執,見害。
上釋梧州,曆浔州,慶國公陳邦傅半道間起,欲劫上為功于清;上猝以宮眷先去,邦傅竄皇嫂安仁王妃,劫百官眷屬及赀囊盡。
而上踉跄,頗又為交趾境上人所攔;邦傅疾通清兵逼駕,交趾釋駕而與清仗,上得從容保南甯。
邦傅遂叛,殺新興侯焦琏降清。
時秦王(孫)可望使人護帝于南甯。
先是,獻忠之踞蜀也,盜尊号,設官屬,頗自制。
丁亥,清發奮王以兵攻之,獻忠中箭死。
其部養子十人皆冒張姓;孫可望等四人功多,辄僞自稱王以拒清;發奮王終不能有其地——可望為平東王、王某為撫南王、劉文秀為定北王、李定國為安西王。
時劉文秀守蜀城,戰勝吳三桂于叙州;而可望與安西窺雲南。
撫南早卒,裨将馮雙鯉統其軍。
可望既下雲南,以沐天波為中軍,定國頗為所制。
時聞桂藩正位肇慶,移跸桂林;己醜,可望以兵出富州,令其侍郎楊畏知、尚書龔彜緻書桂林,不稱臣、不奉年号,署平東王字号,書中以合師剿寇為名,意在請封。
陳邦傅方駐南甯,怯可望,請封秦王。
閣臣嚴起恒等十三人力争,謂『可望從賊,大亂所由始;且未建尺寸功,倔強如故。
不可許』。
邦傅竟擅作僞敕,封可望為秦王;意以恃可望,即得罪無慮。
敕中有雲:『朕将率天下臣民,尊禮如古仲父。
秦王總統天下兵馬錢糧,節制諸文武,以監國親王體統行事』;仍僞鑄秦王印以給之。
可望亦知出邦傅不真,故令禮部謄黃;始用永曆年号,自稱「監國秦王臣」表謝;仍布告雲、貴、楚、粵諸勳鎮。
朝廷不敢問。
至兵駐貴州,遣總兵郝九儀等即南甯護駕,實欲借以詟衆自大。
此時朝廷尚有朋黨,都禦史袁彭年、吏科給事中丁時魁、工科給事中金堡、兵科給事中蒙正發、禮部侍郎劉湘客好彈射,不顧情面;舉朝憚之,目以為「五虎」。
後上奪于群議,以彭年掌案久,反正有功,免議;而四臣皆下獄,堡與時魁皆戍而餘俱徒。
可望所遣九儀驕恣;居數月,忽稱秦王令旨,清君側十三人及内官;意實銜沮封故事也。
上不得已曰:『朕實未知之』。
九儀乃擅使人伺閣臣,起恒方刺舟拜客,擊之落水死;禮部尚書郭之奇逃,兵部侍郎楊鼎和、吏都給事中劉堯珍及科臣吳霖、張載述皆見殺,内監張福祿、全為國皆淩遲,而兵科金堡以先得罪遣免。
帝内悼者數日。
冬十月,清有德以兵破柳州;趙應選、胡一清棄城走,合保南甯。
清乘勝攻南甯急,上釋去;清追之,距三十裡而近,忽烈風起,摧林木房屋,人不能正立,追者疑不進。
上得所謂土司安龍所者,以其名善,改為安龍府居焉。
安龍無險,上居此,再鳳凰見,土兵畏不敢犯。
于是可望至土司,将入朝,擁二百甲士從,中懷叵測;上傳谕曰:『可望來意,朕已悉知。
今日晡矣,須明日』。
明日,可望入,局促中亂,不知所雲,成禮而出;歎曰:『吾見此公,未免氣盡』!嘗請國寶至其府;上曰:『姑與』!令中書捧至。
可望猝索觀;中書曰:『必齋戒設壇而後觀寶』!可望色變曰:『如是乎』!中書懼,退而自缢死。
明日,可望遽觀寶,忽雷震殿角,如欲臨其首者;可望驚,使人護還之。
時安西李定國方征緬及小西天資其糧仗,未及扈駕。
六年(壬辰),可望出師,敕李定國率鄂國公馬進忠等戰清黃沙,大勝之,殺清将李養性等;壁大榕江,與清有德複戰嚴關。
時清将李蝦頭發矢,會定國裨将炮發而斃;有德勢大促,退保桂林。
七月之二日,定國圍桂林;有德親登城觀營,見近城頂高,兩旗矗,知定國據險厄,舉止失措。
定國用象陣,以象攻城門,門開;有德遽殺其妻,舉火焚,亦自刭。
定國俘其母子以歸;獲叛将陳邦傅父,剝其皮為寝具。
于是平樂、南樂等處,傳檄定。
有德枭将線國安、金節等皆驚退去,而清守梧将士亦登舟東去。
八月,定國進攻楚,馮雙鯉領前軍已至湘潭;十一月,清謹親王以兵援楚過洞庭,雙鯉畏避,入可望軍。
而定國戰衡州敗績,走竹山;謹親王追之,定國軍返射,洞王喉而死。
清師敗,軍中得遺盔,始知之。
清法,王死,一軍無生者;多羅貝勒定遠大将軍鼓其餘衆,力禦定國;定國釋衡州,退武岡,保永州。
時桂林聞定國退去,藩臣蔣先達、鎮将徐天佑、臬臣徐定國鹹棄城走;久之,清不至,定國複入守之。
清線國安至,城空,複陷。
可望以定國失事具罪之,定國不敢歸。
七年(甲午),定國銳師間道疾馳東粵,直抵肇慶,襲清遠;清堅壁以老之,定國完師退。
而可望方撤安龍,煙火數百裡,上幾危;定國至,乃免。
定國複拔平樂,退南隘。
複攻桂林,中軍文武材築火于地,方欲崩城,而誤藥發自焚;國安乘勢進擊,定國複保南隘。
八年(乙未),可望使人召定國;定國疑,必不應。
可望遣馮雙鯉以兵三千名曰助戰,實陰圖之也;定國知其意,走浔州。
将渡湖,馮師追及;定國曰:『汝等總以效死我明;果不失初意,從我入粵東,功不朽。
必欲相逼,定國先自沈以明無他』!衆感泣,遂以三千人為先鋒,疾下清高、雷、廉三府。
分兵三道:一令天威營攻肇慶,清守堅,不破;一令義胡營攻高明,擒郭虎;而親率兵攻新會,困數月,城垂陷者數,城中人相食幾盡。
适清兵援者至,且即休;兩王力盡即出,出定國後。
定國師老氣惰,且内顧,恐可望有變;中疑,一戰敗歸。
清兵追至南甯,定國一夜開門走,即安龍;與百官奉上跸間道直走雲南,即可望居故黔南府為宮殿。
戒備已甯,可望知之,以兵反戰定國,不勝;可望兵益散,走武岡。
進封定國為晉王,屯貴州,設要害以扼清兵。
十年(丁酉),清突入貴州,定國不戰棄去,盡以其民入雲南;而令大将漳平伯周 金湯固南甯,墐戶墉。
十一年(戊戌),可望憤失權,陰竊定南孔之子庭訓降清;降表猶尊明主,但欲控大國以報仇。
清受其降,故不令督師複出而他遣;明将軍營雲南,遂陰通于可望所最親為内間,開門納清兵。
定國不及戰,以上脫走。
清于己亥三月之二日入城,屠六日乃已。
石匮書曰:甲申北變之後,遂有唐、魯、楚起于閩、浙;而此時遂有諺曰:『唐楚魯(糖醋鹵),甜酸苦』。
曾不移時,而三藩皆滅;而自兩粵流移,相持日久,無過永曆。
而總記永曆所盤&9282&之處,席不暇暖,又即遷移;守不多時,又即旋失:困苦流離,亦已極矣!然聞其多畜常侍、流配谏官,犯顔直谏毫無二心如金堡者,亦遭斥逐;他可知矣。
迨後走遍天涯,仍為俘馘;欲如海外魯王考終正命,不可得已!為之三歎。
魯王世家(張國維、朱大典立于浙東,年号魯監國) 魯王以海,魯王幹山弟也。
幹山殉難,魯王襲封。
甲申北變,魯王遷播至越,疏請安置台州。
上謙仁渾大,豐姿沖遠。
時使給事中彭耀通情于廣州,唐殺耀,而遣兵部侍郎湯來賀緻書肇慶,且曰:『讓為上,和次之,戰最下矣』!上不報,而因唐使陳邦彥袖敕觀生。
監軍道林佳鼎、總兵龍倫輕與廣州戰,全軍沒。
會廣州為清兵所襲;十二月之十八日,上釋肇慶,走粵西。
清鎮李成棟追至峽江,适巡撫瞿式耜方練兵峽江,壁壘望駕,得保桂林;已而峽江戰敗,清兵益進。
元年(丁亥)二月之望,上複釋桂林,奔全州;而式耜與參将焦琏留守桂林。
時平樂、陽朔等處皆望風降清,清收我叛卒合攻桂林,衆寡不敵,城且破;琏獨巷戰勝清,清兵退去,城全。
诏加式耜吏、兵二部尚書,封臨桂伯;封琏為新興俟。
時總兵劉承胤者号「鐵棍」,駐武岡州,迎跸。
上至武岡倉皇,有周老者以布衣為日進膳,上頗甘之。
承胤挾勢驕蹇,政事傍落;督師何騰蛟露章劾之,請移跸,不果。
久之,承胤将劫駕降清;皇太後藏密诏于面中,馳賜騰蛟。
騰蛟救至,上出走;承胤辄叛歸清,以清蹑駕。
武岡陷,兵部侍郎傅作霖、吏部郎中侯偉死之,都禦史米壽圖、吏部郎中李若星為亂兵所殺。
幸鬥門陳将軍與清戰,上得離武岡,幾為所及;從靖州憩南甯,依征蠻将軍陳邦傅。
封邦傅慶國公,邦傅複驕蹇抗制。
二年(戊子),皇子生。
清金聲桓反正于南昌;未幾,李成棟亦反正于廣州,诏封聲桓豫國公、成棟惠國公。
已,清陳友龍反正于靖州、郝尚久反正于潮州。
成棟恭表迎駕;八月,上詣端州。
成棟提兵踰嶺攻贛州,不利;退走信豐,渡河沈水卒。
中權杜永和總其軍;追者至,與仗,大敗。
時死于亂軍者,為兵部侍郎張調鼎、監軍道姚生文等四人。
诏封成棟養子元胤為南陽伯,扈駕;而使杜永和督守廣州。
三年(己醜),清使平南王尚可法、定南王耿仲明合攻東粵。
冬十二月,清兵至南、韶,總兵羅成耀棄城走;清順流而下,諸城不固。
朝議:出師三水撓兵,以便駕行。
四年(庚寅)正月十有七日,帝釋端州西奔,而以李元胤留守。
二月,上至梧州。
永和守廣州力,清不得入。
時□□伯張月總陸師、總兵吳文敏統水師,連與清戰,皆勝;迄十閱月,為仲冬之二日,力竭城陷。
永和與大将李明忠、張月、吳文敏等航海保瓊州,總兵楊有光沒水卒;獨總兵範承恩被執降清。
未幾,肇慶亦陷;李元胤見執于欽州,死之。
久之,杜永和亦以瓊州降。
乃是月之五日,廣西亦陷。
先是,清定南王孔有德兵出廣西,王令大鎮馬蛟别路入,先破平樂,總兵朱旻如扼戰不克,殺妻子、自刭;而有德自提大兵抵桂林。
留守瞿式耜,初與開國公趙應選、衛國公胡一清等同鎮桂林;适二鎮并移屯柳州,式耜單不可守。
翰林院侍讀兼兵部侍郎張同敞知桂林必敗,泅水入城,與式耜共難;及城破,鹹賦詩從容就死。
靖江王與世子亦被執,見害。
上釋梧州,曆浔州,慶國公陳邦傅半道間起,欲劫上為功于清;上猝以宮眷先去,邦傅竄皇嫂安仁王妃,劫百官眷屬及赀囊盡。
而上踉跄,頗又為交趾境上人所攔;邦傅疾通清兵逼駕,交趾釋駕而與清仗,上得從容保南甯。
邦傅遂叛,殺新興侯焦琏降清。
時秦王(孫)可望使人護帝于南甯。
先是,獻忠之踞蜀也,盜尊号,設官屬,頗自制。
丁亥,清發奮王以兵攻之,獻忠中箭死。
其部養子十人皆冒張姓;孫可望等四人功多,辄僞自稱王以拒清;發奮王終不能有其地——可望為平東王、王某為撫南王、劉文秀為定北王、李定國為安西王。
時劉文秀守蜀城,戰勝吳三桂于叙州;而可望與安西窺雲南。
撫南早卒,裨将馮雙鯉統其軍。
可望既下雲南,以沐天波為中軍,定國頗為所制。
時聞桂藩正位肇慶,移跸桂林;己醜,可望以兵出富州,令其侍郎楊畏知、尚書龔彜緻書桂林,不稱臣、不奉年号,署平東王字号,書中以合師剿寇為名,意在請封。
陳邦傅方駐南甯,怯可望,請封秦王。
閣臣嚴起恒等十三人力争,謂『可望從賊,大亂所由始;且未建尺寸功,倔強如故。
不可許』。
邦傅竟擅作僞敕,封可望為秦王;意以恃可望,即得罪無慮。
敕中有雲:『朕将率天下臣民,尊禮如古仲父。
秦王總統天下兵馬錢糧,節制諸文武,以監國親王體統行事』;仍僞鑄秦王印以給之。
可望亦知出邦傅不真,故令禮部謄黃;始用永曆年号,自稱「監國秦王臣」表謝;仍布告雲、貴、楚、粵諸勳鎮。
朝廷不敢問。
至兵駐貴州,遣總兵郝九儀等即南甯護駕,實欲借以詟衆自大。
此時朝廷尚有朋黨,都禦史袁彭年、吏科給事中丁時魁、工科給事中金堡、兵科給事中蒙正發、禮部侍郎劉湘客好彈射,不顧情面;舉朝憚之,目以為「五虎」。
後上奪于群議,以彭年掌案久,反正有功,免議;而四臣皆下獄,堡與時魁皆戍而餘俱徒。
可望所遣九儀驕恣;居數月,忽稱秦王令旨,清君側十三人及内官;意實銜沮封故事也。
上不得已曰:『朕實未知之』。
九儀乃擅使人伺閣臣,起恒方刺舟拜客,擊之落水死;禮部尚書郭之奇逃,兵部侍郎楊鼎和、吏都給事中劉堯珍及科臣吳霖、張載述皆見殺,内監張福祿、全為國皆淩遲,而兵科金堡以先得罪遣免。
帝内悼者數日。
冬十月,清有德以兵破柳州;趙應選、胡一清棄城走,合保南甯。
清乘勝攻南甯急,上釋去;清追之,距三十裡而近,忽烈風起,摧林木房屋,人不能正立,追者疑不進。
上得所謂土司安龍所者,以其名善,改為安龍府居焉。
安龍無險,上居此,再鳳凰見,土兵畏不敢犯。
于是可望至土司,将入朝,擁二百甲士從,中懷叵測;上傳谕曰:『可望來意,朕已悉知。
今日晡矣,須明日』。
明日,可望入,局促中亂,不知所雲,成禮而出;歎曰:『吾見此公,未免氣盡』!嘗請國寶至其府;上曰:『姑與』!令中書捧至。
可望猝索觀;中書曰:『必齋戒設壇而後觀寶』!可望色變曰:『如是乎』!中書懼,退而自缢死。
明日,可望遽觀寶,忽雷震殿角,如欲臨其首者;可望驚,使人護還之。
時安西李定國方征緬及小西天資其糧仗,未及扈駕。
六年(壬辰),可望出師,敕李定國率鄂國公馬進忠等戰清黃沙,大勝之,殺清将李養性等;壁大榕江,與清有德複戰嚴關。
時清将李蝦頭發矢,會定國裨将炮發而斃;有德勢大促,退保桂林。
七月之二日,定國圍桂林;有德親登城觀營,見近城頂高,兩旗矗,知定國據險厄,舉止失措。
定國用象陣,以象攻城門,門開;有德遽殺其妻,舉火焚,亦自刭。
定國俘其母子以歸;獲叛将陳邦傅父,剝其皮為寝具。
于是平樂、南樂等處,傳檄定。
有德枭将線國安、金節等皆驚退去,而清守梧将士亦登舟東去。
八月,定國進攻楚,馮雙鯉領前軍已至湘潭;十一月,清謹親王以兵援楚過洞庭,雙鯉畏避,入可望軍。
而定國戰衡州敗績,走竹山;謹親王追之,定國軍返射,洞王喉而死。
清師敗,軍中得遺盔,始知之。
清法,王死,一軍無生者;多羅貝勒定遠大将軍鼓其餘衆,力禦定國;定國釋衡州,退武岡,保永州。
時桂林聞定國退去,藩臣蔣先達、鎮将徐天佑、臬臣徐定國鹹棄城走;久之,清不至,定國複入守之。
清線國安至,城空,複陷。
可望以定國失事具罪之,定國不敢歸。
七年(甲午),定國銳師間道疾馳東粵,直抵肇慶,襲清遠;清堅壁以老之,定國完師退。
而可望方撤安龍,煙火數百裡,上幾危;定國至,乃免。
定國複拔平樂,退南隘。
複攻桂林,中軍文武材築火于地,方欲崩城,而誤藥發自焚;國安乘勢進擊,定國複保南隘。
八年(乙未),可望使人召定國;定國疑,必不應。
可望遣馮雙鯉以兵三千名曰助戰,實陰圖之也;定國知其意,走浔州。
将渡湖,馮師追及;定國曰:『汝等總以效死我明;果不失初意,從我入粵東,功不朽。
必欲相逼,定國先自沈以明無他』!衆感泣,遂以三千人為先鋒,疾下清高、雷、廉三府。
分兵三道:一令天威營攻肇慶,清守堅,不破;一令義胡營攻高明,擒郭虎;而親率兵攻新會,困數月,城垂陷者數,城中人相食幾盡。
适清兵援者至,且即休;兩王力盡即出,出定國後。
定國師老氣惰,且内顧,恐可望有變;中疑,一戰敗歸。
清兵追至南甯,定國一夜開門走,即安龍;與百官奉上跸間道直走雲南,即可望居故黔南府為宮殿。
戒備已甯,可望知之,以兵反戰定國,不勝;可望兵益散,走武岡。
進封定國為晉王,屯貴州,設要害以扼清兵。
十年(丁酉),清突入貴州,定國不戰棄去,盡以其民入雲南;而令大将漳平伯周 金湯固南甯,墐戶墉。
十一年(戊戌),可望憤失權,陰竊定南孔之子庭訓降清;降表猶尊明主,但欲控大國以報仇。
清受其降,故不令督師複出而他遣;明将軍營雲南,遂陰通于可望所最親為内間,開門納清兵。
定國不及戰,以上脫走。
清于己亥三月之二日入城,屠六日乃已。
石匮書曰:甲申北變之後,遂有唐、魯、楚起于閩、浙;而此時遂有諺曰:『唐楚魯(糖醋鹵),甜酸苦』。
曾不移時,而三藩皆滅;而自兩粵流移,相持日久,無過永曆。
而總記永曆所盤&9282&之處,席不暇暖,又即遷移;守不多時,又即旋失:困苦流離,亦已極矣!然聞其多畜常侍、流配谏官,犯顔直谏毫無二心如金堡者,亦遭斥逐;他可知矣。
迨後走遍天涯,仍為俘馘;欲如海外魯王考終正命,不可得已!為之三歎。
魯王世家(張國維、朱大典立于浙東,年号魯監國) 魯王以海,魯王幹山弟也。
幹山殉難,魯王襲封。
甲申北變,魯王遷播至越,疏請安置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