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三回 康王構仗名将偏安半壁

關燈
遠即于宮中,遣快行宣召昀,令之曰:“今所宣召,是沂牆惠王府中皇子,非萬歲巷皇子。

    苟誤,則汝曹皆處斬。

    ”昀入宮見後,後撫其背曰:“汝今為吾子矣。

    ”彌遠引昀至柩前,舉哀畢,然後召竑.彌遠亦引竑至柩前,舉哀畢,引出帷,使殿帥複震守之。

    遂召百官,立班聽遺制,則引竑就舊班。

    竑愕然曰:“今日之事,我豈當仍在此班。

    ”震绐之曰:“未宣制已前,當在此;宣制後,乃即位爾。

    ”竑以為然。

    已而遙見殿上燭影中,已有人在禦座,則昀已即位矣。

    竑不肯拜,夏震捽其背下拜,遂稱遺诏,封竑為濟陽郡王,尋封濟王,出居湖州。

     昀即位,是為理宗。

    帝幼在家,群兒嬉戲,帝每登高獨坐為大王,令群兒拜,群兒号為趙大王,至是果即位焉。

    追封本生父宗室希垆為榮王,妻全氏為國夫人,以其子與芮襲封奉祀。

     彌遠欲收衆望,召用真碑秀、魏了翁等。

    湖州人潘任起兵,謀立濟王竑,其黨不過太湖漁人數十人而已。

    王知事不成,即帥兵讨平之。

    史彌遠因殺濟王竑于湖州,魏了翁、真德秀相繼直言其冤。

    彌遠患之,乃以梁成大為監察禦史,盡劾去之。

    成大與莫澤、李知孝共為彌遠鷹犬,凡忤彌遠意者,三人必相繼擊排之,時人目為三兇。

     初,孟宗政知棗陽軍,屢敗金兵,号忠順軍。

    宗政卒,以江海代之。

    衆不服,乃以宗政子珙代海,衆乃帖然。

    蒙古使王楫來議同伐金,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奏,允之,帝遣鄒伸之報謝。

     蒙古許俟成功,以河南地歸宋。

    金主奔蔡州乞糧于宋,宋不許。

     史嵩之使孟珙等帥師伐金,孟珙帥師入蔡州,蒙古從之。

    金主守緒自經,金亡。

    史彌遠獨相二十六年,權傾内外。

    初,欲反韓侘冑所為,故收召賢才老成,布于朝廷。

    及濟王不得其死,論者紛紛,遂專任憸壬為台谏,一時君子貶斥殆盡。

    帝德其立己,惟言是從,故恩寵終身焉。

    至是卒,帝始親政,勵精求治。

     鄭清之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以陳、蔡西北地分屬蒙古,史嵩之使孟珙分屯京西。

    趙範、趙葵請乘時撫定中原,收複三京。

     鄭清之力主其說。

    群臣皆以為敵鋒正銳,恐開釁以召兵端,史嵩之、杜杲皆以為未可。

    勿聽,乃命趙汝移鎮黃州,刻日進兵。

     诏全子才合淮西兵萬人赴汴。

    時汴京都尉李伯淵等為崔立所侮,欲殺之;及聞子才軍至,伯淵誅崔立以汴降。

    趙葵帥師會全子才于汴,葵遣徐敏子帥師入洛陽。

    時蒙古聞宋來争河南,還師南下,決黃河寸金澱之水,以灌宋軍,宋軍多溺死。

    史嵩之憂其召釁,不緻饋,糧用不繼,而所複州郡率皆空城,無兵食可因,全子才難之。

    範葵督促益急,乃檄範用吉等提兵,命徐敏子為監軍,又命楊誼率軍繼之,各給五日糧,趨洛陽。

    徐敏子人洛陽之明日,軍食已竭,乃彩蒿和面,作餅食之。

    楊誼至洛東三十裡,方散坐蓐食,而蒙古伏兵突起深蒿中,誼倉卒無備,師遂大潰。

    蒙古兵至洛陽城下,徐敏子與戰,勝負相當。

    士卒乏糧,因殺馬而食,敏子等不能留,乃班師。

    趙葵、全子才遂皆引師南還,诏各貶秩有差。

    帝因民望,召還真德秀、魏了翁二人。

    德秀以所作《大學衍義》上進,二人極陳時政,帝皆嘉納之,以孟珙屯襄陽以備蒙古。

    蒙古使王楫來言曰:“何為而敗盟也。

    ”自是淮漢之間無甯日矣。

    蒙古太子闊端引兵圖蜀。

    知天水軍曹友聞擊敗之,遂引兵扼仙人關。

    及友聞戰死,蒙古遂長驅入蜀屠成都,城中骸骨計一百四十萬,而城外不與焉。

    時宋師屢為蒙古所敗,襄漢江淮日事兵争,諸守臣死節者、力屈叛降者相繼。

    帝甚悔前事。

    鄭清之免相,趙葵以罪免官。

    蒙古攻掠諸州縣無虛日,賴孟珙、杜杲屢戰卻之。

    以孟珙為荊湖制置使,知嶽州,使複荊、襄。

     珙遣兵先複郢州及荊門,史嵩之複光州,孟珙複樊城、襄陽。

     珙奏襄陽、樊城為朝廷根本,今百戰得之,非甲士十萬,不足分守,乃益置先鋒焉。

    珙又遣師禦蒙古于蜀口,遂複夔州。

    孟珙複蜀,大興屯田以守之,以餘玠為四川制置使。

    播州冉進、冉璞兄弟請玠徙合州城于釣魚山以守蜀,玠大喜從之,城成而蜀始可守。

    以孟珙兼知江陵府。

    沮漳之水,舊自城西入江,珙障而東之,俾繞城北入于漢,而三海遂通為一,随其高下為渠蓄,洩三百裡間,渺然巨浸。

    土木之工,百七十萬,民不知役,遂為江陵天險。

    珙曾祖安,從嶽飛行兵,故其父宗政亦善兵,遂以延宋祚,而成大功雲。

    封周敦頤、張載、程颢、程頤、朱熹爵,并從祀孔子。

    罷王安石從祀。

    诏求遺書,複封張栻、呂祖謙爵,亦從祀焉。

    時閻妃怙寵,丁大全、馬天骥用事,有無名子書八字于朝門曰:“閻馬丁當,國勢将亡。

    ”蒙古主親率兵攻蜀,大弟忽必烈帥諸軍渡江;進圍鄂州,朝廷大震,诏諸路出師以禦蒙古,大出内府銀币犒師。

     初,帝以賈貴妃弟似道為籍田令,似道恃寵不檢,日縱遊諸妓家,至夜燕遊湖上不返。

    帝嘗夜憑高,望西湖中燈火異常,語左右曰:“此必似道也。

    ”明日詢之,果然。

    帝使京尹史岩之戒之。

    岩之對曰:“似道雖有氣習,然其才可大用也。

    ”至是帝以似道為右丞相,以援鄂州。

    蒙古人攻城益急,似道大懼,乃密遣宋京詣元帥,請稱臣納币。

    大弟不許。

    會元憲宗殂于合州城下,訃聞,而阿裡不哥欲襲尊号,郝經請班師議和,似道亦再遣宋京往,大弟乃許之,且約歲币之數,拔寨而去。

    賈似道使夏貴等殺其殿卒于新生矶。

    似道匿其議和稱臣納币之事,以所殺獲殿卒上表,以諸大路捷聞。

    帝以似道有再造功,召入朝,以為獨相,封衛國公。

    蒙古使翰林學士郝經來修好,賈似道方以鄂功自頌,懼奸謀顯露,命幽之于真州忠勇軍營,驿吏防守,嚴逾獄犴。

    經數上書于帝,不得達。

    經曰:“揆之天時人事,宋祚殆不遠矣。

    ”知泸州劉整,宋骁将也。

    似道之殺蒙古殿卒,整之力為多,至是欲殺整以滅口。

    整懼,降于蒙古。

    湖南制置使向士壁,屢敗蒙古兵,似道以其事不關白,恨之。

    遂建議遣官會計邊費,于是趙葵、史岩之等皆坐侵盜掩匿,罷官征償。

    而向士壁所費尤多,竟安置潭州而死,複拘其妻妾征之。

    潭人聞之,有垂涕者。

    行經界推排法,于是尺寸之地,皆入官籍,東南大擾。

    似道又以國用不足,買公田于浙西六郡。

    始焉除二百畝外,繼焉除百畝以外皆買,給以銀絹或度牒告身,其價甚廉,凡買三百五十餘萬畝。

    初買之時,務欲數多,不計田之美惡。

    及收入之際,田畝或少或瘠,佃人或貧或頑,凡有所負,悉取償于田主。

    于是六郡之民莫不破家,繼又增公田官所于平江諸路。

    時蜀郡已失,宋所恃以為險者,惟襄樊一帶。

    劉整言于蒙古日:“南人惟恃呂文德耳,然可以利誘也,請遣使以玉帶與之,求置榷場于襄陽城外。

    ”蒙古從之。

    至鄂,請于文德,文德許焉。

    或謂文德曰:“榷場成,我之利也。

    且可陰以通好。

    ” 文德乃為請于朝,開榷場于樊城外,築土牆于鹿門山,外通互市,内築堡壁。

    蒙古又築堡于白鶴,由是敵有所守,以遏南北之援,時出兵哨掠襄樊城外,兵威益熾。

    文德弟文煥知為蒙古人所賣,以書谏止。

    文德始悟,然已無及矣。

    文德大恨,每曰:“誤國家者我也。

    ”因疽發背而卒。

     帝無子,以本生父榮王希垆之孫、母弟與芮之子孜為嗣,賜名禥,立為皇太子。

    帝在位四十年而崩。

    太子禥即位,是為度宗。

    尊後謝氏為皇太後。

    謝氏天台人,有賢德,降元後,又七年以壽終。

    帝自為太子時,似道有功,及即位,每朝必答拜,稱之曰“師臣”而不名,朝臣皆稱為周公。

    理宗山陵事竣,徑棄官還越,而密令呂文德詐報蒙古攻下陀甚急,朝中大駭,帝與太後手诏起之,似道乃至。

    似道時以去要君,帝至涕泣,拜留之。

    江萬裡以身掖帝雲:“自古無此君臣禮,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複言去。

    ”似道陽謝之,而忌之益深,出萬裡知潭州。

     帝以賈似道為太師,平章軍國重事,三日一朝。

    似道上疏,乞歸養,帝命大臣、侍從傳旨固留。

    又賜第四湖之葛嶺,使迎養其中。

    似道于是五日一乘湖船,入朝不赴都堂治事,吏抱文書,就第呈署,大小朝政,一切決于館客廖瑩中、堂吏翁應龍,宰執充位而已。

    正人端士,罷斥殆盡。

    吏争納賂,以圖為帥、監司、郡守者,不可勝數。

    兵喪于外,民困于下,莫敢言者。

    蒙古史天澤築長圍以圍襄陽,蒙古阿術帥師圍樊城。

    張世傑、夏貴、範文虎帥師救襄陽,皆敗績。

    時襄樊之圍日急,賈似道日坐葛嶺,起樓台亭榭,作半閑草堂,延羽流塑己像其中,取宮人葉氏及娟尼有美色者為妾,日肆淫樂。

    嘗與群妾踞地鬥蟋蟀,所狎客戲之曰:“此軍國重事!”又廣收奇器異物,酷嗜寶玩,建多寶閣,一日一登。

    自是或累月不朝,有言邊事者,辄加貶斥。

    一日,帝問曰:“襄陽之圍已三年矣,奈何?”似道對曰:“北兵已退,陛下從何得此言?”帝曰:“适有女嫔言之。

    ”似道诘其人,誣以他事,賜死。

    由是邊事雖日急,無敢言于帝者。

     蒙古張宏範言于史天澤曰:“今規取襄陽,周于圍而緩于攻者,計待其自斃也。

    然而夏貴乘江漲送衣糧入城,我無禦之者;而江陵歸峽,行旅道出于襄陽南者相繼也,甯有斃之時乎?若築萬山以斷其西,立栅灌于灘以絕其東,則庶幾斃之之道也。

    ” 天澤請而從之。

    遂築萬山,自是襄陽道絕。

     蒙古改國号曰元。

    時襄陽被圍五年,援兵不至,呂文煥竭力拒之。

    李庭芝使統制張順、張貴救援,發舟百艘,乘風破浪,徑犯重圍,元兵皆披靡,以避其鋒。

    抵襄陽城下,及收軍,獨失張順。

    越數月,浮屍溯流而上,披甲冑,執弓矢,直抵橋梁。

     視之,則順也,身中四創六箭。

    當時盛夏,怒氣勃勃如生,諸軍驚以為神,結冢殓葬之。

    張貴入襄陽,文煥固留共守。

    貴恃其骁勇,欲還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數日不食者,持蠟書赴郢求援,竟達郢。

    還報,許發兵五千,駐龍尾州,以助夾擊,刻日已定。

    既而謀洩,貴鼓噪冒進,漸近龍尾州,遙望見軍船旗幟,貴兵以為郢兵來會,及合,則來兵皆元兵也。

    蓋郢兵前一日已退矣。

    貴身被十創,力不能支,遂被執。

    見阿術,欲降之,貴不屈,乃見殺。

    元人令舁貴屍至襄陽城下,守戰者皆哭,城中喪氣。

    文煥以貴祔葬張順冢側,立雙廟祀之。

    時樊城被圍四年,守将張漢英、範天順、牛富力戰不降。

    元張宏範進攻,為流矢中其肘,束創見阿術曰:“襄在江南,樊在江北,我陸攻樊,則襄出舟師來救,攻襄亦然,終不可取。

    若截江道,斷救兵,水陸夾攻之,則樊必破,而襄亦下矣。

    ”阿術從之,遂以師截江,而出銳師薄樊城,城陷,漢英死焉。

    天順仰天歎曰:“生為宋臣,死為宋鬼。

    ”即于所守處缢死。

    元兵入城,牛富率死士百人巷戰,元兵士死傷者,不可勝汁。

    轉戰而進,遇民居,燒絕街道,富身被重傷,赴火死。

    裨将主福歎曰:“将軍死國事,吾豈獨生。

    ”亦赴火死。

    樊城既破;襄陽勢孤援絕,文煥每一巡城,南望恸哭而後下。

    告急于朝,賈似道不督列阃赴援,而累上書請行邊。

    複諷台谏上疏留己,以為師臣出顧襄,未必能及淮,顧淮未必能及襄,不若居中以運天下。

    于是帝謂似道曰:“師相豈可一日離左右耶?”阿術益兵攻襄陽,文煥力不能支,會元祖招降,文煥遂以城降。

    襄陽既失,則東南不可守矣。

    賈似道以母喪去位,诏起複之。

    太學博士陳着帥太學諸生切谏,勿聽。

    度宗自為太子時,以好内聞。

    既即位,耽于酒色,每在宮,婦女不釋于懷,故事嫔妾進禦,晨詣閣門謝恩,書其月日,帝一日謝者多至三十餘人。

    在位十年崩,皇子即位,時方四歲。

    皇太後謝氏臨朝稱制,封兄昰、及弟昺為王,诏賈似道獨班起居,尊謝太後曰太皇太後,全後曰皇太後。

     元命平章事史天澤及左丞相伯顔帥師二十萬南侵。

    呂文煥以伯顔自襄陽趨郢州,劉整以唆都自棗陽穆淮泗,旌旗數百裡,水陸并進。

    元阿術自青山矶濟江,伯顔侵阻羅堡。

    夏貴不能守,棄師走還盧州,師遂大潰。

    伯顔入堡,遂濟江。

    合阿術趨鄂州,知漢陽軍王儀以城降元。

    呂文煥侵鄂州,守将程鵬飛以城降。

    伯顔遂帥師東下,規取荊湖。

    時鄂州既破,朝廷大懼。

    三學生及群臣上疏,以為非師相親出師不可。

    似道不得已,始開督府于臨安。

    時元史天澤卒,伯顔、阿術順流東下,以呂文煥為向導。

    沿江諸将,皆呂氏部曲,望風降附。

    賈似道之婿範文虎,以安慶叛降元,賈似道帥師次蕪湖。

    似道畏劉整不敢發,及聞整死,喜曰:“天助吾也。

    ”乃上出師表,抽諸路精兵,凡三十萬人以行。

    金帛辎重之舟,舳舻相銜,百有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