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回 混乾坤歸一統海晏河清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绛帻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衮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诏,佩聲歸到鳳池頭。
卻說大清國攝政王多爾衮,聞聽大學士範文程禀道,李闖已在明京稱帝,遂說道:“這李闖想必是有大本領的了,不然,何能把明室江山得了,竟自稱帝起來呢?”文程道:“王爺不是這樣說法,這也是李闖的時運。
一來明帝昏暗,不善用人,把小人盡用了,把正土疏斥了。
又兼流賊四起,所以把事情弄壞。
現聞李闖非常暴虐,京城内外擄掠一空。
所有附降大臣,将他捆縛起來,勒索金銀,慘刑備至。
官民現在痛恨切齒。
我國若乘此時進兵,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的一樣。
”多爾衮沉吟半晌,答道:“此事再議。
”文程又道:“如此上好機會,萬不可失。
”多爾衮因有一番機心,終是不決。
文程快快不樂,告辭而出。
是夕,多爾衮入宮去見太後,便把文程計議之事奏明太後。
太後道:“範先生才識過人,所言甚是,先王甚為佩服。
他既主張出兵,王爺就照辦可也。
”多爾衮道:“人生如朝露,得能與太後常享安樂,足矣,何必争這中原。
”太後道:“不然,我國雖統一滿洲,不及中原繁華萬分之一。
趁此機會得了中國,豈不是與你加倍享快樂麼?”多爾衮仍是不語。
太後見他不願出師,故作怒道:“王爺要如何就如何,我今日要你出師,你就不去。
”多爾衮着慌,連忙跪下道:“奴才願去。
奴才願去,隻有一層,豪格那厮與我不合,我出師以後,恐于幼君不利。
” 太後道:“這事由你主張便了。
”多爾衮出宮,便密召多人,聯名共奏肅親王豪格言詞頂謬,有紊綱紀,遂同鄭親王公訊。
豪格仍出言頂撞,遂奏他悖謬屬實,廢為庶人。
多爾衮于是請順治祭告太廟,擇日出師。
一日,順冶帝駕座笃恭殿,頒發多爾衮大将印。
多爾衮叩首謝恩,随同親王、貝勒、貝子,率八旗勁旅,滿漢健兒,進圖中原,陸續啟行,一路旌旗招展,向山海關去了。
此時山海關守将就是吳三桂,前明已封平西伯,駐守甯遠。
李闖、張獻忠等起事,召他人援,遂率兵西行。
将到山海關,聞京師已陷,明帝殉國,就令兵士在此紮營。
忽探馬報他家屬盡被李闖捉去,正欲起兵入關,忽李闖派人前來招降,三桂應允,即候交卸。
不日,李闖派人來守關,三桂即率精兵向燕京進發。
行至灤州,有家人求見,将全家被捉及李闖在京内暴虐情形柬明。
三桂道:“無妨,我一到京,即行釋放。
”家人道:“昨聞姨太太亦被李闖捉去,選人後官。
”三桂慌問道:“哪個姨太太。
”家人道:“是陳。
”三桂道:“想是陳姑娘。
” 家人道。
”不是她,還有誰。
”三桂一聽此言,登時昏倒,幸虧家人相救,方才轉來,遂率諸将馳回山海關,将闖将逐去,令兵士為崇祯發喪,設位遙奠,這才整頓兵馬,決志為明複仇。
此事傳至京師,李闖聞知,即發兵二十萬,下令親征。
命降将唐通、白廣恩率二萬騎,遠出關外,夾攻三桂。
此時清兵正抵關外,三桂惶恐道:“内有闖賊,外有清兵,如何對敵?”心中轉念道:“與其将明室江山送與闖賊,不如送與大清。
”遂修書一封,令副将楊坤、遊擊郭雲龍赴清軍乞援。
且說清攝政王多爾衮正領兵前進,距甯遠數裡,聞平西伯吳三桂遣使求見,遂傳令入帳。
楊坤将書呈上,多爾衮拆書一看,看完,又遞與範文程、洪承疇二人閱過。
文程道:“賀喜王爺,此番可定中原了。
”多爾衮道:“全仗先生費心。
”文程道:“此番進兵,與前次不同,請王爺出令,申谕将士,凡所過州縣,不許妄動民間一草一木,如敢故犯,定按軍法。
請先招降三桂,令他先與闖賊交戰,我卻率精銳繼後。
何患闖賊不滅,中原不定乎?”多爾衮道:“就請先生複書。
”文程攢筆揮就,呈上王爺閱過,然後交與來使去訖。
次日,三桂複遣使,催清兵入關。
不料清兵未至,闖兵先到。
三桂登城固守,正措置間,一聲炮響,三桂料是李闖,恨不得伸手擒來,将他斬為萬段,遂率将士開關出戰。
李闖見三桂到來,指揮兵士把三桂困在垓心。
三桂毫不懼怕。
戰至日暮,三桂恐兵士疲乏,遂當先沖出,率領兵士入關。
李闖也不追趕,傳令部下逼關下寨。
三桂入關,遂查點兵士,已傷亡不少,三桂大痛,衆将士亦皆感歎。
忽報李闖降将帶兵二萬,從關外殺來。
三桂大驚,登陴一望,果然皆是李闖旗号。
三桂正在為難,忽聽東北上大炮響亮,有一軍飛至,旗分五色,料想必是清兵到來。
正瞭望間,忽報清預王、英王率兵到此,三桂方始放心。
遂谕諸将道:“清兵已到,諸将堅心守關,明晨,我出去見清兵。
”是夕,各自休息。
次日,三桂選精騎五千,開關出城,沖開血路,直至清營,下馬求見。
多爾衮令他入見。
三桂進帳,見多爾衮即倒身下拜。
多樂衮下帳扶起,三桂即哭訴道:“李闖不道,殘壞宮室,故主自盡,及全家被獲情形,請王爺為某報仇,
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衮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诏,佩聲歸到鳳池頭。
卻說大清國攝政王多爾衮,聞聽大學士範文程禀道,李闖已在明京稱帝,遂說道:“這李闖想必是有大本領的了,不然,何能把明室江山得了,竟自稱帝起來呢?”文程道:“王爺不是這樣說法,這也是李闖的時運。
一來明帝昏暗,不善用人,把小人盡用了,把正土疏斥了。
又兼流賊四起,所以把事情弄壞。
現聞李闖非常暴虐,京城内外擄掠一空。
所有附降大臣,将他捆縛起來,勒索金銀,慘刑備至。
官民現在痛恨切齒。
我國若乘此時進兵,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的一樣。
”多爾衮沉吟半晌,答道:“此事再議。
”文程又道:“如此上好機會,萬不可失。
”多爾衮因有一番機心,終是不決。
文程快快不樂,告辭而出。
是夕,多爾衮入宮去見太後,便把文程計議之事奏明太後。
太後道:“範先生才識過人,所言甚是,先王甚為佩服。
他既主張出兵,王爺就照辦可也。
”多爾衮道:“人生如朝露,得能與太後常享安樂,足矣,何必争這中原。
”太後道:“不然,我國雖統一滿洲,不及中原繁華萬分之一。
趁此機會得了中國,豈不是與你加倍享快樂麼?”多爾衮仍是不語。
太後見他不願出師,故作怒道:“王爺要如何就如何,我今日要你出師,你就不去。
”多爾衮着慌,連忙跪下道:“奴才願去。
奴才願去,隻有一層,豪格那厮與我不合,我出師以後,恐于幼君不利。
” 太後道:“這事由你主張便了。
”多爾衮出宮,便密召多人,聯名共奏肅親王豪格言詞頂謬,有紊綱紀,遂同鄭親王公訊。
豪格仍出言頂撞,遂奏他悖謬屬實,廢為庶人。
多爾衮于是請順治祭告太廟,擇日出師。
一日,順冶帝駕座笃恭殿,頒發多爾衮大将印。
多爾衮叩首謝恩,随同親王、貝勒、貝子,率八旗勁旅,滿漢健兒,進圖中原,陸續啟行,一路旌旗招展,向山海關去了。
此時山海關守将就是吳三桂,前明已封平西伯,駐守甯遠。
李闖、張獻忠等起事,召他人援,遂率兵西行。
将到山海關,聞京師已陷,明帝殉國,就令兵士在此紮營。
忽探馬報他家屬盡被李闖捉去,正欲起兵入關,忽李闖派人前來招降,三桂應允,即候交卸。
不日,李闖派人來守關,三桂即率精兵向燕京進發。
行至灤州,有家人求見,将全家被捉及李闖在京内暴虐情形柬明。
三桂道:“無妨,我一到京,即行釋放。
”家人道:“昨聞姨太太亦被李闖捉去,選人後官。
”三桂慌問道:“哪個姨太太。
”家人道:“是陳。
”三桂道:“想是陳姑娘。
” 家人道。
”不是她,還有誰。
”三桂一聽此言,登時昏倒,幸虧家人相救,方才轉來,遂率諸将馳回山海關,将闖将逐去,令兵士為崇祯發喪,設位遙奠,這才整頓兵馬,決志為明複仇。
此事傳至京師,李闖聞知,即發兵二十萬,下令親征。
命降将唐通、白廣恩率二萬騎,遠出關外,夾攻三桂。
此時清兵正抵關外,三桂惶恐道:“内有闖賊,外有清兵,如何對敵?”心中轉念道:“與其将明室江山送與闖賊,不如送與大清。
”遂修書一封,令副将楊坤、遊擊郭雲龍赴清軍乞援。
且說清攝政王多爾衮正領兵前進,距甯遠數裡,聞平西伯吳三桂遣使求見,遂傳令入帳。
楊坤将書呈上,多爾衮拆書一看,看完,又遞與範文程、洪承疇二人閱過。
文程道:“賀喜王爺,此番可定中原了。
”多爾衮道:“全仗先生費心。
”文程道:“此番進兵,與前次不同,請王爺出令,申谕将士,凡所過州縣,不許妄動民間一草一木,如敢故犯,定按軍法。
請先招降三桂,令他先與闖賊交戰,我卻率精銳繼後。
何患闖賊不滅,中原不定乎?”多爾衮道:“就請先生複書。
”文程攢筆揮就,呈上王爺閱過,然後交與來使去訖。
次日,三桂複遣使,催清兵入關。
不料清兵未至,闖兵先到。
三桂登城固守,正措置間,一聲炮響,三桂料是李闖,恨不得伸手擒來,将他斬為萬段,遂率将士開關出戰。
李闖見三桂到來,指揮兵士把三桂困在垓心。
三桂毫不懼怕。
戰至日暮,三桂恐兵士疲乏,遂當先沖出,率領兵士入關。
李闖也不追趕,傳令部下逼關下寨。
三桂入關,遂查點兵士,已傷亡不少,三桂大痛,衆将士亦皆感歎。
忽報李闖降将帶兵二萬,從關外殺來。
三桂大驚,登陴一望,果然皆是李闖旗号。
三桂正在為難,忽聽東北上大炮響亮,有一軍飛至,旗分五色,料想必是清兵到來。
正瞭望間,忽報清預王、英王率兵到此,三桂方始放心。
遂谕諸将道:“清兵已到,諸将堅心守關,明晨,我出去見清兵。
”是夕,各自休息。
次日,三桂選精騎五千,開關出城,沖開血路,直至清營,下馬求見。
多爾衮令他入見。
三桂進帳,見多爾衮即倒身下拜。
多樂衮下帳扶起,三桂即哭訴道:“李闖不道,殘壞宮室,故主自盡,及全家被獲情形,請王爺為某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