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七回 二百有八十年二十七帝
關燈
小
中
大
乞正典刑。
上從之,命斬世蕃、龍文于市,籍其家。
金銀珍寶充斥,幾與天府捋。
萬彩、鄢懋卿并充軍,嚴嵩寄食人家而死。
上自即位以來,好道術。
會宮中黑眚見,方土陶仲文治之有驗,上尊寵之,累官至禮部尚書,封恭誠伯。
及仲文死,複寵用方士王金、陶仿、劉文彬、申世文、高守中、陶世恩等。
晚年齋居西苑,專意元修。
然不廢政事,批決無停晷,故不至廢弛。
又好言祥瑞,惡聞死亡字。
戶部主事海瑞,羅上過失,上疏極谏。
上大怒,命逮系瑞于鎮撫獄。
上以服方士藥,漸漸火發,十二月,疾甚,自西苑還幹清官,遂崩。
上英明苛察,嚴以馭吏,寬以治民,足稱令主。
然用嚴嵩,殺忠谏,好道教,寵方士,不無少損焉。
在位四十五年,壽六十歲。
大學士徐階等宣遺诏,請上第三子裕王載厔即位,是為穆宗莊皇帝,改元隆慶。
立妃陳氏為皇後,追錄先朝忠谏諸臣楊繼盛、沈煉等,并複職贈蔭谕祭,複海瑞官。
追贈王守仁為新建侯,谥文成。
諸方士伏誅。
以張居正為大學士,徐階緻仕,以高拱為内閣大學士。
北敵俺答孫把漢那吉者,酋婦所鐘愛也,因小忿,率其仆阿力哥等來降,總督王崇古納之。
邊吏大嘩,以為不可,崇古不聽,以聞于朝,廷臣喧然,以為不可,禦史葉夢熊争之尤力。
上曰:“慕義來降,宜加獎勵。
”以把漢那吉為指揮使,阿力哥為五千戶,備賜衣一襲。
俺答妻恐中國殺其孫,日夜怨俺答,俺答亦自悔,遂擁衆十萬壓境,崇古令人谕以國恩,縣邀其縛叛人示信。
俺答夫婦感且愧曰:“漢乃肯全吾孫,吾且齧臂盟,世世服屬,何有于叛人?”遂定盟,通貢市馬,執趙全等來獻,崇古遣那吉歸。
诏封俺答為順義王,以功進王崇古為兵部尚書,世襲錦衣千戶。
五月,上不豫,既而大漸,召閣臣高拱、張居正、高儀至幹清官,受顧命。
翌日上崩。
在位六年,壽三十六歲。
上寬仁大度,勤儉愛民,留心邊事,處置鹹宜,足稱令主。
及崩,太子翊鈞即位,年方十歲,是為神宗顯皇帝。
以明年為萬曆元年。
時,太監馮保方居中用事,張居正乃結保以自固。
首相高拱謀逐馮保,反為馮保所逐。
未幾,高儀亦病卒,而居正哀然首輔矣。
上早期,出幹清官,見一無須男子,僞作宦者狀,袖有佩刀,趨走惶遽,左右執之。
馮保立鞫之。
對曰:“我是南兵,名王大臣,自總兵戚繼光所來。
”張居正因密語馮保曰:“可借以除高氏。
”因教之言:“高相君怨望,使來行刺,願先首免罪。
”群臣俱忿忿不平。
及會審,風霾,天晦,雨雹,雜治王大臣,王大臣不能堪,馮保問曰:“誰主使者?”大臣曰:“爾教我言高相公主使。
”馮保懼,遂罷審。
已而王大臣中毒,啞不能言,遂處斬,自是居正威望日重矣。
居正雖内結馮保以,自固,然性深沉,多智數,亦不甚貪财,而能輔上以正。
請帝日禦經筵,又進《帝鑒圖說》,進《講章》,進《寶訓》、《實錄》等類,以輔成君德。
又信賞必罰,知人善任,赈饑荒,蠲積逋,動合機宜。
滅嶺東賊蘭一清。
又兩浙兵民亂,命張佳允視師兩浙,遂不動聲色而亂平。
于治河,則用潘季馴;于治兵,則用李成梁、戚繼光等,天下大治。
而劉台等猶劾其專權。
張居正以父喪去位,帝手诏慰留之。
吳中行、趙用賢、艾穆、沈思孝、鄒元标等,交章劾居正忘親貪位。
居正大怒。
上俱杖谪之。
居正在喪次,凡閣中事,令吏赍奏,就拟處分,手诏稱元輔,稱太師,稱先生,慰谕甚至。
六年五月,帝始冠。
三月,立妃王氏為後。
十年六月,大學士張居正卒。
上震悼辍朝,遣司禮太監張誠監護喪事,賜赙甚厚。
兩宮太後及中宮,俱賜金币。
賜祭十六壇,贈上柱國,谥文忠。
未幾,廢司禮監馮保南京閑住,馮保每裁抑中貴,毋與朝政,内侍多怨之;又每輔上以正,上亦恨之,故坐貶。
時潞王婚禮,所需珠寶未備,太後以為言,上曰:“辦此不難,年來廷臣無恥,盡獻張、馮二家耳。
”于是禦史羊可立追論居正罪惡。
一時攻之者銳氣不可解。
诏奪張居正封诰贈谥,籍沒其家。
家财不甚豐,株連頗多,荊州騷動。
其長子敬修不勝刑,自缢死。
其弟張居易,次子張嗣修,及張順、張書等,俱發煙瘴地面充軍。
刑部尚書潘季馴上言:“居正家産奉旨抄沒,國法已正,衆憤已平。
但其八旬老母衣食不周,子孫死亡相繼,殊失罪人不孥之意。
”上恻然,乃诏有司保全之。
自是大臣無敢實心任事者矣。
以申時行、王錫爵入閣辦事,天下亦治。
及張位秉政,奸人史錦、王君錫等請開礦。
二十四年冬,張位以為天地自然之利可益國,無病民,彩之便,于是遣太監張忠往山西,曹金往兩浙,趙欽往陝西,魯坤往河南,一時各遣内官四出開礦。
編富民為礦頭,而礦實無銀,勒民間納銀以代稅,違者即破其家。
遣内監彩木于川、貴、湖廣間,又遣内監開皇店于各處。
又命内監彩珠于廣州,兼征市舶,又設福建市舶,又命彩雲南大理石。
諸内監各處肆虐,民不堪命。
臨清民變,毆稅使馬堂幾死。
稅監陳奉勒居民黃金,拷及婦人,并拘鐘祥知縣鄒堯弼,遠近大震。
武昌民變,逐陳奉。
奉匿楚府中,從執奉左右六人投之江。
有旨降知府、知縣為民。
太監孫隆彩稅浙江,駐蘇州,激變市人,饑民倡義,殺其委官七人。
撫按诘亂民有葛成者,獨引服,不及其餘,下獄論死。
雲南礦務太監楊榮,恣行威福,杖斃數千人。
榜掠指揮樊高明等,指揮賀世勳、韓光大倡衆殺榮,焚其署,徒衆辎重皆為灰燼。
事聞上,怒不食,曰:“榮不足惜,何紀綱頓廢至此。
”于是世勳下獄死,光大戍邊。
禦史況上進、王立賢,給事中楊應文、包見捷、田大益,刑部侍郎呂坤,禮部侍郎馮琦、郭正域,戶部尚書趙世卿,輔臣朱赓,皆上章極言礦使之為害。
勿聽。
鳳陽巡撫李三才上疏,言:“礦稅繁興,萬民失業,千裡之區,中使四布;加以無賴亡命,附翼虎狼,沿途掘墳,得财方止。
奸淫子女,侮官虐民,聖心安乎?不安乎?試觀朝廷有如此政令,天下有如此景象而不亂者哉?”不報。
曆來朝鮮國(即高麗國)與遼東接壤,輿地六千裡,饒庶有華風,時國王李日公,湎于酒,而倭酋關白平秀吉、起人奴篡立,以枭雄據六十六州。
倭酋,即日本,關白,猶華言宰相也。
平秀吉聞朝鮮馳備,遂攻陷之。
李日公奔遼東求救,上以其修貢謹,遣總兵祖承訓率兵渡鴨綠江援之。
攻平壤,失利。
上複遣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大将,援之,遂敗倭酋于平壤,而明師精銳亦多喪。
會倭酋遣使請朝貢,于是群議急圖休息,遂撤兵還。
朝廷以李宗城充正使,楊方亨為副使。
封日本平秀吉為王。
宗城經行之處,在在索賂,次對馬島,太守義智飾美女更番納行幄中,宗城安之。
宗城聞義智妻美,必欲淫之。
義智大怒,诳其左右曰:“倭将有變。
”宗城懼,遂棄玺書逃回。
事聞,下宗城于獄,乃改楊方亨為正使,沈惟敬為副使。
倭酋複攻陷朝鮮,上複命邢玠為經略,楊鎬為經理,以麻貴、劉綎為将軍讨之。
凡三年,平秀吉死,倭酋陸續遁歸。
麻貴、劉綎等分道進兵追擊,破之,擒乎秀、政平、正成等。
二十六年,南海遂平。
二十七年,四川播州宣慰司楊應龍(即北宋揚業後也),置關據險,劫掠州縣,令諸苗對父奸女,面夫淫妻,或令婦女裸體高卧,用團頭箭射中其陰,以為樂;或燒蛇入婦女陰中,使之号叫踴跳,以至人蛇俱斃。
蜀臣奏聞,上命将軍劉綎等發兵讨之。
劉綎率将士,分道并進。
應龍子楊朝棟,統苗兵數萬迎敵,官軍夾攻,大敗之,退守關險。
劉綎從間道攀援直入婁山關,營火燭天。
應龍大懼,遂同二愛妾阖室缢死。
擒其妻子,獻俘阙下,遂以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
時有姚安知府李贽,寄居麻城,謂大道不分男女,作觀音問,引誘士人妻女歸教,用邪術掩人耳目,詭言入房中傳道,白日行淫。
诏逮系獄,贽自經死。
又有鳳陽人劉天叙,與其黨擡一小佛像,曆鄉村募化,妄言有法術,能指天天開,畫地地陷,且能積壓人生三世事。
引誘愚人婦女為徒,擇美少婦女,聲言傳道,即攜去行淫。
聚徒萬餘人,遂謀反,将據城僭号。
有司捕擒之,诏為首者磔,為從者斬。
初,申時行為相,性寬平,所斥必旋加拔擢。
至是沈一貫為相,以才自許,不為人下。
文選司郎中顧憲成,以言事被谪,歸講學于東林,故楊時書院也。
孫丕揚、鄒元标、趙南星等,以蹇谔自負,每與政府相持,皆附之。
而憲成講學,天下趨之。
結淮撫李三才黨,更相傾軋,垂五十年。
上晚年,因有足疾,高居深宮,惟寵鄭貴妃,全置國事于不理。
于遙執朝政,号東林黨。
而沈一貫持權求勝,附一貫者,科道亦有其人,号為浙黨。
其後二奏疏,概留中,無所處分,惟言路所糾,其人不待旨,竟罷去。
于是台省之勢,積重不返,有齊、楚、浙三方鼎峙之名。
諸臣結黨相攻,章奏日煩,上皆不理,甚至告老乞休表章亦不發。
諸臣不待命,竟歸。
諸司員缺,皆不補官,鎮撫司缺理刑官,日久無人問斷。
監犯淹系死亡,家屬中百餘人,聚哭長安門。
輔相不問是非賢否,俱為言官所劾,乃以摸棱為工。
群臣但為己私,不複為國,南北科道互相攻诋,紛如聚訟。
戶部庫銀,現存止八萬兩,國事大壞,天下将亡。
大清太祖高皇帝崛起東方,戊午正月,改萬曆四十六年為天命元年,帝王曆數,已有所歸。
今且将明朝之事叙完。
大清兵入撫順,大敗明師。
明以楊鎬為兵部右侍郎,經略遼東。
明神宗恐師老财匮,下廷議。
于是大學土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兵科趙興邦等,發紅旗,趨楊鎬進兵。
鎬不得已,分四路出師,計勝兵十餘萬。
命馬林督金台失兵攻北路;命杜松攻西路;李如柏攻南路;劉綎督朝鮮兵攻東路。
時蚩尤旗現,長竟天;又彗見東方,星隕地震,識者知為敗征。
四十七年正月十九日出兵,值大雪,兵不前,師期洩。
杜松欲立首功,越五嶺關,先期抵渾河,既渡遇伏,杜松血戰,力竭而死,兵無存者。
馬林由三岔堡,抵二道關,聞松敗,結營自固。
清兵乘勝攻之,林敗,遊擊麻岩死之。
劉綎獨領兵,由馬家寨口深入三百餘裡,克十餘寨。
清兵冒作杜松兵,為響導,誘入重圍,衆潰,綎沒于陣;惟清河一路,李如柏以經略令撤回,獲全。
或曰:李如柏因前日遊擊李永芳已降清朝,陰通結納,故得全也。
是役也,軍士死者四五萬。
事聞,京師大震。
于是清兵克遼東諸城邑衛所。
明起前禦史熊廷弼經略遼東,逮楊鎬、李如柏進京聽勘,皆論斬。
初,明神宗自即位以來,立王皇後,無于,王恭妃生皇長子,鄭妃生皇三子,上寵鄭妃,進封貴妃。
給事中姜應麟,主事孫如法等上言,以為恭妃誕育元嗣,五年未聞進封,鄭氏一生子,即封貴妃,天下不能無疑。
上大怒,俱谪為典史。
自後沈鯉、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王家屏等九卿科道,交章請立太子不休。
上惡其激聒,愈置不理,迨皇子十三歲,輔臣王錫爵堅請,始命與皇三子同出閣,講學讀書。
河南大饑,人相食,上與鄭貴妃覽奏側然,鄭貴妃請出私蓄五千金發赈,上喜。
亦給内帑五千金,河南賴之。
諸臣日請立太子,至二十九年,始立長于常洛為太子,時年已二十二矣,始冠。
福王、瑞王、惠王、桂王俱冠。
始冊立郭氏為太子妃。
有黏匿名書于各處,其書一夕間自宮門迄于衙巷皆遍,大約言鄭貴妃欲危太子。
題曰:《續憂危垃議》。
竑者,宋甯宗嗣于名。
宋甯宗欲立竑,及甯宗崩,史彌遠矯诏殺竑而立理宗也,事聞,上大怒。
中外危疑,下令捕妖書甚嚴,長安中無敢偶語。
吳江人沈令譽,以疑似捕治,并捕高僧達觀棄市,株連甚慘。
上從之,命斬世蕃、龍文于市,籍其家。
金銀珍寶充斥,幾與天府捋。
萬彩、鄢懋卿并充軍,嚴嵩寄食人家而死。
上自即位以來,好道術。
會宮中黑眚見,方土陶仲文治之有驗,上尊寵之,累官至禮部尚書,封恭誠伯。
及仲文死,複寵用方士王金、陶仿、劉文彬、申世文、高守中、陶世恩等。
晚年齋居西苑,專意元修。
然不廢政事,批決無停晷,故不至廢弛。
又好言祥瑞,惡聞死亡字。
戶部主事海瑞,羅上過失,上疏極谏。
上大怒,命逮系瑞于鎮撫獄。
上以服方士藥,漸漸火發,十二月,疾甚,自西苑還幹清官,遂崩。
上英明苛察,嚴以馭吏,寬以治民,足稱令主。
然用嚴嵩,殺忠谏,好道教,寵方士,不無少損焉。
在位四十五年,壽六十歲。
大學士徐階等宣遺诏,請上第三子裕王載厔即位,是為穆宗莊皇帝,改元隆慶。
立妃陳氏為皇後,追錄先朝忠谏諸臣楊繼盛、沈煉等,并複職贈蔭谕祭,複海瑞官。
追贈王守仁為新建侯,谥文成。
諸方士伏誅。
以張居正為大學士,徐階緻仕,以高拱為内閣大學士。
北敵俺答孫把漢那吉者,酋婦所鐘愛也,因小忿,率其仆阿力哥等來降,總督王崇古納之。
邊吏大嘩,以為不可,崇古不聽,以聞于朝,廷臣喧然,以為不可,禦史葉夢熊争之尤力。
上曰:“慕義來降,宜加獎勵。
”以把漢那吉為指揮使,阿力哥為五千戶,備賜衣一襲。
俺答妻恐中國殺其孫,日夜怨俺答,俺答亦自悔,遂擁衆十萬壓境,崇古令人谕以國恩,縣邀其縛叛人示信。
俺答夫婦感且愧曰:“漢乃肯全吾孫,吾且齧臂盟,世世服屬,何有于叛人?”遂定盟,通貢市馬,執趙全等來獻,崇古遣那吉歸。
诏封俺答為順義王,以功進王崇古為兵部尚書,世襲錦衣千戶。
五月,上不豫,既而大漸,召閣臣高拱、張居正、高儀至幹清官,受顧命。
翌日上崩。
在位六年,壽三十六歲。
上寬仁大度,勤儉愛民,留心邊事,處置鹹宜,足稱令主。
及崩,太子翊鈞即位,年方十歲,是為神宗顯皇帝。
以明年為萬曆元年。
時,太監馮保方居中用事,張居正乃結保以自固。
首相高拱謀逐馮保,反為馮保所逐。
未幾,高儀亦病卒,而居正哀然首輔矣。
上早期,出幹清官,見一無須男子,僞作宦者狀,袖有佩刀,趨走惶遽,左右執之。
馮保立鞫之。
對曰:“我是南兵,名王大臣,自總兵戚繼光所來。
”張居正因密語馮保曰:“可借以除高氏。
”因教之言:“高相君怨望,使來行刺,願先首免罪。
”群臣俱忿忿不平。
及會審,風霾,天晦,雨雹,雜治王大臣,王大臣不能堪,馮保問曰:“誰主使者?”大臣曰:“爾教我言高相公主使。
”馮保懼,遂罷審。
已而王大臣中毒,啞不能言,遂處斬,自是居正威望日重矣。
居正雖内結馮保以,自固,然性深沉,多智數,亦不甚貪财,而能輔上以正。
請帝日禦經筵,又進《帝鑒圖說》,進《講章》,進《寶訓》、《實錄》等類,以輔成君德。
又信賞必罰,知人善任,赈饑荒,蠲積逋,動合機宜。
滅嶺東賊蘭一清。
又兩浙兵民亂,命張佳允視師兩浙,遂不動聲色而亂平。
于治河,則用潘季馴;于治兵,則用李成梁、戚繼光等,天下大治。
而劉台等猶劾其專權。
張居正以父喪去位,帝手诏慰留之。
吳中行、趙用賢、艾穆、沈思孝、鄒元标等,交章劾居正忘親貪位。
居正大怒。
上俱杖谪之。
居正在喪次,凡閣中事,令吏赍奏,就拟處分,手诏稱元輔,稱太師,稱先生,慰谕甚至。
六年五月,帝始冠。
三月,立妃王氏為後。
十年六月,大學士張居正卒。
上震悼辍朝,遣司禮太監張誠監護喪事,賜赙甚厚。
兩宮太後及中宮,俱賜金币。
賜祭十六壇,贈上柱國,谥文忠。
未幾,廢司禮監馮保南京閑住,馮保每裁抑中貴,毋與朝政,内侍多怨之;又每輔上以正,上亦恨之,故坐貶。
時潞王婚禮,所需珠寶未備,太後以為言,上曰:“辦此不難,年來廷臣無恥,盡獻張、馮二家耳。
”于是禦史羊可立追論居正罪惡。
一時攻之者銳氣不可解。
诏奪張居正封诰贈谥,籍沒其家。
家财不甚豐,株連頗多,荊州騷動。
其長子敬修不勝刑,自缢死。
其弟張居易,次子張嗣修,及張順、張書等,俱發煙瘴地面充軍。
刑部尚書潘季馴上言:“居正家産奉旨抄沒,國法已正,衆憤已平。
但其八旬老母衣食不周,子孫死亡相繼,殊失罪人不孥之意。
”上恻然,乃诏有司保全之。
自是大臣無敢實心任事者矣。
以申時行、王錫爵入閣辦事,天下亦治。
及張位秉政,奸人史錦、王君錫等請開礦。
二十四年冬,張位以為天地自然之利可益國,無病民,彩之便,于是遣太監張忠往山西,曹金往兩浙,趙欽往陝西,魯坤往河南,一時各遣内官四出開礦。
編富民為礦頭,而礦實無銀,勒民間納銀以代稅,違者即破其家。
遣内監彩木于川、貴、湖廣間,又遣内監開皇店于各處。
又命内監彩珠于廣州,兼征市舶,又設福建市舶,又命彩雲南大理石。
諸内監各處肆虐,民不堪命。
臨清民變,毆稅使馬堂幾死。
稅監陳奉勒居民黃金,拷及婦人,并拘鐘祥知縣鄒堯弼,遠近大震。
武昌民變,逐陳奉。
奉匿楚府中,從執奉左右六人投之江。
有旨降知府、知縣為民。
太監孫隆彩稅浙江,駐蘇州,激變市人,饑民倡義,殺其委官七人。
撫按诘亂民有葛成者,獨引服,不及其餘,下獄論死。
雲南礦務太監楊榮,恣行威福,杖斃數千人。
榜掠指揮樊高明等,指揮賀世勳、韓光大倡衆殺榮,焚其署,徒衆辎重皆為灰燼。
事聞上,怒不食,曰:“榮不足惜,何紀綱頓廢至此。
”于是世勳下獄死,光大戍邊。
禦史況上進、王立賢,給事中楊應文、包見捷、田大益,刑部侍郎呂坤,禮部侍郎馮琦、郭正域,戶部尚書趙世卿,輔臣朱赓,皆上章極言礦使之為害。
勿聽。
鳳陽巡撫李三才上疏,言:“礦稅繁興,萬民失業,千裡之區,中使四布;加以無賴亡命,附翼虎狼,沿途掘墳,得财方止。
奸淫子女,侮官虐民,聖心安乎?不安乎?試觀朝廷有如此政令,天下有如此景象而不亂者哉?”不報。
曆來朝鮮國(即高麗國)與遼東接壤,輿地六千裡,饒庶有華風,時國王李日公,湎于酒,而倭酋關白平秀吉、起人奴篡立,以枭雄據六十六州。
倭酋,即日本,關白,猶華言宰相也。
平秀吉聞朝鮮馳備,遂攻陷之。
李日公奔遼東求救,上以其修貢謹,遣總兵祖承訓率兵渡鴨綠江援之。
攻平壤,失利。
上複遣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大将,援之,遂敗倭酋于平壤,而明師精銳亦多喪。
會倭酋遣使請朝貢,于是群議急圖休息,遂撤兵還。
朝廷以李宗城充正使,楊方亨為副使。
封日本平秀吉為王。
宗城經行之處,在在索賂,次對馬島,太守義智飾美女更番納行幄中,宗城安之。
宗城聞義智妻美,必欲淫之。
義智大怒,诳其左右曰:“倭将有變。
”宗城懼,遂棄玺書逃回。
事聞,下宗城于獄,乃改楊方亨為正使,沈惟敬為副使。
倭酋複攻陷朝鮮,上複命邢玠為經略,楊鎬為經理,以麻貴、劉綎為将軍讨之。
凡三年,平秀吉死,倭酋陸續遁歸。
麻貴、劉綎等分道進兵追擊,破之,擒乎秀、政平、正成等。
二十六年,南海遂平。
二十七年,四川播州宣慰司楊應龍(即北宋揚業後也),置關據險,劫掠州縣,令諸苗對父奸女,面夫淫妻,或令婦女裸體高卧,用團頭箭射中其陰,以為樂;或燒蛇入婦女陰中,使之号叫踴跳,以至人蛇俱斃。
蜀臣奏聞,上命将軍劉綎等發兵讨之。
劉綎率将士,分道并進。
應龍子楊朝棟,統苗兵數萬迎敵,官軍夾攻,大敗之,退守關險。
劉綎從間道攀援直入婁山關,營火燭天。
應龍大懼,遂同二愛妾阖室缢死。
擒其妻子,獻俘阙下,遂以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
時有姚安知府李贽,寄居麻城,謂大道不分男女,作觀音問,引誘士人妻女歸教,用邪術掩人耳目,詭言入房中傳道,白日行淫。
诏逮系獄,贽自經死。
又有鳳陽人劉天叙,與其黨擡一小佛像,曆鄉村募化,妄言有法術,能指天天開,畫地地陷,且能積壓人生三世事。
引誘愚人婦女為徒,擇美少婦女,聲言傳道,即攜去行淫。
聚徒萬餘人,遂謀反,将據城僭号。
有司捕擒之,诏為首者磔,為從者斬。
初,申時行為相,性寬平,所斥必旋加拔擢。
至是沈一貫為相,以才自許,不為人下。
文選司郎中顧憲成,以言事被谪,歸講學于東林,故楊時書院也。
孫丕揚、鄒元标、趙南星等,以蹇谔自負,每與政府相持,皆附之。
而憲成講學,天下趨之。
結淮撫李三才黨,更相傾軋,垂五十年。
上晚年,因有足疾,高居深宮,惟寵鄭貴妃,全置國事于不理。
于遙執朝政,号東林黨。
而沈一貫持權求勝,附一貫者,科道亦有其人,号為浙黨。
其後二奏疏,概留中,無所處分,惟言路所糾,其人不待旨,竟罷去。
于是台省之勢,積重不返,有齊、楚、浙三方鼎峙之名。
諸臣結黨相攻,章奏日煩,上皆不理,甚至告老乞休表章亦不發。
諸臣不待命,竟歸。
諸司員缺,皆不補官,鎮撫司缺理刑官,日久無人問斷。
監犯淹系死亡,家屬中百餘人,聚哭長安門。
輔相不問是非賢否,俱為言官所劾,乃以摸棱為工。
群臣但為己私,不複為國,南北科道互相攻诋,紛如聚訟。
戶部庫銀,現存止八萬兩,國事大壞,天下将亡。
大清太祖高皇帝崛起東方,戊午正月,改萬曆四十六年為天命元年,帝王曆數,已有所歸。
今且将明朝之事叙完。
大清兵入撫順,大敗明師。
明以楊鎬為兵部右侍郎,經略遼東。
明神宗恐師老财匮,下廷議。
于是大學土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兵科趙興邦等,發紅旗,趨楊鎬進兵。
鎬不得已,分四路出師,計勝兵十餘萬。
命馬林督金台失兵攻北路;命杜松攻西路;李如柏攻南路;劉綎督朝鮮兵攻東路。
時蚩尤旗現,長竟天;又彗見東方,星隕地震,識者知為敗征。
四十七年正月十九日出兵,值大雪,兵不前,師期洩。
杜松欲立首功,越五嶺關,先期抵渾河,既渡遇伏,杜松血戰,力竭而死,兵無存者。
馬林由三岔堡,抵二道關,聞松敗,結營自固。
清兵乘勝攻之,林敗,遊擊麻岩死之。
劉綎獨領兵,由馬家寨口深入三百餘裡,克十餘寨。
清兵冒作杜松兵,為響導,誘入重圍,衆潰,綎沒于陣;惟清河一路,李如柏以經略令撤回,獲全。
或曰:李如柏因前日遊擊李永芳已降清朝,陰通結納,故得全也。
是役也,軍士死者四五萬。
事聞,京師大震。
于是清兵克遼東諸城邑衛所。
明起前禦史熊廷弼經略遼東,逮楊鎬、李如柏進京聽勘,皆論斬。
初,明神宗自即位以來,立王皇後,無于,王恭妃生皇長子,鄭妃生皇三子,上寵鄭妃,進封貴妃。
給事中姜應麟,主事孫如法等上言,以為恭妃誕育元嗣,五年未聞進封,鄭氏一生子,即封貴妃,天下不能無疑。
上大怒,俱谪為典史。
自後沈鯉、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王家屏等九卿科道,交章請立太子不休。
上惡其激聒,愈置不理,迨皇子十三歲,輔臣王錫爵堅請,始命與皇三子同出閣,講學讀書。
河南大饑,人相食,上與鄭貴妃覽奏側然,鄭貴妃請出私蓄五千金發赈,上喜。
亦給内帑五千金,河南賴之。
諸臣日請立太子,至二十九年,始立長于常洛為太子,時年已二十二矣,始冠。
福王、瑞王、惠王、桂王俱冠。
始冊立郭氏為太子妃。
有黏匿名書于各處,其書一夕間自宮門迄于衙巷皆遍,大約言鄭貴妃欲危太子。
題曰:《續憂危垃議》。
竑者,宋甯宗嗣于名。
宋甯宗欲立竑,及甯宗崩,史彌遠矯诏殺竑而立理宗也,事聞,上大怒。
中外危疑,下令捕妖書甚嚴,長安中無敢偶語。
吳江人沈令譽,以疑似捕治,并捕高僧達觀棄市,株連甚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