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三回 康王構仗名将偏安半壁

關燈
宗卒于金,欽宗後朱氏,生皇子訓于五國城,在金,不知所終,金主亮使高景山、王全來求漢淮之批。

    帝問之,全曰:“趙桓今已死矣。

    ”始聞靖康帝之喪。

    金主亮欲南侵,太後徒單氏谏之,亮弒太後,遂大舉入寇。

    衆六十萬,号百萬,遠近大震,兩淮失守。

    金主亮率大軍臨彩石江上誓師,明日濟江,會虞允文奉命往蕪湖,迎李顯忠,交王權軍,且犒師彩石口。

     允文至彩石,王權已去,顯忠未來,敵騎充斥,官軍三五星散。

     允文謂坐待顯忠,則誤國事。

    遂立招諸将,勉以忠義,衆請死戰。

    乃命諸将列陣,部分甫畢,敵已大呼,麾百萬艘絕江而來,抵南岸,直薄宋軍,軍少卻。

    允文入陣中,撫統制俊之背曰:“汝略聞四方,立陣後,則兒女子爾。

    ”俊即揮雙刀出,土殊死戰,中流宋軍以海船沖敵舟,皆平沈。

    敵半死半戰,日暮未退。

    會有潰卒自光州至,允文授以旗鼓,從山後轉出,敵疑援兵至,始遁。

    允文又命勁弩尾擊追射,大敗之。

    亮乃率軍趨揚州。

    金人怨金主亮之暴虐,另立曹國公烏祿為帝,更名雍。

    下诏暴金主亮罪惡數十事,遣兵絕其歸路。

    金主亮至瓜州,召諸将約以三日濟江,否則盡殺之。

    軍士危懼。

    又聞曹公烏祿即位于遼陽,遂共謀殺亮。

    金師渡淮北還,金主雍遣使來聘,宋遣起居舍人洪邁使金,以賀金主登極,且請河南地,欲正敵國之禮,金主不從。

    初,二帝北轅,金以玉牒追捕太宗之後,鮮克全者,惟高宗得脫。

    高宗止有元懿太子旉,三歲而卒。

    帝無子,選太祖子秦王德芳五世孫稱之子伯琮,命張婕妤鞠之。

    生六歲矣,封為普安郡王。

    王天資英明,豁達大度,平居服禦儉約,每以經史自适,騎射翰墨,皆絕于人,至是已三十歲矣。

    帝知其賢,更名瑗,立為皇侄。

    未幾,更名昚,立為皇太子。

    帝在位三十六年,傳位于皇太子,自稱太上皇。

    退居德壽宮,謂群臣曰:“付托得人,吾無憂矣。

    ”後又二十六年崩。

    昚即位,是為孝宗。

    追複嶽飛官爵;以禮改葬,官其孫六人。

    帝銳意恢複,以張浚為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開府建康。

     張浚入見,謂金人至秋必為邊患,當及其兵未發攻之。

    帝然其言。

    史浩阻之。

    勿聽,乃議出師渡淮,會李顯忠、邵宏淵亦獻搗虹縣、靈壁之策,帝命先圖二城,浚乃遣顯忠出濠州,趨靈壁;宏淵出泗州,趨虹縣。

    金都統蕭琦用拐子馬來拒,顯忠與之力戰,遂複靈璧。

    顯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于是中原歸附者接踵。

    宏淵圍虹,久不下。

    顯忠遣靈璧降卒開谕禍福,金守将乃出降。

    宏淵恥功不自己出,會有降千戶訴宏淵之卒奪其佩刀,顯忠立斬之。

    由是二将不協。

    李顯忠敗金蕭琦于宿州,獲之,複其城。

    捷聞,帝手書勞張浚曰:“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

    ”金孛撒複率步騎十萬來攻宿州,李顯忠率所部力戰卻之。

    邵宏淵恥前功不自己出,因按兵不動,且顧衆曰:“當此盛夏,搖扇之不是暇,奚暇披甲苦戰乎!”人心遂搖,無複鬥志,諸将各遁。

    顯忠知勢不可孤立,遂夜引還,至符離,師大潰,所喪軍資器械殆盡。

    張浚還揚州,上疏自劾。

    帝以符離師潰,乃議講和,因貶張浚。

    浚行次餘幹,遂得病,數日卒。

    帝遂決意定和。

    蓋時值金主雍之賢,無可乘之釁,适金遣使來責,兼督歲币。

    帝遣魏杞至金,正敵國之禮,易表為書,改臣稱侄,減歲币十萬而還。

    于是南北講好,俱得休息矣。

    帝聰明英毅,節用愛民,好學勤政,聽言納谏,崇儒重道,疏斥宦官,嚴饬贓吏,逸欲之事,毫無可指,為南宋之賢君。

     以虞允文、梁克家、陳俊卿等為相,境内治安,人民樂業。

    朱子《資治通鑒綱目》成,上之。

    熹字符晦,婺源人,今江南徽州府婺源縣是也。

    少有求道之志,父松,知饒州,疾亟,囑熹曰:“胡憲、劉勉之、劉子翚三人,學有淵源,吾所敬畏。

    我死,汝宜師之。

    ”熹遂往學焉。

    憲,安國從子。

    高宗時,禁伊洛之學,憲與勉之求得程頤書,潛抄默誦,夜以繼日。

    勉之結草堂,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淡然無求于世,子翚,韋合仲子。

     勉之與憲、子翚日相往來講學,學者踵至。

    勉之以女妻熹。

    熹得道統之正,自勉之始。

    熹又聞延平府李侗學于羅從彥,從彥學于楊時,楊時學于程颢、程頤。

    遂徒步往從侗,得《大學》及《中庸》、《論》、《孟》之傳,乃作《四書集注》,開後代儒教之宗。

    熹弟子蔡沈,着《書經傳注》。

    熹又與張栻、呂祖謙等交。

    栻字敬夫,浚之子,世稱南軒先生。

    祖謙,好問之孫,世稱東萊先生。

    曾祖希哲,從程頤遊,以儒行名于世,故呂氏子孫有中原文獻之傳。

    朱熹曆仕外任,至是帝以熹為兵部郎官。

     兵部侍郎林栗,言熹所至攜門生數十人,習為春秋戰國之态,妄希孔盂曆聘之風,繩以治世之法,則亂人之首也。

    熹因辭歸。

     丁未十月,太上皇崩。

    帝奉上皇,孝養備至,升遐之日,哀慕尤切。

    緻喪三年,群臣屢請遵易月之制,不從,诏皇太子參決庶務。

    帝在位二十七年,傳位于太子惇,是為光宗。

    尊孝宗為壽皇聖皇帝,退居重華宮。

    光宗欲誅宦者,近習皆懼。

    遂謀離間壽皇與帝後。

    帝疑之,不能自解。

    會帝得心疾,壽皇購得良藥,欲因帝至宮授之。

    宦者遂訴于李後曰:“太上合藥一大丸,俟宮車過,即投藥,萬一有不虞,其奈宗社何!”後心銜之。

     頃之内宴,後請立嘉王擴為皇太子。

    壽皇不許。

    後退執嘉王泣訴于帝,謂壽皇有,廢立之意。

    帝惑之,遂不朝壽皇。

    李後又以黃貴妃有寵,因帝祭太廟,宿于齋宮,後殺貴妃,以暴疾聞。

     翌日,合祭天地,風雨大作,黃壇燭滅,不能成禮而罷。

    帝既聞貴妃卒,又值此變,震懼增疾,遂不視朝,政事多決于李後,後益驕恣。

    壽皇聞帝疾,亟往南内視之。

    且責後,後怨愈深。

     帝疾瘳,群臣請朝重華宮,帝已許諾,李後阻之,遂不果行。

     帝自有疾不視朝以來,胡晉臣與留正同心輔政,中外帖然。

     壽皇有疾,帝與皇後遊玉津園,兵部尚書羅點請先過重華宮,帝不許。

    起居舍人彭龜年連疏切谏,不報。

    群臣上疏請者相繼,帝複以疾辭。

    彭龜年、黃裳等奏,乞令嘉王詣重華宮問疾,許之。

    王至宮,壽皇為之感恸。

    壽皇聖帝崩,帝稱疾不出,留正與趙汝愚議請壽聖母吳太後垂簾暫主喪事,尊高宗後壽聖皇太後吳氏為太皇太後,壽成皇後謝氏為皇太後。

    葉适言于留正曰:“帝疾不執喪,将何辭以謝天下。

    今嘉王長,若預建參決,則疑謗釋矣。

    ”正從之,率宰執入奏雲:“皇子嘉王仁孝夙成,宜早正儲位,以安人心。

    ”不報。

    越六日,禦批雲:“曆事歲久。

    念欲退閑。

    ”留正得之大懼,因朝,佯仆于庭,即出國門,上表請老。

    趙汝愚謀欲以太皇太後旨,禅位嘉王。

    會帝臨朝,忽仆于地。

    時将禅祭,趙汝愚、葉适等乃與知閣門事韓住冑定計。

    侘冑,琦五世孫,乃吳太皇太後妹之子也。

    白内禅之意于太皇太後,太後許可。

    甲子禅祭,汝愚率同列奏事,袖出所拟雲:“皇帝以疾,至今未能執喪,曾有禦筆,欲自退閑,皇子嘉王擴可即皇帝位,尊皇帝為太上皇。

    ”太後覽畢,曰:“甚善。

    ” 乃命汝愚在旨谕皇子即位。

    衆扶皇子詣幾筵,莫哭盡哀,遂衰服出就重華殿登位。

    百官起居訖,乃入行禅祭禮。

    汝愚即喪次奏乞召還留正,民心悅服,中外晏然。

    光宗在位五年而禅位,又六年崩。

    嘉王擴即位,是為甯宗,亦不朝于上皇。

    但遷住冑為汝州防禦,住冑大失望。

    然以傳道旨,浸見親以留正、趙汝愚為左右相,以朱熹為待制兼侍講,韓侘冑欲推定策功。

    趙汝愚曰:“吾宗幸。

    ”時乘間竊弄威福,既罷左相,留正日夜謀去趙汝愚。

    先引其黨為台谏,罷朱熹官。

    趙汝愚上疏留熹,不聽。

    侘冑謀逐趙汝愚,而難其名,謀于京镗。

    镗曰:“彼宗姓也,誣以謀危社稷,則一網打盡矣。

    ”侘冑然之。

    以李沐嘗有怨于汝愚,引為右正言,使奏之,遂罷汝愚,出知福州,而大權悉歸于侘冑矣。

    李祥、章穎、徐誼、楊簡等,皆抗疏請留汝愚,李沐劾為黨,皆斥之。

    太府寺丞呂祖儉,上書白趙汝愚之忠,并論朱熹、彭龜年不當罷斥,安置儉于吉州,竟死貶所。

    侘冑怨趙汝愚,欲誣朱熹等罪,于是疏熹門下及知名之士,目為僞學,竄故相趙汝愚于永州。

    汝愚至衡州,暴卒,天下聞而冤之。

    朱熹家居,草封事數萬言,極陳奸邪蔽主之禍,明趙汝愚之冤。

     繕寫已具,子弟諸生皆谏,以為必且賈禍。

    熹不聽,門人蔡元定請蓍龜決之,遇“遁之同人”。

    熹默然,取奏稿焚之,因更号“遁翁”.時僞學之禁愈急,六經、《語》、《孟》、《大學》、《中庸》之書,為世大禁。

    遂诏監司帥守,薦舉改官,并于奏牍前,聲明非僞學之人。

    會鄉試,漕司前期取家狀,必令書以不是僞學五字。

    乃置僞學之籍,趙汝愚、留正、周必大、王蔺、朱熹等,凡五十九人。

    婺州處士呂祖泰,上書請誅韓侘冑。

    诏配祖泰于欽州牢城,加韓侘冑太傅,封平原郡王。

    韓侘冑厭前事乖戾,欲稍更改,以消中外之議,乃追複趙汝愚官,而馳僞學之禁,貶斥者漸還故職。

    時有勸韓侘冑宜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者。

    侘冑然之,恢複之議遂起。

    嶽崈阻之,勿聽。

    造戰艦,增置襄陽騎軍,追封嶽飛為鄂王,其後理宗賜谥武穆。

    以伐金诏四方,以程松為四川宜撫使,以吳曦為副使。

    曦素有反志,既得歸蜀,又有兵權,遂決意反,陰獻階、成、和、鳳四州于金,以求封蜀王。

    韓侘冑分道出師,王大節帥師複蔡州,不克;郭倪使郭倬、李汝翼、田俊邁會師複宿州,敗績,金人執俊邁。

     皇甫斌敗績于唐州,李爽敗績于壽州。

    韓侘冑以師出無功,乃以邱崈代鄧友龍為兩淮宣撫使,駐揚州。

    崈至鎮,部署諸将,悉以三衙江上軍分守江淮。

    貶王大節、李汝翼、皇甫斌、李爽等,斬郭倬于鎮江。

    金人分道來侵,以邱崈督視江淮軍馬。

    金人攻淮南日急,或勸崈棄廬和州為守江計。

    崈曰:“棄淮則與敵共長江之險。

    吾當與淮南俱存亡。

    ”乃益增兵防守。

    金兵渡淮,入安豐軍,遂困和州,江表大震。

    邱崈遣使如金師議和,金人從之,還師下蔡,和州圍解。

    金立吳曦為蜀國王,曦叛降金。

    四川轉運使安丙與監興州楊臣源、四川總領劉崇之、興州中軍李好義等起兵誅曦,複西和、階、成、鳳州及大散關等地。

     宋使參謀官方信孺于金,金人許和,而欲宋縛送首謀。

    自兵興以來,公私之力大屈,而侘冑以安邦欲罪首謀,乃複銳意出師,中外憂懼,然皆畏侘冑,莫敢言者。

    史彌遠入對,因力陳危迫之形,請誅侘冑以安邦。

    皇後楊氏素怨侘冑,亦使皇子榮王日嚴具疏,言侘冑再啟兵端,将不利于社稷。

    後從旁力贊之,帝始允可。

    翌日,侘冑入朝,史彌遠令殿前司夏震,以兵三百擁侘冑至玉津園殛殺之,籍其家,并誅其黨蘇師旦,以韓侘冑、蘇師旦首畀金以請和。

    以史彌遠為丞相。

    時蒙古奇渥溫鐵木真稱帝于斡難河,屢敗金師,而金亦漸弱矣。

    金濰州民李全兵起,定遠民季先以李全歸宋。

    至理宗時,以許國為淮東制置使,全妻楊氏郊迎,不見,楊氏慚歸,又痛抑之,李全襲國殺之。

    蒙古圍李全于青州,全降于蒙古。

    複自蒙古還宋地,募兵襲宋。

    趙範、趙葵擊殺之。

    妻楊氏降金。

    帝八子,皆早卒,無嗣,立沂王嗣于貴和為皇子,更名竑.沂王柄,孝宗孫也,亦無子,竑實德芳九世孫宗室希瞿之子也。

    帝以竑為嗣,而沂王又無子。

    帝命選太祖後十五以上者,教育宮中,如高宗擇普安王故事。

    史彌遠以帝未有儲嗣,欲借沂王置扣為名,陰擇宗室中可立者,以備皇子之選。

    全館客餘天錫告假還鄉,彌遠密語之曰:“今沂王無後,宗室子有賢厚者,幸具以來。

    ”天錫渡江,舟抵越西門,過全保長家避雨,保長知其為丞相館客,具雞黍甚肅。

    須臾,有二子侍立,曰:“此吾外孫趙與莒、與芮也,系太祖長子德昭九世孫希垆之子。

    ”天錫因憶彌遠言,及還臨安,以告彌遠,遂召見。

    彌遠善相,大奇之,遂留與莒,更名貴誠,立為沂王後,補秉義郎,年十七矣。

    與莒凝重寡言,潔修好學,見者斂容,彌遠益異之。

    彌遠使學錄鄭清之教之,學問日進。

    時史彌遠用事久,權勢熏灼,皇子竑心不能平,嘗書于幾上曰:“彌遠當決配八千裡。

    ”又嘗呼彌遠為新恩,以他日非嶄州,則恩州也。

    彌遠聞之,大懼。

     帝有疾,史彌遠矯诏立沂王嗣于貴誠為皇子,更名昀,帝在位三十年崩。

    史彌遠遣皇後兄之子楊谷石以廢立事白後,後不可。

    谷石等一夜七往返,泣拜曰:“内外軍民皆已歸心,钫木立之,則禍變必生,楊氏無噍類矣。

    ”後默然,良久曰:“其人安在?”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