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三回 康王構仗名将偏安半壁
關燈
小
中
大
遣宋京如元師,請稱臣納歲币,如前約。
伯顔不許,似道以精銳七萬人盡屬孫虎臣,次于池州下流之丁家洲。
夏貴以戰艦二千五百亘江中,似道将後軍為殿。
夏貴既嘗失利于鄂,恐督府功成,又忌虎臣新進,雖列陣向敵,殊無鬥志。
元阿術挺身登艦,擂鼓大震,遣人掠宋舟,大呼曰:“宋軍敗矣!”虎臣前鋒将姜才方接戰,虎臣遽過其妾所乘舟,衆見之,歡曰:“步師遁矣。
”于是宋師大亂,夏貴不戰而走。
似道錯愕失措,遽嗚钲收軍。
阿術、伯顔水陸夾攻,殺溺死者,不可勝計。
似道倉惶召夏貴計事,貴曰:“諸軍已膽落,吾何以戰?師相惟有人揚州,招潰兵迎駕海上,吾以死守淮西耳!”遂解舟去。
似道乃與虎臣單舸奔還揚州。
明日,潰兵蔽江而下,似道使人登岸,揚旗招之,皆莫應,有為惡語漫罵者。
似道檄列郡如海上迎駕,姜才收兵至揚州,元師遂乘勝東下矣。
趙晉棄建康而逃,諸知府皆棄城逃,有叛降元者,有死節者。
元人徇池州,通判趙昂發攝州事,與雍氏約同死節。
晨起書幾上曰:“國不可背,城不可降,夫婦同死,節義成雙”。
遂與雍氏同缢于從容堂。
元人徇饒州,知州唐震、胡相江萬裡死之。
萬裡鑿池于芝山後圃,匾其亭曰“止水”,人莫喻其意,及城欲破,萬裡遂赴水死。
初,汪立信進守邊、講和二策,似道不用。
至是扼吭而卒。
诏天下勤王,李庭芝遭兵入援,張世傑帥師入衛。
勤王诏至贑州,文天祥捧之涕泣。
天祥性豪華,自奉甚厚,聲妓姬妾滿前,至是痛自抑損,盡以家資為軍費,乃發郡中豪傑,并結溪洞山蠻,有衆萬人,遂入衛。
李芾遣兵入援。
胨宜中初附賈似道,得驟登政府,及翁應龍自軍中還,宜中問似道所在,應龍以不知答之,宜中意其已死,即上疏乞誅似道。
太後不許,罷為醴泉觀使,凡似道諸不恤民之政,次第除之。
公田給還田主。
有二星鬥于中天,一星隕,執政及侍從台谏棄位進去數千人,太皇太後诏谕之,然亦不能禁也。
元主遣禮部沿書廉希賢、工部侍郎嚴忠範奉國書來至建康。
希賢請兵自衛,伯顔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反疑緻爾。
”希賢固請,遂以兵五百送之。
希賢等至獨松關,張濡部曲殺忠範,執希賢送臨安,希賢病創死,诏張世傑等四道出兵以禦元,世傑與劉師勇、孫虎臣等,大出舟師萬餘艘,次于焦山。
令以十舟為方,碇江中流,非有号令,不得發碇,示以必死。
元阿術至,以火矢攻之,篷樯俱焚,煙隐蔽江,宋師大亂,無敢發碇,赴江水死者萬數。
元張宏範、董文芮複以銳卒橫沖宋師,于是世傑不複能軍,奔圌山。
師勇還常州,虎臣還真州。
三學生及台谏侍從皆上疏乞誅賈似道,太皇太後不許。
王燴複論之,诏籍其家,安置循州。
會稽尉鄭虎臣以父嘗為似道所配,請為監押。
時似道寓建甯之開元寺,侍妾尚數十人。
虎臣至。
悉屏去之,奪其寶玉等類,撤轎蓋,暴行秋日中。
令舁轎夫唱杭州歌以谑之,窘辱備至。
至漳州木綿庵,虎臣諷令自殺。
似道不從,虎臣曰:“吾為天下殺似道,雖死何憾。
”即于廁上拉似道胸殺之,放手半身入廁,即殡于庵廁屋中。
元阿木圍揚州,李庭芝固守不下,伯顔遂議深入,因越揚州渡江,分兵東下。
元兵破獨松關,鄰邑望風皆遁,諸關兵皆潰。
朝廷大懼,遣柳嶽如元師請平。
伯顔不許,日:“汝國戮我行人,故我興兵至此,汝國得天下于小兒,亦失天下于小兒,尚何多言。
”元伯顔帥師次于臯亭山,文天祥、張世傑請移三宮入海,而己帥衆背城一戰,陳宜中不許。
太後遣督察禦史楊應奎上傳凰玺以降,伯顔受之。
遣使召随中出議降事,宜中棄位,逃歸于溫州之清澳。
張世傑、蘇劉義、劉師勇似不戰而降;各帥所部兵去臨安,入于海。
楊應奎自臯亭還,言伯顔欲執政面議,太後乃以天祥為右丞相,與吳堅偕往。
天祥見伯顔,乞退軍嘉興,以俟講解,争辯不屈。
伯顔大怒,遂拘留天祥,而遣堅還。
伯顔使人喻天祥,欲天祥降,天祥哭而拒之。
驸馬都尉楊鎮,奉益王昰、廣王昺走婺州。
元伯顔使範文虎追之,執楊鎮還臨安。
楊淑妃與弟楊亮節奉二王随走溫州。
太後下手诏,诏谕郡縣皆降元。
伯顔次于湖州市,遣張惠、阿刺平等入臨安府,封府庫,收史館圖書及百司符印告敕,罷官府及衛卒。
時元軍分駐錢塘江沙上,杭人方幸之,而湖汐三日不至。
丙子三月,元伯顔入臨安,以帝及太皇太後謝氏、太後全氏、福王與芮,并庶僚三學諸生内侍等,皆北去。
帝在位二年而國亡,時方六歲,後為僧,有子。
謝太皇太後不久卒,全太後亦為尼。
元人以文天祥北去。
天祥至鎮江,與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苗再成出迎,且喜且泣,遺書李庭芝,遣使四出糾兵結約。
初,天祥未至,其時楊有脫歸兵,言元人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說降矣。
庭芝信之,以天祥來說降,使再成亟殺之。
再成不忍,绐天祥出視城壘,以制司文示之,閉之門外。
天祥如揚州,将入城,聞置制司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及變姓名,由通州浮海如溫州,以求二王陸秀夫、蘇劉義。
聞二王在溫州,以兵來會。
楊亮節聞陳宜中在清澳,遣使召之。
宜中來谒,相與共議興複,乃奉二王為都帥,入閩中,如福州,檄召諸路忠義,兵勢稍振。
陳宜中、張世傑等,奉益王昰即皇帝位于福州,是為端宗。
遙上孝恭懿聖皇帝等尊号,遂尊母度宗淑妃楊氏為皇太後,同聽政。
文天祥至自溫州,以為右丞相。
天祥開府南劍州,經略江西,遂複邵武軍。
時元阿術圍揚州,久不下,庭芝守禦益力。
及臨安既降,元人以恭帝北去,庭芝與姜才以四萬人,夜搗瓜州奪駕,衆擁恭帝避去,不克而還。
阿術以太皇太後手诏渝降。
庭芝登城謂使者曰:“奉诏守城,未聞以诏渝降也。
”不從。
既而福州使至,庭芝乃命制置使朱煥守揚城,而自與姜才将兵五千,趨泰州。
庭芝既行,煥即以城降。
阿術帥兵追庭芝,庭芝走入泰州。
會姜才疽發背,不能戰,泰州守将孫貴、胡惟孝開北門納元兵,庭芝與姜才皆被執。
阿術欲降之,庭芝與姜才不屈而死。
東莞民熊飛起兵,會趙氵晉複韶、廣州。
文天祥帥師次于汀州,遣趙時賞、張日中等将一軍赴贑,以取甯都;遣吳浚将一軍取雩都。
劉洙等皆自江西起兵來會。
元人圍韶州,守将劉自立以城降。
熊飛率兵巷戰,赴水死。
秀王與擇及元人戰于溫州,敗績,死之。
帝舟居于泉州港,撫招使蒲壽庚作亂,帝走潮州,蒲壽庚以泉州叛降元。
文天祥複海州。
陳文龍既死節,文龍之侄陳瓒起兵複興化軍。
文天祥自梅州,出江西,遂複會昌縣,張日中、趙時賞兵皆會之。
張世傑複潮州。
文天祥敗元人于雩都,次于興國縣。
使趙時賞、張日中等帥師複吉、贑諸縣,遂圍贑州。
帝舟遷于潮州之淺灣。
張世傑會師讨蒲壽庚于泉州,壽庚閉城自守。
世傑傳檄諸路,遂複邵武軍。
時宋兵浸盛。
元主诏塔出、李恒、呂師變等以步卒入嶺,從岸路,诏忙兀台、唆都、蒲壽庚、劉深等以舟師下海,從水路,以追二王。
李恒遣兵援贑州,而自将攻文天祥。
天祥不意李恒猝至,乃引兵走,至方石嶺及之。
鞏信與張日中拒戰,皆死,兵盡潰。
天祥妻歐陽氏,男佛生、環及二女皆見執。
趙時賞并肩輿在後,元人問為誰。
時賞曰:“我姓文。
”衆以為天祥,執之。
天祥由是得挺身與長子道生及杜浒、鄒鳳乘騎逸去。
遂奔循州,時賞被擒,大罵不屈而死。
元唆都入興化,陳瓒閉門堅守。
唆都臨城谕之,矢石雨下,唆都大怒,攻破城,獲瓒車裂之,屠其民,血流有聲。
元劉深以舟師襲淺灣,帝舟遷于秀山。
陳宜中逃之占城,遂不複,後死于暹羅。
帝舟遷于井澳,飓風作,帝有疾。
元劉深來襲井澳,帝遷于謝女峽。
都統淩震複廣州,帝遷于石岡州。
夏四月,帝崩。
在位二年,壽十一歲。
帝弟帝昺即位于石岡州,太後楊氏同聽政,适用黃龍見海中,改元祥興,升石岡州為龍翔縣。
楊太後垂簾,與群臣語,猶自稱奴,陸秀夫與張世傑共秉政。
張世傑以石岡州不可居而崖山在海中,去潮、廣各四百餘裡,兩山相對,勢頗寬廣。
中有一港,其口如門,可以藏舟,世傑以為形勢之地,乃奉帝移駐焉。
遣人入山伐木,造軍屋千間,行宮正殿曰“慈元”,楊太後居之,升廣州為祥龍府。
時官民兵尚二十餘萬,多居于舟,資糧取辦于廣右諸郡。
複招人匠,造舟楫,制器杖,民不能堪,始有離叛之志。
有大星南流隕海中,小星千餘随之,聲如雷,數刻乃已。
文天祥聞帝即位,乞入朝,不許,加少保,封信國公。
會軍中大疫,士卒多死,天祥子道生複亡,家屬皆盡。
天祥屯潮陽,鄒鳳、劉子俊皆集師會之。
盜陳懿導、張宏範兵濟潮陽,天祥力不能支,帥其麾下走海豐。
張宏正追之,天祥方飯王坡嶺,宏正兵突至,衆不及戰,皆頓首伏草莽。
天祥倉惶出走,千戶王惟義執之,天祥吞腦子不死,鄒鳳自刎。
劉子俊自詭為天祥,冀可免天祥。
及執天祥至,各争真僞。
元人遂烹子俊,而執天祥至潮陽。
見宏範,左右命之拜,天祥不屈。
宏範釋其縛,以客禮見之。
天祥固請死,宏範不許,求族屬被俘者悉還之,處之舟中以自從。
張宏範由潮陽港乘舟入海,獲斥堠将,乃知帝所在。
或謂張世傑目:“北兵以舟師塞海口,則我不能進退,盍先據之,幸而勝,國之福也。
不勝猶可西走。
”世傑恐久在海中士卒離心,乃曰:“頻年航海,何時已乎!”遂結大舶千餘,作一字陣碇海中,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栅如城堞,奉帝居其間,為必死計,人皆危之。
崖山兩門如對立,其北淺,舟不可進。
元人由山東轉而南人大洋,與世傑之師相遇,薄之,且出騎兵斷宋師汲路。
宋舟堅不能動。
元人以舟載茅茨,沃以膏脂,乘風縱火焚之。
宋艦皆塗泥,縛長木以拒火,舟不能焚,宏範無如之何。
宏範招世傑降,世傑不從。
宏範乃以舟師據海口。
宋師樵汲道絕,兵士大渴,乃下掬海水飲之,水鹹,飲即嘔洩,兵士大困。
世傑師蘇劉義、方興等,旦夕大戰。
宏範乃四分其軍,自将一軍,相去裡許,令曰:“聞吾樂作,乃戰。
”令李恒乘早潮退,先攻其北。
世傑以誰兵,殊死戰。
至午潮上,元中軍樂作,宋兵因而少懈。
宏範以舟攻其南,四路并進。
世傑前後受敵,兵士皆疲,不能複戰。
俄有一舟樯旗仆,諸舟樯旗皆仆。
世傑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軍,諸軍大潰。
元師薄宋中軍,會日暮,風雨昏霧,咫尺不可辨,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六舟奪港而去。
陸秀未走帝舟,帝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乃先驅其妻子入海,即負帝同溺。
在位二年,壽九歲。
後宮諸臣從死者甚衆。
餘舟尚八百,盡為元人所得。
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餘萬人,因得帝屍及诏書之寶。
張世傑複還崖山收兵,遇楊太後,欲奉以求趙氏後而複立之。
楊太後始聞帝崩,撫膺大恸曰:“我忍死間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耳。
今無望矣。
”便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
世傑将趨安南,至平章山下,遇飓風大作,舟人欲犧舟向岸,世傑曰:“無以為也,為我取瓣香來。
”至則仰天呼曰:“我為趙氏,亦已至矣。
一君亡,複立-君,今又亡,我未死者,遮幾敵兵退,别立趙氏以存祀耳。
今若此,豈天意耶?天若不欲我複存趙氏,則大風覆我舟。
”舟遂覆,張世傑溺死焉。
宋亡。
右南宋起高宗丁未,終帝昺己卯,凡九主,共一百五十三年。
二宋通計十八主,通共三百二十年。
張宏範送故宋丞相文天祥于燕,囚于獄。
元主召之于獄,欲用之,固辭。
欲殺之,益不屈。
乃赦之。
天祥留燕三年,坐卧一小樓,足不履地。
元主議将釋之歸家,以方外備顧問。
會中山狂人自稱宋主,有衆數千,欲取文丞相者。
帝乃召天祥入,谕之曰:“汝何願?”天祥曰:“願一死耳。
”元主從其請,殺于燕都之柴市。
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
”南面再拜而死,年四十七。
其衣帶中贊雲:“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其妻歐陽氏收葬其屍,面色如生。
有張毅甫者,負天祥骸骨歸葬吉州。
天祥于俱亡,遺命以弟璧之子為後。
又知信州謝枋得,初與元師迎戰而敗。
枋得因有九十三歲之老母,遂變姓名,奔于建甯府之磨石山以養母,妻李氏并二子一女死焉。
及母卒,元主聞其賢,欲用之,枋得不屈,乃執赴燕都,枋得不食而死。
子定之護骸骨歸葬信州。
以上南宋之事,已經約略叙完。
其元朝之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伯顔不許,似道以精銳七萬人盡屬孫虎臣,次于池州下流之丁家洲。
夏貴以戰艦二千五百亘江中,似道将後軍為殿。
夏貴既嘗失利于鄂,恐督府功成,又忌虎臣新進,雖列陣向敵,殊無鬥志。
元阿術挺身登艦,擂鼓大震,遣人掠宋舟,大呼曰:“宋軍敗矣!”虎臣前鋒将姜才方接戰,虎臣遽過其妾所乘舟,衆見之,歡曰:“步師遁矣。
”于是宋師大亂,夏貴不戰而走。
似道錯愕失措,遽嗚钲收軍。
阿術、伯顔水陸夾攻,殺溺死者,不可勝計。
似道倉惶召夏貴計事,貴曰:“諸軍已膽落,吾何以戰?師相惟有人揚州,招潰兵迎駕海上,吾以死守淮西耳!”遂解舟去。
似道乃與虎臣單舸奔還揚州。
明日,潰兵蔽江而下,似道使人登岸,揚旗招之,皆莫應,有為惡語漫罵者。
似道檄列郡如海上迎駕,姜才收兵至揚州,元師遂乘勝東下矣。
趙晉棄建康而逃,諸知府皆棄城逃,有叛降元者,有死節者。
元人徇池州,通判趙昂發攝州事,與雍氏約同死節。
晨起書幾上曰:“國不可背,城不可降,夫婦同死,節義成雙”。
遂與雍氏同缢于從容堂。
元人徇饒州,知州唐震、胡相江萬裡死之。
萬裡鑿池于芝山後圃,匾其亭曰“止水”,人莫喻其意,及城欲破,萬裡遂赴水死。
初,汪立信進守邊、講和二策,似道不用。
至是扼吭而卒。
诏天下勤王,李庭芝遭兵入援,張世傑帥師入衛。
勤王诏至贑州,文天祥捧之涕泣。
天祥性豪華,自奉甚厚,聲妓姬妾滿前,至是痛自抑損,盡以家資為軍費,乃發郡中豪傑,并結溪洞山蠻,有衆萬人,遂入衛。
李芾遣兵入援。
胨宜中初附賈似道,得驟登政府,及翁應龍自軍中還,宜中問似道所在,應龍以不知答之,宜中意其已死,即上疏乞誅似道。
太後不許,罷為醴泉觀使,凡似道諸不恤民之政,次第除之。
公田給還田主。
有二星鬥于中天,一星隕,執政及侍從台谏棄位進去數千人,太皇太後诏谕之,然亦不能禁也。
元主遣禮部沿書廉希賢、工部侍郎嚴忠範奉國書來至建康。
希賢請兵自衛,伯顔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反疑緻爾。
”希賢固請,遂以兵五百送之。
希賢等至獨松關,張濡部曲殺忠範,執希賢送臨安,希賢病創死,诏張世傑等四道出兵以禦元,世傑與劉師勇、孫虎臣等,大出舟師萬餘艘,次于焦山。
令以十舟為方,碇江中流,非有号令,不得發碇,示以必死。
元阿術至,以火矢攻之,篷樯俱焚,煙隐蔽江,宋師大亂,無敢發碇,赴江水死者萬數。
元張宏範、董文芮複以銳卒橫沖宋師,于是世傑不複能軍,奔圌山。
師勇還常州,虎臣還真州。
三學生及台谏侍從皆上疏乞誅賈似道,太皇太後不許。
王燴複論之,诏籍其家,安置循州。
會稽尉鄭虎臣以父嘗為似道所配,請為監押。
時似道寓建甯之開元寺,侍妾尚數十人。
虎臣至。
悉屏去之,奪其寶玉等類,撤轎蓋,暴行秋日中。
令舁轎夫唱杭州歌以谑之,窘辱備至。
至漳州木綿庵,虎臣諷令自殺。
似道不從,虎臣曰:“吾為天下殺似道,雖死何憾。
”即于廁上拉似道胸殺之,放手半身入廁,即殡于庵廁屋中。
元阿木圍揚州,李庭芝固守不下,伯顔遂議深入,因越揚州渡江,分兵東下。
元兵破獨松關,鄰邑望風皆遁,諸關兵皆潰。
朝廷大懼,遣柳嶽如元師請平。
伯顔不許,日:“汝國戮我行人,故我興兵至此,汝國得天下于小兒,亦失天下于小兒,尚何多言。
”元伯顔帥師次于臯亭山,文天祥、張世傑請移三宮入海,而己帥衆背城一戰,陳宜中不許。
太後遣督察禦史楊應奎上傳凰玺以降,伯顔受之。
遣使召随中出議降事,宜中棄位,逃歸于溫州之清澳。
張世傑、蘇劉義、劉師勇似不戰而降;各帥所部兵去臨安,入于海。
楊應奎自臯亭還,言伯顔欲執政面議,太後乃以天祥為右丞相,與吳堅偕往。
天祥見伯顔,乞退軍嘉興,以俟講解,争辯不屈。
伯顔大怒,遂拘留天祥,而遣堅還。
伯顔使人喻天祥,欲天祥降,天祥哭而拒之。
驸馬都尉楊鎮,奉益王昰、廣王昺走婺州。
元伯顔使範文虎追之,執楊鎮還臨安。
楊淑妃與弟楊亮節奉二王随走溫州。
太後下手诏,诏谕郡縣皆降元。
伯顔次于湖州市,遣張惠、阿刺平等入臨安府,封府庫,收史館圖書及百司符印告敕,罷官府及衛卒。
時元軍分駐錢塘江沙上,杭人方幸之,而湖汐三日不至。
丙子三月,元伯顔入臨安,以帝及太皇太後謝氏、太後全氏、福王與芮,并庶僚三學諸生内侍等,皆北去。
帝在位二年而國亡,時方六歲,後為僧,有子。
謝太皇太後不久卒,全太後亦為尼。
元人以文天祥北去。
天祥至鎮江,與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苗再成出迎,且喜且泣,遺書李庭芝,遣使四出糾兵結約。
初,天祥未至,其時楊有脫歸兵,言元人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說降矣。
庭芝信之,以天祥來說降,使再成亟殺之。
再成不忍,绐天祥出視城壘,以制司文示之,閉之門外。
天祥如揚州,将入城,聞置制司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及變姓名,由通州浮海如溫州,以求二王陸秀夫、蘇劉義。
聞二王在溫州,以兵來會。
楊亮節聞陳宜中在清澳,遣使召之。
宜中來谒,相與共議興複,乃奉二王為都帥,入閩中,如福州,檄召諸路忠義,兵勢稍振。
陳宜中、張世傑等,奉益王昰即皇帝位于福州,是為端宗。
遙上孝恭懿聖皇帝等尊号,遂尊母度宗淑妃楊氏為皇太後,同聽政。
文天祥至自溫州,以為右丞相。
天祥開府南劍州,經略江西,遂複邵武軍。
時元阿術圍揚州,久不下,庭芝守禦益力。
及臨安既降,元人以恭帝北去,庭芝與姜才以四萬人,夜搗瓜州奪駕,衆擁恭帝避去,不克而還。
阿術以太皇太後手诏渝降。
庭芝登城謂使者曰:“奉诏守城,未聞以诏渝降也。
”不從。
既而福州使至,庭芝乃命制置使朱煥守揚城,而自與姜才将兵五千,趨泰州。
庭芝既行,煥即以城降。
阿術帥兵追庭芝,庭芝走入泰州。
會姜才疽發背,不能戰,泰州守将孫貴、胡惟孝開北門納元兵,庭芝與姜才皆被執。
阿術欲降之,庭芝與姜才不屈而死。
東莞民熊飛起兵,會趙氵晉複韶、廣州。
文天祥帥師次于汀州,遣趙時賞、張日中等将一軍赴贑,以取甯都;遣吳浚将一軍取雩都。
劉洙等皆自江西起兵來會。
元人圍韶州,守将劉自立以城降。
熊飛率兵巷戰,赴水死。
秀王與擇及元人戰于溫州,敗績,死之。
帝舟居于泉州港,撫招使蒲壽庚作亂,帝走潮州,蒲壽庚以泉州叛降元。
文天祥複海州。
陳文龍既死節,文龍之侄陳瓒起兵複興化軍。
文天祥自梅州,出江西,遂複會昌縣,張日中、趙時賞兵皆會之。
張世傑複潮州。
文天祥敗元人于雩都,次于興國縣。
使趙時賞、張日中等帥師複吉、贑諸縣,遂圍贑州。
帝舟遷于潮州之淺灣。
張世傑會師讨蒲壽庚于泉州,壽庚閉城自守。
世傑傳檄諸路,遂複邵武軍。
時宋兵浸盛。
元主诏塔出、李恒、呂師變等以步卒入嶺,從岸路,诏忙兀台、唆都、蒲壽庚、劉深等以舟師下海,從水路,以追二王。
李恒遣兵援贑州,而自将攻文天祥。
天祥不意李恒猝至,乃引兵走,至方石嶺及之。
鞏信與張日中拒戰,皆死,兵盡潰。
天祥妻歐陽氏,男佛生、環及二女皆見執。
趙時賞并肩輿在後,元人問為誰。
時賞曰:“我姓文。
”衆以為天祥,執之。
天祥由是得挺身與長子道生及杜浒、鄒鳳乘騎逸去。
遂奔循州,時賞被擒,大罵不屈而死。
元唆都入興化,陳瓒閉門堅守。
唆都臨城谕之,矢石雨下,唆都大怒,攻破城,獲瓒車裂之,屠其民,血流有聲。
元劉深以舟師襲淺灣,帝舟遷于秀山。
陳宜中逃之占城,遂不複,後死于暹羅。
帝舟遷于井澳,飓風作,帝有疾。
元劉深來襲井澳,帝遷于謝女峽。
都統淩震複廣州,帝遷于石岡州。
夏四月,帝崩。
在位二年,壽十一歲。
帝弟帝昺即位于石岡州,太後楊氏同聽政,适用黃龍見海中,改元祥興,升石岡州為龍翔縣。
楊太後垂簾,與群臣語,猶自稱奴,陸秀夫與張世傑共秉政。
張世傑以石岡州不可居而崖山在海中,去潮、廣各四百餘裡,兩山相對,勢頗寬廣。
中有一港,其口如門,可以藏舟,世傑以為形勢之地,乃奉帝移駐焉。
遣人入山伐木,造軍屋千間,行宮正殿曰“慈元”,楊太後居之,升廣州為祥龍府。
時官民兵尚二十餘萬,多居于舟,資糧取辦于廣右諸郡。
複招人匠,造舟楫,制器杖,民不能堪,始有離叛之志。
有大星南流隕海中,小星千餘随之,聲如雷,數刻乃已。
文天祥聞帝即位,乞入朝,不許,加少保,封信國公。
會軍中大疫,士卒多死,天祥子道生複亡,家屬皆盡。
天祥屯潮陽,鄒鳳、劉子俊皆集師會之。
盜陳懿導、張宏範兵濟潮陽,天祥力不能支,帥其麾下走海豐。
張宏正追之,天祥方飯王坡嶺,宏正兵突至,衆不及戰,皆頓首伏草莽。
天祥倉惶出走,千戶王惟義執之,天祥吞腦子不死,鄒鳳自刎。
劉子俊自詭為天祥,冀可免天祥。
及執天祥至,各争真僞。
元人遂烹子俊,而執天祥至潮陽。
見宏範,左右命之拜,天祥不屈。
宏範釋其縛,以客禮見之。
天祥固請死,宏範不許,求族屬被俘者悉還之,處之舟中以自從。
張宏範由潮陽港乘舟入海,獲斥堠将,乃知帝所在。
或謂張世傑目:“北兵以舟師塞海口,則我不能進退,盍先據之,幸而勝,國之福也。
不勝猶可西走。
”世傑恐久在海中士卒離心,乃曰:“頻年航海,何時已乎!”遂結大舶千餘,作一字陣碇海中,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栅如城堞,奉帝居其間,為必死計,人皆危之。
崖山兩門如對立,其北淺,舟不可進。
元人由山東轉而南人大洋,與世傑之師相遇,薄之,且出騎兵斷宋師汲路。
宋舟堅不能動。
元人以舟載茅茨,沃以膏脂,乘風縱火焚之。
宋艦皆塗泥,縛長木以拒火,舟不能焚,宏範無如之何。
宏範招世傑降,世傑不從。
宏範乃以舟師據海口。
宋師樵汲道絕,兵士大渴,乃下掬海水飲之,水鹹,飲即嘔洩,兵士大困。
世傑師蘇劉義、方興等,旦夕大戰。
宏範乃四分其軍,自将一軍,相去裡許,令曰:“聞吾樂作,乃戰。
”令李恒乘早潮退,先攻其北。
世傑以誰兵,殊死戰。
至午潮上,元中軍樂作,宋兵因而少懈。
宏範以舟攻其南,四路并進。
世傑前後受敵,兵士皆疲,不能複戰。
俄有一舟樯旗仆,諸舟樯旗皆仆。
世傑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軍,諸軍大潰。
元師薄宋中軍,會日暮,風雨昏霧,咫尺不可辨,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六舟奪港而去。
陸秀未走帝舟,帝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乃先驅其妻子入海,即負帝同溺。
在位二年,壽九歲。
後宮諸臣從死者甚衆。
餘舟尚八百,盡為元人所得。
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餘萬人,因得帝屍及诏書之寶。
張世傑複還崖山收兵,遇楊太後,欲奉以求趙氏後而複立之。
楊太後始聞帝崩,撫膺大恸曰:“我忍死間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耳。
今無望矣。
”便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
世傑将趨安南,至平章山下,遇飓風大作,舟人欲犧舟向岸,世傑曰:“無以為也,為我取瓣香來。
”至則仰天呼曰:“我為趙氏,亦已至矣。
一君亡,複立-君,今又亡,我未死者,遮幾敵兵退,别立趙氏以存祀耳。
今若此,豈天意耶?天若不欲我複存趙氏,則大風覆我舟。
”舟遂覆,張世傑溺死焉。
宋亡。
右南宋起高宗丁未,終帝昺己卯,凡九主,共一百五十三年。
二宋通計十八主,通共三百二十年。
張宏範送故宋丞相文天祥于燕,囚于獄。
元主召之于獄,欲用之,固辭。
欲殺之,益不屈。
乃赦之。
天祥留燕三年,坐卧一小樓,足不履地。
元主議将釋之歸家,以方外備顧問。
會中山狂人自稱宋主,有衆數千,欲取文丞相者。
帝乃召天祥入,谕之曰:“汝何願?”天祥曰:“願一死耳。
”元主從其請,殺于燕都之柴市。
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
”南面再拜而死,年四十七。
其衣帶中贊雲:“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其妻歐陽氏收葬其屍,面色如生。
有張毅甫者,負天祥骸骨歸葬吉州。
天祥于俱亡,遺命以弟璧之子為後。
又知信州謝枋得,初與元師迎戰而敗。
枋得因有九十三歲之老母,遂變姓名,奔于建甯府之磨石山以養母,妻李氏并二子一女死焉。
及母卒,元主聞其賢,欲用之,枋得不屈,乃執赴燕都,枋得不食而死。
子定之護骸骨歸葬信州。
以上南宋之事,已經約略叙完。
其元朝之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