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回 晉滅唐漢繼晉郭氏周承

關燈


    及晉主重貴被擄,乃即位于晉陽。

    知遠欲掠晉陽民财,以賞軍士。

    夫人李氏谏曰:“陛下因河東創大業,未有惠澤及民,而先奪其生生之資,非新天子所以救民意也,請悉宮中所有以勞軍,雖複不厚,人無怨言。

    ” 知遠從之,中外大悅。

    遼兵肆掠,民不堪命,東方群盜大起。

    遼主耶律德光謂左右曰:“我不知中國之人難制如此。

    乃引兵北歸,盡載府庫之寶以行,死于殺胡林,國人剖其腹,實鹽數鬥,載之北歸,晉人謂之帝羓.晉主劉知遠入大梁,諸鎮多降。

    仍都大梁。

    改國号曰漢,是為後漢高祖。

    以弟劉崇為太原河東節度使;後郭威篡漢,崇更名旻,即位于晉陽,則為北漢,詳見後。

    漢主不豫,召蘇逢吉、楊邠、史宏肇、郭威入受顧命,曰:“承佑幼弱,後事托在卿輩。

    ”遂殂,在位二年。

    皇子佑承立,時年十八,是為隐帝。

    河中李守貞,永興王景崇、鳳翔趙思绾三鎮拒命,推守貞為主。

    漢遣諸将讨之,久無功。

    漢主患之,以郭威為招慰使,諸軍皆受節制。

    郭威攻河中,入其外郭,李守貞與妻子自焚。

     趙思绾好食人肝及人肉,取婦女為食糧,已約降漢,周收斂财物,三改其期。

    郭威執斬之,威使趙晔急攻永興,王景崇自殺,三鎮即平。

    漢主驕縱,年益壯,狎昵嬖幸,厭為大臣所制,左右乘間谮龍,遂殺其樞密使楊邠、侍衛指揮使史宏肇、三司使王章。

    宏肇禦衆嚴整,将兵所向必克,漢得天下,皆其力也。

    三人之死,人盡冤之。

    漢主又遣使至邺都殺郭威,威舉兵反,留養子榮鎮邺,命郭宗威将騎兵前驅,自将大軍繼之。

    至封邱,人心洶懼,漢主遣慕容彥超等将兵拒之。

    彥超等戰敗,遂還。

     是日,漢主出勞軍,為亂兵所殺。

    主在位三年。

    馮道帥百官谒見郭威,威猶拜之。

    郭威帥百官奏李太後,宜早立新君。

    太後令百官議,以高祖之子承訓、承勳年尚幼,立高祖弟崇之子劉赟為君。

     會遼主入寇,李太後命郭威将大軍擊之。

    十二月。

    威發大梁,館于澶州。

    癸醜旦,将發,将土數千人忽大噪。

    威命閉門,将士逾垣發屋而入,曰:“天子須侍中自為之,将士輩已與劉氏為仇,不可立也。

    ”或裂黃旗以被威體,共扶抱之,呼萬歲震地。

    因擁威南行,威乃上太後箋,請奉漢宗廟,事太後為母。

     太後诏廢赟為湘陰公,以郭威監國。

    遂即位。

    郭威,邢州堯山人,今北直順德府唐山縣是也,改國号曰周,仍都大梁,是為後周太祖。

    罷四方貢獻珍物,毀寶玩于庭,诏百官上封事,愛士恤民,用人得宜,為五代之令主。

    太祖無嗣,以皇後兄柴守禮之子柴榮為嗣,封晉王。

    在位三年殂。

    晉王榮即位,是為世宗。

    時北漢主聞太祖晏駕,自将兵三萬,與遼兵萬餘騎入寇。

     周主自将兵禦之,戰于高平之南。

    合戰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呼萬歲,降于北漢。

    周主見兵勢危,自引兵親犯矢石督戰。

    宿衛将趙匡胤謂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緻死。

    ”乃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無不一當百,北漢兵大敗。

    愛能等聞捷,稍稍複還。

     周主責之曰:“汝輩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戰,今望風奔逃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

    ”悉斬之。

    由是驕将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矣。

    因大閱諸軍,去老弱,擇精壯,募壯士以補之。

    又命趙匡胤募壯士以補宿衛。

    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毀銅佛以鑄錢。

    世宗召陳抟,問以黃白飛升之術? 對日:“陛下為天子,當以洽天下為務,安用此為?”乃遣還山。

    诏州縣長吏常存問之。

    世宗既為周太祖嗣,人無敢言柴守禮子者,但以元舅處之,優其俸給,未嘗至大粱。

    嘗以小忿殺人,有司不敢诘,世宗知而不問。

     南唐北通契丹,欲伐周。

    周世宗下诏親征南唐,命李重進将兵赴正陽。

    南唐劉彥貞引兵來拒,重進大破之,斬彥貞,唐人大恐。

    皇甫晖、姚鳳退兵清流關。

    周主命趙匡胤襲之,晖等走入滁州,欲斷橋自守。

    匡胤揮兵涉水,直抵城下,晖曰:“人各為其主,願容成列而戰。

    ”匡胤笑而許之。

    晖整衆而出,匡胤擁馬突陣擊晖,擒之,并擒姚鳳,遂克滁州。

    匡胤威名日盛,每臨陣,必以繁纓飾馬,铠杖鮮明。

    或曰:“如此,恐為敵所識。

    ”匡胤曰:“吾固欲其識之耳。

    ”南唐主屢敗而懼,遣李德明來言,請去帝号,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仍歲輸金帛百萬,以求罷兵。

    周主以淮南之地已半為周有,諸将捷音日至,欲盡得江北之地,不許。

    唐主大怒,命弟齊王李景逵将兵二萬趨六合。

    趙匡胤奮擊,大破之,于是唐之精銳盡矣。

    是戰也,士卒有不緻力者,匡胤陽為督戰,以劍砍其皮笠。

    明日,閱遍皮笠有劍迹者數十人,皆斬之,由是部兵莫敢不盡死。

    周以趙匡胤為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周主還都。

     命将圍壽春,連年不下,周主複自将伐南唐,抵壽春,唐壽州監軍周廷構以城降。

    又攻濠、泗二州,二州皆降,進克楚州。

     周主如迎銮鎮,至江口,遣水軍擊破唐兵。

    唐主恐,遂南渡。

    又恥降号稱藩。

    乃遣陳覺奉表,請傳位于太子宏翼,使聽命于中國。

    覺至迎銮鎮,見周兵之盛,白世宗請遣人渡扛取表,獻西川之地,劃江為境,以求息兵,辭旨甚哀。

    世宗曰:“朕本興師止取江北,合爾主能舉國内附,朕複何求?”賜唐主書,慰納之,谕以罷兵,不必傳位。

    唐主奉表,獻江北四州,歲輸貢物數十萬。

    于是江北悉平,南唐主更名景,去帝号,奉周正朔。

    世宗以北鄙未複,将幸滄州,即日帥步騎數萬,直趨契丹之境,契丹守将皆舉城降,于是關南悉平。

    又宴諸将于行營,議取幽州,适有疾而還。

     世宗疾大漸,召範質等入受顧命,在位六年,壽三十九而崩。

    世宗在番邸時,多務韬晦,及即位,人始服其英武,其禦軍,号令嚴明,人莫敢犯。

    其攻城對敵,應機決策,出人意表,動無不勝。

    又勤于為治,百官簿籍,過目無所忘。

    發奸摘伏,聰察如神。

    閑暇則召儒者讀前史,商榷大義,性不好絲竹珍玩之物。

    重農恤民,制禮作樂,文武參用,各盡其能。

    人皆服其明,而懷其惠,故能破敵廣地,所向無前,足稱令主。

    登遐之日,遠近哀慕焉。

    世宗太子梁王宗訓即位,時方七歲,是為恭帝。

    恭帝幼沖,中外物情,皆附于趙匡胤,密有推戴之意。

    時鎮、定二州,傳言遼與北漢連兵入寇。

    周主遣歸德節度使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率禁兵禦之。

    正月癸卯,發汴京,殿前都指揮使苗訓,善觀天文,見日下複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

    指示楚昭輔曰:“此天命也。

    ” 是夕次陳橋驿,軍士聚于驿門,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等相與謀曰:“主上幼弱,我輩出死力破敵,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

    ”都押衙李處具以其事白匡胤之弟匡義,及歸德掌書記趙普。

    甲辰黎明,軍士擐甲執兵,直逼寝所,曰:“諸侯無主,願冊太尉為天子。

    ”匡胤驚起,披衣未及時,黃袍已加身上矣。

    衆即羅拜呼萬歲,掖之上馬,擁逼還汴,匡胤攬辔,誓諸将曰:“汝等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汝主也。

    ”皆下馬曰:“願受命。

    ”匡胤曰:“太後主上,我北面事者,不得驚犯;公卿皆我比肩,不得侵淩;朝市府庫,不得侵掠;用命有重賞,不然當族誅。

    ” 皆應曰:“諾。

    ”遂肅隊而行。

    乙巳至汴,自仁和門入,秋毫無所犯。

    匡胤令甲士歸營,而自退居公署。

    将士擁範質、王溥等至,質以義讓匡胤,匡胤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負慚天地,将如之何?”質等未及對,列校羅彥環挺劍厲聲曰:“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

    ”質等相顧,不知所為。

    溥降階先拜,質不得已,亦拜。

    遂奉匡胤入宮,召百官至,晡時班定,猶未得禅诏。

    翰林承旨陶谷出諸袖中,遂用之,宣徽使引匡胤就廷,北面拜受訖,乃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

    奉周主為鄭主,在位半年,後十一年殂,宋主素服發哀,辍朝十日。

    世宗七子皆壽終,奉符後為周太後,遷之西宮,周亡,凡三主,共十年。

    五代通共五十三年。

    宋主大赦改元,國号宋,是為宋太祖,石守信、高樓德等悉進爵有差。

     華山隐士陳抟,聞太祖代周,曰:“天下自此定矣!”宋祖開基,其說頗長,留待下回再叙。

    其唐末河北七藩鎮,割據土宇,隐同列國,及殘唐十僭國,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