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二回 西北邊遼金夏不住相争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三百餘年宋史,遼金西夏縱橫。
争強賭勝弄刀兵;誰解倒懸民命?富貴草頭垂露,英雄水上浮萍。
是非成敗總虛名,一枕南柯夢醒。
卻說徽、欽二帝被擄,高宗中興,不過一月間事。
宋朝國統原未斷絕,此回本應接叙高宗中興之事。
然滅北宋者金,而金先滅遼,遼實起于北宋之先,夏亦起于北宋之初,至元滅金滅夏,又在南宋未滅之先,不便将此三國懸擱。
今且将南宋之事擱起,待下回再叙,此回先将遼、金、西夏之事叙明。
按遼國初名契丹,本東奚種,神農氏之後。
其後為匈奴所破,保鮮卑山,燕慕容氏時,竄于松漠之間,後魏初,大破之,遂逃,進經數十年稍滋蔓。
自魏至隋,雖或寇邊,亦入貢不絕。
唐太宗、高宗時,俱内附。
至中宗時始叛,其後叛服不常。
八部各有大人,以次為主,三年傳旗鼓一交代。
至庸昭宣帝時,耶律阿保機為主,尤雄勇,不肯代,居古漢城,地宜五谷,有鹽池之利。
擊滅七部,東征室韋女貞,西取突厥故地,諸夷畏服。
後梁太祖時,帥衆三十萬寇雲州,晉王與之連和,約為兄弟,共聲梁。
或勸晉王擒之,王曰:“仇敵未滅,而先失信夷狄,自亡之道也。
”厚贈遣之。
阿保機既歸而背盟,更附于梁,晉王由是恨之。
時燕節度使劉守光,殘虐其下,軍士多亡歸契丹。
契丹掠取燕地士民,日益強大,阿保機遂更名億,稱皇帝,是為遼太祖,國人号為天皇。
妻述律氏,亦勇決多權變,名震諸夷,号地後。
劉守光為李存勖所攻,遣使獻平、營、灤三州之地,以求援于契丹。
契丹救之,為存勖所敗。
存勖滅燕,而三州之地歸于契丹。
未取。
初,守光遣韓延徽于契丹。
延徽不拜,契丹主大怒,使牧馬。
契丹述律後察其賢,勸阿保機禮而用之。
韓延徽有智略,能屬文,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裡,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
由是漢人安業,逃亡者少,契丹臣服諸國,延徽有功焉。
阿保機取夫餘城,更名東丹國,命長子突欲鎮之,号為人皇。
次子德光守西樓,号元帥。
阿保機稱帝二十年,死于夫餘城。
述律後欲立德光,至西樓,命與突欲俱乘馬立帳前,謂諸酋長曰:“二子吾皆愛之,莫知所立,汝曹擇可立者,執其辔。
”酋長知其意,争執德光辔。
後曰:“衆之所欲,吾安敢違。
”遂立德光,是為太宗。
遣突欲歸東丹。
德光尊後為太後,國事皆決焉。
德旋光性孝謹,母病不食,亦不食。
以韓延徽為政理事,令葬阿保機于木葉山。
太後左右有桀黠者,後辄謂曰:“為我達語于先帝。
”至墓所殺之,-前後百數。
最後平州人趙思溫當往,不肯行。
後曰:“汝事先帝常親近,何為不行?”對曰:“親近莫如後,後行,臣乃繼之。
”後曰:“非吾不欲從先帝于地下也,顧嗣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
” 乃斷一腕,令置墓中。
思溫亦得免。
時後唐潞王從珂疑石敬塘,使移鎮天平。
敬塘拒命,唐發兵讨之,敬塘危急,乃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幽薊等一十六州,以假兵滅唐。
仍許歲輸帛三十萬匹。
契丹冊立敬塘為晉帝,乃以幽州為燕京,徙都之,改國号曰遼。
終晉高祖之世,征求無厭。
至出帝齊王立,不奉表,不稱臣于契丹。
契丹主積怒,舉兵滅晉而歸,死于殺狐嶺,嗣位二十一年。
侄永康王兀欲即位于中京,兀欲乃太祖阿保機長子突欲之子也。
突欲以國讓弟,後反見疑,遂浮海至中國。
後唐明宗以莊宗妃夏氏妻之,賜姓名李贊華,拜節度使。
贊華好割婦女之臂腿而飲其血,諸姬妾刺臂或腿以吮之,則大悅。
夏氏數被其割,不勝苦,奏請離婚為尼。
贊華後為潞王從珂所殺。
至是其子兀欲立,追尊其父突欲為義宗。
兀欲更名阮,是為世宗。
嗣位五年,為燕王述軋所弒。
述軋自立,諸部不服,奉太宗德光子壽安王兀律攻殺之,遂立兀律為帝,更名璟,是為穆宗。
穆宗好畋獵飲酒,不恤國事,每夜則酣飲達旦,晝則常睡,國人謂之睡王。
周世宗攻取三關瀛、莫、易之地。
穆宗聞之曰:“此亦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哉!”又嗜殺,酒後加人以烙炮鐵梳諸奇巧極刑。
嗣位十八年,近侍小哥花哥辛古等殺之,世宗兀欲之子賢立,是為景宗。
以蕭守興為尚書令,納其女燕燕為後。
景宗宿嬰風疾,國事皆決于燕燕。
遼與宋通好,宋太宗伐北漢,遼遣兵救之,大敗而還。
宋滅北漢,遂乘勝伐遼,以取幽燕之地。
遼遣耶律休哥與戰,宋亦大敗而還。
景宗嗣位十四年而殂,子隆緒立,是為聖宗。
蕭太後專國政,寵幸用事。
宋太宗遣曹彬、潘美等乘釁伐遼,以取幽燕之地,為契丹将耶律休哥所敗。
遼太後亦興師寇宋,宋骁将楊業死之。
宋真宗時,蕭太後隆緒大舉寇宋,宋寇準亦勸真宗自将禦之。
契丹圍澶州,不克,與宋戰不利,大将撻覽為宋所殺。
寇準勸真宗複直前渡河,契丹大懼,請和,自是而兩朝修好,南北弭兵,邊境稍安矣。
契丹聖宗隆緒二十七年,蕭太後燕燕卒。
蕭氏有機謀,善馭大臣,得其死力。
每入寇,親披甲冑督戰。
與韓德讓通,太後死後,未幾德讓亦死,陪葬陵傍。
隆緒遭母喪,哀毀骨立。
群臣請改元,又請以日易月,皆不許。
及宋真宗崩,隆緒集番漢大臣後妃以下皆舉哀,曰:“吾兄與吾同月生,年大兩歲,吾又得兒多時也!”因又泣,特置真宗禦靈,建資福道場百日而罷。
契丹主隆緒病革,謂其子宗真曰:“宋朝信誓,常守而不失。
”遂殂,嗣位四十八年。
子宗真立,是為興宗。
國内無事,戶口蕃息,宋增歲币銀絹各十萬,并前共五十萬。
其地凡五京,六州,軍城百五十六,縣二百九,屬國六十。
東至海,西至流砂,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溝,幅員萬裡。
嗣位
争強賭勝弄刀兵;誰解倒懸民命?富貴草頭垂露,英雄水上浮萍。
是非成敗總虛名,一枕南柯夢醒。
卻說徽、欽二帝被擄,高宗中興,不過一月間事。
宋朝國統原未斷絕,此回本應接叙高宗中興之事。
然滅北宋者金,而金先滅遼,遼實起于北宋之先,夏亦起于北宋之初,至元滅金滅夏,又在南宋未滅之先,不便将此三國懸擱。
今且将南宋之事擱起,待下回再叙,此回先将遼、金、西夏之事叙明。
按遼國初名契丹,本東奚種,神農氏之後。
其後為匈奴所破,保鮮卑山,燕慕容氏時,竄于松漠之間,後魏初,大破之,遂逃,進經數十年稍滋蔓。
自魏至隋,雖或寇邊,亦入貢不絕。
唐太宗、高宗時,俱内附。
至中宗時始叛,其後叛服不常。
八部各有大人,以次為主,三年傳旗鼓一交代。
至庸昭宣帝時,耶律阿保機為主,尤雄勇,不肯代,居古漢城,地宜五谷,有鹽池之利。
擊滅七部,東征室韋女貞,西取突厥故地,諸夷畏服。
後梁太祖時,帥衆三十萬寇雲州,晉王與之連和,約為兄弟,共聲梁。
或勸晉王擒之,王曰:“仇敵未滅,而先失信夷狄,自亡之道也。
”厚贈遣之。
阿保機既歸而背盟,更附于梁,晉王由是恨之。
時燕節度使劉守光,殘虐其下,軍士多亡歸契丹。
契丹掠取燕地士民,日益強大,阿保機遂更名億,稱皇帝,是為遼太祖,國人号為天皇。
妻述律氏,亦勇決多權變,名震諸夷,号地後。
劉守光為李存勖所攻,遣使獻平、營、灤三州之地,以求援于契丹。
契丹救之,為存勖所敗。
存勖滅燕,而三州之地歸于契丹。
未取。
初,守光遣韓延徽于契丹。
延徽不拜,契丹主大怒,使牧馬。
契丹述律後察其賢,勸阿保機禮而用之。
韓延徽有智略,能屬文,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裡,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
由是漢人安業,逃亡者少,契丹臣服諸國,延徽有功焉。
阿保機取夫餘城,更名東丹國,命長子突欲鎮之,号為人皇。
次子德光守西樓,号元帥。
阿保機稱帝二十年,死于夫餘城。
述律後欲立德光,至西樓,命與突欲俱乘馬立帳前,謂諸酋長曰:“二子吾皆愛之,莫知所立,汝曹擇可立者,執其辔。
”酋長知其意,争執德光辔。
後曰:“衆之所欲,吾安敢違。
”遂立德光,是為太宗。
遣突欲歸東丹。
德光尊後為太後,國事皆決焉。
德旋光性孝謹,母病不食,亦不食。
以韓延徽為政理事,令葬阿保機于木葉山。
太後左右有桀黠者,後辄謂曰:“為我達語于先帝。
”至墓所殺之,-前後百數。
最後平州人趙思溫當往,不肯行。
後曰:“汝事先帝常親近,何為不行?”對曰:“親近莫如後,後行,臣乃繼之。
”後曰:“非吾不欲從先帝于地下也,顧嗣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
” 乃斷一腕,令置墓中。
思溫亦得免。
時後唐潞王從珂疑石敬塘,使移鎮天平。
敬塘拒命,唐發兵讨之,敬塘危急,乃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幽薊等一十六州,以假兵滅唐。
仍許歲輸帛三十萬匹。
契丹冊立敬塘為晉帝,乃以幽州為燕京,徙都之,改國号曰遼。
終晉高祖之世,征求無厭。
至出帝齊王立,不奉表,不稱臣于契丹。
契丹主積怒,舉兵滅晉而歸,死于殺狐嶺,嗣位二十一年。
侄永康王兀欲即位于中京,兀欲乃太祖阿保機長子突欲之子也。
突欲以國讓弟,後反見疑,遂浮海至中國。
後唐明宗以莊宗妃夏氏妻之,賜姓名李贊華,拜節度使。
贊華好割婦女之臂腿而飲其血,諸姬妾刺臂或腿以吮之,則大悅。
夏氏數被其割,不勝苦,奏請離婚為尼。
贊華後為潞王從珂所殺。
至是其子兀欲立,追尊其父突欲為義宗。
兀欲更名阮,是為世宗。
嗣位五年,為燕王述軋所弒。
述軋自立,諸部不服,奉太宗德光子壽安王兀律攻殺之,遂立兀律為帝,更名璟,是為穆宗。
穆宗好畋獵飲酒,不恤國事,每夜則酣飲達旦,晝則常睡,國人謂之睡王。
周世宗攻取三關瀛、莫、易之地。
穆宗聞之曰:“此亦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哉!”又嗜殺,酒後加人以烙炮鐵梳諸奇巧極刑。
嗣位十八年,近侍小哥花哥辛古等殺之,世宗兀欲之子賢立,是為景宗。
以蕭守興為尚書令,納其女燕燕為後。
景宗宿嬰風疾,國事皆決于燕燕。
遼與宋通好,宋太宗伐北漢,遼遣兵救之,大敗而還。
宋滅北漢,遂乘勝伐遼,以取幽燕之地。
遼遣耶律休哥與戰,宋亦大敗而還。
景宗嗣位十四年而殂,子隆緒立,是為聖宗。
蕭太後專國政,寵幸用事。
宋太宗遣曹彬、潘美等乘釁伐遼,以取幽燕之地,為契丹将耶律休哥所敗。
遼太後亦興師寇宋,宋骁将楊業死之。
宋真宗時,蕭太後隆緒大舉寇宋,宋寇準亦勸真宗自将禦之。
契丹圍澶州,不克,與宋戰不利,大将撻覽為宋所殺。
寇準勸真宗複直前渡河,契丹大懼,請和,自是而兩朝修好,南北弭兵,邊境稍安矣。
契丹聖宗隆緒二十七年,蕭太後燕燕卒。
蕭氏有機謀,善馭大臣,得其死力。
每入寇,親披甲冑督戰。
與韓德讓通,太後死後,未幾德讓亦死,陪葬陵傍。
隆緒遭母喪,哀毀骨立。
群臣請改元,又請以日易月,皆不許。
及宋真宗崩,隆緒集番漢大臣後妃以下皆舉哀,曰:“吾兄與吾同月生,年大兩歲,吾又得兒多時也!”因又泣,特置真宗禦靈,建資福道場百日而罷。
契丹主隆緒病革,謂其子宗真曰:“宋朝信誓,常守而不失。
”遂殂,嗣位四十八年。
子宗真立,是為興宗。
國内無事,戶口蕃息,宋增歲币銀絹各十萬,并前共五十萬。
其地凡五京,六州,軍城百五十六,縣二百九,屬國六十。
東至海,西至流砂,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溝,幅員萬裡。
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