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一回 宋太祖統中原未能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盛,不可制矣。
願假臣精兵。
”寇準不發,飲笑自若。
帝聞之大駭,以問準,準對曰:“陛下欲了此,不過五日,願駕幸澶州。
”帝降于遼。
遼冊立德明為西平王,遼主隆緒大舉入寇,邊事告急,一夕五至,中外震懼。
寇難之,欲還内,準請母還,而速議行,畢士安力勸,帝如準所請。
王欽若,臨江人,請帝幸金陵;陳堯叟,阆州人,請帝幸成都。
準曰:“陛下神武,将臣協和,大駕親征,敵當自遁。
不然,出奇以擾其謀,堅守以老其師,我得勝算矣。
若棄宗廟幸他方,示之以弱,敵乘勢深入,天下可複保耶!”帝乃決策幸澶州,二人由是怨準。
帝廢京師,準以欽若多智,懼其妄有關說,疑沮大事,出欽若知天雄軍。
契丹至城下,欽若束手無策,閉門修齋誦經而已。
帝次于澶州,契丹大将蕭撻覽出視地形。
宋威武軍頭張環守牀子弩發矢射死蕭撻覽,契丹主大懼,欲引去。
而宋師數十萬方至,帝至澶州南城,望見契丹軍勢甚盛,群臣請駐跸。
寇準固請車駕渡河,遠近望見禦蓋,諸軍皆踴躍呼萬歲,聲聞數十裡。
契丹益懼,遣騎薄城,高瓊擊敗之。
契丹大懼請和。
準欲擊之,帝方厭兵,曰:“吾不忍生靈重困,姑聽其和可也。
”契丹遣使持書來請盟,宋遣曹利用如契丹軍,議歲币。
帝曰:“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
”準聞之,召利用至帏幄,謂曰:“雖有敕旨,汝所許過三十萬,吾斬汝矣。
” 利用竟以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定和議,南朝為兄,北朝為弟,交誓約。
各解兵歸,自是南北弭兵,寇準之力也。
帝待寇準甚厚,王欽若深嫉之。
一日會朝,準先退,帝目送之。
欽若進曰:“陛下敬準,為其有社稷功耶?”帝曰:“然。
”欽若曰:“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也。
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其所有出之,謂之孤注。
陛下乃寇準之孤注也。
”帝由是顧準浸衰,竟罷相,出知陝州。
以王旦平章事,帝深以澶淵城下之盟為辱,居常怏怏。
王欽若度帝厭兵,因謬進曰:“陛下以兵取幽薊,乃可滌恥。
”帝曰:“河北生靈始免兵革,朕安忍為此?可思其次。
”欽若曰:“惟封禅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然自古封禅,當得天瑞,然後可。
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力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奉之,以明示天下,則與天瑞無異也。
”帝沉思曰:“王旦得無不可乎?”欽若曰:“臣谕以聖意,宜無不可。
”乘間為旦言,旦勉強從之。
帝召王旦飲,歡甚,賜以樽酒,曰:“此酒甚佳,卿歸與妻孥共之。
”及歸發封,則皆美珠也。
旦自是不敢有異議。
戊申正月朔,帝謂群臣曰:“朕于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方就寝,忽室中光曜,見神人星冠绛衣,告曰:‘當降天書三篇。
’适睹皇城司奏言,承天門有黃帛,曳鸱尾上,其所陣之書乎?”王旦等皆稱賀。
帝步至承天門,遣二内侍升屋奉之以下,旦跪進帝再拜受之,付陳堯叟啟封。
其書詞類老子《道德經》,讀訖,盛之金匮,而言祥瑞者紛紛矣。
獨龍圖閣侍制孫爽言于帝曰:“以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耶?”帝默然。
诏議封禅,帝封泰山禅社首,大赦,皇太子生。
太子,後宮李氏所生。
李氏,杭州人,初入宮侍劉修儀,莊重寡言,帝命為司寝。
既有娠,從帝臨砌台,玉钗墜地。
帝私蔔:钗完,當得生男子。
左右取钗以進,殊不毀,帝甚喜,已而果生子。
劉修儀攘為己子,李不言,中外亦不知。
帝得子已晚,始生,晝夜啼不止。
有道人言能止兒啼,召入,則曰:“莫叫莫叫,何似當初莫笑。
”啼即止。
蓋真宗嘗籲上帝求嗣,上帝問群仙:“誰當往者?”皆不應,獨赤腳大仙一笑,遂命降為真宗子,在宮中每好赤腳,此其驗也。
帝立劉氏為後,後家世寒微。
而性警敏,漸幹外政。
立升王受益為太子,更名祯,即李氏所生也。
帝寬仁慈愛,有帝王之量。
景德以前,呂端、張齊賢、李沆、呂蒙正、畢士安、寇準、王旦諸君子輔之,足為繼世之賢君。
祥符以後,王欽若、陳堯叟、馮拯、丁謂、曹利用諸小人輔之。
于是好奉道教,信惑邪說,天書封祀,制作紛紛焉。
在位二十五年崩。
太子祯立,是為仁宗,時年十三。
劉太後與帝五日一禦承明殿,垂簾聽政。
丁謂欲擅權,潛結内侍雷允恭,密謂太後降手書雲:帝朔望見群臣,大事則太後召對,輔臣決之;非大事則令允恭傳奏,禁中畫可。
于是允恭恃勢專恣,丁謂權傾中外,衆莫敢抗,獨王曾正色立朝,時倚為重。
初,真宗臨崩,惟言寇準、李迪可托。
丁謂怨準,而太後憾迪,嘗谏立己,遂誣以朋黨貶之。
王曾疑責太重,謂熟視曾曰:“居停主人勿複言,恐不免耳。
”曾遂不複言。
葬真宗,以丁謂為山陵使,以内侍雷允恭為都監。
司天監邢中和謂允恭曰:“今山陵上百步,法宜子,但恐下有石與水耳。
”允恭曰:“第移就上穴,我入見太後言之。
”允恭方貴橫,人不敢違,太後命與山陵使議,丁謂唯唯而已。
既而穿上穴有石,石盡水出,衆懼,不能成功。
内侍毛昌達自陵還,奏之,诏遣王曾複視,曾還對,因言丁謂包藏禍心,故令允恭擅移黃堂于絕地。
太後大驚,怒甚,欲并誅丁謂。
馮拯曰:“帝新即位,亟誅大臣,駭天下耳目。
”遂止,誅允恭而貶丁謂。
以王曾平章事,呂夷簡參知政事。
初,劉太後既取帝為己子,與楊太妃保護之,李氏默然,處先朝嫔禦中,未嘗自異,人畏太後,亦無敢言者。
以是帝雖春秋長,不自知為李氏出也,至是疾革,乃自順容進位宸妃,薨。
太後欲以宮人禮治喪于外,呂夷簡時為首相,奏禮宜從厚,太後遽引帝起。
有頃,後獨立簾下,曰:“一宮人死,相公雲雲何也?”夷簡對曰:“臣待罪宰相,事無内外,皆當預也。
” 後怒曰:“相公欲離間吾母子耶?”夷簡曰:“太後他日不欲全劉氏乎?”時有诏,欲鑿宮城垣以出喪,夷簡又謂内侍羅勳曰:“宸妃誕育聖躬,而喪不成禮,異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謂夷簡今日不言也。
當以後服殓用水銀。
”崇勳懼,馳告太後,乃許之。
劉太後愛帝如己出,帝亦盡孝,故始終無毫發間隙,及劉太後崩,尊楊太妃為皇太後,帝始親政。
帝與呂夷簡謀,以張耆、夏竦、陳堯佐等附劉太後,欲悉罷之。
夷簡以為然。
帝退,以語郭後。
後曰:“夷簡獨不附太後耶?但多機巧,善應變耳。
”由是夷簡亦罷。
制下,夷簡方押班,聞唱名,大駭,不知其故,因令素所厚内侍閻文應洞之,乃知事由郭後,于是深憾後。
及呂夷簡複相,時尚美人、楊美人俱有寵于上,數與後忿争。
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後語,後不勝忿,批其頰。
帝自起救之,誤批上頸,上大怒。
内侍閻文應因與帝謀廢後,且勸帝以爪痕示執政。
帝以示夷簡,夷簡因舊怨,遂主廢黜之議。
帝猶疑之,夷簡曰:“光武,漢之明主也。
郭後止以怼怨坐廢,況傷陛下頸乎。
”帝意遂決,于是中丞孔道輔率谏官範仲淹、宋庠等切谏,皆坐貶,廢郭後為淨妃玉京沖妙仙師。
夷簡勸上立曹彬孫女曹氏為後。
郭後既廢為淨妃,出居瑤華宮,上密遣人召之。
後辭曰:“若再見召,須百官立班受冊方可。
”文應以嘗谮後,懼其複立,會後小疾,帝遣文應挾醫視疾,後暴崩,帝深悼之,追複後号。
知開封府範仲淹劾奏内侍閻文應之罪,竄之嶺南,道死。
翹王元俨,太宗第八子也,性嚴毅不可犯,人呼為八大王。
元俨為帝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
”帝始知為宸妃子,因号恸累日,下诏自責,幸洪福寺,祭告易梓宮,親啟視之。
妃以水銀殓,玉色如生。
冠服如皇後。
帝歎曰:“人言其可信哉!”待劉氏加厚。
夏州趙元吳反,寇環慶,遂稱帝,國号夏。
夏人寇保安軍,指揮使狄青擊敗之。
元昊陷塞門諸岩,以範仲淹知延州。
仲淹大閱州兵,得萬八千人,分六将領之,日夜訓練,量賊衆寡,使更出禦賊。
敵人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範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
”大範謂範雍也。
元昊寇川諸岩,韓琦使任福等領兵夜趨白豹城,平明克之,破四十一族,焚其積聚而還。
遼主乘朝廷有西夏之憂,遣使求割關南地。
帝許以增歲币,遣富弼報之。
富弼兩次使契丹,以言語諄諄折服契丹,于是止許歲增銀絹各十萬,并前共各五十萬,和好複定。
以韓琦、範仲淹為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讨使,二人号令嚴明,愛撫士卒,諸羌畏威懷德,不敢犯邊。
境上謠日:“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天下稱為韓範。
夏主元昊更名曩霄,上書請和,再上誓表,帝約歲賜銀絹茶二十五萬五千以和。
自是邊境稍甯。
範仲淹司監選,取班簿視不才者,一筆勾之。
富弼曰:“一筆勾,一家哭矣。
”仲淹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時貝州妖賊王則反,文彥博讨平之。
廣南蠻賊依智高反,狄青讨平之。
以趙汴為禦史,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禦史。
文彥博、富弼同平章事,及文彥博罷,以韓琦同平章事,朝野共慶得人。
以包拯知開封府事。
拯立朝剛直,貴戚宦官,為之斂手,吏民不敢欺,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又以其笑比黃河清焉。
召河南處士邵雍,不至,雍德氣粹然,深于易理,遇事能先知。
初,上三子皆早亡,無子,取太宗曾孫汝南郡王允讓之子宗實入宮,命曹後撫鞠之以為子。
生四歲矣,至是年雖長,尚未立為皇嗣,複以年長出居于外。
時居父汝南王之喪,司馬光、歐陽修、包拯、呂景初、趙抃、吳奎等,皆上疏力請早建皇嗣,宰輔文彥博、富弼、王堯臣相繼勸帝早定大計,皆未見聽。
司馬光上疏曰:“向者臣進預建太子之說,意謂即行,今寂無所聞,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為此不祥之事。
小人無遠慮,特欲倉卒之際,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國老、門生天子’之禍,可勝言哉!”帝大感動。
時知江州呂誨亦上疏言之。
韓琦入對,以光、誨二疏進讀。
帝遽曰:“朕有此意久矣,誰可者?”琦惶對曰:“此非臣輩所可議,當出自聖裁。
”帝曰:“宮中嘗養二子,小者甚純近不慧,大者可也。
”琦請其名,帝曰:“宗實。
”琦等遂力贊之。
議乃定。
命下,宗實固請終喪,許之。
宗實既終喪,帝複起之,猶力辭,帝命王珪作诏立為皇嗣,宗實複稱疾辭。
司馬光言于帝曰:“皇子辭不赀之富,其賢于人遠矣;然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願以臣子大義責之,宜必入。
”帝從之,宗實遂受命。
将入宮,戒其舍人曰:“謹守吾舍,待上有嫡嗣,吾即歸矣。
”因肩輿赴召,良賤不滿三十人,行李蕭然,惟書數櫃而已,中外相賀。
既為皇子
願假臣精兵。
”寇準不發,飲笑自若。
帝聞之大駭,以問準,準對曰:“陛下欲了此,不過五日,願駕幸澶州。
”帝降于遼。
遼冊立德明為西平王,遼主隆緒大舉入寇,邊事告急,一夕五至,中外震懼。
寇難之,欲還内,準請母還,而速議行,畢士安力勸,帝如準所請。
王欽若,臨江人,請帝幸金陵;陳堯叟,阆州人,請帝幸成都。
準曰:“陛下神武,将臣協和,大駕親征,敵當自遁。
不然,出奇以擾其謀,堅守以老其師,我得勝算矣。
若棄宗廟幸他方,示之以弱,敵乘勢深入,天下可複保耶!”帝乃決策幸澶州,二人由是怨準。
帝廢京師,準以欽若多智,懼其妄有關說,疑沮大事,出欽若知天雄軍。
契丹至城下,欽若束手無策,閉門修齋誦經而已。
帝次于澶州,契丹大将蕭撻覽出視地形。
宋威武軍頭張環守牀子弩發矢射死蕭撻覽,契丹主大懼,欲引去。
而宋師數十萬方至,帝至澶州南城,望見契丹軍勢甚盛,群臣請駐跸。
寇準固請車駕渡河,遠近望見禦蓋,諸軍皆踴躍呼萬歲,聲聞數十裡。
契丹益懼,遣騎薄城,高瓊擊敗之。
契丹大懼請和。
準欲擊之,帝方厭兵,曰:“吾不忍生靈重困,姑聽其和可也。
”契丹遣使持書來請盟,宋遣曹利用如契丹軍,議歲币。
帝曰:“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
”準聞之,召利用至帏幄,謂曰:“雖有敕旨,汝所許過三十萬,吾斬汝矣。
” 利用竟以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定和議,南朝為兄,北朝為弟,交誓約。
各解兵歸,自是南北弭兵,寇準之力也。
帝待寇準甚厚,王欽若深嫉之。
一日會朝,準先退,帝目送之。
欽若進曰:“陛下敬準,為其有社稷功耶?”帝曰:“然。
”欽若曰:“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也。
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其所有出之,謂之孤注。
陛下乃寇準之孤注也。
”帝由是顧準浸衰,竟罷相,出知陝州。
以王旦平章事,帝深以澶淵城下之盟為辱,居常怏怏。
王欽若度帝厭兵,因謬進曰:“陛下以兵取幽薊,乃可滌恥。
”帝曰:“河北生靈始免兵革,朕安忍為此?可思其次。
”欽若曰:“惟封禅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然自古封禅,當得天瑞,然後可。
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力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奉之,以明示天下,則與天瑞無異也。
”帝沉思曰:“王旦得無不可乎?”欽若曰:“臣谕以聖意,宜無不可。
”乘間為旦言,旦勉強從之。
帝召王旦飲,歡甚,賜以樽酒,曰:“此酒甚佳,卿歸與妻孥共之。
”及歸發封,則皆美珠也。
旦自是不敢有異議。
戊申正月朔,帝謂群臣曰:“朕于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方就寝,忽室中光曜,見神人星冠绛衣,告曰:‘當降天書三篇。
’适睹皇城司奏言,承天門有黃帛,曳鸱尾上,其所陣之書乎?”王旦等皆稱賀。
帝步至承天門,遣二内侍升屋奉之以下,旦跪進帝再拜受之,付陳堯叟啟封。
其書詞類老子《道德經》,讀訖,盛之金匮,而言祥瑞者紛紛矣。
獨龍圖閣侍制孫爽言于帝曰:“以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耶?”帝默然。
诏議封禅,帝封泰山禅社首,大赦,皇太子生。
太子,後宮李氏所生。
李氏,杭州人,初入宮侍劉修儀,莊重寡言,帝命為司寝。
既有娠,從帝臨砌台,玉钗墜地。
帝私蔔:钗完,當得生男子。
左右取钗以進,殊不毀,帝甚喜,已而果生子。
劉修儀攘為己子,李不言,中外亦不知。
帝得子已晚,始生,晝夜啼不止。
有道人言能止兒啼,召入,則曰:“莫叫莫叫,何似當初莫笑。
”啼即止。
蓋真宗嘗籲上帝求嗣,上帝問群仙:“誰當往者?”皆不應,獨赤腳大仙一笑,遂命降為真宗子,在宮中每好赤腳,此其驗也。
帝立劉氏為後,後家世寒微。
而性警敏,漸幹外政。
立升王受益為太子,更名祯,即李氏所生也。
帝寬仁慈愛,有帝王之量。
景德以前,呂端、張齊賢、李沆、呂蒙正、畢士安、寇準、王旦諸君子輔之,足為繼世之賢君。
祥符以後,王欽若、陳堯叟、馮拯、丁謂、曹利用諸小人輔之。
于是好奉道教,信惑邪說,天書封祀,制作紛紛焉。
在位二十五年崩。
太子祯立,是為仁宗,時年十三。
劉太後與帝五日一禦承明殿,垂簾聽政。
丁謂欲擅權,潛結内侍雷允恭,密謂太後降手書雲:帝朔望見群臣,大事則太後召對,輔臣決之;非大事則令允恭傳奏,禁中畫可。
于是允恭恃勢專恣,丁謂權傾中外,衆莫敢抗,獨王曾正色立朝,時倚為重。
初,真宗臨崩,惟言寇準、李迪可托。
丁謂怨準,而太後憾迪,嘗谏立己,遂誣以朋黨貶之。
王曾疑責太重,謂熟視曾曰:“居停主人勿複言,恐不免耳。
”曾遂不複言。
葬真宗,以丁謂為山陵使,以内侍雷允恭為都監。
司天監邢中和謂允恭曰:“今山陵上百步,法宜子,但恐下有石與水耳。
”允恭曰:“第移就上穴,我入見太後言之。
”允恭方貴橫,人不敢違,太後命與山陵使議,丁謂唯唯而已。
既而穿上穴有石,石盡水出,衆懼,不能成功。
内侍毛昌達自陵還,奏之,诏遣王曾複視,曾還對,因言丁謂包藏禍心,故令允恭擅移黃堂于絕地。
太後大驚,怒甚,欲并誅丁謂。
馮拯曰:“帝新即位,亟誅大臣,駭天下耳目。
”遂止,誅允恭而貶丁謂。
以王曾平章事,呂夷簡參知政事。
初,劉太後既取帝為己子,與楊太妃保護之,李氏默然,處先朝嫔禦中,未嘗自異,人畏太後,亦無敢言者。
以是帝雖春秋長,不自知為李氏出也,至是疾革,乃自順容進位宸妃,薨。
太後欲以宮人禮治喪于外,呂夷簡時為首相,奏禮宜從厚,太後遽引帝起。
有頃,後獨立簾下,曰:“一宮人死,相公雲雲何也?”夷簡對曰:“臣待罪宰相,事無内外,皆當預也。
” 後怒曰:“相公欲離間吾母子耶?”夷簡曰:“太後他日不欲全劉氏乎?”時有诏,欲鑿宮城垣以出喪,夷簡又謂内侍羅勳曰:“宸妃誕育聖躬,而喪不成禮,異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謂夷簡今日不言也。
當以後服殓用水銀。
”崇勳懼,馳告太後,乃許之。
劉太後愛帝如己出,帝亦盡孝,故始終無毫發間隙,及劉太後崩,尊楊太妃為皇太後,帝始親政。
帝與呂夷簡謀,以張耆、夏竦、陳堯佐等附劉太後,欲悉罷之。
夷簡以為然。
帝退,以語郭後。
後曰:“夷簡獨不附太後耶?但多機巧,善應變耳。
”由是夷簡亦罷。
制下,夷簡方押班,聞唱名,大駭,不知其故,因令素所厚内侍閻文應洞之,乃知事由郭後,于是深憾後。
及呂夷簡複相,時尚美人、楊美人俱有寵于上,數與後忿争。
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後語,後不勝忿,批其頰。
帝自起救之,誤批上頸,上大怒。
内侍閻文應因與帝謀廢後,且勸帝以爪痕示執政。
帝以示夷簡,夷簡因舊怨,遂主廢黜之議。
帝猶疑之,夷簡曰:“光武,漢之明主也。
郭後止以怼怨坐廢,況傷陛下頸乎。
”帝意遂決,于是中丞孔道輔率谏官範仲淹、宋庠等切谏,皆坐貶,廢郭後為淨妃玉京沖妙仙師。
夷簡勸上立曹彬孫女曹氏為後。
郭後既廢為淨妃,出居瑤華宮,上密遣人召之。
後辭曰:“若再見召,須百官立班受冊方可。
”文應以嘗谮後,懼其複立,會後小疾,帝遣文應挾醫視疾,後暴崩,帝深悼之,追複後号。
知開封府範仲淹劾奏内侍閻文應之罪,竄之嶺南,道死。
翹王元俨,太宗第八子也,性嚴毅不可犯,人呼為八大王。
元俨為帝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
”帝始知為宸妃子,因号恸累日,下诏自責,幸洪福寺,祭告易梓宮,親啟視之。
妃以水銀殓,玉色如生。
冠服如皇後。
帝歎曰:“人言其可信哉!”待劉氏加厚。
夏州趙元吳反,寇環慶,遂稱帝,國号夏。
夏人寇保安軍,指揮使狄青擊敗之。
元昊陷塞門諸岩,以範仲淹知延州。
仲淹大閱州兵,得萬八千人,分六将領之,日夜訓練,量賊衆寡,使更出禦賊。
敵人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範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
”大範謂範雍也。
元昊寇川諸岩,韓琦使任福等領兵夜趨白豹城,平明克之,破四十一族,焚其積聚而還。
遼主乘朝廷有西夏之憂,遣使求割關南地。
帝許以增歲币,遣富弼報之。
富弼兩次使契丹,以言語諄諄折服契丹,于是止許歲增銀絹各十萬,并前共各五十萬,和好複定。
以韓琦、範仲淹為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讨使,二人号令嚴明,愛撫士卒,諸羌畏威懷德,不敢犯邊。
境上謠日:“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天下稱為韓範。
夏主元昊更名曩霄,上書請和,再上誓表,帝約歲賜銀絹茶二十五萬五千以和。
自是邊境稍甯。
範仲淹司監選,取班簿視不才者,一筆勾之。
富弼曰:“一筆勾,一家哭矣。
”仲淹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時貝州妖賊王則反,文彥博讨平之。
廣南蠻賊依智高反,狄青讨平之。
以趙汴為禦史,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禦史。
文彥博、富弼同平章事,及文彥博罷,以韓琦同平章事,朝野共慶得人。
以包拯知開封府事。
拯立朝剛直,貴戚宦官,為之斂手,吏民不敢欺,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又以其笑比黃河清焉。
召河南處士邵雍,不至,雍德氣粹然,深于易理,遇事能先知。
初,上三子皆早亡,無子,取太宗曾孫汝南郡王允讓之子宗實入宮,命曹後撫鞠之以為子。
生四歲矣,至是年雖長,尚未立為皇嗣,複以年長出居于外。
時居父汝南王之喪,司馬光、歐陽修、包拯、呂景初、趙抃、吳奎等,皆上疏力請早建皇嗣,宰輔文彥博、富弼、王堯臣相繼勸帝早定大計,皆未見聽。
司馬光上疏曰:“向者臣進預建太子之說,意謂即行,今寂無所聞,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為此不祥之事。
小人無遠慮,特欲倉卒之際,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國老、門生天子’之禍,可勝言哉!”帝大感動。
時知江州呂誨亦上疏言之。
韓琦入對,以光、誨二疏進讀。
帝遽曰:“朕有此意久矣,誰可者?”琦惶對曰:“此非臣輩所可議,當出自聖裁。
”帝曰:“宮中嘗養二子,小者甚純近不慧,大者可也。
”琦請其名,帝曰:“宗實。
”琦等遂力贊之。
議乃定。
命下,宗實固請終喪,許之。
宗實既終喪,帝複起之,猶力辭,帝命王珪作诏立為皇嗣,宗實複稱疾辭。
司馬光言于帝曰:“皇子辭不赀之富,其賢于人遠矣;然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願以臣子大義責之,宜必入。
”帝從之,宗實遂受命。
将入宮,戒其舍人曰:“謹守吾舍,待上有嫡嗣,吾即歸矣。
”因肩輿赴召,良賤不滿三十人,行李蕭然,惟書數櫃而已,中外相賀。
既為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