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五回 庚子年拳會起遷都陝地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熱血時時灑,憂懷字字垂。
篇篇皆挽到,句句盡扶危。
往往來來慣,凄凄切切悲。
忙忙書告竣,懇懇奏丹墀。
卻說曾國藩因李秀成率大股太平軍連陷德州、甯國,因鮑左軍未至,正布置戒嚴,忽接京中八百裡排單,催他率兵勤王,但不知北京有何要事,如此緊急。
原因上回《天津和約》,須至次年調換。
次年,英國會同法、美、俄三國,駛艦赴天津,遵議和約。
适值僧王格林沁在大沽修築炮台,遙見洋艦飛來,忙派員出口,商晤各國使臣,告以大沽設防,請改北口駛入。
諸國多半遵循,惟英艦長蔔魯士抗不遵行,竟從大沽駛入,把設防用炮全行轟裂。
英艦當先駛入,随後三國亦陸續駛入,遂豎起紅旗,要與中國開戰。
僧王遂傳令不許妄動,倘外人逼近炮台,再行還擊。
不料英人不識進退,遂将港口設伏全行毀去,進攻炮台。
守兵還擊,把英艦擊沉數艘,其餘船隻亦被擊傷,不能駛動,隻有了船未傷,遂行駛去。
此次英兵死有數百,台弁亦死數名,惟美使若翰遵約,改道行走。
清廷因此一勝,遂私相慶祝。
哪知英人不肯甘心,在廣東香港複修船隻,意圖報複,于鹹豐十年六月,複率兵艦直犯天津。
僧王格林沁料英人必襲大沽,遂派重兵守大沽,一面暗埋地雷、大炮。
不料英人賄通漢奸,将各港口步步偵探。
清兵以為英人前次受此大創,失于疏防,讵料英人早已将虛實情形全行探去,于夜間用舢闆小船暗入港口,将地雷全行挖去,毫無礙窒,即率大艦長驅而進。
副都統德興阿與戰皆敗,英法聯兵,率一萬八千餘衆追入港内。
值潮水退去,舟被陷住,恐清兵攻擊,忙豎起白旗,詐為和議。
僧王格林沁以為英人有意求和,遂緩攻擊,約數小時,潮水又至,英人即駛船攏岸,舍舟登陸,英法聯兵,排成一大隊,各執利炮,一聲号令,衆槍齊發,登時把三千鐵騎完全摧枯,隻剩數人逃回。
僧王知中洋人詭計,大憤失策。
英法聯兵,遂從後面攻北炮台。
提督樂善上前迎敵。
英兵擲開花炮彈,飛入火藥庫,不獨守台兵飛空,連炮台也被轟坍,樂提督被炮轟得連屍骨也無有了。
僧王遂自守南炮台。
朝旨令其退還,僧王遂退至張家灣,正遇大學士瑞麟統旗兵九千出防。
借王道:“我守南炮台,可以抵制洋人,如何令我退回,實所不解。
”瑞麟道:“順親王端華,尚書肅順皆主張和議,現已令侍郎文俊、奧海關監督恒祺往天津議款去了。
”忽報天津被英法兵攻陷了,文、恒兩人又被拒回。
朝旨又令桂良前往。
桂良抵津,英入開了議盤,一要增軍費,二要天津通商,三要各國公使酌帶洋人數十名,入京換約。
桂良奏聞,鹹豐帝嚴旨拒絕,饬令僧王并各港口守将戒嚴,防堵英人内犯。
英人見和議不偕,遂增兵從天津向北,騷擾河西一帶,京城内外驚異非常。
有的請鹹豐帝駕幸木蘭,暫避敵氛,有的請帝不可行動,紛紛不一。
鹹豐帝躊躇不定,及至勝保勤王兵至,抵禦敗績。
英人越加強橫,率洋兵直趨京城。
鹹豐帝被二三奸臣慫慂,立意北狩。
于是率皇後貴妃及皇子載淳并四春娘娘,收拾完備,于十年八月八日啟駕北狩,命恭親王奕沂留守京師,僧王瑞麟、勝保各軍仍駐城外防剿。
恭親王複命恒祺趕英使撫議,時英使正督洋兵放火燒圓明園。
恒祺趕到,請止放火。
英使含糊答應。
恒祺無奈,回報恭王。
複遣桂良邀法使從中調停,再四磋商,英使提議條約。
除八年原議五十六條外,又增加數條。
恭王無法,隻得應承,遂與英使換約,便将此事奏聞。
時鹹豐帝已至熱河,心中甚為歎息,隻得降旨允準。
英法合約已成,各率兵艦退出港,才算無事,此回叫作《天津專約》。
外患稍平,即傳旨禁止勤王兵入京,這且不提。
再說曾國藩駐師祁門,及接勤王诏書,與巡撫胡林翼往還籌劃,一時不能分兵。
太平軍分兵三路來攻,虧鮑、左兩軍連戰連勝,把太平軍驅出境外,心中稍定。
又接朝旨阻止入援,遂一意專力于南方。
祁門解嚴,即移駐東流縣,饬鮑、左合軍攻克景德,軍威大振。
太平軍首領陳玉成,因安慶吃緊,帶兵來援,被國荃分出精銳沖入隊中,把太平軍希得東逃西竄。
玉成思再整隊相搏,忽被胡林翼遣多隆阿、李續宜分頭截擊。
玉成知難得利,遂改圖上攻,連破英山、黃州,分取德安、随州,太平軍勢又一振。
胡林翼急檄書續宜回援。
玉成留黨羽守德安,自率大股并調楊輔清回安慶,撲國荃營,被多隆阿自東岸進攻,便退據集賢關。
國藩檄鮑超、楊載福
篇篇皆挽到,句句盡扶危。
往往來來慣,凄凄切切悲。
忙忙書告竣,懇懇奏丹墀。
卻說曾國藩因李秀成率大股太平軍連陷德州、甯國,因鮑左軍未至,正布置戒嚴,忽接京中八百裡排單,催他率兵勤王,但不知北京有何要事,如此緊急。
原因上回《天津和約》,須至次年調換。
次年,英國會同法、美、俄三國,駛艦赴天津,遵議和約。
适值僧王格林沁在大沽修築炮台,遙見洋艦飛來,忙派員出口,商晤各國使臣,告以大沽設防,請改北口駛入。
諸國多半遵循,惟英艦長蔔魯士抗不遵行,竟從大沽駛入,把設防用炮全行轟裂。
英艦當先駛入,随後三國亦陸續駛入,遂豎起紅旗,要與中國開戰。
僧王遂傳令不許妄動,倘外人逼近炮台,再行還擊。
不料英人不識進退,遂将港口設伏全行毀去,進攻炮台。
守兵還擊,把英艦擊沉數艘,其餘船隻亦被擊傷,不能駛動,隻有了船未傷,遂行駛去。
此次英兵死有數百,台弁亦死數名,惟美使若翰遵約,改道行走。
清廷因此一勝,遂私相慶祝。
哪知英人不肯甘心,在廣東香港複修船隻,意圖報複,于鹹豐十年六月,複率兵艦直犯天津。
僧王格林沁料英人必襲大沽,遂派重兵守大沽,一面暗埋地雷、大炮。
不料英人賄通漢奸,将各港口步步偵探。
清兵以為英人前次受此大創,失于疏防,讵料英人早已将虛實情形全行探去,于夜間用舢闆小船暗入港口,将地雷全行挖去,毫無礙窒,即率大艦長驅而進。
副都統德興阿與戰皆敗,英法聯兵,率一萬八千餘衆追入港内。
值潮水退去,舟被陷住,恐清兵攻擊,忙豎起白旗,詐為和議。
僧王格林沁以為英人有意求和,遂緩攻擊,約數小時,潮水又至,英人即駛船攏岸,舍舟登陸,英法聯兵,排成一大隊,各執利炮,一聲号令,衆槍齊發,登時把三千鐵騎完全摧枯,隻剩數人逃回。
僧王知中洋人詭計,大憤失策。
英法聯兵,遂從後面攻北炮台。
提督樂善上前迎敵。
英兵擲開花炮彈,飛入火藥庫,不獨守台兵飛空,連炮台也被轟坍,樂提督被炮轟得連屍骨也無有了。
僧王遂自守南炮台。
朝旨令其退還,僧王遂退至張家灣,正遇大學士瑞麟統旗兵九千出防。
借王道:“我守南炮台,可以抵制洋人,如何令我退回,實所不解。
”瑞麟道:“順親王端華,尚書肅順皆主張和議,現已令侍郎文俊、奧海關監督恒祺往天津議款去了。
”忽報天津被英法兵攻陷了,文、恒兩人又被拒回。
朝旨又令桂良前往。
桂良抵津,英入開了議盤,一要增軍費,二要天津通商,三要各國公使酌帶洋人數十名,入京換約。
桂良奏聞,鹹豐帝嚴旨拒絕,饬令僧王并各港口守将戒嚴,防堵英人内犯。
英人見和議不偕,遂增兵從天津向北,騷擾河西一帶,京城内外驚異非常。
有的請鹹豐帝駕幸木蘭,暫避敵氛,有的請帝不可行動,紛紛不一。
鹹豐帝躊躇不定,及至勝保勤王兵至,抵禦敗績。
英人越加強橫,率洋兵直趨京城。
鹹豐帝被二三奸臣慫慂,立意北狩。
于是率皇後貴妃及皇子載淳并四春娘娘,收拾完備,于十年八月八日啟駕北狩,命恭親王奕沂留守京師,僧王瑞麟、勝保各軍仍駐城外防剿。
恭親王複命恒祺趕英使撫議,時英使正督洋兵放火燒圓明園。
恒祺趕到,請止放火。
英使含糊答應。
恒祺無奈,回報恭王。
複遣桂良邀法使從中調停,再四磋商,英使提議條約。
除八年原議五十六條外,又增加數條。
恭王無法,隻得應承,遂與英使換約,便将此事奏聞。
時鹹豐帝已至熱河,心中甚為歎息,隻得降旨允準。
英法合約已成,各率兵艦退出港,才算無事,此回叫作《天津專約》。
外患稍平,即傳旨禁止勤王兵入京,這且不提。
再說曾國藩駐師祁門,及接勤王诏書,與巡撫胡林翼往還籌劃,一時不能分兵。
太平軍分兵三路來攻,虧鮑、左兩軍連戰連勝,把太平軍驅出境外,心中稍定。
又接朝旨阻止入援,遂一意專力于南方。
祁門解嚴,即移駐東流縣,饬鮑、左合軍攻克景德,軍威大振。
太平軍首領陳玉成,因安慶吃緊,帶兵來援,被國荃分出精銳沖入隊中,把太平軍希得東逃西竄。
玉成思再整隊相搏,忽被胡林翼遣多隆阿、李續宜分頭截擊。
玉成知難得利,遂改圖上攻,連破英山、黃州,分取德安、随州,太平軍勢又一振。
胡林翼急檄書續宜回援。
玉成留黨羽守德安,自率大股并調楊輔清回安慶,撲國荃營,被多隆阿自東岸進攻,便退據集賢關。
國藩檄鮑超、楊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