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六回 壬辰年明太祖應運龍興
關燈
小
中
大
,旗鼓蔽天。
燕王駐師江北,朝廷六卿大臣多為自全計,求出守城,都城空虛,遣使四出,征兵勤王。
方孝孺請于帝,以呂太後命,遣慶城郡主如燕師議和,以割地分南北為請。
郡主,燕王從姊也。
燕王見郡主哭,郡主亦哭。
燕王問:“周齊二安在?”郡主言:“周王召還,未複爵,齊王仍拘囚。
”燕王悲不自勝。
郡主徐申割地議,燕王曰:“凡所以來,為奸臣耳。
皇考所分吾地,且不能保,安望割也。
為我謝天子,吾與上至親,無他意,但得奸臣之後,谒孝陵,朝天,求複典章之舊,免諸王之罪,即還北平,隻奉藩輔。
更為我語諸弟妹,吾幾不免,賴宗廟神靈,相見有日矣。
”郡主還,具言之。
上出與方孝孺議,孝孺曰:“長江天塹,但盡燒江北船,北師豈能飛渡耶!”燕王兵至浦子口,盛庸諸将逆戰,敗之。
會高煦引北騎至,燕王大喜,撫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事成,吾以汝為太子。
”于是煦殊死戰。
燕王帥精騎直沖庸陣,庸軍小卻。
帝遣都督佥事陳瑄,帥舟師往援盛庸,瑄乃降燕。
埴具舟至江上,來迎熱王,王乃誓師渡江。
庸所駐海艘,列兵沿江,上下二百裡,皆大驚愕。
師漸近岸,庸等整衆以禦。
燕王麾諸将鼓噪先登,以精騎數百沖庸軍,潰,迫奔數十裡,庸單騎走,餘将士皆降燕。
燕兵招降鎮江而進,方孝孺請令諸王分守城門。
乃命谷王穗、安王楹分守都城門,帝會群臣恸哭。
或勸帝且幸浙,或曰不如幸湖湘。
方孝孺請堅守京城以待援。
萬一不利,車駕幸蜀,收集士馬,以圖後舉。
齊泰奔廣德州,黃于澄奔蘇州。
帝歎息曰:“事出汝輩,而今皆棄我去乎!”長籲不已,燕王整兵而進,屯金川門。
時谷王穗與李景隆守金川門,遂開門降。
魏國公徐輝祖率師迎戰,敗績。
京城破。
朝中文武俱迎降。
帝命左右摔徐增壽至,蓋增壽通燕,時為燕地,以緻帝敗也。
帝大恨,責以大義,遂手刃之。
急命舉火焚大内,皇後馬氏赴火死。
上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
” 少監王钺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箧,曰臨大難可開,謹收藏奉先殿之左。
”群臣齊言:“急出之。
”俄而舁一紅箧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以鐵,帝見而大恸。
程濟急碎箧,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箧内:“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于神樂觀之西房。
”帝曰:“數也。
”程濟即為帝祝發,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發随亡。
監察禦史葉希賢曰:“臣名賢,應賢無疑。
”亦祝發,各易衣披牒,凡五六十人,俱矢從亡。
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宜各從便。
”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舣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
疇昔之夜,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
”乃乘舟至太平門。
升導至觀,已薄暮矣。
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共二十四人。
帝曰:“今後但以師弟稱呼,不必拘主臣禮也。
”約定左右不離者三人,楊應能、葉希賢俱稱比丘,程濟稱道人,給運衣食者六人,馮凗、郭節、宋和、趙天泰、王之臣、牛景先;餘俱遙為應援。
黎明,取道溧陽而去。
帝在位四年。
孝敬寬和,仁慈節儉,尊賢禮士,一時風俗醇厚,天下共愛戴之。
惜乎拘泥古禮,擅改祖制,庸腐拘執,無駕馭雄才,遂及于難。
初,帝在官分别時,兵部侍郎廖永請于帝。
匿帝長于文煃以去,寄于黎平土司曾長官家,遂姓曾氏。
平以少妹妻之。
其後複姓朱氏,至後嗣繁衍。
帝遁後,先入蜀,未幾入滇。
嘗往來浙東、天台、廣西、雲貴諸寺中。
正統五年,出滇南,語寺僧曰:“我建文皇帝也。
”寺僧大懼。
白思恩州官,轉迎至藩司堂,南面跌坐,身稱原姓名。
送至京,朝廷命當時太監吳亮審視,建文帝一見亮,辄曰:“汝非吳亮耶?”亮曰:“非也。
”建文帝曰:“吾昔禦便殿,食子鵝,賜汝肉,汝手執壺,我棄肉于地,汝據地,狗餂之,乃雲非是耶?”亮伏地哭。
建文左趾有黑痣,摩視之,持其踵複哭,不能仰視,退而自經。
于是迎建文入西内,宮中人俱呼為老佛。
程濟聞之,乃散去。
建文帝二十六歲出亡,歸京時,年六十四歲,後以壽終,葬于西山。
不封不樹,此是後話。
時京城既破,諸王及文武臣僚,皆詣燕王勸進。
燕王命駕谒孝陵畢,然後入城。
七月朔旦,大祀天地于南郊,遂詣奉天殿即皇帝位,是為太宗文皇帝。
诏是年仍稱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為永樂元年。
複周王橚、齊王榑封爵,清官三日,諸宮人女官内官多誅死,惟得罪于建文帝者乃得留。
上诘問宮人内侍,以建文帝所在,皆指認皇後屍應焉。
乃出屍于煨燼中,哭之曰:“小子無知,乃至此乎。
”召翰林侍讀王景,問葬禮當何如?”景對曰:“當葬以天子之禮。
”從之。
遷呂太後于懿文陵,降封懿文太子之子允熥、允火堅、允熙俱為郡王,尋降為庶人,後皆不得其死。
幽建文帝少于于廣安宮,後不知所終。
榜奸臣齊泰、黃子澄等百餘人出賞格收之。
自是以告讦擒獲得官者甚衆,乘機仇劫者紛紛。
文皇召徐輝祖親問,取伏狀。
輝祖惟書其父有開國功勞,子孫免死而已。
文皇大怒,勒歸私第,革其祿俸。
初,道衍密薦方孝孺于文皇,至是文皇召孝孺至,孝孺衰經号恸阙下。
文皇欲令草即位诏,孝孺大書曰:“死則死耳,诏不可草。
”擲筆于地,且哭且罵。
文皇大怒,族誅之。
一時坐孝孺族黨死者八百七十餘人。
兵部尚書鐵铉被執至京,陛見,背立廷中,大罵不屈,遂寸磔之。
文皇命舁大镬至,納油數斛熬之,投铉屍,頃刻成炭。
文皇命導其屍使朝上,輾轉向外,文皇命内侍用鐵棒十餘夾持之使北面,笑曰:“爾今亦朝我耶?” 語末畢,油沸蹙濺起丈餘。
諸内侍手糜爛,棄棒走,屍仍反背如故。
上大驚,命葬之。
戶部侍郎卓敬,禮部侍郎陳迪,刑部尚書暴昭,右副都禦史練子甯,禮部侍郎黃觀,大理寺丞鄒瑾,佥都禦史司中,大理寺少卿胡閏,刑部尚書侯泰,監察禦史高翔、王度、董镛、巨敬,宗人府經曆宋征等,俱不屈,悉慘誅之,皆夷其族。
執黃子澄、齊泰至京,皆誅之。
夷其族。
一時諸臣妻女,死節稍不力者,或給配象奴,或發教坊為妓,或縱軍遍淫之,發為娼,死則裸暴其屍。
此外或與妻奴合家自盡,或痛哭自盡,或不屈被殺,或遁迹自全者,不可勝數。
佥都禦史景清,知建文帝出亡,猶思興複,詭自歸附。
會靈台官奏,文曲星犯帝座甚急,其色赤。
八月望日早朝,清獨衣绯衣而入,疑焉。
朝畢,清奮躍而前,将犯駕。
文皇急命左右收之,得衣衽中佩劍。
清知志不遂,乃起立謾罵。
命抉其齒,含血直噗禦袍。
文皇命剝其皮,實以草,系長安門,碎磔其骨肉。
是夕,精靈疊見。
車駕過長安門,索忽斷所械,皮趨前數步,為犯駕狀。
上大驚,乃命燒之。
已而上晝寝,夢清杖劍追繞禦座。
覺曰:“清獨為厲耶?”命赤其族,村裡為墟。
大封靖難功臣,邱福、朱能、張武、鄭亨、顧成、王聰、陳圭、孟善、鄭亮、王忠、徐忠、張信、李遠、張輔、譚忠等,各論功封賞有差,立妃徐氏為皇後。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燕王駐師江北,朝廷六卿大臣多為自全計,求出守城,都城空虛,遣使四出,征兵勤王。
方孝孺請于帝,以呂太後命,遣慶城郡主如燕師議和,以割地分南北為請。
郡主,燕王從姊也。
燕王見郡主哭,郡主亦哭。
燕王問:“周齊二安在?”郡主言:“周王召還,未複爵,齊王仍拘囚。
”燕王悲不自勝。
郡主徐申割地議,燕王曰:“凡所以來,為奸臣耳。
皇考所分吾地,且不能保,安望割也。
為我謝天子,吾與上至親,無他意,但得奸臣之後,谒孝陵,朝天,求複典章之舊,免諸王之罪,即還北平,隻奉藩輔。
更為我語諸弟妹,吾幾不免,賴宗廟神靈,相見有日矣。
”郡主還,具言之。
上出與方孝孺議,孝孺曰:“長江天塹,但盡燒江北船,北師豈能飛渡耶!”燕王兵至浦子口,盛庸諸将逆戰,敗之。
會高煦引北騎至,燕王大喜,撫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事成,吾以汝為太子。
”于是煦殊死戰。
燕王帥精騎直沖庸陣,庸軍小卻。
帝遣都督佥事陳瑄,帥舟師往援盛庸,瑄乃降燕。
埴具舟至江上,來迎熱王,王乃誓師渡江。
庸所駐海艘,列兵沿江,上下二百裡,皆大驚愕。
師漸近岸,庸等整衆以禦。
燕王麾諸将鼓噪先登,以精騎數百沖庸軍,潰,迫奔數十裡,庸單騎走,餘将士皆降燕。
燕兵招降鎮江而進,方孝孺請令諸王分守城門。
乃命谷王穗、安王楹分守都城門,帝會群臣恸哭。
或勸帝且幸浙,或曰不如幸湖湘。
方孝孺請堅守京城以待援。
萬一不利,車駕幸蜀,收集士馬,以圖後舉。
齊泰奔廣德州,黃于澄奔蘇州。
帝歎息曰:“事出汝輩,而今皆棄我去乎!”長籲不已,燕王整兵而進,屯金川門。
時谷王穗與李景隆守金川門,遂開門降。
魏國公徐輝祖率師迎戰,敗績。
京城破。
朝中文武俱迎降。
帝命左右摔徐增壽至,蓋增壽通燕,時為燕地,以緻帝敗也。
帝大恨,責以大義,遂手刃之。
急命舉火焚大内,皇後馬氏赴火死。
上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
” 少監王钺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箧,曰臨大難可開,謹收藏奉先殿之左。
”群臣齊言:“急出之。
”俄而舁一紅箧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以鐵,帝見而大恸。
程濟急碎箧,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箧内:“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于神樂觀之西房。
”帝曰:“數也。
”程濟即為帝祝發,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發随亡。
監察禦史葉希賢曰:“臣名賢,應賢無疑。
”亦祝發,各易衣披牒,凡五六十人,俱矢從亡。
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宜各從便。
”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舣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
疇昔之夜,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
”乃乘舟至太平門。
升導至觀,已薄暮矣。
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共二十四人。
帝曰:“今後但以師弟稱呼,不必拘主臣禮也。
”約定左右不離者三人,楊應能、葉希賢俱稱比丘,程濟稱道人,給運衣食者六人,馮凗、郭節、宋和、趙天泰、王之臣、牛景先;餘俱遙為應援。
黎明,取道溧陽而去。
帝在位四年。
孝敬寬和,仁慈節儉,尊賢禮士,一時風俗醇厚,天下共愛戴之。
惜乎拘泥古禮,擅改祖制,庸腐拘執,無駕馭雄才,遂及于難。
初,帝在官分别時,兵部侍郎廖永請于帝。
匿帝長于文煃以去,寄于黎平土司曾長官家,遂姓曾氏。
平以少妹妻之。
其後複姓朱氏,至後嗣繁衍。
帝遁後,先入蜀,未幾入滇。
嘗往來浙東、天台、廣西、雲貴諸寺中。
正統五年,出滇南,語寺僧曰:“我建文皇帝也。
”寺僧大懼。
白思恩州官,轉迎至藩司堂,南面跌坐,身稱原姓名。
送至京,朝廷命當時太監吳亮審視,建文帝一見亮,辄曰:“汝非吳亮耶?”亮曰:“非也。
”建文帝曰:“吾昔禦便殿,食子鵝,賜汝肉,汝手執壺,我棄肉于地,汝據地,狗餂之,乃雲非是耶?”亮伏地哭。
建文左趾有黑痣,摩視之,持其踵複哭,不能仰視,退而自經。
于是迎建文入西内,宮中人俱呼為老佛。
程濟聞之,乃散去。
建文帝二十六歲出亡,歸京時,年六十四歲,後以壽終,葬于西山。
不封不樹,此是後話。
時京城既破,諸王及文武臣僚,皆詣燕王勸進。
燕王命駕谒孝陵畢,然後入城。
七月朔旦,大祀天地于南郊,遂詣奉天殿即皇帝位,是為太宗文皇帝。
诏是年仍稱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為永樂元年。
複周王橚、齊王榑封爵,清官三日,諸宮人女官内官多誅死,惟得罪于建文帝者乃得留。
上诘問宮人内侍,以建文帝所在,皆指認皇後屍應焉。
乃出屍于煨燼中,哭之曰:“小子無知,乃至此乎。
”召翰林侍讀王景,問葬禮當何如?”景對曰:“當葬以天子之禮。
”從之。
遷呂太後于懿文陵,降封懿文太子之子允熥、允火堅、允熙俱為郡王,尋降為庶人,後皆不得其死。
幽建文帝少于于廣安宮,後不知所終。
榜奸臣齊泰、黃子澄等百餘人出賞格收之。
自是以告讦擒獲得官者甚衆,乘機仇劫者紛紛。
文皇召徐輝祖親問,取伏狀。
輝祖惟書其父有開國功勞,子孫免死而已。
文皇大怒,勒歸私第,革其祿俸。
初,道衍密薦方孝孺于文皇,至是文皇召孝孺至,孝孺衰經号恸阙下。
文皇欲令草即位诏,孝孺大書曰:“死則死耳,诏不可草。
”擲筆于地,且哭且罵。
文皇大怒,族誅之。
一時坐孝孺族黨死者八百七十餘人。
兵部尚書鐵铉被執至京,陛見,背立廷中,大罵不屈,遂寸磔之。
文皇命舁大镬至,納油數斛熬之,投铉屍,頃刻成炭。
文皇命導其屍使朝上,輾轉向外,文皇命内侍用鐵棒十餘夾持之使北面,笑曰:“爾今亦朝我耶?” 語末畢,油沸蹙濺起丈餘。
諸内侍手糜爛,棄棒走,屍仍反背如故。
上大驚,命葬之。
戶部侍郎卓敬,禮部侍郎陳迪,刑部尚書暴昭,右副都禦史練子甯,禮部侍郎黃觀,大理寺丞鄒瑾,佥都禦史司中,大理寺少卿胡閏,刑部尚書侯泰,監察禦史高翔、王度、董镛、巨敬,宗人府經曆宋征等,俱不屈,悉慘誅之,皆夷其族。
執黃子澄、齊泰至京,皆誅之。
夷其族。
一時諸臣妻女,死節稍不力者,或給配象奴,或發教坊為妓,或縱軍遍淫之,發為娼,死則裸暴其屍。
此外或與妻奴合家自盡,或痛哭自盡,或不屈被殺,或遁迹自全者,不可勝數。
佥都禦史景清,知建文帝出亡,猶思興複,詭自歸附。
會靈台官奏,文曲星犯帝座甚急,其色赤。
八月望日早朝,清獨衣绯衣而入,疑焉。
朝畢,清奮躍而前,将犯駕。
文皇急命左右收之,得衣衽中佩劍。
清知志不遂,乃起立謾罵。
命抉其齒,含血直噗禦袍。
文皇命剝其皮,實以草,系長安門,碎磔其骨肉。
是夕,精靈疊見。
車駕過長安門,索忽斷所械,皮趨前數步,為犯駕狀。
上大驚,乃命燒之。
已而上晝寝,夢清杖劍追繞禦座。
覺曰:“清獨為厲耶?”命赤其族,村裡為墟。
大封靖難功臣,邱福、朱能、張武、鄭亨、顧成、王聰、陳圭、孟善、鄭亮、王忠、徐忠、張信、李遠、張輔、譚忠等,各論功封賞有差,立妃徐氏為皇後。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