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六回 壬辰年明太祖應運龍興
關燈
小
中
大
逼耳。
”遂曳貴、昺、誠,皆斬之。
圍者驚相告,貴、昺兵皆潰散,遂據北平。
以太祖祖訓有雲:“内有奸臣,許藩王起兵,以清君側之惡。
”因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去建文年号,仍稱洪武三十二年。
号所起兵曰靖難,署官屬,以張玉、朱能、邱福為都指揮佥事。
燕王棣上書,請誅奸臣齊泰、黃子澄,诏削燕王屬籍。
燕王遣張玉降通州,破薊州,燕兵陷懷來,而開平、龍門、上谷、雲中守将,往往降附。
時帝方銳意文治,日與方孝孺等讨論周官法度,以北兵為不足畏。
黃子澄謂北兵素強,不早禦之,恐河北遂失。
乃以耿炳文佩大将軍印,以李堅、甯忠為左右副将,帥師三十六萬北伐。
又命安陸侯吳傑、江陰侯吳高等,帥師并進。
擢程濟為軍師,護諸将北行。
衆号百萬,數道并進,直搗北平。
檄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合給軍饷。
帝誡諸将士曰:“一門之内,自極兵威,乃不仁之極。
爾将士務體此意,無使朕負殺叔父之名。
” 耿炳文至真定,率所部兵分營滹沱河南北。
徐凱率兵十萬駐河間,潘忠駐莫州,楊松帥先鋒九千人據雄縣。
燕王乘其中秋不備,親率兵破雄縣,楊松與麾下九千人皆戰死。
王度潘忠在莫州,引兵來救,乃伏兵橋側,匿水中。
既而忠等果至,王進兵迎擊,伏兵起,忠腹背受敵,趨橋不得,遂生擒忠。
王率師直趨真定,耿炳文部将張保迎降。
言耿炳文兵三十萬,先至者十三萬,分營滹沱河南北。
燕王以為率兵薄北岸,則南岸之衆渡河,擊之恐難取勝,乃厚撫張保遣歸,使言雄、莫敗狀。
令炳文并其軍。
保歸,詐言兵敗被執,竊馬逃歸。
因言燕兵旦夕且至,若河南兵移并北營,庶可并力禦敵。
炳文遽用保言,移其營。
燕王遣張玉、譚淵、馬雲、朱能等率兵奮擊。
王以奇兵出其背,循城夾擊,橫貫南陣,炳文大敗,奔入真定,斬殺幾五萬,溺死無算。
炳文素稱老将知兵,至是敗,帝有憂色,召群臣問計。
黃子澄曰:“勝負兵家常事。
區區一隅,豈足以當天下之力。
願調兵五十萬,四面攻之。
衆寡不敵,必成擒矣。
” 曰:“孰堪将者?”子澄曰:“李景隆文武全才也。
”帝然之。
親餞景隆于江浒,召耿炳文還京師。
李景隆乘傳至德州,收集耿炳文敗亡将卒,并調各路軍馬五十萬,進營于河間。
燕王聞之。
呼景隆小字曰:“李九江膏梁豎子耳,寡謀而驕,未嘗習兵,付以五十萬衆,是自坑之也。
”乃謀出外以誘之。
初,太祖諸子,燕王善戰,甯王善謀。
帝恐甯王與燕合,诏削甯王三護衛,燕王聞之喜曰:“取大甯必矣。
”乃遣甯王書,告以窮蹙求解,而陰帥師趨大甯,駐師城外。
燕王單騎入城會甯王,執手大恸,言北平旦夕且破,非吾弟表奏,吾死矣。
甯王為草表謝,請赦其罪。
居數日,情好甚洽,燕王辭去。
甯王出餞郊外,伏兵起,遂擁甯王及妃妾、世子、寶貨還北平。
李景隆聞燕師攻大甯,遂帥師進攻北平。
都督瞿能奮勇,與其二子率精騎千餘,殺人張掖門,城幾破。
景隆忌其成功,使人止之。
于是城中守益堅,燕王以拔大甯之兵,還擊之。
城中兵亦出,内外夾攻,景隆不能支,遂敗。
走還德州。
黃子澄等匿不以聞,但雲天寒,暫屯德州,俟明春大舉。
二年四月,景隆又自德州進兵,過河間,與郭英、吳傑等合軍六十萬,号百萬,次于白溝河,與靖難兵合戰,都督平安、瞿能父子率衆奮擊,矢石如雨,殺傷甚衆。
南軍飛矢如注,射燕王馬,馬三被槍,三易之,馬卻,阻于堤,幾為瞿能所及。
燕王急走登堤,佯麾鞭,若招後繼者。
景隆疑有伏,不敢上堤,會旋風忽起,折南軍大将旗,南軍大亂,崩聲如雷,瞿能父子力戰而死。
燕王因命每次風縱火,焚其諸營。
于是郭英等潰而西,景隆潰而南,被殺溺死者二十餘萬人。
靖難兵入德州,燕王帥師圍濟南,山東參政鐵铉、統兵盛庸等悉力抗禦,大挫燕兵。
燕王命決堤水灌城,城中大懼。
铉曰:“無恐。
”乃詐令軍民出降,請燕王無帶多兵入城。
王大喜,許之,遂止灌。
铉定計,伏以炮擊城。
城将破,铉書高皇帝神牌懸城上,燕兵不敢擊。
燕兵圍濟南三月,不能破。
因勇士開門侯王入,懸鐵闆伏城上,下之。
發太早中燕王馬首,王驚,易馬而馳。
王大怒,乃解去。
鐵铉、盛庸等乘勢複德州,兵勢稍振。
上召李景隆還,以鐵铉為兵部尚書,盛庸為平燕将軍,以禦北軍。
熬王率兵至汶上,掠濟甯,盛庸、鐵铉蹑其後,營于東昌,燕兵向東昌,庸與铉等背城而陣,具列火器毒弩以待。
燕軍至,即鼓噪前薄之,盡為火器所傷。
會平安兵至,與庸軍合,于是庸麾兵大戰。
燕王以精騎沖左翼,入中堅,庸軍圍燕王數重。
朱能率藩騎沖入,奮力死戰,翼熱王出。
張玉不知王出,突入陣救之,沒于陣。
庸軍乘勝擒斬萬餘人。
蒸兵大敗,遂北奔。
庸促兵追之,擊殺無算。
燕王獨以一騎殿後,追者數百人,諸将以奉帝诏,莫敢加刃。
适高煦領指揮華聚等至,擊退庸兵而去。
北平大震,僧道衍謂燕王曰:“前固已言之,師行必克,但費兩日耳。
兩日,昌字也,自此全勝矣。
”與朱能力勸複起兵前進。
燕王自撰文,祭陣亡将士張玉等,涕零如雨,自褫所服袍焚之,以衣亡者。
引兵而前。
盛庸及靖難兵大戰于夾河,忽東北風大起,塵埃障天,庸軍中昏暗,不辨咫尺。
燕兵大呼,乘風縱擊,庸軍大敗,踏踐死者無箅,遂還保德州。
燕王遣都指揮李遠燒南軍積聚。
遠等至濟甯,焚糧船數萬艘,糧數百裡,軍資器械俱為煨燼。
德州糧饷遂艱,京師大震。
燕王棣發北平,決計直趨金陵,帥師南下,陷東阿,入沛縣。
平安等與燕兵戰于淝河,燕設伏以敗南軍。
安骁将火耳灰者、哈三帖木耳俱被擒。
平安退屯宿州。
燕兵陷蕭縣,總兵何福、都督平安等師屯靈璧。
上命徐輝祖帥師會何福等,與靖難兵大戰于齊眉山。
何福擊破燕軍,斬燕将陳文于陣。
平安轉戰而前,遇燕王于北阪。
王急,幾為安槊所及,安馬忽蹷,不得前。
燕番騎指揮王骐躍入陣,援燕王得脫。
南軍勇氣百倍,一時傳言靖難兵敗北歸。
廷臣有曰:“燕兵北矣,京師不可無兵。
”乃召徐輝祖還京。
何福孤軍無援,燕遣輕騎截南軍糧饷,何福下令,移營靈壁以就糧。
燕兵劫糧,平安等帥師救之。
為燕伏兵所敗。
何福、平安等入營堅守,燕兵圍之。
是夜,福下令,期明日聞炮三聲,即突圍出師,就糧于淮河。
明日未旦,燕軍攻靈壁營,燕王帥諸将先登,軍士蟻附而上:燕兵三震炮,福軍誤以為己炮,急趨門,門塞不得出,營中紛擾,燕兵急攻之,遂破其營。
何福遁走,平安被執,南軍勢益衰。
時驸馬都尉梅殷,尚高帝長公主,鎮守淮安,悉心防禦。
燕王來假道,殷拒之甚嚴。
燕王不得道,乃渡泅水,攻盛庸。
盛庸帥馬步兵數萬,戰艦數千,列營南岸。
燕王令舷舟編筏,揚旗鼓噪,若将渡者。
潛遣邱福、朱能、狗兒等西行二十裡,以小舟潛渡出庸後,漸近庸營,連舉炮,南軍驚走。
庸股栗,不能上馬,遂單舸脫去。
燕兵盡得其戰艦,渡淮駐南岸,樊士信死之。
燕兵陷盱眙天長,進至揚州,守将崇剛、監察禦史王彬死之。
燕兵至高郵,遂陷儀真。
诏天下勤王。
儀真既破,北舟往來江上
”遂曳貴、昺、誠,皆斬之。
圍者驚相告,貴、昺兵皆潰散,遂據北平。
以太祖祖訓有雲:“内有奸臣,許藩王起兵,以清君側之惡。
”因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去建文年号,仍稱洪武三十二年。
号所起兵曰靖難,署官屬,以張玉、朱能、邱福為都指揮佥事。
燕王棣上書,請誅奸臣齊泰、黃子澄,诏削燕王屬籍。
燕王遣張玉降通州,破薊州,燕兵陷懷來,而開平、龍門、上谷、雲中守将,往往降附。
時帝方銳意文治,日與方孝孺等讨論周官法度,以北兵為不足畏。
黃子澄謂北兵素強,不早禦之,恐河北遂失。
乃以耿炳文佩大将軍印,以李堅、甯忠為左右副将,帥師三十六萬北伐。
又命安陸侯吳傑、江陰侯吳高等,帥師并進。
擢程濟為軍師,護諸将北行。
衆号百萬,數道并進,直搗北平。
檄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合給軍饷。
帝誡諸将士曰:“一門之内,自極兵威,乃不仁之極。
爾将士務體此意,無使朕負殺叔父之名。
” 耿炳文至真定,率所部兵分營滹沱河南北。
徐凱率兵十萬駐河間,潘忠駐莫州,楊松帥先鋒九千人據雄縣。
燕王乘其中秋不備,親率兵破雄縣,楊松與麾下九千人皆戰死。
王度潘忠在莫州,引兵來救,乃伏兵橋側,匿水中。
既而忠等果至,王進兵迎擊,伏兵起,忠腹背受敵,趨橋不得,遂生擒忠。
王率師直趨真定,耿炳文部将張保迎降。
言耿炳文兵三十萬,先至者十三萬,分營滹沱河南北。
燕王以為率兵薄北岸,則南岸之衆渡河,擊之恐難取勝,乃厚撫張保遣歸,使言雄、莫敗狀。
令炳文并其軍。
保歸,詐言兵敗被執,竊馬逃歸。
因言燕兵旦夕且至,若河南兵移并北營,庶可并力禦敵。
炳文遽用保言,移其營。
燕王遣張玉、譚淵、馬雲、朱能等率兵奮擊。
王以奇兵出其背,循城夾擊,橫貫南陣,炳文大敗,奔入真定,斬殺幾五萬,溺死無算。
炳文素稱老将知兵,至是敗,帝有憂色,召群臣問計。
黃子澄曰:“勝負兵家常事。
區區一隅,豈足以當天下之力。
願調兵五十萬,四面攻之。
衆寡不敵,必成擒矣。
” 曰:“孰堪将者?”子澄曰:“李景隆文武全才也。
”帝然之。
親餞景隆于江浒,召耿炳文還京師。
李景隆乘傳至德州,收集耿炳文敗亡将卒,并調各路軍馬五十萬,進營于河間。
燕王聞之。
呼景隆小字曰:“李九江膏梁豎子耳,寡謀而驕,未嘗習兵,付以五十萬衆,是自坑之也。
”乃謀出外以誘之。
初,太祖諸子,燕王善戰,甯王善謀。
帝恐甯王與燕合,诏削甯王三護衛,燕王聞之喜曰:“取大甯必矣。
”乃遣甯王書,告以窮蹙求解,而陰帥師趨大甯,駐師城外。
燕王單騎入城會甯王,執手大恸,言北平旦夕且破,非吾弟表奏,吾死矣。
甯王為草表謝,請赦其罪。
居數日,情好甚洽,燕王辭去。
甯王出餞郊外,伏兵起,遂擁甯王及妃妾、世子、寶貨還北平。
李景隆聞燕師攻大甯,遂帥師進攻北平。
都督瞿能奮勇,與其二子率精騎千餘,殺人張掖門,城幾破。
景隆忌其成功,使人止之。
于是城中守益堅,燕王以拔大甯之兵,還擊之。
城中兵亦出,内外夾攻,景隆不能支,遂敗。
走還德州。
黃子澄等匿不以聞,但雲天寒,暫屯德州,俟明春大舉。
二年四月,景隆又自德州進兵,過河間,與郭英、吳傑等合軍六十萬,号百萬,次于白溝河,與靖難兵合戰,都督平安、瞿能父子率衆奮擊,矢石如雨,殺傷甚衆。
南軍飛矢如注,射燕王馬,馬三被槍,三易之,馬卻,阻于堤,幾為瞿能所及。
燕王急走登堤,佯麾鞭,若招後繼者。
景隆疑有伏,不敢上堤,會旋風忽起,折南軍大将旗,南軍大亂,崩聲如雷,瞿能父子力戰而死。
燕王因命每次風縱火,焚其諸營。
于是郭英等潰而西,景隆潰而南,被殺溺死者二十餘萬人。
靖難兵入德州,燕王帥師圍濟南,山東參政鐵铉、統兵盛庸等悉力抗禦,大挫燕兵。
燕王命決堤水灌城,城中大懼。
铉曰:“無恐。
”乃詐令軍民出降,請燕王無帶多兵入城。
王大喜,許之,遂止灌。
铉定計,伏以炮擊城。
城将破,铉書高皇帝神牌懸城上,燕兵不敢擊。
燕兵圍濟南三月,不能破。
因勇士開門侯王入,懸鐵闆伏城上,下之。
發太早中燕王馬首,王驚,易馬而馳。
王大怒,乃解去。
鐵铉、盛庸等乘勢複德州,兵勢稍振。
上召李景隆還,以鐵铉為兵部尚書,盛庸為平燕将軍,以禦北軍。
熬王率兵至汶上,掠濟甯,盛庸、鐵铉蹑其後,營于東昌,燕兵向東昌,庸與铉等背城而陣,具列火器毒弩以待。
燕軍至,即鼓噪前薄之,盡為火器所傷。
會平安兵至,與庸軍合,于是庸麾兵大戰。
燕王以精騎沖左翼,入中堅,庸軍圍燕王數重。
朱能率藩騎沖入,奮力死戰,翼熱王出。
張玉不知王出,突入陣救之,沒于陣。
庸軍乘勝擒斬萬餘人。
蒸兵大敗,遂北奔。
庸促兵追之,擊殺無算。
燕王獨以一騎殿後,追者數百人,諸将以奉帝诏,莫敢加刃。
适高煦領指揮華聚等至,擊退庸兵而去。
北平大震,僧道衍謂燕王曰:“前固已言之,師行必克,但費兩日耳。
兩日,昌字也,自此全勝矣。
”與朱能力勸複起兵前進。
燕王自撰文,祭陣亡将士張玉等,涕零如雨,自褫所服袍焚之,以衣亡者。
引兵而前。
盛庸及靖難兵大戰于夾河,忽東北風大起,塵埃障天,庸軍中昏暗,不辨咫尺。
燕兵大呼,乘風縱擊,庸軍大敗,踏踐死者無箅,遂還保德州。
燕王遣都指揮李遠燒南軍積聚。
遠等至濟甯,焚糧船數萬艘,糧數百裡,軍資器械俱為煨燼。
德州糧饷遂艱,京師大震。
燕王棣發北平,決計直趨金陵,帥師南下,陷東阿,入沛縣。
平安等與燕兵戰于淝河,燕設伏以敗南軍。
安骁将火耳灰者、哈三帖木耳俱被擒。
平安退屯宿州。
燕兵陷蕭縣,總兵何福、都督平安等師屯靈璧。
上命徐輝祖帥師會何福等,與靖難兵大戰于齊眉山。
何福擊破燕軍,斬燕将陳文于陣。
平安轉戰而前,遇燕王于北阪。
王急,幾為安槊所及,安馬忽蹷,不得前。
燕番騎指揮王骐躍入陣,援燕王得脫。
南軍勇氣百倍,一時傳言靖難兵敗北歸。
廷臣有曰:“燕兵北矣,京師不可無兵。
”乃召徐輝祖還京。
何福孤軍無援,燕遣輕騎截南軍糧饷,何福下令,移營靈壁以就糧。
燕兵劫糧,平安等帥師救之。
為燕伏兵所敗。
何福、平安等入營堅守,燕兵圍之。
是夜,福下令,期明日聞炮三聲,即突圍出師,就糧于淮河。
明日未旦,燕軍攻靈壁營,燕王帥諸将先登,軍士蟻附而上:燕兵三震炮,福軍誤以為己炮,急趨門,門塞不得出,營中紛擾,燕兵急攻之,遂破其營。
何福遁走,平安被執,南軍勢益衰。
時驸馬都尉梅殷,尚高帝長公主,鎮守淮安,悉心防禦。
燕王來假道,殷拒之甚嚴。
燕王不得道,乃渡泅水,攻盛庸。
盛庸帥馬步兵數萬,戰艦數千,列營南岸。
燕王令舷舟編筏,揚旗鼓噪,若将渡者。
潛遣邱福、朱能、狗兒等西行二十裡,以小舟潛渡出庸後,漸近庸營,連舉炮,南軍驚走。
庸股栗,不能上馬,遂單舸脫去。
燕兵盡得其戰艦,渡淮駐南岸,樊士信死之。
燕兵陷盱眙天長,進至揚州,守将崇剛、監察禦史王彬死之。
燕兵至高郵,遂陷儀真。
诏天下勤王。
儀真既破,北舟往來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