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一回 宋太祖統中原未能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檢盡殘編并斷簡,細數興亡,總是英雄漢。
物有無常人有限,到頭落得空長歎。
富貴榮華春過眼,漢主長陵,霸王烏江岸。
早悟夜筵終有散,當初睹甚英雄漢。
卻說宋太祖姓趙名匡胤,涿郡人。
今北直順天府涿州是也。
高祖眺,為唐幽都令。
曾祖珽,為唐禦史申丞。
祖敬,為涿州刺史。
父弘殷,為周檢校司徒、嶽州防禦使。
弘殷娶杜氏,生匡胤于洛陽夾馬營,赤光滿室,營中異香,經宿不散,人謂之香孩兒營。
及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
累宮殿前都指揮使,掌軍政,數立大功,人望歸之。
周世宗嘗于文書囊中,得長三尺餘木,題雲:“點檢作天子。
”時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檢,命匡胤代之。
及恭帝宗訓立,加檢校太尉,領歸德節度使。
時主少國疑,中外密戴匡胤。
陳橋兵變,遂代周而有天下。
以火德王,都汴京,立七廟,追帝其祖考。
增葺學宮,塑先聖先賢像,自為贊書于孔顔端座,于是臣庶始貴學。
以範質、王溥同平章事。
質等自以周朝舊臣,稍存形迹,且憚宋主英睿,乃請用劄子,各疏其事而取旨。
上從之,後世用劄子奏事始此。
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會北漢伐宋,宋擊破之,筠自焚死。
淮南節度使李重進複起兵反,宋擊破之,進亦自焚。
太祖謂趙普曰:“天下自唐李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十三君,僭竊相踵,戰争不息,其故何也?”普對曰:“此無他,方鎮之權太重,君弱臣強而已,宜制其錢谷,收其甲兵,則天下自安矣!”太祖大悟。
一日因晚朝,與石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
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朕終夕未嘗安枕也。
”守信等曰:“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異心?”太祖曰:“卿等固然,如麾下欲富貴何?一旦有以黃袍加汝身,雖欲不為,不可得矣。
”守信等泣謝曰:“臣等愚不及此,願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路。
”太祖曰:“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以圖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
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買歌兒舞女,日夕飲酒為歡,以終其天年,上下相安,不亦喜乎?”守信等皆謝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謂生死而骨肉也。
”明日皆稱病,乞罷典兵,賜赉甚厚,唯石守信兼職如故,其實兵權不在也。
其諸州守土官,帝用趙普謀,或因其卒,或因遷徙緻仕,皆以文臣代之。
又令各州諸節鎮,得自奏事,不屬諸藩,于是節度使之權始輕。
以呂餘慶參知政事,诏百官以次轉對,指陳時政得失。
事關急切者,許非時上章奏聞。
诏舉孝弟力田,奇才異能,文武可用者。
太祖朝杜太後于殿上,群臣稱賀。
太後愀然不樂,左右異之。
太後曰:“吾聞為君難,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則求為匹夫而不可得。
”太祖再拜曰:“謹受教。
”及杜太後疾革,召趙普入受命,謂宋主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 宋主曰:“正由祖考及太後之積慶耳。
”太後曰:“不然,由周世宗以幼兒主天下,故汝其得至此。
汝萬歲後,當傳位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
”宋主泣曰:“敢不如教!”“後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
” 普即就櫥面為約誓書,于紙尾署曰:“臣普記。
”藏之金匮,命謹密宮人掌之。
太後遂殂。
帝遣慕容延钊、李處耘伐荊南,并襲南平。
南平高繼沖、荊南周保權俱降,湘湖悉平。
命王全斌等伐蜀,蜀主孟昶降。
全斌在蜀,縱部下淫掠子女,奪取财物,蜀人苦之,遂作亂。
曹彬招慰擊破之,兩川遂定。
是役也,惟劉光義、劉廷讓廉謹,曹彬能戢下,上優賞之。
使潘美将兵伐南漢,克廣州。
南漢主劉钅長降,兩廣悉定。
帝遣使谕江南國主入朝,不至,遣曹彬将兵十萬伐之。
将行,帝戒之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務廣威信,使自歸順,不須急擊也。
”且以劍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斬之。
”潘美等皆失色。
自王全斌平蜀,多殺人,上每恨之。
彬性仁厚,故專任焉。
彬克江南,振旅而還,封江南主李煜為違命侯。
彬歸自江南,舟中惟圖籍衣衾而已。
閣門進榜子雲:“奉敕差往江南勾當公事回。
”時人嘉其不伐。
以上削平諸國事迹,各見上回諸國,下不贅。
諸國既平,吳越大懼,遣使納賂于趙普。
初,帝每微行,屢幸趙普家,相與謀事甚密。
至是,帝又幸其第,會吳越所遣使适到,緻書于趙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
未及發而帝至,倉卒不暇屏。
帝顧問何物,普以實對。
帝曰:“海物必佳。
”即命啟之,皆瓜子金也。
普惶恐謝曰:“臣未發書,實不知。
”上曰:“第受之,彼謂國家事,皆由汝書生輩爾。
”普不自安,遂求罷政。
又上表于帝,乞遵太後遺诏,傳位晉王光義,帝手封其表,藏之宮中。
宋都東京開封府汴梁,而以洛陽河南府為西京,帝如西京,遂封其父宣祖墓安陵,祭天地于當郊。
都民垂白者相謂曰:“我輩少經亂離,不圖今日複睹太平。
”天子儀衛有泣下者。
帝欲留都洛陽,群臣鹹谏,弗聽。
晉王光義言其非便,帝曰:“遷河南未已,終當居長安耳。
”光義問其故,帝曰:“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
”光義曰:“在德不在險。
”力請還汴,帝不得已,從之。
因歎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盡矣。
” 遂還東京。
五星聚奎,窦伊曰:“天下自此太平,文明自此日盛矣。
”帝友愛光義,數幸其第,恩禮甚厚。
光義嘗有疾,親為灼艾,光義覺痛,帝亦取艾自炙,以分其痛。
帝元配賀氏早卒,繼王氏,又宋氏。
宋氏欲立皇子德芳,十月壬子,夜大雪,帝召晉王光義,屬以後事,宦官宮妾悉屏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主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
既而帝引玉斧戳地曰:“好為之。
”俄而帝崩,在位十七年,壽五十歲。
帝仁孝豁達,質任自然,不事矯飾,宮中葦簾,緣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
性嚴重寡言,獨喜觀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
聞人有奇書,不吝千金購之。
嘗讀二典,歎曰:“堯舜之世,四兇之罪,止于投竄,何近代法網之密耶?”于是立法,鞭撲不行于殿陛,罵辱不及于公卿,臣下除謀反外,不得誅戮。
故臣下得以有為,而忠君愛國之心,油然而興矣。
帝既崩,弟晉王光義立,是為太宗,更名臯。
吳越王錢俶來朝,上留之不遣,俶懼,盡獻其地,封俶為淮海國王。
上遣潘美等分道伐北漢,又自将繼之。
遼遣使來言曰:“何名而伐漢也?” 帝曰:“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故;不然,惟有戰耳!”潘美等屢敗北漢兵,北漢求救于遼,遼遣兵赴之,潘美等大敗遼師,盡銳以攻北漢,北漢主出降。
帝發太原,遂伐遼,遼将多降。
遼耶律學古守燕,悉力禦宋,不能支。
遼主遣耶律休哥救燕,帝與遼将耶律莎大戰于高梁河,沙敗,将遁,休哥兵适至,與耶律斜轸分左右翼以進。
刻戰,帝大敗,急乘驢車走免,自是遼好遂絕。
太祖适子德昭,從帝攻太原,軍中嘗夜驚,不知帝所在。
有謀立德昭者,帝不悅。
及還,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
帝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
”德照退而自刎。
帝聞之驚悔,往抱其屍,哭曰:“癡兒何至此耶?”追封魏王。
北漢既平,天下複歸一統,惟契丹内據河北幽、薊之地,宋師取之,屢敗不能克複,天下非複漢唐之舊矣。
趙普奉朝請者累年,盧多遜益毀之,謂普初無立上意,普郁郁不得志。
會晉邸舊僚柴禹錫等告秦王廷美驕恣,将有陰謀竊發。
帝疑以問普,普因言願備樞軸,以察奸變,且自陳曰:“臣忝舊臣,為權幸所沮。
”遂備道預聞昭憲太後顧命,及前朝上表等事。
帝發金匮,得誓書,及覽普前表,因召見,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知四十九年之非矣。
”乃拜普為司徒,兼侍中。
初,昭憲太後遺命,太祖傳位于帝,帝傳廷美,美傳太祖子德昭。
及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殁,廷美始不自安。
柴禹錫因上變以搖之。
帝意不決,召趙普谕以太後遺旨。
普對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
”廷美遂得罪,盧多遜得貶竄,趙普複相,廷美竟以憂卒。
帝長子無佐,少聰警,貌類帝,帝鐘愛之。
廷美遷房州,元佐嘗力救。
及廷美死,遂發狂疾。
會重九,召諸王宴射苑中,元佐以新瘥不預。
及諸王宴歸,暮過元佐,元佐恚曰:“若等侍上宴,我獨不預,是棄我也。
”因發憤被酒,夜縱火焚其宮。
帝大怒,廢為庶人。
趙普免相,以呂蒙正參知政事。
初入朝堂。
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恐一時不能忘情,不若弗知之為愈。
”時人服其量。
夏州李繼遷作亂,契丹封繼遷為夏王,後鼎立為夏國。
詳見下回。
帝在位日久,儲貳未立,寇準自鳳翔召還,入見,帝曰:“朕諸子孰可付神器者?”準對曰:“知子莫若父,惟陛下擇所以副天下望者。
”帝曰:“壽王可乎?”準曰:“聖慮既以為可,願即決定。
”于是立壽王元保為太子,更名恒,以寇準參知政事,以呂端平章事。
初,帝欲相端,或曰:“端為人胡塗。
”帝曰:“端小事胡塗,大事不胡塗。
”決意用之。
帝不豫,宣政使王繼恩忌太子英明,陰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等謀立故太子楚王元佐。
宰相呂端問疾禁中,見太子不在旁,疑有變,乃以笏書大“漸”字,令親密吏趨召太子入侍。
帝在位二十三年崩,壽五十九歲。
皇後令繼恩召端議所立,端知有變,即绐繼恩,使入書閣鎖之。
亟入宮,後問端曰:“宮車已晏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将何如?”端曰:“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今始棄天下,豈可遽違命,有異議耶。
” 後默然,乃奉太子即位。
太宗仁恕恭儉,愛民下土,性無他好,惟喜讀書,而李日方、呂蒙正、張齊賢、呂端、寇準、李沆、向敏中等,相繼登用,足稱守成之令主。
然而金匮渝盟,背母負兄,一弟二侄,俱不得其死,後世不能無憾。
太子既立,是為真宗,垂簾引見群臣,呂端平立殿下不拜,請卷簾,升殿審視,然後降階,率群臣拜焉。
及呂端以疾免,以寇準平章事。
初,夏李繼遷作亂,叛服不常。
其降也,賜姓名為趙保吉。
時趙保吉死,子德明立,曹玮上書:“繼遷擅據河南北二十年,今出其不意,擒德明送關下。
複河西為郡縣,此其時也。
帝以恩緻德明,下诏招撫之。
德明使中國有西顧之憂,若乘其國危子弱,不即捕滅,後複強
物有無常人有限,到頭落得空長歎。
富貴榮華春過眼,漢主長陵,霸王烏江岸。
早悟夜筵終有散,當初睹甚英雄漢。
卻說宋太祖姓趙名匡胤,涿郡人。
今北直順天府涿州是也。
高祖眺,為唐幽都令。
曾祖珽,為唐禦史申丞。
祖敬,為涿州刺史。
父弘殷,為周檢校司徒、嶽州防禦使。
弘殷娶杜氏,生匡胤于洛陽夾馬營,赤光滿室,營中異香,經宿不散,人謂之香孩兒營。
及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
累宮殿前都指揮使,掌軍政,數立大功,人望歸之。
周世宗嘗于文書囊中,得長三尺餘木,題雲:“點檢作天子。
”時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檢,命匡胤代之。
及恭帝宗訓立,加檢校太尉,領歸德節度使。
時主少國疑,中外密戴匡胤。
陳橋兵變,遂代周而有天下。
以火德王,都汴京,立七廟,追帝其祖考。
增葺學宮,塑先聖先賢像,自為贊書于孔顔端座,于是臣庶始貴學。
以範質、王溥同平章事。
質等自以周朝舊臣,稍存形迹,且憚宋主英睿,乃請用劄子,各疏其事而取旨。
上從之,後世用劄子奏事始此。
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會北漢伐宋,宋擊破之,筠自焚死。
淮南節度使李重進複起兵反,宋擊破之,進亦自焚。
太祖謂趙普曰:“天下自唐李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十三君,僭竊相踵,戰争不息,其故何也?”普對曰:“此無他,方鎮之權太重,君弱臣強而已,宜制其錢谷,收其甲兵,則天下自安矣!”太祖大悟。
一日因晚朝,與石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
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朕終夕未嘗安枕也。
”守信等曰:“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異心?”太祖曰:“卿等固然,如麾下欲富貴何?一旦有以黃袍加汝身,雖欲不為,不可得矣。
”守信等泣謝曰:“臣等愚不及此,願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路。
”太祖曰:“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以圖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
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買歌兒舞女,日夕飲酒為歡,以終其天年,上下相安,不亦喜乎?”守信等皆謝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謂生死而骨肉也。
”明日皆稱病,乞罷典兵,賜赉甚厚,唯石守信兼職如故,其實兵權不在也。
其諸州守土官,帝用趙普謀,或因其卒,或因遷徙緻仕,皆以文臣代之。
又令各州諸節鎮,得自奏事,不屬諸藩,于是節度使之權始輕。
以呂餘慶參知政事,诏百官以次轉對,指陳時政得失。
事關急切者,許非時上章奏聞。
诏舉孝弟力田,奇才異能,文武可用者。
太祖朝杜太後于殿上,群臣稱賀。
太後愀然不樂,左右異之。
太後曰:“吾聞為君難,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則求為匹夫而不可得。
”太祖再拜曰:“謹受教。
”及杜太後疾革,召趙普入受命,謂宋主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 宋主曰:“正由祖考及太後之積慶耳。
”太後曰:“不然,由周世宗以幼兒主天下,故汝其得至此。
汝萬歲後,當傳位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
”宋主泣曰:“敢不如教!”“後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
” 普即就櫥面為約誓書,于紙尾署曰:“臣普記。
”藏之金匮,命謹密宮人掌之。
太後遂殂。
帝遣慕容延钊、李處耘伐荊南,并襲南平。
南平高繼沖、荊南周保權俱降,湘湖悉平。
命王全斌等伐蜀,蜀主孟昶降。
全斌在蜀,縱部下淫掠子女,奪取财物,蜀人苦之,遂作亂。
曹彬招慰擊破之,兩川遂定。
是役也,惟劉光義、劉廷讓廉謹,曹彬能戢下,上優賞之。
使潘美将兵伐南漢,克廣州。
南漢主劉钅長降,兩廣悉定。
帝遣使谕江南國主入朝,不至,遣曹彬将兵十萬伐之。
将行,帝戒之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務廣威信,使自歸順,不須急擊也。
”且以劍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斬之。
”潘美等皆失色。
自王全斌平蜀,多殺人,上每恨之。
彬性仁厚,故專任焉。
彬克江南,振旅而還,封江南主李煜為違命侯。
彬歸自江南,舟中惟圖籍衣衾而已。
閣門進榜子雲:“奉敕差往江南勾當公事回。
”時人嘉其不伐。
以上削平諸國事迹,各見上回諸國,下不贅。
諸國既平,吳越大懼,遣使納賂于趙普。
初,帝每微行,屢幸趙普家,相與謀事甚密。
至是,帝又幸其第,會吳越所遣使适到,緻書于趙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
未及發而帝至,倉卒不暇屏。
帝顧問何物,普以實對。
帝曰:“海物必佳。
”即命啟之,皆瓜子金也。
普惶恐謝曰:“臣未發書,實不知。
”上曰:“第受之,彼謂國家事,皆由汝書生輩爾。
”普不自安,遂求罷政。
又上表于帝,乞遵太後遺诏,傳位晉王光義,帝手封其表,藏之宮中。
宋都東京開封府汴梁,而以洛陽河南府為西京,帝如西京,遂封其父宣祖墓安陵,祭天地于當郊。
都民垂白者相謂曰:“我輩少經亂離,不圖今日複睹太平。
”天子儀衛有泣下者。
帝欲留都洛陽,群臣鹹谏,弗聽。
晉王光義言其非便,帝曰:“遷河南未已,終當居長安耳。
”光義問其故,帝曰:“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
”光義曰:“在德不在險。
”力請還汴,帝不得已,從之。
因歎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盡矣。
” 遂還東京。
五星聚奎,窦伊曰:“天下自此太平,文明自此日盛矣。
”帝友愛光義,數幸其第,恩禮甚厚。
光義嘗有疾,親為灼艾,光義覺痛,帝亦取艾自炙,以分其痛。
帝元配賀氏早卒,繼王氏,又宋氏。
宋氏欲立皇子德芳,十月壬子,夜大雪,帝召晉王光義,屬以後事,宦官宮妾悉屏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主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
既而帝引玉斧戳地曰:“好為之。
”俄而帝崩,在位十七年,壽五十歲。
帝仁孝豁達,質任自然,不事矯飾,宮中葦簾,緣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
性嚴重寡言,獨喜觀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
聞人有奇書,不吝千金購之。
嘗讀二典,歎曰:“堯舜之世,四兇之罪,止于投竄,何近代法網之密耶?”于是立法,鞭撲不行于殿陛,罵辱不及于公卿,臣下除謀反外,不得誅戮。
故臣下得以有為,而忠君愛國之心,油然而興矣。
帝既崩,弟晉王光義立,是為太宗,更名臯。
吳越王錢俶來朝,上留之不遣,俶懼,盡獻其地,封俶為淮海國王。
上遣潘美等分道伐北漢,又自将繼之。
遼遣使來言曰:“何名而伐漢也?” 帝曰:“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故;不然,惟有戰耳!”潘美等屢敗北漢兵,北漢求救于遼,遼遣兵赴之,潘美等大敗遼師,盡銳以攻北漢,北漢主出降。
帝發太原,遂伐遼,遼将多降。
遼耶律學古守燕,悉力禦宋,不能支。
遼主遣耶律休哥救燕,帝與遼将耶律莎大戰于高梁河,沙敗,将遁,休哥兵适至,與耶律斜轸分左右翼以進。
刻戰,帝大敗,急乘驢車走免,自是遼好遂絕。
太祖适子德昭,從帝攻太原,軍中嘗夜驚,不知帝所在。
有謀立德昭者,帝不悅。
及還,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
帝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
”德照退而自刎。
帝聞之驚悔,往抱其屍,哭曰:“癡兒何至此耶?”追封魏王。
北漢既平,天下複歸一統,惟契丹内據河北幽、薊之地,宋師取之,屢敗不能克複,天下非複漢唐之舊矣。
趙普奉朝請者累年,盧多遜益毀之,謂普初無立上意,普郁郁不得志。
會晉邸舊僚柴禹錫等告秦王廷美驕恣,将有陰謀竊發。
帝疑以問普,普因言願備樞軸,以察奸變,且自陳曰:“臣忝舊臣,為權幸所沮。
”遂備道預聞昭憲太後顧命,及前朝上表等事。
帝發金匮,得誓書,及覽普前表,因召見,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知四十九年之非矣。
”乃拜普為司徒,兼侍中。
初,昭憲太後遺命,太祖傳位于帝,帝傳廷美,美傳太祖子德昭。
及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殁,廷美始不自安。
柴禹錫因上變以搖之。
帝意不決,召趙普谕以太後遺旨。
普對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
”廷美遂得罪,盧多遜得貶竄,趙普複相,廷美竟以憂卒。
帝長子無佐,少聰警,貌類帝,帝鐘愛之。
廷美遷房州,元佐嘗力救。
及廷美死,遂發狂疾。
會重九,召諸王宴射苑中,元佐以新瘥不預。
及諸王宴歸,暮過元佐,元佐恚曰:“若等侍上宴,我獨不預,是棄我也。
”因發憤被酒,夜縱火焚其宮。
帝大怒,廢為庶人。
趙普免相,以呂蒙正參知政事。
初入朝堂。
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恐一時不能忘情,不若弗知之為愈。
”時人服其量。
夏州李繼遷作亂,契丹封繼遷為夏王,後鼎立為夏國。
詳見下回。
帝在位日久,儲貳未立,寇準自鳳翔召還,入見,帝曰:“朕諸子孰可付神器者?”準對曰:“知子莫若父,惟陛下擇所以副天下望者。
”帝曰:“壽王可乎?”準曰:“聖慮既以為可,願即決定。
”于是立壽王元保為太子,更名恒,以寇準參知政事,以呂端平章事。
初,帝欲相端,或曰:“端為人胡塗。
”帝曰:“端小事胡塗,大事不胡塗。
”決意用之。
帝不豫,宣政使王繼恩忌太子英明,陰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等謀立故太子楚王元佐。
宰相呂端問疾禁中,見太子不在旁,疑有變,乃以笏書大“漸”字,令親密吏趨召太子入侍。
帝在位二十三年崩,壽五十九歲。
皇後令繼恩召端議所立,端知有變,即绐繼恩,使入書閣鎖之。
亟入宮,後問端曰:“宮車已晏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将何如?”端曰:“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今始棄天下,豈可遽違命,有異議耶。
” 後默然,乃奉太子即位。
太宗仁恕恭儉,愛民下土,性無他好,惟喜讀書,而李日方、呂蒙正、張齊賢、呂端、寇準、李沆、向敏中等,相繼登用,足稱守成之令主。
然而金匮渝盟,背母負兄,一弟二侄,俱不得其死,後世不能無憾。
太子既立,是為真宗,垂簾引見群臣,呂端平立殿下不拜,請卷簾,升殿審視,然後降階,率群臣拜焉。
及呂端以疾免,以寇準平章事。
初,夏李繼遷作亂,叛服不常。
其降也,賜姓名為趙保吉。
時趙保吉死,子德明立,曹玮上書:“繼遷擅據河南北二十年,今出其不意,擒德明送關下。
複河西為郡縣,此其時也。
帝以恩緻德明,下诏招撫之。
德明使中國有西顧之憂,若乘其國危子弱,不即捕滅,後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