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五回 庚子年拳會起遷都陝地
關燈
小
中
大
、多隆阿率水陸大軍截太平軍後路,相持七晝夜,連破太平軍十九壘。
陳、楊兩酋見後路無援,遂連夜潰奔,被國荃攻破安慶城,擒獲悍酋劉玱林,解京正法,并殺死敵酋葉芝來和敵兵一萬六七千人,安慶始定。
自鹹豐元年,安慶被太平軍占據九年,今始被國荃攻破。
國藩聞報,遂至安慶受俘,即飛章報捷。
忽接到自熱河發來公文一角,拆開一閱,内開七月十七日,鹹豐帝在熱河駕崩,遂捶胸大哭。
原來鹹豐帝在位十一年,壽止三十一歲。
從駕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遵受顧命,扶六歲皇太子載淳于柩前即皇帝位,谥大行皇帝為文宗顯皇帝,上皇太後徽号為慈安皇太後,牛母皇太後為慈禧皇太後,後人稱為東太後、西太後。
且說載垣、端華、肅順三人扶嗣王即位,自稱參贊軍務王大臣,先頒喜诏,後發哀诏,在京王大臣,多至恭王府議事。
恭王道:“現在皇上大行,嗣主年幼,一切大權總在怡、鄭二王及尚書肅順,在京王大臣皆懷怨。
”肅順見恭王不悅,便一齊道:“王爺是大行皇帝胞弟,今主上幼沖,理宜王爺攝政,怡、鄭二王如何可總攬,那肅順更不待說的。
”正議間,忽報宮監安得海自熱河來。
恭王知有機密事,遂引入密室,密議半日。
次晨,即匆匆而去。
恭王遂發奔喪折子到熱河,怡、鄭二王接閱畢,遞與肅順一閱。
肅順道:“恭王來此,是以奔喪為名,想總攬大權。
”怡,鄭二王道:“此事如何辦理?”肅順道:“不難,即說京師重地,不可無人,況梓宮即日回京,毋庸來此,将原折批回,免得别人再來纏繞。
”怡、鄭二王道:“好。
”即由肅順加批。
頒發斟後,三人隻說此事平妥。
誰知鹹豐帝臨終時,這世傳受令的禦寶早被西太後取去。
肅順等雖再狡猾,終是無用。
西太後見怡王等獨斷獨行,一切表折皆不入禀,所以商知東太後,把此事說得非常危急。
東太後見西太後一說,也就心動,說道:“怡王等不便奈何。
”西太後道:“除召恭王外,别無法。
”東太後應允。
西太後遂拟定懿旨請東太後用寶,仍差安得海星夜去召恭王。
不一日,恭王到,肅順即報知怡王等。
怡王聞報大驚,正思對待法,報恭王入見,三人接入。
怡王問:“六王爺到此何事?”恭王答道:“叩谒梓宮,并問兩宮安。
”正論間,忽怡王後有一人大聲道:“叩谒梓宮是該的,入見太後是不便。
”恭王見他人多口衆,不便争論,說道:“既是不便,請諸公代問可也。
”遂辭回寓。
哪知安得海已在寓等候。
恭王又與他密議,安得海竟想出一法,恭王應允,安得海辭出。
是日天晚,避暑山莊門外忽來一乘車子,車中坐一位宮裝婦女,侍衛見是婦女,由他随安太監進去。
次日天明,宮門一開,仍由安太監引出,乘輿而去。
至午前,恭王即赴梓宮前哭靈,後往怡、鄭二王處辭行。
列公,恭王是奉太後懿旨召來;何以不見太後即行,但上文說的宮裝婦女忽來忽去,就是恭親王巧扮入宮,計己定妥,敬才回去。
所以怡王等不知就裡,才中了宮中的秘計。
恭王去後,兩宮太後便傳懿旨,準即日奉梓官回京。
怡、鄭二王等又開秘議。
肅順道:“我們人宮去見太後再定。
”三人人見,太後便谕道。
”梓宮回京日子,你們拟好麼?”三人道:“聞得京城尚未平靜。
”太後哼一聲道:“京城有何不平靜,你們受先生顧命,又自稱贊襄王大臣,自己問心,哪一事能對得起先王呢?就是董元醇一折,也有可采處。
你們果肯竭誠贊襄,我輩女流,何必要幹預政事。
但梓宮奉安,幼主回京,這兩件事,究竟你們辦好沒有?”怡親主聽太後這話,心中不自在,便道:“我們贊襄皇上,也不能事事聽命太後。
”太後大怒道:“我也叫你贊襄皇上,我等哪個要你贊襄?但皇上是天下共主,日不回京,人心一日不安,皇上也是一日不安,所以叫你們定個日子,奉喪扈駕,好早到京,把你們贊襄責任也卸了。
”端華道:“隻因京城未平定,故爾遲些。
”西太後道:“京城早平定了,不必多疑,宜早回去為是。
”三人退出,會議一策,預備派怡親王侍衛護送太後,于古北口将西太後刺死。
哪知西太後格外乖滑,密令侍衛榮祿帶一隊兵,緊緊跟随。
到了奉襯啟行這日,照清室禮制,一切儀注行畢,太後及皇上先行,鸾輿在前,梓宮在後,以便在京奉迎。
怡、鄭二王等見榮祿不離左右,竟不敢下手。
一路安安穩穩到京。
九月二十九日,太後、皇上安抵京城北門,恭親王率王大臣出城迎接。
東太後傳旨,令各王起身,恭王.謝恩,随鸾輿
陳、楊兩酋見後路無援,遂連夜潰奔,被國荃攻破安慶城,擒獲悍酋劉玱林,解京正法,并殺死敵酋葉芝來和敵兵一萬六七千人,安慶始定。
自鹹豐元年,安慶被太平軍占據九年,今始被國荃攻破。
國藩聞報,遂至安慶受俘,即飛章報捷。
忽接到自熱河發來公文一角,拆開一閱,内開七月十七日,鹹豐帝在熱河駕崩,遂捶胸大哭。
原來鹹豐帝在位十一年,壽止三十一歲。
從駕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遵受顧命,扶六歲皇太子載淳于柩前即皇帝位,谥大行皇帝為文宗顯皇帝,上皇太後徽号為慈安皇太後,牛母皇太後為慈禧皇太後,後人稱為東太後、西太後。
且說載垣、端華、肅順三人扶嗣王即位,自稱參贊軍務王大臣,先頒喜诏,後發哀诏,在京王大臣,多至恭王府議事。
恭王道:“現在皇上大行,嗣主年幼,一切大權總在怡、鄭二王及尚書肅順,在京王大臣皆懷怨。
”肅順見恭王不悅,便一齊道:“王爺是大行皇帝胞弟,今主上幼沖,理宜王爺攝政,怡、鄭二王如何可總攬,那肅順更不待說的。
”正議間,忽報宮監安得海自熱河來。
恭王知有機密事,遂引入密室,密議半日。
次晨,即匆匆而去。
恭王遂發奔喪折子到熱河,怡、鄭二王接閱畢,遞與肅順一閱。
肅順道:“恭王來此,是以奔喪為名,想總攬大權。
”怡,鄭二王道:“此事如何辦理?”肅順道:“不難,即說京師重地,不可無人,況梓宮即日回京,毋庸來此,将原折批回,免得别人再來纏繞。
”怡、鄭二王道:“好。
”即由肅順加批。
頒發斟後,三人隻說此事平妥。
誰知鹹豐帝臨終時,這世傳受令的禦寶早被西太後取去。
肅順等雖再狡猾,終是無用。
西太後見怡王等獨斷獨行,一切表折皆不入禀,所以商知東太後,把此事說得非常危急。
東太後見西太後一說,也就心動,說道:“怡王等不便奈何。
”西太後道:“除召恭王外,别無法。
”東太後應允。
西太後遂拟定懿旨請東太後用寶,仍差安得海星夜去召恭王。
不一日,恭王到,肅順即報知怡王等。
怡王聞報大驚,正思對待法,報恭王入見,三人接入。
怡王問:“六王爺到此何事?”恭王答道:“叩谒梓宮,并問兩宮安。
”正論間,忽怡王後有一人大聲道:“叩谒梓宮是該的,入見太後是不便。
”恭王見他人多口衆,不便争論,說道:“既是不便,請諸公代問可也。
”遂辭回寓。
哪知安得海已在寓等候。
恭王又與他密議,安得海竟想出一法,恭王應允,安得海辭出。
是日天晚,避暑山莊門外忽來一乘車子,車中坐一位宮裝婦女,侍衛見是婦女,由他随安太監進去。
次日天明,宮門一開,仍由安太監引出,乘輿而去。
至午前,恭王即赴梓宮前哭靈,後往怡、鄭二王處辭行。
列公,恭王是奉太後懿旨召來;何以不見太後即行,但上文說的宮裝婦女忽來忽去,就是恭親王巧扮入宮,計己定妥,敬才回去。
所以怡王等不知就裡,才中了宮中的秘計。
恭王去後,兩宮太後便傳懿旨,準即日奉梓官回京。
怡、鄭二王等又開秘議。
肅順道:“我們人宮去見太後再定。
”三人人見,太後便谕道。
”梓宮回京日子,你們拟好麼?”三人道:“聞得京城尚未平靜。
”太後哼一聲道:“京城有何不平靜,你們受先生顧命,又自稱贊襄王大臣,自己問心,哪一事能對得起先王呢?就是董元醇一折,也有可采處。
你們果肯竭誠贊襄,我輩女流,何必要幹預政事。
但梓宮奉安,幼主回京,這兩件事,究竟你們辦好沒有?”怡親主聽太後這話,心中不自在,便道:“我們贊襄皇上,也不能事事聽命太後。
”太後大怒道:“我也叫你贊襄皇上,我等哪個要你贊襄?但皇上是天下共主,日不回京,人心一日不安,皇上也是一日不安,所以叫你們定個日子,奉喪扈駕,好早到京,把你們贊襄責任也卸了。
”端華道:“隻因京城未平定,故爾遲些。
”西太後道:“京城早平定了,不必多疑,宜早回去為是。
”三人退出,會議一策,預備派怡親王侍衛護送太後,于古北口将西太後刺死。
哪知西太後格外乖滑,密令侍衛榮祿帶一隊兵,緊緊跟随。
到了奉襯啟行這日,照清室禮制,一切儀注行畢,太後及皇上先行,鸾輿在前,梓宮在後,以便在京奉迎。
怡、鄭二王等見榮祿不離左右,竟不敢下手。
一路安安穩穩到京。
九月二十九日,太後、皇上安抵京城北門,恭親王率王大臣出城迎接。
東太後傳旨,令各王起身,恭王.謝恩,随鸾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