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三回 康王構仗名将偏安半壁

關燈
詩曰: 鐵甲将軍夜過關,馬蹄到處骨如山。

     氣高無奈烏江阻,色重方知蜀道難。

     長夜酒能傾社稷,瓊林富不救饑寒。

     若将四堵牆推倒,海晏河清日月閑。

     物換星移幾度秋,鳥啼花落水空流。

     人間何事堪惆怅,貴賤同歸土一丘。

     卻說北宋徽、欽二帝被虜,金人立張邦昌為楚帝,張邦昌不敢居,先迎元佑孟太後入居禁中,垂簾聽政。

    又遣人至濟州,迎立康王構。

    丁未五月,王發濟州。

    至應天府,張邦昌來見,王慰谕之,命築壇于府門之左,王登壇即位,大赦改元,是為南宋高宗。

    高宗恸哭,遙謝二帝。

    是日元佑皇後在東京撤簾,遙薯靖康帝為孝慈淵聖皇帝,遙尊母韋氏為宣和皇後,後尊為太後,遙立妃邢氏為皇後。

     初,徽宗生帝時,夢吳越王錢镠入宮而生帝。

    後都臨安,壽八十一,與镠同。

    又為康王時,遣為質于金,以射矢連中,金疑為将家子,遣還換質。

    既而得實,悔而急追之。

    高宗因奔走疲倦,卧崔府君廟中。

    夢神人醒之曰:“金人追将及,可速去之,已備馬于門首。

    ”高宗驚覺,馬在側,遂躍馬南馳,既渡河,馬不複動,視之,乃泥馬也。

    高宗以李綱為相,李納請罷張邦昌王爵,安置潭州,及受邦昌僞命臣僚王時雍、吳開、莫禱、孫觌等有差。

    封贈諸路死節之臣,還元枯黨籍入官爵。

    遣宣議郎傅雩使金軍,通問于二帝,且緻書于黏沒喝。

    時議定都之所,李綱言關中為上,襄陽次之,建康為下,請先幸南陽,以收人心。

    而黃潛善、汪伯彥阻之,上遂決意東幸,如揚州。

     綱所陳論,其言切直,帝初無不容納,至是惑于黃潛善、汪伯彥之言,常留中不報。

    綱因求去。

    遂罷綱,提舉洞霄宮。

    綱罷,凡綱所規畫軍民之政,一切廢擱,而國事不可為矣。

    前太學生東、布衣歐陽徹上書,乞留綱,黃潛善、汪伯彥以語激怒帝,言複将鼓衆,帝斬陳東、歐陽徹于市,天下冤之。

     立沿河沿江淮帥府,以宗澤為東京留守,知開封府事。

    時敵騎留屯河上,金鼓之聲,日夕相聞,而京城樓橹盡廢,兵民雜居,盜賊縱橫。

    澤威望素着,既至,捕誅盜賊,撫循軍民,修治樓橹,屢出師以挫敵。

    有王善者,河東巨寇,擁衆七十萬,擇單騎馳至其營,泣謂之曰:“朝廷當危難之時,使有如公一二輩,豈複有敵患乎?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

    ”善感泣曰:“敢不效力。

    ”遂解甲降。

    又有楊進、丁進、王再興、李貴、王大郎等,各擁衆數萬,往來京西、淮南、河南、河北等地,侵掠為患,澤悉招降之。

    于是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領招集之兵;造戰車千二百乘,又據形勢,立堅壁二十四所于城外,駐兵數萬;又沿河鱗次為蓮珠砦,結河北、河東、山水砦忠義民兵。

    于是陝西、京東、京西諸路人馬,鹹願聽澤節制。

    澤累表請帝還京,而帝用黃潛善計,決意幸東南,不報。

    秉義郎嶽飛,犯法将刑,澤一見奇之。

    曰:“此将才也。

    ” 會金人攻汜水,澤兵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罪,飛遂大敗金人而還。

    澤升飛為統制,謂之曰:“爾智勇才藝,古良将不能過。

     然好野戰,非萬全計。

    ”因授飛陣圖。

    飛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澤是其言,飛由此知名。

    嶽飛上書,請帝親率大軍北渡,恢複中原,坐越職言事奪官。

    時張所為河北路招撫使,飛歸詣所,所問之曰:“爾能敵幾何?” 飛曰:“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謀定後戰,莫不勝矣。

    ”所矍然曰:“君殆非行伍中人。

    ”補飛為武經郎。

    張所使都統制王彥,率嶽飛等十一将、部七千人渡河,至新鄉,金兵盛,彥不敢進。

    飛獨引所部鏖戰,奪其纛而舞,諸軍争奮,遂複新鄉。

     明日戰于侯兆川,飛身被十餘創,士皆死戰,又敗之。

    會食盡,飛詣彥壁乞糧,彥不許。

    飛乃引兵益北,與金人戰于太行山,擒其将拓跋野烏。

    居數日,又與敵遇,飛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死其将黑風大王,金人敗走。

    飛知彥不悅己,遂率所部複歸宗澤。

    澤複以飛為統制。

     金主阿哥打第四子兀術犯東京,東京留守宗澤遣将前後夾擊,大敗之。

    金自盡不敢犯東京。

    澤前後請帝還京二十餘奏,每為黃潛善、汪伯聲所抑,憂憤成疾,疽發于背。

    諸将入問疾,澤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塵,憤憤至此。

    汝等能殲敵,我死無恨。

    ”連呼“過河”者三而卒,都人号恸。

    訃聞,贈觀文殿學士,谥忠簡。

    澤子穎居戎幕,素得士心,都人請以穎繼父任。

     帝不許,命杜充代澤。

    充酷而無謀,悉反澤所為,于是豪傑離心,降盜複去剽掠矣。

     張慤薦劉豫起為濟南知府。

    豫不願行,請為東南一郡。

    執政不許,豫忿而去。

    金撻懶圍濟南,劉豫遣子麟禦卻之。

    撻懶遣人啖豫以利,豫懲前忿,遂殺濟南骁将關勝,率百姓降金。

     百姓不從,豫缒城納款。

     帝以黃潛善、汪伯彥為左右相。

    時金兵橫行,盜賊蠭起,二人皆不以聞。

    金黏沒喝入寇,圍徐州,知州王複死守,城陷,阖門百口皆被殺。

    诏劉光世阻淮以拒金。

    光世兵潰走還,金黏沒喝遂陷天長軍。

    報至。

    帝即披甲乘騎,馳至瓜州,得小舟渡江,惟護聖軍卒數人及王淵、張浚等從行。

    日暮奎鎮江,時汪伯彥、黃潛善方率同列聽浮屠克勤說法,或有問邊耗者,猶以不足畏告之。

    堂吏大呼曰:“駕已行矣。

    ”二人相顧倉皇,乃戎服策馬南馳。

    居民争門而出,死者相枕藉,無不怨恨。

    司農卿黃锷至江上,軍士以為黃潛善,罵之曰:“誤國誤民,皆汝之罪。

    ”锷方辯其非是,而首已斷矣。

    太常少卿季陵,自揚州奉太廟神主以行,未數裡,回望城中,煙焰燭天。

    陵為金人所追,亡太祖神主于金。

    金人焚揚州而去。

     帝如杭州,黃潛善、汪伯彥以罪免官,以王淵同樞密院事。

     扈從統瓣苗傅,自負世為将,以王淵驟遷卑職,心不平之。

    而劉正彥亦以招降劇盜,功大賞薄,怨上。

    時内侍康履等妄作威福,諸将嫉之。

    中大夫王世修亦嫉内侍恣橫,遂相與同謀,伏兵殺主淵及内侍康履等,劫帝傳位皇太子旉,請元佑太後同聽政。

    太後見傅等,谕之曰:“今強敵在前,吾一婦人,于簾前抱三歲兒決事,何以令天下?”傅等不從,遂迫帝禅位手旁,改斥。

    敕書至平江,張浚知必有兵變,謀起兵讨之。

    張俊亦知其僞,即引所部至平江。

    浚與俊語,相持而泣。

    敕書至江甯,呂頤浩曰:“是必有變。

    ”遣人寓書于浚,且知劉光世于鎮江。

     會韓世忠由海道将赴行在。

    張俊曰:“世忠來,吾事濟矣。

    ”因白浚,以書招之。

    世忠以酒酹地曰:“誓不與此賊共戴天!”至平江見浚,浚乃草檄,聲苗傅、劉正彥之罪,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呂頓浩合兵讨之。

    傅等憂恐,莫知所為。

    朱勝非勸之,速請帝還宮,可以免禍。

    傅等遂帥百官朝帝于睿聖宮,帝慰勞之。

    苗傅、劉正彥以手加額曰:“聖天子度量如是也。

    ”遂請帝複位。

    呂頤浩謂将曰:“今雖反正,而賊猶握兵居内,若不濟,必反以惡名加我。

    ”進敗苗翊于臨平。

    苗傅、劉正彥南走,勤王兵入水關。

    張駿、呂頤浩等入見,伏地涕泣待罪。

    帝問勞再三,解所服玉帶以賜張浚,斬吳湛、王世修等,誅貶逆黨有差。

     帝至江甯府,韓世忠追獲苗傅、劉正彥,逆行在誅之。

    帝手書“忠勇”二字,揭旗以賜世忠。

    皇太子旉卒。

    金人将渡江入寇,诏張浚屯襄、郢、唐、鄧,杠充、韓世忠、劉世光分屯江東,以備金。

    帝如臨安府。

    金兀術入建康,守臣杜充以降。

    帝聞充降,謂呂頤浩曰:“事迫矣,可若何?” 頤浩因進航海之策。

    帝然之,遂如明州,明州今甯波府是也。

     金兀術陷臨安,遣阿裡蒲盧渾追帝于明州。

    帝航于海,次于定海縣。

    金阿裡蒲盧渾陷越州,遂寇明州。

    張浚使統制楊沂中迎戰于高橋,敗之。

    金人陷明州,屠其民,遂襲帝于海,追三百餘裡。

    提領海州張公裕引大舶擊卻之,金人引還,帝走溫州。

     江淮統制嶽飛大敗金人于廣德,六戰皆捷。

    韓世忠以前軍駐青龍鎮,中軍駐江灣,後軍駐海口,欲俟兀術師還擊之。

    及兀術由秀州趨平江,世忠乃移師鎮江以待之。

    兀術欲濟江。

    世忠謂其将曰:“此間形勢,無如金山龍王廟者,敵必登之,以觇我虛實。

    ”乃遣蘇德将百人伏廟中,百人伏廟下岸側,戒之曰:“聞江中鼓聲,則岸兵先入,廟兵繼出,以合擊之。

    ”及敵至,果有五騎趨龍王廟,廟中伏兵先鼓而出,獲其兩騎,其三騎則振策而馳,馳者一人,紅袍玉帶,既墜複跳而免,诘諸獲者,則兀術也。

    既而接戰江中,凡數十合,世忠妻親執枹鼓,敵終不得濟,擒兀術之婿龍虎大王。

    兀術懼,請盡歸所掠以假道,世忠不許。

    兀術窘甚。

    或謂之曰:“老鹳河故道,今雖湮塞,若鑿之可通秦淮。

    ”兀術從之,遂趨建康。

    嶽飛以兵邀擊于新城。

    兀術大懼,複出江中。

    兀術窮蹙,祈請甚哀。

    世忠曰:“還我兩宮,複我疆土,則可以相全。

    ”兀術見海舟乘風使篷,往來如飛,謂其下曰:“南軍使船如使馬,奈何?”乃募人獻破海舟之策。

    于是閩人王姓者,教以火箭射舟篷。

    世忠師潰,兀術始克濟。

    世忠以八千人拒兀術十萬之衆,凡四十八日而敗。

    金人自是不敢複渡江矣。

    兀術既濟江,大肆焚掠,盡擄建康少壯婦女,自靜安鎮渡宣化而去。

    嶽飛邀擊,大敗之,盡奪所掠而還。

    金主吳乞買廢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徙之韓州,又徙二帝于五國城,去金上京東北千裡。

    宋使洪皓自雲中密遣人奏書,以桃梨栗面等獻二帝于五國城,始知康王即位焉。

    庚戌九月,太後鄭氏卒于五國城。

    後六年,太上皇卒。

    又四年,邢後亦卒于五國城。

    金立劉豫為齊帝于大名府,畀以河南、陝西之地。

    豫約世修子禮于金。

     初,秦桧從二帝至燕,金王以桧賜撻懶,為其任用。

    及南侵以為參軍。

    桧妻王氏,色嬌美而多智,與撻懶通。

    至是撻懶縱秦桧還,使為内間。

    桧與妻王氏俱還,自言殺金人監己者,奪舟而來,遂航海至越州,求見帝。

    帝謂輔臣曰:“桧忠樸過人,朕得之喜而不寐,喜得聞二帝母後消息,又喜得一佳士也。

    ” 先是,-朝廷雖數遣使千金,但且守且和;而專意與敵解仇息兵,則自桧始。

    金人欲窺蜀,劉子羽與吳玠、吳璘等,扼險于鳳翔大散關之和尚原。

    金人知有備,遂引去。

    金兀術複攻和尚原,吳玠與弟璘伏兵夜擊,大敗之。

    兀術中流矢,僅以身免,亟剃其須髯而遁,蜀賴以全。

     初,北宋行保甲之法,民有部伍,易聚為盜。

    北宋末,東南盜賊群起,至是張俊、嶽飛大敗江淮賊李成等于樓子莊,複筠、江州;俊等複引兵渡江,追成至蕲州黃梅縣,又敗之。

    成北走降對豫,-張用率衆數萬降于嶽飛,江淮悉平。

    福建義軍範汝為入建州,韓世忠率步卒三萬,水陸并進,直抵鳳凰山,五日破之,範汝為死,閩地悉平。

    湖海曹成擁衆十餘萬,據道、賀等州,嶽飛擊敗之,成走邵州。

    适韓世忠既平範汝為旋師,忽由處、信徑至豫章,連營江濱數十裡,曹成大驚,率衆降于世忠,得戰士八萬。

    嶽飛大敗彭友于雩都,贑州、吉安等地悉平。

    飛入見。

    帝手書“精忠嶽飛”字,制旗以賜之。

     太湖楊麼号“大聖天王”。

    麼與劉豫通,欲順流而下。

    帝以嶽飛為荊南制置使,飛渡江,中流顧幕屬曰:“飛不擒之,不涉此江矣。

    ”既破李成,複受命讨楊麼,前所部皆西北人,不勻水戰。

    飛曰:“兵何常,顧用之何如爾。

    ”乃先遣使招谕之。

    其黨黃佐曰:“嶽節使号令如山,若與之戰,萬無生理。

    ” 遂降。

    飛表授佐武義大夫,單騎按其部,拊佐背曰:“子知順逆者,果能立功。

    欲複遣子至湖中,視其可乘者擒之,可勸者招之。

    ”席益疑飛玩寇,欲以上聞。

    俊曰:“嶽侯忠孝人也,嶽有深機,胡可易言。

    ”益慚而止。

    黃佐襲周倫寨,殺之,飛表遷佐武功大夫。

    會有旨召張俊還防秋,飛袖小圖示俊,俊欲俟來年議之,飛曰:“已有定畫,都督能少留八日,可破之。

    ”俊曰:“何言之易?”飛曰:“因敵将破,敵兵奪其手足,離其腹心,是以易也。

    ”俊許之。

    會黃佐招楊欽、全宗、劉诜等降,夜掩麼營,降其衆數萬。

    麼舟以輪激水,其行如飛,旁置撞竿,舟逢之辄碎。

    飛散腐木亂草于水,以礙其輪,使不得動,遂大破之。

    麼技窮,赴水死。

    果八日而捷書至潭州。

    俊歎曰:“嶽侯神算也。

    ” 初,麼恃其險,官軍自陸路攻之,則入湖;自水攻之,則登岸。

    因曰:“破我者除是飛來。

    ”至是人以其言為谶雲。

    湖湘既平,張俊還防秋。

    俊奏遣嶽飛屯荊襄,以圖中原。

    時金兵少息,诏頒黃庭堅所書《戒石銘》于州縣,曰:“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