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過大梁,如上龍門也。
」大梁城北門,常扃鏁不開,開必有事。
公命開之,騾子營騷動,軍府乃悉誅之,自此平泰也。
李公既治淮南,決吳湘之獄,而持法清峻,犯者無宥,有嚴、張之風也。
狡吏奸豪,潛形疊跡。
然出於獨見,寮佐莫敢言之。
李元將評事及弟仲將,僑寓江都。
李公羈旅之年,每止於元將之館,而叔呼焉。
榮達之後,元將稱弟稱姪,皆不悅也;及為孫子,方似相容。
又有崔巡官者,昔居鄭圃也,與丞相同年之舊,特遠來謁,纔到客舍,不意家僕與市人有競,詰其所以,僕人曰:「宣州館驛崔巡官。
」下其僕、市人皆抵極法。
令捕崔至,曰:「昔嘗識君,到此何不相見也?」崔生叩頭謝曰:「適憩旅舍,日已遲晩。
相公尊重,非時不敢具陳卑禮,伏希哀憐,獲歸鄉裡。
」遂縻留服罪,笞股二十,送過秣陵,貌若死灰,莫敢慟哭。
時人相謂曰:「李公宗叔翻為孫子,故人忽作流囚。
」邑客黎人,懼罹不測之禍,渡江過淮者眾矣。
主吏啟曰:「戶口逃亡不少。
」丞相曰:「汝不見淘麥乎?秀者在下,糠粃隨流。
隨流者,不必報來。
」自此一言,竟無踰境者也。
又忽有少年,勢似疎簡,自雲:「辛氏郎君來謁。
」丞相於晤對之間,未甚周至。
懸車白尚書先寄元相公詩曰:「悶勸迂辛酒,閒吟短李詩。
」且曰:「辛大丘度,性迂嗜酒;李二十紳,短而能詩。
」辛氏郎君,即丘度之子也,謂李公曰:「小子每憶白廿二丈詩曰:『悶勸疇昔酒,閒吟廿丈詩。
』」李公笑曰:「辛大有此狂兒,吾敢不存舊矣。
」凡是官族,相快辛氏子之能忤誕,丞相之受侮,剛腸暫屈乎?有一曹官到任,儀質頗似府公;府公見而惡之,書其狀曰:「着青把笏,也請料錢。
覩此形骸,足可傷嘆。
」左右皆竊笑焉。
又有宿將有過,請罰,且雲:「臭老兵,倚恃年老,而刑不加;若在軍門,一百也決。
」竟不免其檟楚。
凡所書判,或是卒然,故趨事皆驚神破膽矣。
初,李公赴薦,常以古風求知,呂光化溫謂齊員外煦及弟恭曰:「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
」果如其言。
詩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中土。
誰知盤中飡,粒粒皆辛苦!」先是元相公廉察江東之日,修龜山寺魚池,以為放生之銘,戒其僧曰:「勸汝諸僧好護持,不須垂釣引青絲。
雲山莫厭看經坐,便是浮生得道時。
」李公到鎮,遊于野寺,覩元公之詩而笑曰:「僧有漁罟之事,必投於鏡湖。
」後有犯者,堅而不恕焉。
復為二絕而示之,雲:「剃髮多緣是代耕,好聞人死惡人生。
祗園説法無高下,爾輩何勞尚世情。
」「汲水添池活白蓮,十千鬐鬛盡生天。
凡庸不識慈悲意,自葬江魚入九泉。
」忽有老僧詣謁,願以因果喻之。
丞相問:「阿師從何處來?」答雲:「貧道從來處來。
」遂決二十,曰:「任從去處去。
」至如浮薄賓客,莫敢候門。
三教所來,俱有區別。
海内服其才俊,終于相位也。
初貧,遊無錫惠山寺,累以佛經為文藳,緻主藏僧毆打,終身所憾焉。
後之剡川天宮精舍,憑笈而晝寢,有老僧齋罷,見一大虵上刹前李樹,食其子焉,恐其遺毒而人誤食之,徐徐驅下,虵乃望東序而去,遂入李秀才懷中,倏而不見矣。
公乃驚覺。
老僧曰:「秀才睡中有所覩否?」李公曰:「夢中上李樹食李,甚美。
似有一僧相逼。
及寤,乃見上人。
」老僧知此客非常,延歸本院,經數年而辭赴舉。
將行,贈以衣鉢之資,因喻之曰:「郎君身必貴矣。
然勿以僧之尤過,貽於禍難。
」及領會稽,僧有犯者,事無巨細,皆至極刑。
唯憶無錫之時也,遂更剡川為龍宮寺額。
嗟老僧之已逝,為其營塔立碑,平生之修建,隻於龍宮一寺矣。
雲溪子曰:「蕭相國立殊勳,方明昴宿;《前漢史》謂:酇侯,昴星之精爾。
杜元凱因醉吐,始見虵形。
則李公食李於龍宮,其不謬矣。
」 南海非 房千裡博士初上第,遊嶺徼詩序雲:「有進士韋滂者,自南海邀趙氏而來。
十九歲,為餘妾。
餘以鬢髮蒼黃,倦於遊從,將為天水之別。
止素秋之期,縱京洛風塵,亦其志也。
趙屢對餘潸然恨恨者,未得偕行。
即泛輕舟,暫為南北之夢。
歌陳所契,詩以寄情。
」曰:「鸞鳳分飛海樹秋,忍聽鍾鼓越王樓。
隻應霜月明君意,緩撫瑤琴送我愁。
山遠莫教雙淚盡,鴈來空寄八行幽。
相如若返臨卭市,畫舸朱軒萬裡遊。
」萬裡橋在蜀川。
房君至襄州,逢許渾侍禦赴弘農公番禺之命,千裡以情意相託,許具諾焉。
纔到府邸,遣人訪之,擬持薪粟給之,曰:「趙氏卻從韋秀才矣。
」許與房、韋,俱有布衣之分。
欲陳之,慮傷韋義;不述之,似負房言。
素款難名,為詩代報。
房君既聞,幾有歐陽四門詹太原之喪。
歐陽太原亡姬之事,孟簡尚書已有序詩述之矣。
渾寄房秀才詩曰:「春風白馬紫絲韁,正值蠶眠來採桑。
五夜有心隨暮雨,百年無節待秋霜。
重尋繡帶朱藤合,卻認羅裙碧草長。
為報西遊減離恨,阮郎纔去嫁劉郎。
」 四背篇 劉長卿郎中,皆謂前有沈、宋、王、杜,後有錢、郎、劉、李。
劉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與予齊稱也!」每題詩,不言其姓,但「長卿」而已,以海内合知
」大梁城北門,常扃鏁不開,開必有事。
公命開之,騾子營騷動,軍府乃悉誅之,自此平泰也。
李公既治淮南,決吳湘之獄,而持法清峻,犯者無宥,有嚴、張之風也。
狡吏奸豪,潛形疊跡。
然出於獨見,寮佐莫敢言之。
李元將評事及弟仲將,僑寓江都。
李公羈旅之年,每止於元將之館,而叔呼焉。
榮達之後,元將稱弟稱姪,皆不悅也;及為孫子,方似相容。
又有崔巡官者,昔居鄭圃也,與丞相同年之舊,特遠來謁,纔到客舍,不意家僕與市人有競,詰其所以,僕人曰:「宣州館驛崔巡官。
」下其僕、市人皆抵極法。
令捕崔至,曰:「昔嘗識君,到此何不相見也?」崔生叩頭謝曰:「適憩旅舍,日已遲晩。
相公尊重,非時不敢具陳卑禮,伏希哀憐,獲歸鄉裡。
」遂縻留服罪,笞股二十,送過秣陵,貌若死灰,莫敢慟哭。
時人相謂曰:「李公宗叔翻為孫子,故人忽作流囚。
」邑客黎人,懼罹不測之禍,渡江過淮者眾矣。
主吏啟曰:「戶口逃亡不少。
」丞相曰:「汝不見淘麥乎?秀者在下,糠粃隨流。
隨流者,不必報來。
」自此一言,竟無踰境者也。
又忽有少年,勢似疎簡,自雲:「辛氏郎君來謁。
」丞相於晤對之間,未甚周至。
懸車白尚書先寄元相公詩曰:「悶勸迂辛酒,閒吟短李詩。
」且曰:「辛大丘度,性迂嗜酒;李二十紳,短而能詩。
」辛氏郎君,即丘度之子也,謂李公曰:「小子每憶白廿二丈詩曰:『悶勸疇昔酒,閒吟廿丈詩。
』」李公笑曰:「辛大有此狂兒,吾敢不存舊矣。
」凡是官族,相快辛氏子之能忤誕,丞相之受侮,剛腸暫屈乎?有一曹官到任,儀質頗似府公;府公見而惡之,書其狀曰:「着青把笏,也請料錢。
覩此形骸,足可傷嘆。
」左右皆竊笑焉。
又有宿將有過,請罰,且雲:「臭老兵,倚恃年老,而刑不加;若在軍門,一百也決。
」竟不免其檟楚。
凡所書判,或是卒然,故趨事皆驚神破膽矣。
初,李公赴薦,常以古風求知,呂光化溫謂齊員外煦及弟恭曰:「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
」果如其言。
詩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中土。
誰知盤中飡,粒粒皆辛苦!」先是元相公廉察江東之日,修龜山寺魚池,以為放生之銘,戒其僧曰:「勸汝諸僧好護持,不須垂釣引青絲。
雲山莫厭看經坐,便是浮生得道時。
」李公到鎮,遊于野寺,覩元公之詩而笑曰:「僧有漁罟之事,必投於鏡湖。
」後有犯者,堅而不恕焉。
復為二絕而示之,雲:「剃髮多緣是代耕,好聞人死惡人生。
祗園説法無高下,爾輩何勞尚世情。
」「汲水添池活白蓮,十千鬐鬛盡生天。
凡庸不識慈悲意,自葬江魚入九泉。
」忽有老僧詣謁,願以因果喻之。
丞相問:「阿師從何處來?」答雲:「貧道從來處來。
」遂決二十,曰:「任從去處去。
」至如浮薄賓客,莫敢候門。
三教所來,俱有區別。
海内服其才俊,終于相位也。
初貧,遊無錫惠山寺,累以佛經為文藳,緻主藏僧毆打,終身所憾焉。
後之剡川天宮精舍,憑笈而晝寢,有老僧齋罷,見一大虵上刹前李樹,食其子焉,恐其遺毒而人誤食之,徐徐驅下,虵乃望東序而去,遂入李秀才懷中,倏而不見矣。
公乃驚覺。
老僧曰:「秀才睡中有所覩否?」李公曰:「夢中上李樹食李,甚美。
似有一僧相逼。
及寤,乃見上人。
」老僧知此客非常,延歸本院,經數年而辭赴舉。
將行,贈以衣鉢之資,因喻之曰:「郎君身必貴矣。
然勿以僧之尤過,貽於禍難。
」及領會稽,僧有犯者,事無巨細,皆至極刑。
唯憶無錫之時也,遂更剡川為龍宮寺額。
嗟老僧之已逝,為其營塔立碑,平生之修建,隻於龍宮一寺矣。
雲溪子曰:「蕭相國立殊勳,方明昴宿;《前漢史》謂:酇侯,昴星之精爾。
杜元凱因醉吐,始見虵形。
則李公食李於龍宮,其不謬矣。
」 南海非 房千裡博士初上第,遊嶺徼詩序雲:「有進士韋滂者,自南海邀趙氏而來。
十九歲,為餘妾。
餘以鬢髮蒼黃,倦於遊從,將為天水之別。
止素秋之期,縱京洛風塵,亦其志也。
趙屢對餘潸然恨恨者,未得偕行。
即泛輕舟,暫為南北之夢。
歌陳所契,詩以寄情。
」曰:「鸞鳳分飛海樹秋,忍聽鍾鼓越王樓。
隻應霜月明君意,緩撫瑤琴送我愁。
山遠莫教雙淚盡,鴈來空寄八行幽。
相如若返臨卭市,畫舸朱軒萬裡遊。
」萬裡橋在蜀川。
房君至襄州,逢許渾侍禦赴弘農公番禺之命,千裡以情意相託,許具諾焉。
纔到府邸,遣人訪之,擬持薪粟給之,曰:「趙氏卻從韋秀才矣。
」許與房、韋,俱有布衣之分。
欲陳之,慮傷韋義;不述之,似負房言。
素款難名,為詩代報。
房君既聞,幾有歐陽四門詹太原之喪。
歐陽太原亡姬之事,孟簡尚書已有序詩述之矣。
渾寄房秀才詩曰:「春風白馬紫絲韁,正值蠶眠來採桑。
五夜有心隨暮雨,百年無節待秋霜。
重尋繡帶朱藤合,卻認羅裙碧草長。
為報西遊減離恨,阮郎纔去嫁劉郎。
」 四背篇 劉長卿郎中,皆謂前有沈、宋、王、杜,後有錢、郎、劉、李。
劉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與予齊稱也!」每題詩,不言其姓,但「長卿」而已,以海内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