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回 晉滅唐漢繼晉郭氏周承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千古傷心舊事,一場談笑春風。
殘編斷簡記英雄,總為功名引動。
個個轟轟烈烈,人人擾擾匆匆。
榮華富貴轉頭空,恰似南柯一夢。
卻說後唐莊宗李存勖,本姓朱耶,沙陀人。
祖赤心,賜姓名李國昌。
父克用,破黃巢以功封晉王。
及存勖襲封,以兵滅梁稱帝,遷都洛陽,号曰後唐。
初,李克用臨終,以三矢賜存勖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背約歸梁。
三者吾遺恨也。
與汝三矢,無忘父志!”至是,唐主果系燕父子,函梁君臣之首,而契丹亦服,祭于太廟,還三矢焉。
以郭崇韬為侍中,崇韬權兼内外。
謀猷規益,竭忠無隐,亦頗薦引人物焉。
唐主幼善音律,或時自傅粉墨,與優人共戲于庭,以悅劉夫人,優名謂之“李天下”,嘗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
”優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頰。
唐主失色,新磨徐曰:“理天下者,隻有一人,尚誰呼耶?”唐主悅,厚賜之,而寵對夫人如故。
由是諸伶出入宮掖,侮弄缙紳,群臣嫉憤,莫敢出氣。
時内府錢财山積,不肯賞賜軍士,而于賞賜伶人則無度。
又彩民間美女三十餘人,以充後宮,學女戲。
蜀王無道,唐主與宰相議伐蜀,以魏王繼岌為西川都統,郭崇韬為都招讨使,軍事悉以委之。
同光三年十一月戊申,大軍西行,入散關,倍道而進。
諸城鎮望風款附,遂進兵逼成都。
蜀主輿榇銜璧出降。
大軍入成都,崇韬禁軍士侵掠,市不改肆,自出師至克蜀,凡七十日。
時成都雖下,而蜀中盜賊群起,布滿山林,崇韬恐大軍既去,更為後患,是以淹留未還。
唐主遣宦者何延嗣促之,崇韬待之倨,延嗣歸,言崇韬專權,王寄身于虎狼之口。
唐主遣馬彥珪馳詣成都,觀崇韬所為何如。
劉皇後自為敕與繼岌,令殺崇韬。
至是繼岌命崇韬登樓計事。
崇韬方升階,繼岌從者李環撾碎其首,并殺其子廷誨,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後據蜀,詳見後。
唐主複因讒殺郭崇韬諸子,又殺功臣李繼麟,朝野駭惋。
李嗣源歎曰:“吾心不負天地,禍福之來,委之命耳!”天下不解崇韬之罪,人心洶洶,邺都遂作亂。
唐主命李嗣源讨之。
嗣源至邺都,下令軍中明日攻城。
是夜,馬直軍士張破敗作亂,帥衆大噪焚宮。
嗣源叱而問之,對曰:“将士從主上十年,百戰以并天下,今主上棄恩任威,我輩初無叛心,但畏死耳,今欲與城中合勢,請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
”嗣源涕泣谕之,不從,及詭說得出,遂引兵向大梁。
李紹榮奏李嗣源已叛,與賊合,嗣源遣使上章自理,一日數奏,皆為李紹榮所遏,不得通。
嗣源由是疑懼。
石敬塘曰:“夫事成于果決,而敗于猶豫,請速從衆議。
”康義誠曰:“主上無道,軍民怨怒,公從衆則生,守節則死。
”嗣源乃令安重誨移檄會兵,軍勢大盛。
李紹榮請唐主幸關東招撫,唐主從之。
唐主至萬勝鎮,聞嗣源已據大梁,諸軍離叛,神色沮喪,登高歎曰:“吾不濟矣!”即命旋師歸。
唐伶人郭從謙帥所部兵攻興教門,唐兵将皆散,唐主帥親王衛士守城,為流矢所中。
鷹坊人善友,扶至绛霄殿庑下,抽矢,渴憊求水,劉後不省視,遣宦者進酪,須臾遂殂,在位三年。
善友斂樂器覆屍而焚之。
劉後囊金寶,系馬鞍,與其所私莊宗之弟申王存渥,及李紹榮逃走,宮人逃散,諸軍大掠。
是日,李嗣源至罂子谷,聞之恸哭,謂諸将曰:“主上素得士心,止為群小蔽惑緻此,今吾将安歸乎?”乃入洛陽,止于私第,禁焚掠,拾莊宗骨,于灰燼之餘而殡之。
唐監國李嗣源獲劉後與申王殺之,又殺李紹榮及魏王繼岌等。
同光四年四月,嗣源用旁支入繼之禮,于柩前即位,是為明宗。
明宗目不知書,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誨讀之。
重誨亦不能盡通,乃奏選文學之臣,置端明殿學士,以馮道、趙鳳為之。
唐以郭從謙為景州刺史,既至,遣使族誅之。
唐初刻《九經》闆印書售之,自是學者得書始易。
明宗本胡人,克用養子,性不猜忌,與物無竟。
登極之年,年逾六十,每夕于宮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亂,為衆所推,願天早生聖人,為生民主。
” 天感其誠,次年宋祖生。
帝在位八年,年谷屢豐,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為小康。
及殂,第五子從厚立。
是為闵帝,在位一年。
唐成德節度使潞王從珂舉兵鳳翔,入洛陽,廢其主從厚為鄂王,尋弒之。
從珂本姓王,小字阿三,鎮州平山寡婦魏氏之子。
明宗掠得,養以為子,至是繼明宗而自立,是為廢帝。
廢帝以千春節置酒,河東節度使石敬塘之妻、晉國長公主上壽畢,辭歸晉陽。
唐主醉曰:“何不少留,遽歸欲與石郎反耶?”敬塘聞之大懼。
又使敬塘移鎮天平,敬塘益懼,謀于将佐曰:“吾之再來河東也,主上面許,終身不除代。
今忽有是命,得非如今年千春節公主所言乎?”都押衙劉知遠曰:“明公久将兵,得士卒心,今據形勝之地,士馬精強,若稱兵傳檄,帝業可成,奈何以一紙制書,自投虎口乎?”掌書記桑維翰曰:“主上初即位,明公入朝,不于此時移鎮,而卒以河東相授,是天意假明公以利器也。
明宗遺愛在人,主上非明宗後,公明宗愛婿,契丹素與明宗約為兄弟,公誠能推心屈節事之,朝呼夕至,何患不成?”敬塘意遂決,表唐主養子,不應承祀,請傳位許王。
唐主手裂其表,抵于地,以張敬達讨之。
敬塘令桑維翰草表,稱臣于契丹,且請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
劉知遠谏:“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以緻其兵,不必許以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
”敬塘不從。
表至契丹,契丹主大喜,俟中秋傾國赴援。
契丹主耶律德光将兵救石敬塘,以五萬騎與唐将高行周、符彥卿合戰,敬塘乃遣劉知遠出兵助之,唐兵大敗。
唐主懼,下诏親征,諸軍驕悍不為用。
符彥卿恐其為亂,不敢奉之以法。
唐主至河陽,但日夕酣歌。
群臣或勸其北行,則曰:“卿輩勿言,石郎使我心膽堕地。
”契丹主謂石敬塘曰:“吾三千裡來赴難,必有成功。
觀汝氣貌識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為天子。
”敬塘辭讓,将吏複勸進,乃許之。
契丹主作冊書,命敬塘為皇帝。
敬塘割幽薊十六州以與契丹,仍許歲輸帛三十萬匹,改國号曰晉。
敬塘沙陀人,姓石氏,是為後晉高祖。
唐主與宋審虔等四将複向洛陽,而槔校已皆飛狀迎晉主矣。
唐主遂與曹太後、劉皇後、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攜傳國玺,登玄武樓自焚。
在位三年,後唐亡,凡四主三姓,共十四年。
是日晚,晉主入洛陽,唐兵皆降。
晉主命知遠部署京城,城中肅然。
尋還都于大梁。
在位七年,招撫藩鎮,善事契丹,中國稍安。
及殂,以幼子重睿托馮道,欲道輔立之。
道與景延廣議,以國事多艱,宜立長君,乃奉高祖兄敬儒之子齊王重貴立之。
齊王既立,以契丹主德光為祖,以高祖為父,而于本生父敬儒反臣而名之。
大臣議奉表稱臣,告哀于契丹。
時契丹改國号曰遼,景廣請緻書,稱孫而不稱臣。
遼主大怒,搬來責讓,延廣複以不遜語答之。
遼盧龍節度使趙延壽欲代晉帝,屢說遼主擊晉,遼主頗然之。
遼兵入寇,晉主命劉知遠會兵山東,皆不至。
晉主疑其有異圖,郭威見知遠有憂色,謂知遠曰:“何東山河險固,風俗尚武,士多戰馬,靜則勤稼穑,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何憂乎?”遼主大舉入寇,桑維翰以國家危在旦夕,求見言事。
晉主方在苑中調鷹,辭不見。
又詣執政言之,執政不以為然,還謂所親曰:“晉氏不血食矣。
”遼兵環晉營,杜威與李守貞、宋彥筠謀降遼,遼主绐之曰:“景延廣威望素淺,恐不能帝中國,汝果降者,當以汝為之。
”威喜,遂降。
命軍士釋甲,軍士皆恸哭,聲震原野。
遼主遣兵入大梁,執晉主重貴以歸,在位四年。
殺桑維翰,囚景延廣。
晉亡,凡二主,共十一年。
遼主入大梁,殺張彥澤,景延廣自殺。
遼封晉主為負義侯,徙之黃龍府。
遼主縱胡騎四出剽掠,奸淫婦女,于是内外怨憤,始患苦契丹,皆思逐之矣。
時晉臣劉知遠在河東,富強冠諸鎮,見晉主與遼結怨,知其必危,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轶。
及聞遼兵入汴,擄執天子,将佐軍土等俱請知遠上尊号,以号令四方,知遠從之。
知遠姓劉名暠,字知遠,其先沙陀人,微時為晉陽李氏贅婿,仕晉,以功封北平王
殘編斷簡記英雄,總為功名引動。
個個轟轟烈烈,人人擾擾匆匆。
榮華富貴轉頭空,恰似南柯一夢。
卻說後唐莊宗李存勖,本姓朱耶,沙陀人。
祖赤心,賜姓名李國昌。
父克用,破黃巢以功封晉王。
及存勖襲封,以兵滅梁稱帝,遷都洛陽,号曰後唐。
初,李克用臨終,以三矢賜存勖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背約歸梁。
三者吾遺恨也。
與汝三矢,無忘父志!”至是,唐主果系燕父子,函梁君臣之首,而契丹亦服,祭于太廟,還三矢焉。
以郭崇韬為侍中,崇韬權兼内外。
謀猷規益,竭忠無隐,亦頗薦引人物焉。
唐主幼善音律,或時自傅粉墨,與優人共戲于庭,以悅劉夫人,優名謂之“李天下”,嘗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
”優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頰。
唐主失色,新磨徐曰:“理天下者,隻有一人,尚誰呼耶?”唐主悅,厚賜之,而寵對夫人如故。
由是諸伶出入宮掖,侮弄缙紳,群臣嫉憤,莫敢出氣。
時内府錢财山積,不肯賞賜軍士,而于賞賜伶人則無度。
又彩民間美女三十餘人,以充後宮,學女戲。
蜀王無道,唐主與宰相議伐蜀,以魏王繼岌為西川都統,郭崇韬為都招讨使,軍事悉以委之。
同光三年十一月戊申,大軍西行,入散關,倍道而進。
諸城鎮望風款附,遂進兵逼成都。
蜀主輿榇銜璧出降。
大軍入成都,崇韬禁軍士侵掠,市不改肆,自出師至克蜀,凡七十日。
時成都雖下,而蜀中盜賊群起,布滿山林,崇韬恐大軍既去,更為後患,是以淹留未還。
唐主遣宦者何延嗣促之,崇韬待之倨,延嗣歸,言崇韬專權,王寄身于虎狼之口。
唐主遣馬彥珪馳詣成都,觀崇韬所為何如。
劉皇後自為敕與繼岌,令殺崇韬。
至是繼岌命崇韬登樓計事。
崇韬方升階,繼岌從者李環撾碎其首,并殺其子廷誨,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後據蜀,詳見後。
唐主複因讒殺郭崇韬諸子,又殺功臣李繼麟,朝野駭惋。
李嗣源歎曰:“吾心不負天地,禍福之來,委之命耳!”天下不解崇韬之罪,人心洶洶,邺都遂作亂。
唐主命李嗣源讨之。
嗣源至邺都,下令軍中明日攻城。
是夜,馬直軍士張破敗作亂,帥衆大噪焚宮。
嗣源叱而問之,對曰:“将士從主上十年,百戰以并天下,今主上棄恩任威,我輩初無叛心,但畏死耳,今欲與城中合勢,請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
”嗣源涕泣谕之,不從,及詭說得出,遂引兵向大梁。
李紹榮奏李嗣源已叛,與賊合,嗣源遣使上章自理,一日數奏,皆為李紹榮所遏,不得通。
嗣源由是疑懼。
石敬塘曰:“夫事成于果決,而敗于猶豫,請速從衆議。
”康義誠曰:“主上無道,軍民怨怒,公從衆則生,守節則死。
”嗣源乃令安重誨移檄會兵,軍勢大盛。
李紹榮請唐主幸關東招撫,唐主從之。
唐主至萬勝鎮,聞嗣源已據大梁,諸軍離叛,神色沮喪,登高歎曰:“吾不濟矣!”即命旋師歸。
唐伶人郭從謙帥所部兵攻興教門,唐兵将皆散,唐主帥親王衛士守城,為流矢所中。
鷹坊人善友,扶至绛霄殿庑下,抽矢,渴憊求水,劉後不省視,遣宦者進酪,須臾遂殂,在位三年。
善友斂樂器覆屍而焚之。
劉後囊金寶,系馬鞍,與其所私莊宗之弟申王存渥,及李紹榮逃走,宮人逃散,諸軍大掠。
是日,李嗣源至罂子谷,聞之恸哭,謂諸将曰:“主上素得士心,止為群小蔽惑緻此,今吾将安歸乎?”乃入洛陽,止于私第,禁焚掠,拾莊宗骨,于灰燼之餘而殡之。
唐監國李嗣源獲劉後與申王殺之,又殺李紹榮及魏王繼岌等。
同光四年四月,嗣源用旁支入繼之禮,于柩前即位,是為明宗。
明宗目不知書,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誨讀之。
重誨亦不能盡通,乃奏選文學之臣,置端明殿學士,以馮道、趙鳳為之。
唐以郭從謙為景州刺史,既至,遣使族誅之。
唐初刻《九經》闆印書售之,自是學者得書始易。
明宗本胡人,克用養子,性不猜忌,與物無竟。
登極之年,年逾六十,每夕于宮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亂,為衆所推,願天早生聖人,為生民主。
” 天感其誠,次年宋祖生。
帝在位八年,年谷屢豐,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為小康。
及殂,第五子從厚立。
是為闵帝,在位一年。
唐成德節度使潞王從珂舉兵鳳翔,入洛陽,廢其主從厚為鄂王,尋弒之。
從珂本姓王,小字阿三,鎮州平山寡婦魏氏之子。
明宗掠得,養以為子,至是繼明宗而自立,是為廢帝。
廢帝以千春節置酒,河東節度使石敬塘之妻、晉國長公主上壽畢,辭歸晉陽。
唐主醉曰:“何不少留,遽歸欲與石郎反耶?”敬塘聞之大懼。
又使敬塘移鎮天平,敬塘益懼,謀于将佐曰:“吾之再來河東也,主上面許,終身不除代。
今忽有是命,得非如今年千春節公主所言乎?”都押衙劉知遠曰:“明公久将兵,得士卒心,今據形勝之地,士馬精強,若稱兵傳檄,帝業可成,奈何以一紙制書,自投虎口乎?”掌書記桑維翰曰:“主上初即位,明公入朝,不于此時移鎮,而卒以河東相授,是天意假明公以利器也。
明宗遺愛在人,主上非明宗後,公明宗愛婿,契丹素與明宗約為兄弟,公誠能推心屈節事之,朝呼夕至,何患不成?”敬塘意遂決,表唐主養子,不應承祀,請傳位許王。
唐主手裂其表,抵于地,以張敬達讨之。
敬塘令桑維翰草表,稱臣于契丹,且請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
劉知遠谏:“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以緻其兵,不必許以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
”敬塘不從。
表至契丹,契丹主大喜,俟中秋傾國赴援。
契丹主耶律德光将兵救石敬塘,以五萬騎與唐将高行周、符彥卿合戰,敬塘乃遣劉知遠出兵助之,唐兵大敗。
唐主懼,下诏親征,諸軍驕悍不為用。
符彥卿恐其為亂,不敢奉之以法。
唐主至河陽,但日夕酣歌。
群臣或勸其北行,則曰:“卿輩勿言,石郎使我心膽堕地。
”契丹主謂石敬塘曰:“吾三千裡來赴難,必有成功。
觀汝氣貌識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為天子。
”敬塘辭讓,将吏複勸進,乃許之。
契丹主作冊書,命敬塘為皇帝。
敬塘割幽薊十六州以與契丹,仍許歲輸帛三十萬匹,改國号曰晉。
敬塘沙陀人,姓石氏,是為後晉高祖。
唐主與宋審虔等四将複向洛陽,而槔校已皆飛狀迎晉主矣。
唐主遂與曹太後、劉皇後、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攜傳國玺,登玄武樓自焚。
在位三年,後唐亡,凡四主三姓,共十四年。
是日晚,晉主入洛陽,唐兵皆降。
晉主命知遠部署京城,城中肅然。
尋還都于大梁。
在位七年,招撫藩鎮,善事契丹,中國稍安。
及殂,以幼子重睿托馮道,欲道輔立之。
道與景延廣議,以國事多艱,宜立長君,乃奉高祖兄敬儒之子齊王重貴立之。
齊王既立,以契丹主德光為祖,以高祖為父,而于本生父敬儒反臣而名之。
大臣議奉表稱臣,告哀于契丹。
時契丹改國号曰遼,景廣請緻書,稱孫而不稱臣。
遼主大怒,搬來責讓,延廣複以不遜語答之。
遼盧龍節度使趙延壽欲代晉帝,屢說遼主擊晉,遼主頗然之。
遼兵入寇,晉主命劉知遠會兵山東,皆不至。
晉主疑其有異圖,郭威見知遠有憂色,謂知遠曰:“何東山河險固,風俗尚武,士多戰馬,靜則勤稼穑,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何憂乎?”遼主大舉入寇,桑維翰以國家危在旦夕,求見言事。
晉主方在苑中調鷹,辭不見。
又詣執政言之,執政不以為然,還謂所親曰:“晉氏不血食矣。
”遼兵環晉營,杜威與李守貞、宋彥筠謀降遼,遼主绐之曰:“景延廣威望素淺,恐不能帝中國,汝果降者,當以汝為之。
”威喜,遂降。
命軍士釋甲,軍士皆恸哭,聲震原野。
遼主遣兵入大梁,執晉主重貴以歸,在位四年。
殺桑維翰,囚景延廣。
晉亡,凡二主,共十一年。
遼主入大梁,殺張彥澤,景延廣自殺。
遼封晉主為負義侯,徙之黃龍府。
遼主縱胡騎四出剽掠,奸淫婦女,于是内外怨憤,始患苦契丹,皆思逐之矣。
時晉臣劉知遠在河東,富強冠諸鎮,見晉主與遼結怨,知其必危,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轶。
及聞遼兵入汴,擄執天子,将佐軍土等俱請知遠上尊号,以号令四方,知遠從之。
知遠姓劉名暠,字知遠,其先沙陀人,微時為晉陽李氏贅婿,仕晉,以功封北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