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八回 三百年捱不到禍亂相尋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雨汗淋漓赴選場,秀才落得甚幹忙。
白發漁樵諸事懶,蕭散,閑談今古論興亡。
虞夏商周秦楚漢,三分南北至隋唐。
看到史宮褒貶處,得趣,不搖纨扇自然涼。
卻說唐太宗諱世民,高祖次子,母窦氏,生而不驚。
方四歲,有書生見之日:“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
”書生去,高祖使人追之不見,乃彩其語,名為世民。
為人聰明、英武有大志,能屈節下士。
年十八,舉義兵,初封秦王。
兄建成、弟元占每欲殺之,反為所斃,高祖因傳位焉。
年号貞觀,立妃長孫氏為後。
後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法。
上為秦王時,後奉事高祖,承順妃嫔,甚有内助。
及為後,務崇節儉,服禦取給而已,上深重之。
上勵精求治,數引魏征入卧内,訪以得失,征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
王珪等亦數為直谏。
裴矩初佞于隋,至是亦忠直。
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者,皆失舉措,上知之,每見人奏事,必假以辭色,冀聞規谏。
嘗謂公卿曰:“人欲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
朕事有得失,公輩無惜盡言。
”上嘗得佳鹞,甚嬖之,望見魏征來,匿懷中。
征奏事故久,鹞竟死懷内。
上每與房玄齡謀事,必曰:“非如晦不能決。
”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
蓋玄齡善謀,如晦善斷故也。
二人同心輔國,故唐世稱賢相者,推房、杜焉。
有告尉遲恭反者,上謂敬德曰:“人言卿反何也?”對曰:“臣從陛下身經百戰,今所存者,皆鋒镝之餘也。
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痕。
上流涕撫之,又欲以女妻之。
敬德曰:“臣聞糟糠之妻不下堂,臣妻雖陋,相與共貧賤久矣。
”上乃止,以為鄜州都督。
鴻胪卿鄭元躊使突厥還,言于上曰:“戎狄興衰,專以牛馬為候,今突厥民饑畜瘦,此将亡之兆也,不過三年。
”上曰:“然。
今新與之盟,不可失信,待其有罪,然後讨之。
”突厥寇邊,遣都督李世責力、李靖、柴紹、薛萬徹為行軍總管,衆合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道出擊突厥。
李靖帥骁騎三千,自馬邑進屯惡陽嶺,夜襲定襄,破之。
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驚。
時上遣鴻胪卿唐儉慰撫之,靖引兵與世責力會白道,謀曰:“颉利雖敗,其衆猶盛,若走度碛北,則難圖矣。
今诏使至彼,虜必自寬,若選萬騎襲之,不戰可擒矣。
”張公謹曰:“诏書許降,使者在彼,奈何擊之?”靖曰:“此韓信所以破齊也,唐儉輩何足惜。
”遂勒兵夜發,世責力繼之,遂大破突厥于陰山,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斥地自陰山至北大漠,露布以聞。
時炀帝後蕭氏在突厥,李靖送之還朝,年雖四十餘,而色猶未落。
上召入宮,因幸焉。
與談前朝故事,甚悅之。
突厥颉利敗走,往依沙缽羅,設蘇尼失部落,任城王道宗引兵逼之,使蘇尼失執颉利,行軍副總管張寶相取之以獻。
蘇尼失舉衆來降,漠南遂空。
上禦樓受俘,館之太仆。
上皇聞之歎曰:“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付托得人,複何憂哉?”上皇召上,與貴臣十餘人及諸王妃主,置酒淩煙閣,酒酣,上皇自彈琵琶,上起舞,公卿疊起為壽,迨夜而罷。
颉利可汗入朝,靺鞨遣使入貢,時遠方諸國來朝者甚衆,服裝詭異。
中書侍郎顔師古請圖寫以示後,作《王會圖》,從之。
四夷君長詣阙請上為天可汗,群臣皆呼萬歲。
自後以玺書賜夷狄君長,皆稱天可汗。
是時天下治平,且大稔,終歲斷刑才二十九人。
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長孫皇後崩,上曰:“入宮不複聞規谏之言,失一良佐矣。
”時齊王元吉改封巢刺王,妃楊氏生子明,甚得幸于上,上欲立為後。
魏征曰:“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
”上乃止,尋封子明為曹王,使繼元吉後。
又故荊州都督武彟女,年十四,上聞其美,召入後宮,以為才人,後為高宗後,即武後也。
侯君集滅高昌,以其地為西州。
于是唐地東極于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
初,太子承幹喜聲色及畋獵,所為奢靡,魏王泰多藝能,有寵于上,潛有奪嫡之志。
太子知之,陰養刺客纥幹承基及壯士等百餘人,謀殺魏王泰。
太子知吏部尚書侯君集怨望,引入東宮,謀以自安之策。
君集以太子暗劣,欲乘釁圖之,遂勸之反,會上第七子齊王佑反,事連纥幹承基系獄,當死,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敕中書門參鞫之,反形已具,廢為庶人,侯君集等皆伏誅。
乃立晉王治為皇太子。
上謂侍臣曰:“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
傳諸子孫,永為後法。
”上疑太子治柔弱,密謂長孫無忌曰:“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
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争,以為不可。
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耶?”無忌日:“太子仁厚,真守文令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上乃止。
至高宗時,吳王坐房玄齡子房遺愛,與高陽公主謀立荊王元景,事覺冤死,其後為南唐主。
初,魏征嘗見侯君集有宰相才,至是以反誅,上疑征阿黨,乃踣其所撰碑。
新羅遣使,言百濟與高麗連兵,謀絕新羅入朝之路,乞兵救援。
上遣使赍玺書谕之。
蓋蘇文不奉诏,使還。
上曰:“蓋蘇文弒其君,殘虐其民。
今又違诏命,不可不讨。
”李世責力勸上伐之,上欲自征高麗,褚遂良切谏不聽,命房玄齡留守京師,帝如洛陽,下诏親征高麗。
以張亮、李世責力為行軍大總管,诏諸軍分道擊高麗。
車駕至定州,拔遼東,進攻安市城。
高麗延壽惠真帥兵十五萬救之,上敕諸軍齊出奮擊。
會有龍門薛仁貴者,大呼陷陣,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乓大潰。
延壽惠真帥其衆降,高麗舉國大駭。
後黃城銀城皆帥衆遁去,數百裡無複人煙。
帝攻安市城久不下,以遼左早寒,草枯冰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将盡,敕班師,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還。
安市城主登城拜辭,上嘉其有禮,賜缣百匹,以勵事君。
上以征高麗不能成功,深悔之,歎曰:“魏征若在,必不使朕有此行也。
”命馳驿祀征以少牢,複立所制碑而勞賜其妻子。
帝還京師,遣李世劫擊薛延随,降之。
遣使招谕鐵勒諸部,鐵勒百餘萬衆,其酋長皆請入朝。
回纥等十一姓,各遣使歸命。
上大喜,作詩曰:“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
”勒石于靈州,骨利幹遣使入貢。
骨利幹居西域瀚海之北,與鐵勒諸部相去甚遠,晝長夜短,夏至日沒後,天色正曛,煮羊胛适熟,日已複出矣。
結骨俟利發入朝,結骨人皆長大,赤須綠睛,自古未通中國。
至是入朝,上曰:“昔漢武帝窮兵三十年,所獲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乎?” 時太白屢晝見,占雲:“女主昌。
”又秘記雲:“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上以問李淳風,對曰:“臣仰稽天象,俯察曆數,其人已在陛下宮中,自今不過三十年,殺陛下子孫殆盡。
”上曰:“凡疑似者盡殺之,何如?”對曰:“王者不死,徒殺無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頗有慈心,為禍或淺,借使得而殺之,天或更生壯者,肆其荼毒,陛下子孫無遺類矣。
”上乃止。
上苦痢,增劇,太子晝夜不離側,或累日不食,發有化白者。
上泣曰:“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丁卯疾笃,诏長孫無忌、褚遂良入卧内,謂之曰:“太子仁孝,公等所知,善輔導之。
”謂太子曰:“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
”乃令遂良草遺诏。
有頃上崩,在位二十三年。
壽五十三歲。
帝除亂比湯武,緻治若成康,躬親行陣,戰無不克,虛己受谏,直無不容。
四夷萬古所未及緻者,無不服從,功德兼隆,自漢以來,未之有也。
無忌等請太子先宣遺诏,罷東征之役,然後即位。
是為高宗。
立妃王氏為後。
初年,長孫無忌、褚遂良同心輔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蕭淑妃有寵,王皇後嫉之,上之為太子也,入侍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
太宗崩,武氏出為尼。
忌日,上詣寺行香,見之泣。
後聞之,陰令長發,納之後宮,欲以間淑妃之寵。
武氏巧慧,多權數,初入宮,屈體事後,後數稱其美。
未幾大幸,拜為昭儀。
後及淑妃寵皆衰,更相與谮之,上皆不納。
王皇後、蕭淑妃與武昭儀更谮相訴,後寵遂衰,然猶未有意廢之也。
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
後出,昭儀潛扼殺之。
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曰:“皇後适來此。
”上大怒曰:“後殺吾女。
”昭儀因泣數其罪。
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意.又恐大臣不從,乃與昭儀幸長孫無忌第,酣飲極歡,拜無忌寵姬子三人,皆為朝散大夫,仍載金寶缯帛十車,以賜無忌。
上因從容言皇後無子,以諷無忌,無忌對以他語。
上與昭儀不悅而罷。
禮部尚書許敬宗亦數勸無忌,無忌厲色折之。
上一日退朝,召長孫無忌、李世責力、于志甯、褚遂良于内殿。
遂良曰:“今日之召,多為宮大尉元舅,司馬功臣,不可使上有殺元舅功臣之名。
遂良起于草茅,且受顧托,不以死争之,何以見先帝?”責力稱疾不朝,無忌等至内殿,上顧謂無忌曰:“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遂良對曰:“皇後名家于,先帝為陛下所娶。
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等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
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
皇後未聞有過,豈可輕廢?”上不悅而罷。
明日又言之,遂良日:“陛下必欲易後,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衆所共知,萬代之後,謂陛下何如主。
願留三思。
”因置笏于殿階,解巾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回田裡。
”上大怒,命引出。
昭儀在簾中大言曰:“何不撲殺此獠。
”西南夷曰獠,遂良杭州人,故呼之為獠。
于志甯不敢言。
韓瑗因奏事泣涕極谏,複上疏曰:“妲己傾殷,褒姒滅周,不謂今日,塵黩聖代。
陛下不信臣言,臣恐宗廟不血食矣。
”言極切直。
上皆不納。
他日,李世責力入見,上問之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事當何如?”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上意遂決。
許敬宗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妻。
況天子乎?”昭儀令左右以聞,貶遂良、韓瑷等為遠州刺史,廢王皇後、蕭淑妃為庶人,冊立武氏為皇後,囚故後王氏、淑妃蕭氏于别院。
上常念之,間行至其所,呼之。
王後泣曰:“至尊若念疇昔,使得再見天日,幸甚。
”上曰:“朕自有處。
”武後聞之大怒,遣人斷其手足,投酒甕中,曰:“令二妪骨醉。
”數日而死,又斬之。
武後數見王、蕭為祟,如死時狀。
故後為太後時,多在洛陽,不敢歸長安以避之。
削太尉長孫無忌趙公官,黔州安置,尋殺之。
而用奸臣許敬宗、李義府等。
上漸苦風眩,目不能視,百司奏事,或使皇後決之。
後性明敏,涉獵書史,處事稱旨。
由是委以政事,專作威福,上反為所制,中外謂之二聖。
诏以武後為天後。
時百濟恃高麗之援,數侵新羅,唐熊津總管孫仁師進攻百濟,拔之。
百濟王豐奔高麗,高麗王泉及蓋蘇文死,子泉男生、泉男建争立,男生降唐求救,上以李世責力為遼東大總管,
白發漁樵諸事懶,蕭散,閑談今古論興亡。
虞夏商周秦楚漢,三分南北至隋唐。
看到史宮褒貶處,得趣,不搖纨扇自然涼。
卻說唐太宗諱世民,高祖次子,母窦氏,生而不驚。
方四歲,有書生見之日:“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
”書生去,高祖使人追之不見,乃彩其語,名為世民。
為人聰明、英武有大志,能屈節下士。
年十八,舉義兵,初封秦王。
兄建成、弟元占每欲殺之,反為所斃,高祖因傳位焉。
年号貞觀,立妃長孫氏為後。
後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法。
上為秦王時,後奉事高祖,承順妃嫔,甚有内助。
及為後,務崇節儉,服禦取給而已,上深重之。
上勵精求治,數引魏征入卧内,訪以得失,征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
王珪等亦數為直谏。
裴矩初佞于隋,至是亦忠直。
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者,皆失舉措,上知之,每見人奏事,必假以辭色,冀聞規谏。
嘗謂公卿曰:“人欲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
朕事有得失,公輩無惜盡言。
”上嘗得佳鹞,甚嬖之,望見魏征來,匿懷中。
征奏事故久,鹞竟死懷内。
上每與房玄齡謀事,必曰:“非如晦不能決。
”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
蓋玄齡善謀,如晦善斷故也。
二人同心輔國,故唐世稱賢相者,推房、杜焉。
有告尉遲恭反者,上謂敬德曰:“人言卿反何也?”對曰:“臣從陛下身經百戰,今所存者,皆鋒镝之餘也。
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痕。
上流涕撫之,又欲以女妻之。
敬德曰:“臣聞糟糠之妻不下堂,臣妻雖陋,相與共貧賤久矣。
”上乃止,以為鄜州都督。
鴻胪卿鄭元躊使突厥還,言于上曰:“戎狄興衰,專以牛馬為候,今突厥民饑畜瘦,此将亡之兆也,不過三年。
”上曰:“然。
今新與之盟,不可失信,待其有罪,然後讨之。
”突厥寇邊,遣都督李世責力、李靖、柴紹、薛萬徹為行軍總管,衆合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道出擊突厥。
李靖帥骁騎三千,自馬邑進屯惡陽嶺,夜襲定襄,破之。
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驚。
時上遣鴻胪卿唐儉慰撫之,靖引兵與世責力會白道,謀曰:“颉利雖敗,其衆猶盛,若走度碛北,則難圖矣。
今诏使至彼,虜必自寬,若選萬騎襲之,不戰可擒矣。
”張公謹曰:“诏書許降,使者在彼,奈何擊之?”靖曰:“此韓信所以破齊也,唐儉輩何足惜。
”遂勒兵夜發,世責力繼之,遂大破突厥于陰山,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斥地自陰山至北大漠,露布以聞。
時炀帝後蕭氏在突厥,李靖送之還朝,年雖四十餘,而色猶未落。
上召入宮,因幸焉。
與談前朝故事,甚悅之。
突厥颉利敗走,往依沙缽羅,設蘇尼失部落,任城王道宗引兵逼之,使蘇尼失執颉利,行軍副總管張寶相取之以獻。
蘇尼失舉衆來降,漠南遂空。
上禦樓受俘,館之太仆。
上皇聞之歎曰:“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付托得人,複何憂哉?”上皇召上,與貴臣十餘人及諸王妃主,置酒淩煙閣,酒酣,上皇自彈琵琶,上起舞,公卿疊起為壽,迨夜而罷。
颉利可汗入朝,靺鞨遣使入貢,時遠方諸國來朝者甚衆,服裝詭異。
中書侍郎顔師古請圖寫以示後,作《王會圖》,從之。
四夷君長詣阙請上為天可汗,群臣皆呼萬歲。
自後以玺書賜夷狄君長,皆稱天可汗。
是時天下治平,且大稔,終歲斷刑才二十九人。
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長孫皇後崩,上曰:“入宮不複聞規谏之言,失一良佐矣。
”時齊王元吉改封巢刺王,妃楊氏生子明,甚得幸于上,上欲立為後。
魏征曰:“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
”上乃止,尋封子明為曹王,使繼元吉後。
又故荊州都督武彟女,年十四,上聞其美,召入後宮,以為才人,後為高宗後,即武後也。
侯君集滅高昌,以其地為西州。
于是唐地東極于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
初,太子承幹喜聲色及畋獵,所為奢靡,魏王泰多藝能,有寵于上,潛有奪嫡之志。
太子知之,陰養刺客纥幹承基及壯士等百餘人,謀殺魏王泰。
太子知吏部尚書侯君集怨望,引入東宮,謀以自安之策。
君集以太子暗劣,欲乘釁圖之,遂勸之反,會上第七子齊王佑反,事連纥幹承基系獄,當死,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敕中書門參鞫之,反形已具,廢為庶人,侯君集等皆伏誅。
乃立晉王治為皇太子。
上謂侍臣曰:“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
傳諸子孫,永為後法。
”上疑太子治柔弱,密謂長孫無忌曰:“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
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争,以為不可。
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耶?”無忌日:“太子仁厚,真守文令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上乃止。
至高宗時,吳王坐房玄齡子房遺愛,與高陽公主謀立荊王元景,事覺冤死,其後為南唐主。
初,魏征嘗見侯君集有宰相才,至是以反誅,上疑征阿黨,乃踣其所撰碑。
新羅遣使,言百濟與高麗連兵,謀絕新羅入朝之路,乞兵救援。
上遣使赍玺書谕之。
蓋蘇文不奉诏,使還。
上曰:“蓋蘇文弒其君,殘虐其民。
今又違诏命,不可不讨。
”李世責力勸上伐之,上欲自征高麗,褚遂良切谏不聽,命房玄齡留守京師,帝如洛陽,下诏親征高麗。
以張亮、李世責力為行軍大總管,诏諸軍分道擊高麗。
車駕至定州,拔遼東,進攻安市城。
高麗延壽惠真帥兵十五萬救之,上敕諸軍齊出奮擊。
會有龍門薛仁貴者,大呼陷陣,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乓大潰。
延壽惠真帥其衆降,高麗舉國大駭。
後黃城銀城皆帥衆遁去,數百裡無複人煙。
帝攻安市城久不下,以遼左早寒,草枯冰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将盡,敕班師,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還。
安市城主登城拜辭,上嘉其有禮,賜缣百匹,以勵事君。
上以征高麗不能成功,深悔之,歎曰:“魏征若在,必不使朕有此行也。
”命馳驿祀征以少牢,複立所制碑而勞賜其妻子。
帝還京師,遣李世劫擊薛延随,降之。
遣使招谕鐵勒諸部,鐵勒百餘萬衆,其酋長皆請入朝。
回纥等十一姓,各遣使歸命。
上大喜,作詩曰:“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
”勒石于靈州,骨利幹遣使入貢。
骨利幹居西域瀚海之北,與鐵勒諸部相去甚遠,晝長夜短,夏至日沒後,天色正曛,煮羊胛适熟,日已複出矣。
結骨俟利發入朝,結骨人皆長大,赤須綠睛,自古未通中國。
至是入朝,上曰:“昔漢武帝窮兵三十年,所獲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乎?” 時太白屢晝見,占雲:“女主昌。
”又秘記雲:“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上以問李淳風,對曰:“臣仰稽天象,俯察曆數,其人已在陛下宮中,自今不過三十年,殺陛下子孫殆盡。
”上曰:“凡疑似者盡殺之,何如?”對曰:“王者不死,徒殺無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頗有慈心,為禍或淺,借使得而殺之,天或更生壯者,肆其荼毒,陛下子孫無遺類矣。
”上乃止。
上苦痢,增劇,太子晝夜不離側,或累日不食,發有化白者。
上泣曰:“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丁卯疾笃,诏長孫無忌、褚遂良入卧内,謂之曰:“太子仁孝,公等所知,善輔導之。
”謂太子曰:“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
”乃令遂良草遺诏。
有頃上崩,在位二十三年。
壽五十三歲。
帝除亂比湯武,緻治若成康,躬親行陣,戰無不克,虛己受谏,直無不容。
四夷萬古所未及緻者,無不服從,功德兼隆,自漢以來,未之有也。
無忌等請太子先宣遺诏,罷東征之役,然後即位。
是為高宗。
立妃王氏為後。
初年,長孫無忌、褚遂良同心輔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蕭淑妃有寵,王皇後嫉之,上之為太子也,入侍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
太宗崩,武氏出為尼。
忌日,上詣寺行香,見之泣。
後聞之,陰令長發,納之後宮,欲以間淑妃之寵。
武氏巧慧,多權數,初入宮,屈體事後,後數稱其美。
未幾大幸,拜為昭儀。
後及淑妃寵皆衰,更相與谮之,上皆不納。
王皇後、蕭淑妃與武昭儀更谮相訴,後寵遂衰,然猶未有意廢之也。
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
後出,昭儀潛扼殺之。
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曰:“皇後适來此。
”上大怒曰:“後殺吾女。
”昭儀因泣數其罪。
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意.又恐大臣不從,乃與昭儀幸長孫無忌第,酣飲極歡,拜無忌寵姬子三人,皆為朝散大夫,仍載金寶缯帛十車,以賜無忌。
上因從容言皇後無子,以諷無忌,無忌對以他語。
上與昭儀不悅而罷。
禮部尚書許敬宗亦數勸無忌,無忌厲色折之。
上一日退朝,召長孫無忌、李世責力、于志甯、褚遂良于内殿。
遂良曰:“今日之召,多為宮大尉元舅,司馬功臣,不可使上有殺元舅功臣之名。
遂良起于草茅,且受顧托,不以死争之,何以見先帝?”責力稱疾不朝,無忌等至内殿,上顧謂無忌曰:“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遂良對曰:“皇後名家于,先帝為陛下所娶。
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等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
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
皇後未聞有過,豈可輕廢?”上不悅而罷。
明日又言之,遂良日:“陛下必欲易後,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衆所共知,萬代之後,謂陛下何如主。
願留三思。
”因置笏于殿階,解巾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回田裡。
”上大怒,命引出。
昭儀在簾中大言曰:“何不撲殺此獠。
”西南夷曰獠,遂良杭州人,故呼之為獠。
于志甯不敢言。
韓瑗因奏事泣涕極谏,複上疏曰:“妲己傾殷,褒姒滅周,不謂今日,塵黩聖代。
陛下不信臣言,臣恐宗廟不血食矣。
”言極切直。
上皆不納。
他日,李世責力入見,上問之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事當何如?”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上意遂決。
許敬宗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妻。
況天子乎?”昭儀令左右以聞,貶遂良、韓瑷等為遠州刺史,廢王皇後、蕭淑妃為庶人,冊立武氏為皇後,囚故後王氏、淑妃蕭氏于别院。
上常念之,間行至其所,呼之。
王後泣曰:“至尊若念疇昔,使得再見天日,幸甚。
”上曰:“朕自有處。
”武後聞之大怒,遣人斷其手足,投酒甕中,曰:“令二妪骨醉。
”數日而死,又斬之。
武後數見王、蕭為祟,如死時狀。
故後為太後時,多在洛陽,不敢歸長安以避之。
削太尉長孫無忌趙公官,黔州安置,尋殺之。
而用奸臣許敬宗、李義府等。
上漸苦風眩,目不能視,百司奏事,或使皇後決之。
後性明敏,涉獵書史,處事稱旨。
由是委以政事,專作威福,上反為所制,中外謂之二聖。
诏以武後為天後。
時百濟恃高麗之援,數侵新羅,唐熊津總管孫仁師進攻百濟,拔之。
百濟王豐奔高麗,高麗王泉及蓋蘇文死,子泉男生、泉男建争立,男生降唐求救,上以李世責力為遼東大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