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九回 朱溫起号梁朝歸于李氏

關燈
詩曰: 山自青青水自流,南征北戰幾時休。

     青春壯士邊關老,紅粉佳人白了頭。

     卻說律宗初政雖美,而有美中不足。

    雖勵精圖治,而性猜忌刻薄,以強明自任,恥見屈于忠言正論,而受欺于奸谄谀佞。

    先用楊炎為相,專以報複恩仇為事。

    初,安史之亂,天下戶口十亡八九,所在宿重兵,其費不資,皆倚辦于劉宴。

    宴為戶部尚書,有精力,多機智,變通有無,曲盡其妙,唐之所以得中興,軍旅不至匮乏者,宴之力也。

    宴與楊炎有隙,貶為忠州刺史。

    荊南節度使庾準,希楊炎旨,誣以怨望,上密遣中使缢殺之。

    天下冤之,于是大臣人人不自保。

    朝野側目,上惡炎,欲誅之,乃擢盧杞為相。

    杞貌醜,色如藍,有口辯,陰險狡猾無比。

    知上性多猜忌,因以疑似離間,群臣始勸上以嚴刻禦下,中外失望。

    術士桑道茂上言:“陛下不出數年,暫有離宮之厄。

     臣望奉天有天子氣,宜高大其城,以備非常,試以小事,皆能先知。

    ”上乃命京兆發丁夫數千,供六軍之士,築奉天城。

     初,成德節度使李寶臣與淄青節度使李正已、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相結,期以土地傳之子孫。

    故田承嗣之死,寶臣力為之請于朝,使以節授田悅。

    代宗從之。

    至是田悅屢為寶臣子惟嶽請繼襲。

    上欲革前弊,不許。

    悅乃與李正已各遣使詣惟嶽,謀勒兵拒命。

    河南士民騷動。

    李惟嶽反,上命張孝忠、朱滔等讨之。

    惟嶽将王武俊殺之以降,成德遂平。

    滔請深州,不許;武俊欲得節度使不得,由是怨望。

    田悅聞之,各遣使說朱滔、王武俊,約以合謀同反之利,得以傳之子孫,二人皆喜,從之,遂合兵反。

    平盧節度使李正已卒,子納擅領軍務,請襲位,上不許,亦反。

    于是朱滔自稱冀王,田悅自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

    上以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兼平盧節度使讨李納。

    希烈帥所部移鎮許,即與納通謀,自稱天下都元帥。

    希烈餡汝州,盧杞惡顔真卿,欲殺之,言于上,以真卿名重海内,使之宣慰,招谕李希烈。

     真卿至許,希烈欲降之,百計窘之,真卿終不為屈,遂缢殺之。

     李希烈寇襄城。

    初,上優恤士卒,每出境,加給酒肉,本道糧仍給其家。

    一人兼三人之給,軍士利之,各出軍,才逾境而止。

     月費錢百三十餘萬缗,常賦不能供,乃稅間架,除陌錢以益之。

     稅間架者,每屋二架為一間,上屋稅錢二千,中稅一千,下稅五百也。

    除陌錢,凡買賣每缗官稅五十錢,其隐錢與無價同,且加之罪也。

    于是愁怨之聲盈于遠近,又不能給,遂無以善其後。

    上發泾原等道兵救襄城。

    泾原節度使姚令言将兵五千,至京師,軍士冒雨,寒甚,多攜子弟而來,冀得厚賜其家。

    既至,一無所賜,發至浐水。

    诏京兆尹王翌犒師,惟粝食菜蔬。

    衆怒,蹴而覆之。

    因揚言曰:“吾輩将死于敵,而食且不飽,安能以微命拒白刃耶?聞瓊林、太盈二庫金,帛盈溢,不如相與取之。

    ” 乃擐甲張旗鼓噪,還趨京師。

    初,神策軍使白志貞掌召募禁兵,東征死亡者,志貞皆隐不以聞,但受市井富兒賂而補之。

    名在軍籍,受給賜,而身居市廛,為販鬻。

    至是,上召禁兵以禦賊,竟無一人至者。

    賊已斬關而入,上乃與王貴妃、韋淑妃、太子、諸王自苑北門出,宦官左右僅百人以從。

    翰林學士姜公輔叩馬言曰:“朱泚嘗為泾帥,今廢處京師,心常怏怏,若亂兵奉以為主,則難至矣。

    請召使從行。

    ”上曰:“無及矣。

    ”姚令言因與亂兵謀曰:“今衆無主不能久,朱太尉閑居私請,相與奉之第。

    ”衆許諾,乃遣數百騎迎朱泚于晉昌裡第。

    泚入宮,居含元殿,自稱權知六軍。

    上至鹹陽,思桑道茂之言,乃幸奉天,文武之臣稍稍繼至。

    左金吾大将軍渾瑊城至奉天,瑊素有威望,衆心恃之稍安。

     朱泚自稱大秦皇帝,尋改國号曰漢,大殺唐宗室之在長安者,以絕人望。

    帥師犯奉天,李晟将兵入援,朱泚攻圍奉天經月,城中資糧俱盡。

    李懷光以兵五萬入援,與李晟合。

    遣間入城奏上,上大喜,城中歡聲如雷。

    懷光敗溉兵于醴泉,渾瑊擊朱泚,破走之,泚遁歸長安。

    衆以為懷光複三日不至,則城不守矣。

    李懷光自山東來赴難,數與人言盧杞、趙瓒及宦官白志貞之奸佞,且曰:“吾見上,當請誅之。

    ”既解奉天之圍,自矜其功,謂上必接以殊禮。

    或以懷光之言告盧杞。

    杞懼,言于上,宜使懷光乘勝取長安,不必入朝,稽留時日。

    上以為然。

     诏懷光直引軍屯便橋,同李晟刻期共取長安。

    懷光自以數千裡竭誠赴難,破朱泚,解重圍,而咫尺不得見天子,意殊怏怏,曰:“吾今已為奸臣所排,事可知矣。

    ”遂引兵去,至魯店,留二日乃行。

    初,上在東宮,聞監察禦史陸贽名,及即位,召為翰林學士。

    至是因亂,數問以時事得失,贽于政治時務,懇懇直陳,上頗用其言,中外賴之。

    李懷光屯兵不進,數上表暴揚盧杞等罪惡,衆論喧騰,亦咎杞等。

    上不得已,貶盧杞、趙瓒、白志貞為遠州司馬。

    上下诏大赦,王武俊、田悅、李納見赦,皆去王号,上表謝罪。

    惟李希烈自恃兵強财富,遂即皇帝位,國号大楚。

    李懷光既脅朝廷逐盧杞等,内不自安,遂有異志。

    又惡李晟獨當一面,恐其成功,奏請與晟合軍。

    诏許之,懷光屯鹹陽累日,逗留不進,密與朱溉通謀,事迹頗露。

    李晟屢奏,以為懷光反狀已明,恐一旦有變,為其所并,請移軍東渭橋。

    上從之,诏加懷光太尉,賜鐵券,遣使谕旨。

    懷光對使者投鐵券于地曰:“人臣反,賜鐵券;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

    ” 辭氣甚悖。

    懷光潛與朱泚通,其養子石演芬遣客詣行在告之。

     事覺,懷光責之曰:“我以爾為子,奈何負我?”演芬曰:“演芬胡人,惟知事一人,苟免賊名而死,死甘心矣。

    ”懷光使左右脔食之,皆曰:“義土也。

    ”以刀斷其喉而去。

    懷光遣其将趙升鸾入奉天,渾瑊聞之,遽請上急幸梁州。

    上從之,除李晟河中同绛節度使,加平章事。

    晟得除官制,拜哭受命,謂将佐曰:“長安宗廟所在,天下根本,晟若行,誰當滅賊者。

    ”乃治城隍,繕甲兵,為複京城之計。

    是時懷光、朱泚連兵,聲勢甚盛,車駕南幸,人人憂擾。

    晟以孤軍處二強寇之間,内無資糧,外無救援,徒以忠義感激将士,故其衆雖單弱,而銳氣不衰。

     初,懷光方強,朱泚畏之,與懷光書,以兄事之。

    及懷光既反,逼乘輿南幸,其下多叛之,勢漸弱。

    泚乃賜懷光诏書,以臣禮待之,且征其兵。

    懷光漸怒,遂燒營,東走河中,将士在道,散亡相繼。

    李晟家口及神策軍士家屬皆在長安,朱泚善遇之,軍中有言及家者,晟泣曰:“天子何在,敢言家乎?”泚使晟親近,以家書遺晟曰:“公家無恙。

    ”晟怒曰:“爾敢為賊間?立斬之。

    ”軍士未授春衣,盛夏猶衣裘褐,二終無叛志。

    渾瑊帥諸軍屯奉天,與李晟東西相應,以逼長安,韓滉在江東,遣使貢獻運米百萬斛,以獻朝廷。

    又運米百艘,以饷李晟。

    李晟大陳兵,谕以收複京城,遂引兵至通化門外,泚兵大至,晟縱兵擊之,賊敗走,再戰,又破之,賊衆大潰。

    姚令言帥衆西走,晟屯于含光殿前,使掌書記于公異,作露布,詣行在。

    朱泚符奔吐蕃,其衆随道散亡,至彭原西城,其将梁庭芬等斬之以降,傳首行在。

    朱泚亂,凡二年。

    車駕至長安,李晟見上,先賀平賊,後謝收複之晚。

    以李晟為鳳翔隴右節度使,進爵西平王。

     時連年旱蝗,度支資糧匮竭,言事者多請赦李懷光。

    李晟上言,懷光有五不可赦。

    馬燧入朝奏曰:“懷光兇逆尤甚,赦之無以号令天下,願更得一月糧,必為陛下平之。

    ”上許之。

    燧以長春宮守備甚嚴,長春宮不下,則懷光不可得,乃徑造城下,呼其守将徐庭光曰:“汝曹徇國立功四十餘年,何忽為滅族之計?從吾言,非止免禍,富貴可圖也。

    反叛皆懷光所為,汝曹無罪,第堅守勿出。

    ”衆皆曰:“諾。

    ”乃開門降。

    燧以數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