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之乎?士林或之譏也。
宋雍初無令譽,及嬰瞽疾,其詩名始彰。
盧員外綸作擬僧之詩,僧清江作七夕之詠,劉隨州有眼作無眼之句,宋雍無眼作有眼之詩。
詩流以為四背,或雲四倒,然辭意悉為佳緻乎?盧公詩曰:「願得遠公知姓字,焚香洗鉢過餘生。
」清江上人詩曰:「唯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劉隨州詩曰:「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
」宋君詩曰:「黃鳥不堪愁裏聽,綠楊宜向雨中看。
」 嚴黃門 武後朝嚴安之、定之,昆弟也。
安之為長安戎曹,權過京尹,至今為寮者,願得安之之術焉。
定之則登歷臺省,亦有時名,娶裴卿之女,纔三夕,其妻夢一人佩服金紫,美鬚鬢,曰:「諸葛亮也,來為夫人兒。
」既妊而產嬰孩,其狀端偉,頗異常流,定之薄其妻而愛其子。
嚴武年八歲,詢其母曰:「大人常厚玄英,玄英,定之妾也。
未常慰省阿母,何至於斯乎?」母曰:「吾與汝,母子也。
以汝尚幼,未之知也。
汝父薄幸,嫌吾寢陋,枕席數宵,遂即懷汝。
自後相棄如離婦焉。
」其母悽咽,武亦憤惋難處。
候父既出,玄英方睡,武持小鐵鎚,擊碎其首。
及定之歸,驚愕,視之,乃斃矣。
左右曰:「小郎君戲運鐵鎚而緻之。
」定之呼武至,曰:「汝何戲之甚矣!」武曰:「焉有大朝人士,厚其侍妾,困辱兒之母乎?故須擊殺,非戲之也。
」父曰:「真嚴定之之子。
」而每抑遏,恐其非器。
武年二十三,為給事黃門侍郎;明年擁旄西蜀,累於飲筵,對客騁其筆劄。
杜甫拾遺乘醉而言曰:「不謂嚴定之有此兒也。
」武恚目久之,曰:「杜審言孫子,擬捋虎鬚?」合座皆笑,以彌縫之。
武曰:「與公等飲饌謀歡,何至於祖考耶?」房太尉綰亦微有所忤,憂怖成疾。
武母恐害賢良,遂以小舟送甫下峽。
母則可謂賢也,然二公幾不免於虎口矣。
李太白為《蜀道難》,乃為房、杜之危也,略曰:「劍閣峥嶸而崔嵬。
一夫當門,萬夫莫開。
所守或非人,化為狼與豺。
此謂武之酷暴矣。
朝避猛虎,夕避長虵。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杜初自作《閬中行》:「豺狼當路,無地遊從。
」或謂章仇大夫兼瓊為陳拾遺雪獄;陳晃字子昂。
高適侍禦與王江寧昌齡申寃;當時同為義士也。
李翰林作此歌,朝右聞之,疑嚴武有劉焉之志。
支屬刺史章彜,因小瑕,武遂棒殺;後為彜外家報怨,嚴氏遂微焉。
哀貧誡 餘以曾子迴車不入勝母之閭,呂不韋有桐輪之媚;是乃曾參立孝行之名,不韋抱淫邪之責。
邇之進退者,豈以二子而隲是非乎?渚宮有李令者,自宰延安,本狡猾之徒也,強為篇章,而幹謁時貴;有歸評事任江陵醝院,常懷卹士之心。
李令既識歸君,累求救貸,而悉皆允諾。
又雲:「某欲尋親湖外,輙假舍而安家族。
」歸君亦敏諾之。
李且乘舟而去。
不二旬,其妻遣僕使告丐餱糧,主人拯其乏絕。
李忽寄書於鹺院,情況欵密,且異尋常,書中有贈家室等詩一首,意欲組織歸君。
歸君怏恨,悔而不能明,與率武陵渠江之務,以糊其口焉。
舉士沈擢,既違名路,從知長沙,每述於同院眾賓,用茲戒慎也。
李令寄妻詩曰:「有人教我向衡陽,一度思歸欲斷腸。
為報艷妻兼少女,與吾覓取朗州場。
」 古製興 文宗元年秋,詔禮部高侍郎鍇,復司貢籍,曰:「夫宗子維城,本枝百代,封爵便宜,無令廢絕。
常年宗正寺解送人,恐有浮薄,以忝科名。
在卿精揀藝能,勿妨賢路。
其所試,賦則準常規,詩則依齊梁體格。
」乃試《琴瑟合奏賦》、《霓裳羽衣曲詩》。
主司先進五人詩,其最佳者,其李肱乎?次則王收日斜見賦,則《文選》中《雪賦》、《月賦》也。
況肱宗室,德行素明,人才俱美,敢不公心,以辜聖教?乃以牓元及第,《霓裳羽衣曲詩》,任用韻。
李肱:「開元太平時,萬國賀豐歲。
梨園獻舊曲,玉座流新製。
鳳管勢參差,霞衣競搖曳。
醼罷水殿空,輦餘春草細。
蓬壺事已久,仙樂功無替。
詎肯聽遺音,聖明知善繼。
」上披文曰:「近屬如肱者,其不忝乎!有劉安之識,可令著書;執馬孚之正,可以為傳。
秦嬴統天下,子弟同匹夫;根本之不深固,曹冏曷不非也?」評曰:「李君文章精練,行義昭詳。
策名於睿哲之朝,得路於韋蕭之室。
然止於嶽、齊二牧,未登大任,其有命焉!」 夷君誚 登州賈者馬行餘,轉海擬取昆山路,適桐廬時,遇西風而吹到新羅國。
新羅國君聞行餘中國而至,接以賓禮。
乃曰:「吾雖夷狄之邦,歲有習儒者,舉於天闕,登第榮歸,吾必祿之且厚。
乃知孔子之道,被於華夏乎!」因與行餘論及經籍,行餘避位曰:「庸陋賈竪,長養雖在中華,但聞土地所宜,不識詩書之義。
熟詩書、明禮律者,其唯士大夫乎!非小人之事也。
」遂乃言辭,揚舲背扶桑而去。
新羅君訝曰:「吾以中國之人,盡閑典教,不謂尚有無知之俗歟!」行餘還至鄉井,自以貪恡百味好衣,愚昧不知學道,為夷狄所咄,況於英哲也。
餞歌序 李尚書訥夜登越城樓,聞歌曰:「鴈門山上鴈初飛。
」其聲激切,召至。
曰:「去籍之妓盛小藂也。
」曰:
宋雍初無令譽,及嬰瞽疾,其詩名始彰。
盧員外綸作擬僧之詩,僧清江作七夕之詠,劉隨州有眼作無眼之句,宋雍無眼作有眼之詩。
詩流以為四背,或雲四倒,然辭意悉為佳緻乎?盧公詩曰:「願得遠公知姓字,焚香洗鉢過餘生。
」清江上人詩曰:「唯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劉隨州詩曰:「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
」宋君詩曰:「黃鳥不堪愁裏聽,綠楊宜向雨中看。
」 嚴黃門 武後朝嚴安之、定之,昆弟也。
安之為長安戎曹,權過京尹,至今為寮者,願得安之之術焉。
定之則登歷臺省,亦有時名,娶裴卿之女,纔三夕,其妻夢一人佩服金紫,美鬚鬢,曰:「諸葛亮也,來為夫人兒。
」既妊而產嬰孩,其狀端偉,頗異常流,定之薄其妻而愛其子。
嚴武年八歲,詢其母曰:「大人常厚玄英,玄英,定之妾也。
未常慰省阿母,何至於斯乎?」母曰:「吾與汝,母子也。
以汝尚幼,未之知也。
汝父薄幸,嫌吾寢陋,枕席數宵,遂即懷汝。
自後相棄如離婦焉。
」其母悽咽,武亦憤惋難處。
候父既出,玄英方睡,武持小鐵鎚,擊碎其首。
及定之歸,驚愕,視之,乃斃矣。
左右曰:「小郎君戲運鐵鎚而緻之。
」定之呼武至,曰:「汝何戲之甚矣!」武曰:「焉有大朝人士,厚其侍妾,困辱兒之母乎?故須擊殺,非戲之也。
」父曰:「真嚴定之之子。
」而每抑遏,恐其非器。
武年二十三,為給事黃門侍郎;明年擁旄西蜀,累於飲筵,對客騁其筆劄。
杜甫拾遺乘醉而言曰:「不謂嚴定之有此兒也。
」武恚目久之,曰:「杜審言孫子,擬捋虎鬚?」合座皆笑,以彌縫之。
武曰:「與公等飲饌謀歡,何至於祖考耶?」房太尉綰亦微有所忤,憂怖成疾。
武母恐害賢良,遂以小舟送甫下峽。
母則可謂賢也,然二公幾不免於虎口矣。
李太白為《蜀道難》,乃為房、杜之危也,略曰:「劍閣峥嶸而崔嵬。
一夫當門,萬夫莫開。
所守或非人,化為狼與豺。
此謂武之酷暴矣。
朝避猛虎,夕避長虵。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杜初自作《閬中行》:「豺狼當路,無地遊從。
」或謂章仇大夫兼瓊為陳拾遺雪獄;陳晃字子昂。
高適侍禦與王江寧昌齡申寃;當時同為義士也。
李翰林作此歌,朝右聞之,疑嚴武有劉焉之志。
支屬刺史章彜,因小瑕,武遂棒殺;後為彜外家報怨,嚴氏遂微焉。
哀貧誡 餘以曾子迴車不入勝母之閭,呂不韋有桐輪之媚;是乃曾參立孝行之名,不韋抱淫邪之責。
邇之進退者,豈以二子而隲是非乎?渚宮有李令者,自宰延安,本狡猾之徒也,強為篇章,而幹謁時貴;有歸評事任江陵醝院,常懷卹士之心。
李令既識歸君,累求救貸,而悉皆允諾。
又雲:「某欲尋親湖外,輙假舍而安家族。
」歸君亦敏諾之。
李且乘舟而去。
不二旬,其妻遣僕使告丐餱糧,主人拯其乏絕。
李忽寄書於鹺院,情況欵密,且異尋常,書中有贈家室等詩一首,意欲組織歸君。
歸君怏恨,悔而不能明,與率武陵渠江之務,以糊其口焉。
舉士沈擢,既違名路,從知長沙,每述於同院眾賓,用茲戒慎也。
李令寄妻詩曰:「有人教我向衡陽,一度思歸欲斷腸。
為報艷妻兼少女,與吾覓取朗州場。
」 古製興 文宗元年秋,詔禮部高侍郎鍇,復司貢籍,曰:「夫宗子維城,本枝百代,封爵便宜,無令廢絕。
常年宗正寺解送人,恐有浮薄,以忝科名。
在卿精揀藝能,勿妨賢路。
其所試,賦則準常規,詩則依齊梁體格。
」乃試《琴瑟合奏賦》、《霓裳羽衣曲詩》。
主司先進五人詩,其最佳者,其李肱乎?次則王收日斜見賦,則《文選》中《雪賦》、《月賦》也。
況肱宗室,德行素明,人才俱美,敢不公心,以辜聖教?乃以牓元及第,《霓裳羽衣曲詩》,任用韻。
李肱:「開元太平時,萬國賀豐歲。
梨園獻舊曲,玉座流新製。
鳳管勢參差,霞衣競搖曳。
醼罷水殿空,輦餘春草細。
蓬壺事已久,仙樂功無替。
詎肯聽遺音,聖明知善繼。
」上披文曰:「近屬如肱者,其不忝乎!有劉安之識,可令著書;執馬孚之正,可以為傳。
秦嬴統天下,子弟同匹夫;根本之不深固,曹冏曷不非也?」評曰:「李君文章精練,行義昭詳。
策名於睿哲之朝,得路於韋蕭之室。
然止於嶽、齊二牧,未登大任,其有命焉!」 夷君誚 登州賈者馬行餘,轉海擬取昆山路,適桐廬時,遇西風而吹到新羅國。
新羅國君聞行餘中國而至,接以賓禮。
乃曰:「吾雖夷狄之邦,歲有習儒者,舉於天闕,登第榮歸,吾必祿之且厚。
乃知孔子之道,被於華夏乎!」因與行餘論及經籍,行餘避位曰:「庸陋賈竪,長養雖在中華,但聞土地所宜,不識詩書之義。
熟詩書、明禮律者,其唯士大夫乎!非小人之事也。
」遂乃言辭,揚舲背扶桑而去。
新羅君訝曰:「吾以中國之人,盡閑典教,不謂尚有無知之俗歟!」行餘還至鄉井,自以貪恡百味好衣,愚昧不知學道,為夷狄所咄,況於英哲也。
餞歌序 李尚書訥夜登越城樓,聞歌曰:「鴈門山上鴈初飛。
」其聲激切,召至。
曰:「去籍之妓盛小藂也。
」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