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作鬧。

    ”殊不知老杜一言一詠,未嘗不在于憂國恤人,物我之際,則淡然無著。

    《夏日歎》曰:“浩蕩想幽、薊,王師安在哉!”《夏夜歎》曰:“念我荷戈士,窮年守邊疆。

    ” 此仁人君子之用心,終食不可忘也。

    邊兵之語,豈為過哉:如《退之》“始知神官未賢聖,護短憑愚要我敬”,“雪徑抵樵叟,風廊折談僧”,真作鬧詩也。

     〔《溪》卷九〕 餘觀《楚國先賢傳》言汝南應璩作《百一詩》,譏切時事,編以示任事者,皆怪愕以為應焚棄之。

    及觀《文選》所載璩《百一》篇,略不及時事,何耶?又觀郭茂倩《雜體詩》載《百一詩》五篇,皆璩所作。

    首篇言馬子侯解音律,而以《陌上桑》為《鳳将雛》。

    二篇傷翳桑二老無以葬妻子,而己無宣孟之德可以其急。

    三篇言老人自知桑榆之景,鬥酒自勞,不肯為子孫積财。

    末篇即《文選》所載是也。

    第四篇似有風谏,所謂“苟欲娛耳目,快心樂腹服,我躬不悅歡,安能慮死亡”。

    此豈非所謂應焚棄之詩乎?方是時,曹爽事多違法,而璩為爽長史,切谏其失,如此,所謂百一者,庶幾百分有一補于爽也。

    而爽卒不悟,以及于禍。

    或謂以百言為一篇者,以字數而言也。

    或謂百者數之終,一者數之始,士有百行,終始如一者,以士行而言也。

    然皆穿鑿之說,何足論哉!後何遜亦有《拟百一體》,所謂“靈辄困桑下,於陵拾李螬”,其詩一百十字,恐出于或者之說。

    然璩詩每篇字數各不同,第不過四十字爾。

    〔《丹陽集》,《韻語陽秋》卷四〕 杜:“扁舟空老去,無補聖明朝。

    ”又雲:“報主心已老。

    ”以稷、契輩人而使老棄閑曠,非惟不形怨望,且如此!彼遭時遇主,言聽計從,複幸年鬓未暮,而不能摅誠戮力以圖報效,良不愧此欤!〔《溪》卷四〕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此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之意。

    “避人焚谏草,騎馬欲雞栖。

    ”所謂“嘉謀嘉猷入告爾後于内,乃順之于外,曰,斯謀斯猷,惟我後之德”也。

    〔黃常明《溪詩話》卷一〕 “一朝自罪已,萬裡車書通。

    ”此與《無逸》《旅獒》,孟子格君心之非、汲長孺谏上多欲、魏鄭公《十慚》、陸宣公之《奉天诏書》,無二道也。

     〔同上〕 昌黎〔《贈張道士》〕雲:“詣阙三上書,臣非黃冠師。

    臣有膽與氣,不忍死茅茨。

    ”韋應物《送李山人》雲:“聖朝多遺逸,披膽谒至尊。

    豈是貪寵榮,誓将救元元。

    ”聖俞《贈師魯》雲:“臣豈為身謀,而邀陛下眷。

    ”皆急于得君,非為利祿計也。

    〔同上〕 杜〔《送嚴武》〕詩:“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

    ”《寄裴道州蘇侍禦》雲:“緻君堯、舜付君等,早據要路思捐軀。

    ”此公素所蓄積而未及施設者,故樂以語人耳。

    夫全軀碌碌之臣果何能為!汲長孺雲:“天子置公卿,甯令從谀承意?縱愛身,奈辱朝廷何?”任遐曰:“褚彥回保妻子愛性命,遐能制之。

    ”觀此以驗二詩,信而有證矣。

    自比稷契,豈為過哉!岑侍禦《行軍詩》:“平生抱忠義,不敢私微軀。

    ”範文正公雲:“一入谏诤司,鴻毛忽其身。

    ”〔《溪》卷一〕 世人喜子美造次不忘君,嘗觀其祖審言《除夜》雲:“還将萬億壽,更谒九重城。

    ”則教忠之家風舊矣。

    〔同上卷八〕 張堯佐以進士擢第,累官至屯田員外郎,知開州。

    會其侄女有寵于仁宗,冊為修媛,堯佐遂驟遷擢,一日中除宣徽、節度、景靈、群牧四使。

    是時禦史唐介上疏引天寶楊國忠為戒,不報。

    又與谏官包拯、吳奎等七人論列殿上,既而禦史中丞留百官班,欲以廷诤,卒奪堯佐宣徽、景靈兩使,特加介一品服,以旌敢言。

    未幾,堯佐複除宣徽使知河陽,唐謂同列曰:“是欲與宣徽,而假河陽為名耳,我曹豈可中已耶?”同列依違不前,唐獨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