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六回 壬辰年明太祖應運龍興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暑往寒來春複秋,夕陽西下水東流。
将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遍地愁。
桃李花開滿樹紅,轉頭青子綠蔭濃。
梧桐葉下猶殘雨,雪片檐前又舞風。
時序往來千古在,人生聚散一場空。
今朝有酒今朝醉,說甚英雄十大功。
卻說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序國瑞,濠州人。
父世珍,徙居鐘離之太平鄉。
母陳氏,生四子,太祖其季子也。
生于元文宗戊辰之九月丁醜。
其夕,赤光燭天,裡中人競呼朱家火,及至無有。
三日洗兒,父出汲,有紅羅浮至,遂取衣之,故所居名紅羅障。
少時常苦病,父欲度為僧,蓋元朝所重惟僧也。
歲甲申,泗州大疫,父母兄及幼弟俱死,貧不能殓,藁葬之。
仲與太祖舁至山麓,索斷,仲還取索,留太祖守之。
忽雷雨大作,太祖避村寺中,比曉往視,土已起成高壟。
地故屬鄉人劉繼祖地,繼祖異之,遂以地歸焉。
尋仲又死,太祖年十七,乃入皇覺寺為僧。
逾月,僧乏食,太祖乃遊江淮,崎岖三載,仍歸寺中。
時元政不綱,四方兵起。
壬辰年,有定遠人郭子興起兵據濠州。
太祖欲避兵,詣伽藍神蔔茭:問避去,不吉;問守舊,不吉。
因祝曰:“豈欲子倡義耶?”大吉。
以閏三月朔入濠州,見子興,子興奇之,以養女馬氏妻焉,即高後也。
太祖在甥館,有救天下安生民之志,乃糾合義旅,自是威名日着,豪傑景從,徐達、湯和等率先歸附。
時趙均用、彭早住為元脫脫所敗,奔濠州,郭子興屈己下之,反為所制。
彭、趙禦下無道,太祖乃以七百人屬他将還之,而獨與徐達、湯和、吳良、吳祯、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春、郭英、郭興、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铨、周德興等二十四人,南略定遠。
定遠張家堡,有民兵,号驢牌塞者,太祖誘執其帥,于是營兵焚舊壘悉降,得壯士三千人。
又招降奏把頭八百餘人。
定遠缪大亨以義兵二萬屯橫澗山,太祖命花雲夜襲破之。
亨舉衆降,軍聲大振。
定遠人馮國用與弟國勝,率衆歸附。
上奇之,因問大計。
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願先拔金陵定鼎,然後掃除群寇,救生民于水火,勿貪子女玉帛,倡仁義以收人心,天下不難定也。
”上悅,留居帷幄。
兄子朱文正、姊子李文忠來歸。
文忠年十二,上命高後養以為子,又養定遠人沐英為子。
太祖克滁州,迎郭子興,立為滁陽王。
滁陽王二子,惡上威名,阻置毒酒中,邀太祖飲。
太祖已覺,姑應諾,即與偕行,二子喜其堕馬計,迨至中途,遽躍而起,仰天各有所見,少頃,即勒馬轉。
因罵二子曰:“我何負爾,适空中神言,爾以酒毒我。
”二子股栗謝去,自是不敢萌害意。
明有鐵冠道人者,姓張名中,精數學,能知未來事,來谒上曰:“明公龍瞳鳳月,天地相朝,附骨插鬓,聲音洪亮,貴不可言,應在千日之内。
”後果然。
胡大海、鄧愈、常遇春、李善長等來歸-,軍勢益振。
太祖克和陽,諸将多虜人婦女,太祖命縱還之,民大悅服。
滁陽王卒,太祖乃統其軍。
滁陽王起壬辰,終乙未三月,凡四年。
太祖駐和陽既久,欲東渡江,取金陵,患無舟楫。
适巢縣人廖永安與弟永忠,及俞廷玉與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等,各聚衆泊舟巢湖,運結為水寨,以殲寇盜。
聞義率舟師來降,上大喜,親至巢湖慰安之,率諸将渡江。
時北風順,舳舻齊發,舉帆,頃刻達牛渚。
元兵陣于彩石,常遇春奮戈先登,元兵敗走,遂拔彩石。
乘勝徑取太平路,遂率衆進取金陵。
元将陳野先降而複叛,被殺。
野先之子陳兆先,戰敗被擒,複以衆降,太祖複用之。
太祖克金陵,元禦史大夫福壽戰死。
太祖入城,谕父老曰:“我來為民除亂耳,凡舊政有不便者,盡除之。
”民大悅服,太祖發兵取鎮江,克之,命鄧愈等将兵取廣德路。
諸将奉太祖為吳國公。
上克甯國,擒元将朱亮祖。
亮祖骁勇,初降複叛,至是再降,上複釋而用之。
遣諸将取江陰、徽州、池州,皆下之。
又取揚州,以康茂才為營田使,谕之曰:“理财之道,莫先于農,務在蓄洩得宜,始得多收糧足。
若所至擾民,便非付任之意。
”立領民兵萬戶府,其法精選民間武勇,編輯為伍,農時則耕,閑時練習,有事則用之。
事平,有功者升賞,無功者令還為民。
太祖兵取婺州,召儒士進講經筵,興學校。
上欲遂取浙東諸郡,召諸将谕之曰:“師旅之行,勢如烈火,為将者能以不殺為心,非惟國家之利,在己亦蒙其福。
”上遣徐達等屢敗張士誠兵,方國珍以溫、台、慶、元降,而據地如故。
太祖兵取處州,遣使征青田劉基、浦江宋濂、龍泉章溢、麗水葉琛。
上喜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
”咨以時事,甚見尊禮。
基明于天文、兵法,嘗遊西湖,有異雲起西北,諸同遊者,皆以為慶雲,欲賦詩,基獨縱飲不顧,曰:“此天子氣也,應在金陵,十年後有王者起,我當輔之。
”時杭城猶全盛,衆大駭以為狂。
至是陳時務十八策,上嘉納之。
陳友諒攻陷太平,知府許瑗死之,守備花雲被縛。
雲奮起,縛盡絕,奪守者刀,連殺五六人。
友亮軍射殺之,其妻郜氏亦赴水死。
侍兒孫氏抱雲三歲兒逃,遇漢軍奪舟,孫氏及兒投之江,偶拊斷木,入蘆渚中,渚有蓮實,孫氏取啖兒,凡七日不死。
忽逢雷老,與偕行,始達上所。
孫氏抱兒泣拜。
上亦泣,置兒于膝曰:“此将種也。
”命賜雷老衣,忽不見,一時驚為神異。
陳友諒既篡其主徐壽輝稱帝,國号漢,聲言東下,建康震動,或欲降,或欲奔,據鐘山。
獨劉基請擊之,上深然之。
時友諒遣人約士誠,同侵建康,上恐二寇合,則不能支,欲速其來。
乃召康茂才曰:“汝與友諒有舊,宜作書僞降,招其速來。
” 茂才依計行,友諒果信而進兵,上伏兵奮擊,大敗之。
遂乘勝拔江州,及蕲、黃等郡,友諒奔武昌。
方國珍以金玉飾馬鞍來獻,上曰:“吾所需者,文武才能,所用者,布帛菽粟,寶玩非所好也。
”卻之。
漢江西行省胡廷瑞守南昌,遣使約降,請無分散其部曲若幹事,上初有難意。
劉基自後踹其所坐胡牀,上悟,許之,廷瑞遂降。
上命朱文正守南昌。
陳友諒憤其疆域日促,作大戰艦,悉其兵,号六十萬。
空國而來,乘江漲,直抵南昌,圍其城。
朱文正、鄧愈督後死守,遣千戶張子明赴建康告急。
太祖親帥舟師二十萬,進次湖口。
友諒聞之,即解圍東出,與太祖遇于鄱陽湖之康郎山。
友諒聯舟縱戰,望之如山,太祖軍舟小,怯于仰攻,往往退縮。
郭興曰:“彼舟如此,大小不敵,非火攻不可。
”上然之。
明日,東北風起,上令諸将乘風縱火,焚其水寨舟數百艘。
友諒弟友仁、友貴及其平章陳普略,皆焚死。
明日複聯舟大戰,敵兵大敗,友諒斂舟自守,不敢戰。
相持三日,友諒計窮,冒死突出,将奔武昌。
上麾諸将邀擊之,友諒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
其将張定邊,乘夜以小舟載友諒屍及其子理,徑趨武昌,複立陳理為帝。
初,鄱陽之戰,上亦屢濱于危。
一日,被圍莫解,指揮韓成,服上冠袍,對敵衆投水中,圍稍解,救至得免。
又一日,太祖方與友諒鏖戰,劉基忽躍起大呼曰:“難星過,急更舟。
”
将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遍地愁。
桃李花開滿樹紅,轉頭青子綠蔭濃。
梧桐葉下猶殘雨,雪片檐前又舞風。
時序往來千古在,人生聚散一場空。
今朝有酒今朝醉,說甚英雄十大功。
卻說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序國瑞,濠州人。
父世珍,徙居鐘離之太平鄉。
母陳氏,生四子,太祖其季子也。
生于元文宗戊辰之九月丁醜。
其夕,赤光燭天,裡中人競呼朱家火,及至無有。
三日洗兒,父出汲,有紅羅浮至,遂取衣之,故所居名紅羅障。
少時常苦病,父欲度為僧,蓋元朝所重惟僧也。
歲甲申,泗州大疫,父母兄及幼弟俱死,貧不能殓,藁葬之。
仲與太祖舁至山麓,索斷,仲還取索,留太祖守之。
忽雷雨大作,太祖避村寺中,比曉往視,土已起成高壟。
地故屬鄉人劉繼祖地,繼祖異之,遂以地歸焉。
尋仲又死,太祖年十七,乃入皇覺寺為僧。
逾月,僧乏食,太祖乃遊江淮,崎岖三載,仍歸寺中。
時元政不綱,四方兵起。
壬辰年,有定遠人郭子興起兵據濠州。
太祖欲避兵,詣伽藍神蔔茭:問避去,不吉;問守舊,不吉。
因祝曰:“豈欲子倡義耶?”大吉。
以閏三月朔入濠州,見子興,子興奇之,以養女馬氏妻焉,即高後也。
太祖在甥館,有救天下安生民之志,乃糾合義旅,自是威名日着,豪傑景從,徐達、湯和等率先歸附。
時趙均用、彭早住為元脫脫所敗,奔濠州,郭子興屈己下之,反為所制。
彭、趙禦下無道,太祖乃以七百人屬他将還之,而獨與徐達、湯和、吳良、吳祯、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春、郭英、郭興、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铨、周德興等二十四人,南略定遠。
定遠張家堡,有民兵,号驢牌塞者,太祖誘執其帥,于是營兵焚舊壘悉降,得壯士三千人。
又招降奏把頭八百餘人。
定遠缪大亨以義兵二萬屯橫澗山,太祖命花雲夜襲破之。
亨舉衆降,軍聲大振。
定遠人馮國用與弟國勝,率衆歸附。
上奇之,因問大計。
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願先拔金陵定鼎,然後掃除群寇,救生民于水火,勿貪子女玉帛,倡仁義以收人心,天下不難定也。
”上悅,留居帷幄。
兄子朱文正、姊子李文忠來歸。
文忠年十二,上命高後養以為子,又養定遠人沐英為子。
太祖克滁州,迎郭子興,立為滁陽王。
滁陽王二子,惡上威名,阻置毒酒中,邀太祖飲。
太祖已覺,姑應諾,即與偕行,二子喜其堕馬計,迨至中途,遽躍而起,仰天各有所見,少頃,即勒馬轉。
因罵二子曰:“我何負爾,适空中神言,爾以酒毒我。
”二子股栗謝去,自是不敢萌害意。
明有鐵冠道人者,姓張名中,精數學,能知未來事,來谒上曰:“明公龍瞳鳳月,天地相朝,附骨插鬓,聲音洪亮,貴不可言,應在千日之内。
”後果然。
胡大海、鄧愈、常遇春、李善長等來歸-,軍勢益振。
太祖克和陽,諸将多虜人婦女,太祖命縱還之,民大悅服。
滁陽王卒,太祖乃統其軍。
滁陽王起壬辰,終乙未三月,凡四年。
太祖駐和陽既久,欲東渡江,取金陵,患無舟楫。
适巢縣人廖永安與弟永忠,及俞廷玉與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等,各聚衆泊舟巢湖,運結為水寨,以殲寇盜。
聞義率舟師來降,上大喜,親至巢湖慰安之,率諸将渡江。
時北風順,舳舻齊發,舉帆,頃刻達牛渚。
元兵陣于彩石,常遇春奮戈先登,元兵敗走,遂拔彩石。
乘勝徑取太平路,遂率衆進取金陵。
元将陳野先降而複叛,被殺。
野先之子陳兆先,戰敗被擒,複以衆降,太祖複用之。
太祖克金陵,元禦史大夫福壽戰死。
太祖入城,谕父老曰:“我來為民除亂耳,凡舊政有不便者,盡除之。
”民大悅服,太祖發兵取鎮江,克之,命鄧愈等将兵取廣德路。
諸将奉太祖為吳國公。
上克甯國,擒元将朱亮祖。
亮祖骁勇,初降複叛,至是再降,上複釋而用之。
遣諸将取江陰、徽州、池州,皆下之。
又取揚州,以康茂才為營田使,谕之曰:“理财之道,莫先于農,務在蓄洩得宜,始得多收糧足。
若所至擾民,便非付任之意。
”立領民兵萬戶府,其法精選民間武勇,編輯為伍,農時則耕,閑時練習,有事則用之。
事平,有功者升賞,無功者令還為民。
太祖兵取婺州,召儒士進講經筵,興學校。
上欲遂取浙東諸郡,召諸将谕之曰:“師旅之行,勢如烈火,為将者能以不殺為心,非惟國家之利,在己亦蒙其福。
”上遣徐達等屢敗張士誠兵,方國珍以溫、台、慶、元降,而據地如故。
太祖兵取處州,遣使征青田劉基、浦江宋濂、龍泉章溢、麗水葉琛。
上喜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
”咨以時事,甚見尊禮。
基明于天文、兵法,嘗遊西湖,有異雲起西北,諸同遊者,皆以為慶雲,欲賦詩,基獨縱飲不顧,曰:“此天子氣也,應在金陵,十年後有王者起,我當輔之。
”時杭城猶全盛,衆大駭以為狂。
至是陳時務十八策,上嘉納之。
陳友諒攻陷太平,知府許瑗死之,守備花雲被縛。
雲奮起,縛盡絕,奪守者刀,連殺五六人。
友亮軍射殺之,其妻郜氏亦赴水死。
侍兒孫氏抱雲三歲兒逃,遇漢軍奪舟,孫氏及兒投之江,偶拊斷木,入蘆渚中,渚有蓮實,孫氏取啖兒,凡七日不死。
忽逢雷老,與偕行,始達上所。
孫氏抱兒泣拜。
上亦泣,置兒于膝曰:“此将種也。
”命賜雷老衣,忽不見,一時驚為神異。
陳友諒既篡其主徐壽輝稱帝,國号漢,聲言東下,建康震動,或欲降,或欲奔,據鐘山。
獨劉基請擊之,上深然之。
時友諒遣人約士誠,同侵建康,上恐二寇合,則不能支,欲速其來。
乃召康茂才曰:“汝與友諒有舊,宜作書僞降,招其速來。
” 茂才依計行,友諒果信而進兵,上伏兵奮擊,大敗之。
遂乘勝拔江州,及蕲、黃等郡,友諒奔武昌。
方國珍以金玉飾馬鞍來獻,上曰:“吾所需者,文武才能,所用者,布帛菽粟,寶玩非所好也。
”卻之。
漢江西行省胡廷瑞守南昌,遣使約降,請無分散其部曲若幹事,上初有難意。
劉基自後踹其所坐胡牀,上悟,許之,廷瑞遂降。
上命朱文正守南昌。
陳友諒憤其疆域日促,作大戰艦,悉其兵,号六十萬。
空國而來,乘江漲,直抵南昌,圍其城。
朱文正、鄧愈督後死守,遣千戶張子明赴建康告急。
太祖親帥舟師二十萬,進次湖口。
友諒聞之,即解圍東出,與太祖遇于鄱陽湖之康郎山。
友諒聯舟縱戰,望之如山,太祖軍舟小,怯于仰攻,往往退縮。
郭興曰:“彼舟如此,大小不敵,非火攻不可。
”上然之。
明日,東北風起,上令諸将乘風縱火,焚其水寨舟數百艘。
友諒弟友仁、友貴及其平章陳普略,皆焚死。
明日複聯舟大戰,敵兵大敗,友諒斂舟自守,不敢戰。
相持三日,友諒計窮,冒死突出,将奔武昌。
上麾諸将邀擊之,友諒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
其将張定邊,乘夜以小舟載友諒屍及其子理,徑趨武昌,複立陳理為帝。
初,鄱陽之戰,上亦屢濱于危。
一日,被圍莫解,指揮韓成,服上冠袍,對敵衆投水中,圍稍解,救至得免。
又一日,太祖方與友諒鏖戰,劉基忽躍起大呼曰:“難星過,急更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