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之,不能奪。
仁宗谕曰:“差除自是中書。
”介遂極言宰相文彥博以燈籠錦媚貴妃而緻位宰相,今又以宣徽使結堯佐,請逐彥博而相富弼。
又言谏官觀望挾奸,而言涉宮掖,語甚切直。
仁宗怒,趣召兩府,以疏示之,介猶诤不已。
樞密副使梁适叱介使下殿,介诤愈切。
仁宗大怒,玉音甚厲。
衆恐禍出不測。
是時蔡襄修起居注,立殿陛,即進曰:“介誠狂直,然納谏容言,人主之美德,必望全貸。
”遂貶青州别駕。
翌日,禦史中丞王舉正救解之,改為英洲别駕。
始,上怒未已,兩府竊議曰:“必重貶介,則彥博不安;彥博去,即吾屬遞遷矣。
”既而果如其料。
當是時,梅堯臣作書竄詩曰:“皇辛卯冬,十月十九日。
禦史唐子方,危言初造膝。
曰朝有巨奸,臣介所憤疾。
願條一二事,臣職敢妄率。
宰相文彥博,邪行世莫匹。
曩時守成都,委曲媚貴昵。
銀插左貂,窮臘使馳驿。
邦嫒将誇侈,中金赍十镒。
為我寄使君,奇文織纖密。
遂傾西蜀巧,日夜擊鞭撲。
紅絲緯金縷,排科鬥八七。
比比雙蓮華,篝燈戴星出。
幾日成一端,持行如鬼疾。
明年觀上元,被服穩稱質,璨然驚上目,遽爾有薄诘。
既聞所從求,佞對似來失。
且雲奉至尊,于妾豈能必。
遂回天子顔,百事容丐乞。
臣今得粗陳,狡猾彼非一。
偷威與賣利,次第推甲乙。
是惟陰猾雄,仁斷宜勇黜。
必欲緻太平,在列無如弼。
弼亦昧平生,況臣不阿屈。
臣言天下公,奚以身自恤。
君旁有側目,喑啞橫诋叱。
指言為罔上,廢汝還蓬荜。
是時白此心,尚不避斧鍁。
雖令禦魑魅,甘且同饴蜜。
既知弗可懼,複以強诃窒。
帝聲亦大厲,論奏不容畢。
介也容甚閑,猛士膽為栗。
立貶海外春,速欲為異物。
内外官洶洶,陛下何未悉!即敢救者誰,襄執左右筆。
謂此倘不容,盛美有所弗。
平明中執法,懷疏又堅述:介言或似強,百豈無一實?恐傷四海和,幸勿苦倉卒。
亟許遷英山,衢路猶嗟咄。
翌日宣白麻,稱快口盈溢。
阿附連谏官,去若壞絮虱。
其間因獲利,竊笑等蛇鹬。
英州五千裡,瘦馬行失々。
毒蛇噴曉霧,晝與岚氣沒。
妻孥不同途,風浪過蛟窟。
存亡未可知,雨館愁傷骨。
饑仆時後先,随緣拾橡栗。
粵林多蔽天,黃柑雜丹桔。
萬室通釀酤,撫遠無禁律。
醉去不須錢,醒來弄鳴瑟。
山水仍奇怪,已可消憂郁。
莫作楚大夫,懷沙自沉汨。
西漢梅子真,出為吳市卒。
市卒且不慚,況茲别乘秩。
”始,堯臣作此詩,不敢示人。
及歐陽修為編其集時有嫌避,又削去此詩,是以少人知者,故今全錄焉。
〔《東軒筆錄》,《漁隐叢話》前集卷三一〕 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辘轳,一曰進退。
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辘轳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缪矣。
餘按《倦遊雜錄》載唐介為台官,廷疏宰相之失,仁廟怒,谪英州别駕,朝中士大夫以詩送行者頗衆,獨李師中待制一篇為人傳誦。
詩曰:“孤忠自許衆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
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遊英俊顔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此正所謂進退韻格也。
按《韻略》:難字第二十五,山字第二十七,寒字又在二十五,而還字又在二十七。
一進一退,誠合體格,豈率爾而為之哉!近閱《冷齋夜話》載當時唐、李對答話言,乃以此詩為落韻詩,蓋渠伊不見鄭谷所定詩格有進退之說而妄為雲雲也。
〔《缃素雜記》,同上〕 唐介始彈張堯佐,谏官皆上疏。
及彈文彥博,則吳奎畏縮不前,當時謂拽動陣腳。
及唐争論于上前,遂并及奎之背約。
執政又黜奎,而文潞公益不安,遂罷政事。
時李師中詩送唐有“并遊英俊顔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之句,為奎發也。
〔《東軒》,同上〕
仁宗谕曰:“差除自是中書。
”介遂極言宰相文彥博以燈籠錦媚貴妃而緻位宰相,今又以宣徽使結堯佐,請逐彥博而相富弼。
又言谏官觀望挾奸,而言涉宮掖,語甚切直。
仁宗怒,趣召兩府,以疏示之,介猶诤不已。
樞密副使梁适叱介使下殿,介诤愈切。
仁宗大怒,玉音甚厲。
衆恐禍出不測。
是時蔡襄修起居注,立殿陛,即進曰:“介誠狂直,然納谏容言,人主之美德,必望全貸。
”遂貶青州别駕。
翌日,禦史中丞王舉正救解之,改為英洲别駕。
始,上怒未已,兩府竊議曰:“必重貶介,則彥博不安;彥博去,即吾屬遞遷矣。
”既而果如其料。
當是時,梅堯臣作書竄詩曰:“皇辛卯冬,十月十九日。
禦史唐子方,危言初造膝。
曰朝有巨奸,臣介所憤疾。
願條一二事,臣職敢妄率。
宰相文彥博,邪行世莫匹。
曩時守成都,委曲媚貴昵。
銀插左貂,窮臘使馳驿。
邦嫒将誇侈,中金赍十镒。
為我寄使君,奇文織纖密。
遂傾西蜀巧,日夜擊鞭撲。
紅絲緯金縷,排科鬥八七。
比比雙蓮華,篝燈戴星出。
幾日成一端,持行如鬼疾。
明年觀上元,被服穩稱質,璨然驚上目,遽爾有薄诘。
既聞所從求,佞對似來失。
且雲奉至尊,于妾豈能必。
遂回天子顔,百事容丐乞。
臣今得粗陳,狡猾彼非一。
偷威與賣利,次第推甲乙。
是惟陰猾雄,仁斷宜勇黜。
必欲緻太平,在列無如弼。
弼亦昧平生,況臣不阿屈。
臣言天下公,奚以身自恤。
君旁有側目,喑啞橫诋叱。
指言為罔上,廢汝還蓬荜。
是時白此心,尚不避斧鍁。
雖令禦魑魅,甘且同饴蜜。
既知弗可懼,複以強诃窒。
帝聲亦大厲,論奏不容畢。
介也容甚閑,猛士膽為栗。
立貶海外春,速欲為異物。
内外官洶洶,陛下何未悉!即敢救者誰,襄執左右筆。
謂此倘不容,盛美有所弗。
平明中執法,懷疏又堅述:介言或似強,百豈無一實?恐傷四海和,幸勿苦倉卒。
亟許遷英山,衢路猶嗟咄。
翌日宣白麻,稱快口盈溢。
阿附連谏官,去若壞絮虱。
其間因獲利,竊笑等蛇鹬。
英州五千裡,瘦馬行失々。
毒蛇噴曉霧,晝與岚氣沒。
妻孥不同途,風浪過蛟窟。
存亡未可知,雨館愁傷骨。
饑仆時後先,随緣拾橡栗。
粵林多蔽天,黃柑雜丹桔。
萬室通釀酤,撫遠無禁律。
醉去不須錢,醒來弄鳴瑟。
山水仍奇怪,已可消憂郁。
莫作楚大夫,懷沙自沉汨。
西漢梅子真,出為吳市卒。
市卒且不慚,況茲别乘秩。
”始,堯臣作此詩,不敢示人。
及歐陽修為編其集時有嫌避,又削去此詩,是以少人知者,故今全錄焉。
〔《東軒筆錄》,《漁隐叢話》前集卷三一〕 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辘轳,一曰進退。
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辘轳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缪矣。
餘按《倦遊雜錄》載唐介為台官,廷疏宰相之失,仁廟怒,谪英州别駕,朝中士大夫以詩送行者頗衆,獨李師中待制一篇為人傳誦。
詩曰:“孤忠自許衆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
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遊英俊顔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此正所謂進退韻格也。
按《韻略》:難字第二十五,山字第二十七,寒字又在二十五,而還字又在二十七。
一進一退,誠合體格,豈率爾而為之哉!近閱《冷齋夜話》載當時唐、李對答話言,乃以此詩為落韻詩,蓋渠伊不見鄭谷所定詩格有進退之說而妄為雲雲也。
〔《缃素雜記》,同上〕 唐介始彈張堯佐,谏官皆上疏。
及彈文彥博,則吳奎畏縮不前,當時謂拽動陣腳。
及唐争論于上前,遂并及奎之背約。
執政又黜奎,而文潞公益不安,遂罷政事。
時李師中詩送唐有“并遊英俊顔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之句,為奎發也。
〔《東軒》,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