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七回 二百有八十年二十七帝
關燈
小
中
大
最後得暾生光,生光不勝刑,遂自誣服。
侍郎李廷機、尚書趙世卿勸輔臣沈一貫、朱赓力持之,獄始具,磔生光于市,妻子戍邊。
然妖書實非生光所為,其後中書舍人趙士征疾笃,自言為此,肉碎落如磔而死。
四十一年,群臣合辭請福王之國。
武人王日幹,讦奉好人孔學與鄭貴妃宮中姜内相歃盟,請妖人王三诏至家,咀咒太子。
上大怒,彷徨莫知所處,至掀翻禦案。
輔臣葉向高具密揭奏曰:“王日幹、孔學等皆京城光棍,此事大類往年妖書。
但妖書匿名,無可究治,今告者與被告者皆在。
一審其情立見。
”上默然霁容,遂不複問。
向高因密請速令福王之國。
上納之,令福王之國河南。
四十三年五月,蓦有男子闖入東宮,以挺掊仆守門内侍一人。
衆共執之。
皇太子親奏送部鞫審。
是犯名張差,禦史劉廷元疏言:“其迹涉風魔,貌似黠猾。
”刑部郎中吳士相等定為風癫。
提牢官王之彩重加诘問,言有馬三道誘至龐、劉二太監處,教之行事。
語多涉鄭貴妃弟鄭國泰。
科臣何士晉上疏,請窮究其事。
于是群臣紛紛劾奏不已。
上大怒,傳旨隻将本犯張差實時淩遲處死,不許波及一人。
尋斃太監龐保、劉成于内庭,事遂寝。
四十八年夏四月,王皇後崩。
五月,上不豫。
七月,上疾大漸,召閣臣方從哲,托以後事。
遂崩。
太子常洛即位,是為光宗貞皇帝。
诏以明年為泰昌元年。
令停止礦稅,撤回諸内監,簡補諸廢官,發帑銀一百萬兩,以赈九邊,天下稱慶。
八月,上不豫,内醫崔文升下通利藥,上一晝夜三四十起,支離牀褥間。
封元妃郭氏、才人王氏為皇後,又谕選侍李氏,侍朕勤勞,着封為貴妃。
鴻胪寺丞李可灼進紅鉛丸,上服之,不愈;可灼複進一丸,九月朔,上崩。
在位一月,壽三十九歲。
或曰鄭貴妃用洩藥所鸩也。
内急宣召諸臣。
諸臣趨進,給事楊漣曰:“李選侍非可托少主者,急宜請見嗣主呼萬歲,以定危疑。
” 随擁出宮,移住慈慶為是,諸臣皆然之。
大學士方從哲率群臣哭臨畢,即請叩見皇長子,良久未出,諸臣力請之,皇長子始出。
諸臣遂擁皇長子至文華殿,行五拜三叩頭禮,呼萬歲。
群臣請即日登極,谕初六日即位,複擁入慈慶宮。
閣臣劉一璟奏曰:“今幹清官未淨,殿下請暫居。
”此時李選侍猶居幹清官,禦史左光鬥、給事楊漣、請選侍立刻移宮,選侍不得已,乃移居仁壽殿。
皇長子由校即皇帝位,是為熹宗哲皇帝。
诏以本年八月起,至十二月止,為泰昌元年。
以明年為天啟元年。
初,光宗服李可灼藥而少愈,方從哲拟旨賞銀五十兩,至是群臣交章論崔文升、李可灼以弒逆大罪,發法司究問,俱遣戍。
立妃張氏為後。
時經略熊廷弼在遼東修築城池,訓練軍士,通商賈,集糧饷,竭力支撐,方得二年無事。
乃禦史馮三元、顧慥,科臣姚宗文等,以私忿劾其無謀而欺君,廷弼不去,則遼之存亡未可知。
又嗾其黨魏應嘉、郭鞏、張修德、魏應科等交章前後疏論熊廷弼。
诏熊廷弼回籍聽勘,兵科楊漣疏救。
勿聽。
诏廷弼革職家居,以袁應泰經略遼東。
清兵克沈陽,明兵大敗,總兵賀世賢、尤世功、陳策、童仲揆、石柱上官、秦邦屏等皆死之。
清兵克遼東,明兵又大敗。
經略袁應泰、巡按禦史張铨、守道何廷魁、監軍崔儒秀等皆死之。
事聞,京師大震。
初,遼東巡撫薛國用以病辭官,至是以參議王化貞為遼東巡撫。
禦史張秉謙上疏,訟熊廷弼之冤,言廷弼若在,決不使遼事敗壞至此。
乃诏廷弼至京,複命為遼東經略。
時遼西尚未失,廷弼駐紮右屯,以為挫敗之餘,無兵可戰,且宜固守。
而王化貞誤信西人之助,力主進戰,以複遼東。
廷議主之,遂戰,令總兵劉渠移軍振武,而廣甯遂空。
清兵至振武,大敗明兵,斬劉渠。
王化貞股栗,不戰而逃,從者數十人,走闾陽。
适經略熊廷弼自右屯引兵至,化貞、向廷弼大哭。
廷弼曰:“公不召募敵騎,不撤廣甯兵于振武,當無今日。
此時惟有護百萬生靈入關,勿以資敵足矣。
”乃整衆西行入關。
遼西複失,明兵遂嚴守山海關,逮王化貞、熊廷弼聽勘,而廷臣複以私忿恨廷弼,議與王化貞并坐斬,而熊廷弼反傳首九邊。
于是忠良解體,而明事不可為矣。
時遼事緊急,征兵于四方。
四川永甯宣撫使奢崇明與子奢寅素有逆志,請提兵三萬,赴援遼東,遣其将樊龍、樊虎以兵至重慶。
四川巡撫徐可求點核,汰其老弱,發饷,饷複不繼,龍等遂鼓衆反,殺徐可求,已而引兵逼成都。
左布政使朱燮元悉力捍禦,石柱土司秦邦屏戰死于遼,其妹秦良玉掌其印,提兵赴援,與燮元大破賊于成都城下。
崇明父子拔營走,遁歸重慶。
事聞,以朱燮元為四川巡撫。
奢崇明既敗,乃誘其親黨貴州水西土目安邦彥同反。
邦彥據平彜、龍裡等地,破烏撒,進圍貴州,用詐降計,殺巡撫王三善。
賊兵大熾,約三路進兵:一攻雲南,一攻遵義,而奢寅專攻永甯。
奢寅性兇淫,遇部下妻女有姿色者,必淫之,富于财者,勒索之,不遂,辄死。
其下苗老虎、阿引等恨之,候其酣歌醉卧,刺殺之,逃降明朝。
而奢崇明與安邦彥為亂猶未已,直到崇祯年間,總督朱燮元讨平之。
又有山東妖賊徐鴻儒,于萬曆末年,以白蓮教聚衆數千人。
深州人王森,以救一妖狐,狐令斷其尾藏之,能知人休咎,見人則放妖香,人聞其香,即自歸附,得資巨萬。
至是其子好賢,與景州于宏志約鴻儒同反。
破郓縣、鄒縣、肆縣、巨野縣,攻長鎮,掠糧船四十餘艘,衆至十餘萬。
遂據兖州、濟南等堆,勢甚銳。
自五月至九月,巡撫趙彥讨平之。
然此等賊,俱無損于明。
其有剝盡明朝元氣,遂緻亡明者,内賊魏忠賢與客氏是也。
客氏故定興民侯二妻,生子國興,年十八,進宮乳太孫。
又二年而寡,遂在宮奉皇太孫。
魏忠賢初名進忠,肅甯縣人,少黠慧,無籍,目不識丁,好酒,善騎射,有膽力,因賭博不勝,遂自宮,隸司禮太監孫暹名下;導太孫遊宴,甚得太孫歡心,因通于客氏。
人每疑其既宮矣,何物與通?或曰,用天靈蓋及割童子陰,煅煉和藥服之,自能抽出,久服,長大無比。
或曰,宮中有鸾膠,乃外國所進稀世寶也。
于所割處去其皮,割驢馬陰七八寸,敷以鸾膠而縫之,立時生就,亦能伸縮,知痛癢,惟不能生育。
如欲驗時,割去,敷以鸾膠,貼以去毛羊皮或雞皮,亦立時生就,無所痛苦也。
時魏朝亦私于客氏,上既即位,-夕,魏朝與忠賢争擁客氏于幹清官暖閣,争先後,嚣聲達禦前。
時上已寝,俱跪禦榻前,聽上命。
而客氏久厭朝而喜忠賢,言于上,乃退朝而與忠賢。
忠賢矯旨,發魏朝于鳳陽,缢殺之,而忠賢遂得專客氏矣。
司禮太監王安素剛正,上之立也與諸大臣同受顧命,見忠賢侵權,欲重懲之。
而忠賢遂嗾給事中霍繼華劾安,客氏從中附和之,因矯旨革安職,謀殺之。
于是客魏相通,恣為不道。
禦史王一心、倪思惠,科臣侯震昒等相繼疏劾,皆降谪。
魏忠賢設内操萬人,皆裹甲出入,钲鼓之聲,喧阗宮禁。
内監王進試铳上前,铳炸,傷進手,上幾危。
禦史劉之生鳳、李應升、黃尊素、宋師襄交章論之,忠賢皆矯旨切責。
光宗選侍趙氏,與客、魏不協,矯旨賜死。
上裕妃張氏方妊,客氏妒之,谮于上,絕飲食,閉禳道中而卒。
馮貴人嘗勸上罷内操,客、魏惡之,矯旨賜死。
李成妃從容為上言之,乃矯旨革封,絕飲食。
成妃鑒裕妃饑死,密儲食物壁間,數日不死。
客、魏怒少解,斥為宮人。
皇後班氏素精明,客、魏憚之,後方妊,腰痛,客氏密布心腹宮人隕焉。
又于上郊天日,掩殺胡貴人,以暴疾聞。
蔭客氏于及忠賢弟侄,賜以田地官爵。
都禦史楊漣,疏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下旨切責不少貸。
蓋上并不識字,旨出魏忠賢。
忠賢又不識字,其黨李永貞、李實、李明道、崔文升等,阿其意而為之也。
群臣見之,無不憤激。
于是南北科道卿寺魏大中、周宗建、左光鬥、趙南星等,繼漣申奏者不下百餘疏,無不危悚激切。
而上不識甯,何以得省!诏削都禦史楊漣、左光鬥籍,罷尚書趙南星、都給事魏大中等,一時正人盡去,都署為空。
大學士魏廣微等附忠賢以自固,而崔呈秀、阮大钺、倪文煥、武臣田爾耕、許顯純等,俱以邪媚進用矣。
四年三月,刑科傅櫆誣參左光鬥、魏大中,詞引故内臣王安及中書汪文言,遂逮治文言,受杖革職為民。
十二月,禦史梁夢環複論之,大理寺丞徐大化複誣劾楊漣、左光鬥,工部主事曹欽、程複誣劾趙南星、周宗建、張慎言、李應升、高攀龍、魏大中等,受熊廷弼賂,以汪文言為之證,诏複逮治汪文言,命錦衣衛指揮許顯純勘問,辭連趙南星、楊漣、左光鬥、魏大中、缪昌期、袁化中、王之彩、施天德、周朝瑞、黃光龍、顧大章等,鍛煉兩月餘,文言不為屈。
最後嚴鞫,備極酷刑,文言不能勘,仰視許顯純曰:“任汝巧為之。
我承焉可也。
”顯純教誣魏周諸人,以受熊廷弼賂。
文言蹷然起曰:“天乎冤哉! 以此污蔑清廉之士,有死弗承。
”下楊漣、左光鬥、周朝瑞、顧大章、袁化中等于北鎮撫司獄,棰楚甚酷,俱斃之于獄。
賜魏忠賢印文曰:“顧命元臣。
”客氏印文日:“欽賜奉聖夫人。
” 時魏大中被逮過吳,蘇州吳縣緻仕吏部主事周順昌家居,與之周旋,留過累日,即以其女許配其孫。
缇騎趨大中行,語侵順昌。
順昌張目叱之曰:“汝不知世間有不畏死男子耶?汝朝歸語魏忠賢,我即故吏部郎周順昌也。
”及大中下獄,禦史倪文煥即以締姻事劾順昌。
忠賢矯旨逮之。
丙寅六年三月,缇騎至吳,吳中沸然,士民素德順昌,聞其逮,不勝忿。
順昌改囚服出門,士民擁送者數千人,俱懇巡撫毛一鹭疏救。
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語。
缇騎厲聲曰:“東廠逮人,鼠輩何敢置喙。
”于是市人顔佩韋等,直前問曰:“旨出朝廷,乃東廠耶?”缇騎曰:“旨不出東廠,将誰出?”衆怒,哄然而登,衆毆缇騎,立斃一人。
順昌為書别親友,私行赴京,下鎮撫司獄,許顯純嚴刑酷拷,斃之于獄。
毛一鹭奏聞民變,有旨密拿顔佩韋等五人斬之。
是年八月,清太祖高皇帝駕崩。
九月,清太宗文皇帝即位,诏以明年為天聰元年。
明熹宗佞臣浙江巡撫潘汝征,請建魏忠賢生祠,又乞賜額。
诏從之,遂建祠于西湖之麓,極壯麗,賜額曰“普德”。
于是四方效尤,請建祠宇,幾遍天下。
各曲意獻媚,務窮工作之巧,像以沉香木為之,眼耳口鼻手足,宛如生人。
七年八月,上不豫,無子。
召禦弟信王入,谕以當為堯舜之君,及善視中宮,委用魏忠賢等語。
信王出,上崩。
在位七年,壽二十三歲。
忠賢欲篡位不敢,遂自出迎信王入。
王危甚,袖食物以入,秉燭獨坐以待旦。
次日,信王由檢即皇帝位于中極殿,受百官朝賀,忽天鳴有聲,改明年為崇祯元年。
魏忠賢乞辭位,不許。
命奉聖夫人客氏出外宅。
禦史楊維垣首參崔呈秀,-語侵魏忠賢。
吏部主事錢元慤疏參魏忠賢,嘉興縣貢生錢嘉征疏參魏忠賢十大罪。
十一月,谪魏忠賢于鳳陽守皇陵,籍其家。
忠賢既行,擁徒繁衆。
上聞之,赫然震怒,着錦衣衛擒赴治罪。
忠賢行至阜城,知不免,因自經上清官。
得宮人妊身者八人,皆客、魏兩家侍妾。
因已孕,納之宮中,冀如呂不韋故事也。
上大怒,立命同客氏等赴浣花局掠死,籍其家。
客氏于錦衣衛指揮侯國興與魏忠賢侄甯國公魏良卿等,皆伏誅。
魏忠賢、客氏磔戮其屍,斬崔呈秀、許顯純、田爾耕,凡附奸逆黨,以七等定罪,天下快之。
無奈明朝元氣喪盡,上天不佑,旱蝗為災,流賊群起,明遂以亡。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侍郎李廷機、尚書趙世卿勸輔臣沈一貫、朱赓力持之,獄始具,磔生光于市,妻子戍邊。
然妖書實非生光所為,其後中書舍人趙士征疾笃,自言為此,肉碎落如磔而死。
四十一年,群臣合辭請福王之國。
武人王日幹,讦奉好人孔學與鄭貴妃宮中姜内相歃盟,請妖人王三诏至家,咀咒太子。
上大怒,彷徨莫知所處,至掀翻禦案。
輔臣葉向高具密揭奏曰:“王日幹、孔學等皆京城光棍,此事大類往年妖書。
但妖書匿名,無可究治,今告者與被告者皆在。
一審其情立見。
”上默然霁容,遂不複問。
向高因密請速令福王之國。
上納之,令福王之國河南。
四十三年五月,蓦有男子闖入東宮,以挺掊仆守門内侍一人。
衆共執之。
皇太子親奏送部鞫審。
是犯名張差,禦史劉廷元疏言:“其迹涉風魔,貌似黠猾。
”刑部郎中吳士相等定為風癫。
提牢官王之彩重加诘問,言有馬三道誘至龐、劉二太監處,教之行事。
語多涉鄭貴妃弟鄭國泰。
科臣何士晉上疏,請窮究其事。
于是群臣紛紛劾奏不已。
上大怒,傳旨隻将本犯張差實時淩遲處死,不許波及一人。
尋斃太監龐保、劉成于内庭,事遂寝。
四十八年夏四月,王皇後崩。
五月,上不豫。
七月,上疾大漸,召閣臣方從哲,托以後事。
遂崩。
太子常洛即位,是為光宗貞皇帝。
诏以明年為泰昌元年。
令停止礦稅,撤回諸内監,簡補諸廢官,發帑銀一百萬兩,以赈九邊,天下稱慶。
八月,上不豫,内醫崔文升下通利藥,上一晝夜三四十起,支離牀褥間。
封元妃郭氏、才人王氏為皇後,又谕選侍李氏,侍朕勤勞,着封為貴妃。
鴻胪寺丞李可灼進紅鉛丸,上服之,不愈;可灼複進一丸,九月朔,上崩。
在位一月,壽三十九歲。
或曰鄭貴妃用洩藥所鸩也。
内急宣召諸臣。
諸臣趨進,給事楊漣曰:“李選侍非可托少主者,急宜請見嗣主呼萬歲,以定危疑。
” 随擁出宮,移住慈慶為是,諸臣皆然之。
大學士方從哲率群臣哭臨畢,即請叩見皇長子,良久未出,諸臣力請之,皇長子始出。
諸臣遂擁皇長子至文華殿,行五拜三叩頭禮,呼萬歲。
群臣請即日登極,谕初六日即位,複擁入慈慶宮。
閣臣劉一璟奏曰:“今幹清官未淨,殿下請暫居。
”此時李選侍猶居幹清官,禦史左光鬥、給事楊漣、請選侍立刻移宮,選侍不得已,乃移居仁壽殿。
皇長子由校即皇帝位,是為熹宗哲皇帝。
诏以本年八月起,至十二月止,為泰昌元年。
以明年為天啟元年。
初,光宗服李可灼藥而少愈,方從哲拟旨賞銀五十兩,至是群臣交章論崔文升、李可灼以弒逆大罪,發法司究問,俱遣戍。
立妃張氏為後。
時經略熊廷弼在遼東修築城池,訓練軍士,通商賈,集糧饷,竭力支撐,方得二年無事。
乃禦史馮三元、顧慥,科臣姚宗文等,以私忿劾其無謀而欺君,廷弼不去,則遼之存亡未可知。
又嗾其黨魏應嘉、郭鞏、張修德、魏應科等交章前後疏論熊廷弼。
诏熊廷弼回籍聽勘,兵科楊漣疏救。
勿聽。
诏廷弼革職家居,以袁應泰經略遼東。
清兵克沈陽,明兵大敗,總兵賀世賢、尤世功、陳策、童仲揆、石柱上官、秦邦屏等皆死之。
清兵克遼東,明兵又大敗。
經略袁應泰、巡按禦史張铨、守道何廷魁、監軍崔儒秀等皆死之。
事聞,京師大震。
初,遼東巡撫薛國用以病辭官,至是以參議王化貞為遼東巡撫。
禦史張秉謙上疏,訟熊廷弼之冤,言廷弼若在,決不使遼事敗壞至此。
乃诏廷弼至京,複命為遼東經略。
時遼西尚未失,廷弼駐紮右屯,以為挫敗之餘,無兵可戰,且宜固守。
而王化貞誤信西人之助,力主進戰,以複遼東。
廷議主之,遂戰,令總兵劉渠移軍振武,而廣甯遂空。
清兵至振武,大敗明兵,斬劉渠。
王化貞股栗,不戰而逃,從者數十人,走闾陽。
适經略熊廷弼自右屯引兵至,化貞、向廷弼大哭。
廷弼曰:“公不召募敵騎,不撤廣甯兵于振武,當無今日。
此時惟有護百萬生靈入關,勿以資敵足矣。
”乃整衆西行入關。
遼西複失,明兵遂嚴守山海關,逮王化貞、熊廷弼聽勘,而廷臣複以私忿恨廷弼,議與王化貞并坐斬,而熊廷弼反傳首九邊。
于是忠良解體,而明事不可為矣。
時遼事緊急,征兵于四方。
四川永甯宣撫使奢崇明與子奢寅素有逆志,請提兵三萬,赴援遼東,遣其将樊龍、樊虎以兵至重慶。
四川巡撫徐可求點核,汰其老弱,發饷,饷複不繼,龍等遂鼓衆反,殺徐可求,已而引兵逼成都。
左布政使朱燮元悉力捍禦,石柱土司秦邦屏戰死于遼,其妹秦良玉掌其印,提兵赴援,與燮元大破賊于成都城下。
崇明父子拔營走,遁歸重慶。
事聞,以朱燮元為四川巡撫。
奢崇明既敗,乃誘其親黨貴州水西土目安邦彥同反。
邦彥據平彜、龍裡等地,破烏撒,進圍貴州,用詐降計,殺巡撫王三善。
賊兵大熾,約三路進兵:一攻雲南,一攻遵義,而奢寅專攻永甯。
奢寅性兇淫,遇部下妻女有姿色者,必淫之,富于财者,勒索之,不遂,辄死。
其下苗老虎、阿引等恨之,候其酣歌醉卧,刺殺之,逃降明朝。
而奢崇明與安邦彥為亂猶未已,直到崇祯年間,總督朱燮元讨平之。
又有山東妖賊徐鴻儒,于萬曆末年,以白蓮教聚衆數千人。
深州人王森,以救一妖狐,狐令斷其尾藏之,能知人休咎,見人則放妖香,人聞其香,即自歸附,得資巨萬。
至是其子好賢,與景州于宏志約鴻儒同反。
破郓縣、鄒縣、肆縣、巨野縣,攻長鎮,掠糧船四十餘艘,衆至十餘萬。
遂據兖州、濟南等堆,勢甚銳。
自五月至九月,巡撫趙彥讨平之。
然此等賊,俱無損于明。
其有剝盡明朝元氣,遂緻亡明者,内賊魏忠賢與客氏是也。
客氏故定興民侯二妻,生子國興,年十八,進宮乳太孫。
又二年而寡,遂在宮奉皇太孫。
魏忠賢初名進忠,肅甯縣人,少黠慧,無籍,目不識丁,好酒,善騎射,有膽力,因賭博不勝,遂自宮,隸司禮太監孫暹名下;導太孫遊宴,甚得太孫歡心,因通于客氏。
人每疑其既宮矣,何物與通?或曰,用天靈蓋及割童子陰,煅煉和藥服之,自能抽出,久服,長大無比。
或曰,宮中有鸾膠,乃外國所進稀世寶也。
于所割處去其皮,割驢馬陰七八寸,敷以鸾膠而縫之,立時生就,亦能伸縮,知痛癢,惟不能生育。
如欲驗時,割去,敷以鸾膠,貼以去毛羊皮或雞皮,亦立時生就,無所痛苦也。
時魏朝亦私于客氏,上既即位,-夕,魏朝與忠賢争擁客氏于幹清官暖閣,争先後,嚣聲達禦前。
時上已寝,俱跪禦榻前,聽上命。
而客氏久厭朝而喜忠賢,言于上,乃退朝而與忠賢。
忠賢矯旨,發魏朝于鳳陽,缢殺之,而忠賢遂得專客氏矣。
司禮太監王安素剛正,上之立也與諸大臣同受顧命,見忠賢侵權,欲重懲之。
而忠賢遂嗾給事中霍繼華劾安,客氏從中附和之,因矯旨革安職,謀殺之。
于是客魏相通,恣為不道。
禦史王一心、倪思惠,科臣侯震昒等相繼疏劾,皆降谪。
魏忠賢設内操萬人,皆裹甲出入,钲鼓之聲,喧阗宮禁。
内監王進試铳上前,铳炸,傷進手,上幾危。
禦史劉之生鳳、李應升、黃尊素、宋師襄交章論之,忠賢皆矯旨切責。
光宗選侍趙氏,與客、魏不協,矯旨賜死。
上裕妃張氏方妊,客氏妒之,谮于上,絕飲食,閉禳道中而卒。
馮貴人嘗勸上罷内操,客、魏惡之,矯旨賜死。
李成妃從容為上言之,乃矯旨革封,絕飲食。
成妃鑒裕妃饑死,密儲食物壁間,數日不死。
客、魏怒少解,斥為宮人。
皇後班氏素精明,客、魏憚之,後方妊,腰痛,客氏密布心腹宮人隕焉。
又于上郊天日,掩殺胡貴人,以暴疾聞。
蔭客氏于及忠賢弟侄,賜以田地官爵。
都禦史楊漣,疏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下旨切責不少貸。
蓋上并不識字,旨出魏忠賢。
忠賢又不識字,其黨李永貞、李實、李明道、崔文升等,阿其意而為之也。
群臣見之,無不憤激。
于是南北科道卿寺魏大中、周宗建、左光鬥、趙南星等,繼漣申奏者不下百餘疏,無不危悚激切。
而上不識甯,何以得省!诏削都禦史楊漣、左光鬥籍,罷尚書趙南星、都給事魏大中等,一時正人盡去,都署為空。
大學士魏廣微等附忠賢以自固,而崔呈秀、阮大钺、倪文煥、武臣田爾耕、許顯純等,俱以邪媚進用矣。
四年三月,刑科傅櫆誣參左光鬥、魏大中,詞引故内臣王安及中書汪文言,遂逮治文言,受杖革職為民。
十二月,禦史梁夢環複論之,大理寺丞徐大化複誣劾楊漣、左光鬥,工部主事曹欽、程複誣劾趙南星、周宗建、張慎言、李應升、高攀龍、魏大中等,受熊廷弼賂,以汪文言為之證,诏複逮治汪文言,命錦衣衛指揮許顯純勘問,辭連趙南星、楊漣、左光鬥、魏大中、缪昌期、袁化中、王之彩、施天德、周朝瑞、黃光龍、顧大章等,鍛煉兩月餘,文言不為屈。
最後嚴鞫,備極酷刑,文言不能勘,仰視許顯純曰:“任汝巧為之。
我承焉可也。
”顯純教誣魏周諸人,以受熊廷弼賂。
文言蹷然起曰:“天乎冤哉! 以此污蔑清廉之士,有死弗承。
”下楊漣、左光鬥、周朝瑞、顧大章、袁化中等于北鎮撫司獄,棰楚甚酷,俱斃之于獄。
賜魏忠賢印文曰:“顧命元臣。
”客氏印文日:“欽賜奉聖夫人。
” 時魏大中被逮過吳,蘇州吳縣緻仕吏部主事周順昌家居,與之周旋,留過累日,即以其女許配其孫。
缇騎趨大中行,語侵順昌。
順昌張目叱之曰:“汝不知世間有不畏死男子耶?汝朝歸語魏忠賢,我即故吏部郎周順昌也。
”及大中下獄,禦史倪文煥即以締姻事劾順昌。
忠賢矯旨逮之。
丙寅六年三月,缇騎至吳,吳中沸然,士民素德順昌,聞其逮,不勝忿。
順昌改囚服出門,士民擁送者數千人,俱懇巡撫毛一鹭疏救。
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語。
缇騎厲聲曰:“東廠逮人,鼠輩何敢置喙。
”于是市人顔佩韋等,直前問曰:“旨出朝廷,乃東廠耶?”缇騎曰:“旨不出東廠,将誰出?”衆怒,哄然而登,衆毆缇騎,立斃一人。
順昌為書别親友,私行赴京,下鎮撫司獄,許顯純嚴刑酷拷,斃之于獄。
毛一鹭奏聞民變,有旨密拿顔佩韋等五人斬之。
是年八月,清太祖高皇帝駕崩。
九月,清太宗文皇帝即位,诏以明年為天聰元年。
明熹宗佞臣浙江巡撫潘汝征,請建魏忠賢生祠,又乞賜額。
诏從之,遂建祠于西湖之麓,極壯麗,賜額曰“普德”。
于是四方效尤,請建祠宇,幾遍天下。
各曲意獻媚,務窮工作之巧,像以沉香木為之,眼耳口鼻手足,宛如生人。
七年八月,上不豫,無子。
召禦弟信王入,谕以當為堯舜之君,及善視中宮,委用魏忠賢等語。
信王出,上崩。
在位七年,壽二十三歲。
忠賢欲篡位不敢,遂自出迎信王入。
王危甚,袖食物以入,秉燭獨坐以待旦。
次日,信王由檢即皇帝位于中極殿,受百官朝賀,忽天鳴有聲,改明年為崇祯元年。
魏忠賢乞辭位,不許。
命奉聖夫人客氏出外宅。
禦史楊維垣首參崔呈秀,-語侵魏忠賢。
吏部主事錢元慤疏參魏忠賢,嘉興縣貢生錢嘉征疏參魏忠賢十大罪。
十一月,谪魏忠賢于鳳陽守皇陵,籍其家。
忠賢既行,擁徒繁衆。
上聞之,赫然震怒,着錦衣衛擒赴治罪。
忠賢行至阜城,知不免,因自經上清官。
得宮人妊身者八人,皆客、魏兩家侍妾。
因已孕,納之宮中,冀如呂不韋故事也。
上大怒,立命同客氏等赴浣花局掠死,籍其家。
客氏于錦衣衛指揮侯國興與魏忠賢侄甯國公魏良卿等,皆伏誅。
魏忠賢、客氏磔戮其屍,斬崔呈秀、許顯純、田爾耕,凡附奸逆黨,以七等定罪,天下快之。
無奈明朝元氣喪盡,上天不佑,旱蝗為災,流賊群起,明遂以亡。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