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七回 唐高祖立根基二十一帝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追想千年往事,六朝蹤迹茫然。
隋唐相繼統中原,世态幾回雲變。
楊柳凄迷汴水,丹青慘淡淩煙。
樂遊原上草連天,飛起寒鴉一片。
卻說唐高祖神堯皇帝姓李,名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今陝西鞏昌府秦州是也。
虞臯陶、周老聃、漢李廣之後,西涼武昭王皓七世孫也。
祖虎,仕西魏有功,封隴西公。
父日丙,于周世封唐公,淵襲爵。
李淵既起兵克長安,立代王侑為隋帝,其别部劉文靜留圍河東郡,與屈突通相持月餘。
通勢窮蹙,及聞長安不守,引兵出走,将趨洛陽。
文靜遣窦琮等追執之,通乃降淵,以為兵部尚書,遣至河東,招谕堯君素。
君素曰:“公為大臣,奈何負國生降?”通曰:“吾力屈耳。
”君素曰:“吾力尚未屈,何用多言?通慚而退。
時君素妻在長安,為唐所獲,唐遣其妻至城下招之。
君素曰:“天下名義,非婦人所知。
” 引弓射之,應弦則倒。
及聞炀帝江都之變,左右殺君素以降。
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淵即皇帝位。
以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
元霸聰明類世民,明年十六早卒,追封為衛王。
初,李密兵力甚強,唐祖初起兵時,遣使通好于密,密與唐祖書,多自矜大,有雲:“所望戮力同心,執子嬰于鹹陽,殪商辛于牧野。
”唐祖方有事于關中,恐更生敵,乃卑辭推獎,以驕其志,密大喜。
自是信使往來不絕。
及李密誘殺翟讓,将佐頗有離心。
密頗自矜驕,不恤士衆,取洛口倉,築城方四十裡而居之。
開倉散米,無防守,取之者随意多少。
或離倉之後,力不能緻,委棄衍路,自倉城至郭門,米厚數寸,群盜來就食者,近百萬口。
密喜。
謂賈閨甫曰:“此可謂足食矣。
” 閨甫對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今民所以襁負如流而至者,以所天在此故也,而有司曾無吝惜,恐一旦米盡民散,明公孰與成大業哉?”密不聽。
王世充食盡,簡精兵擊密,密出兵應之,輕世充不設壁壘。
世充夜伏兵山谷中,縱兵擊密。
先索得一人貌類密者,縛而匿之,戰方酣,使牽過陣前,噪曰:“已獲李密矣。
”士卒皆呼萬歲,密衆大驚,世充伏兵乘高馳下,密衆大敗。
邴元真、單雄信等俱降于世充。
密遂與王伯當、魏征等收敗兵二萬歸唐。
密曰:“我擁衆百萬,解甲歸唐,豈不以台司見處乎?”及至長安,拜光祿卿上柱國,賜爵邢國公,密大失望。
秦叔寶、程知節、羅士信等既降于世充,知其無成,亦奔歸于唐。
徐世責力據李密舊境,魏征遣世責力書,勸之早降。
責力曰:“此土地人民,皆魏公有也。
”乃籍郡縣戶口士馬之數,啟李密使自獻之。
唐祖大悅,賜世責力姓李。
初,汾陰薛舉據有隴西之地,及舉卒,子仁呆立,攻唐隴州降之。
世民引兵至高坡,仁呆使宗羅日侯将兵拒戰,世民引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羅日侯士卒在潰,斬首數千級。
世民率二千餘騎追之日:“破竹之勢,不可失也。
”遂進至城下,圍之。
至夜半,守城者皆降,争自投下,仁呆計窮出降。
父子僭亂者二年,斬于長安市。
世民平仁杲還,唐主使李密迎秦王世民于幽州。
密自恃智略功名,見上猶有傲色。
及見世民,不覺驚服,私謂殷開山曰:“真英主也,不如是,何以定禍亂乎?”李密恥于進食,與王伯當謀反,乃言于唐祖,曰:“山東之衆,皆臣故時麾下,請收撫之,以取王世充如拾芥耳。
”唐主許之。
以王伯當為副而遣之。
李密遂據桃林縣,驅掠徒衆,直趨南山,乘險而東,欲就故伊州刺史張善相。
唐行軍總管盛彥師擊斬之,與伯當俱傳首長安。
張善相降唐。
時李孰據河西稱帝,唐遣張俟德至涼招撫之,軌稱從弟大涼皇帝臣軌,而不受唐官爵。
唐主怒,議興師讨之。
軌臣安修仁兄興貴仕唐,表請說軌,谕以禍福,如不聽,弟修仁為軌親信,圖之肘腋易矣。
唐主遣之,興貴至涼,說軌,不納,乃與修仁陰結諸胡,起兵擊軌,軌出戰而敗,興貴執送長安斬之。
僭亂者三年。
杜伏威據曆陽降唐,唐以為和州總管,封吳王,賜姓李。
通據海陵,攻江都,克之,襲沈法興于吳郡,大破之。
法興赴江水死,子通徙都餘杭。
唐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誕擊破之,子通走保杭州,雄誕又破之,執送長安。
初,杜伏威與輔公枯友善,及伏威入朝,公佑留守丹陽。
公佑遂背伏威,殺王雄誕造反,稱宋帝。
唐遣趙郡王孝恭、嶺南道大使李靖讨之。
孝恭将發,宴集,卮酒忽變為血,合座皆驚。
孝恭舉止自若曰:“此公佑授首之征也。
”飲而盡之。
衆皆悅服。
孝恭、李靖等進擊公枯兵,大破之。
公佑棄城東走,至武康,為野人所執,送丹陽枭首,江淮悉平。
江淮起杜伏威,終輔公佑,僭亂者凡十一年。
劉武周引突厥寇唐并州,陷晉陽,裴寂軍潰,齊王元吉奔還長安。
武周遣宋金剛攻陷晉州、龍門、浍州等地,關中大震。
秦王世民引軍自龍門渡河,屯柏壁,與宋金剛相持。
世民屢破金剛将
隋唐相繼統中原,世态幾回雲變。
楊柳凄迷汴水,丹青慘淡淩煙。
樂遊原上草連天,飛起寒鴉一片。
卻說唐高祖神堯皇帝姓李,名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今陝西鞏昌府秦州是也。
虞臯陶、周老聃、漢李廣之後,西涼武昭王皓七世孫也。
祖虎,仕西魏有功,封隴西公。
父日丙,于周世封唐公,淵襲爵。
李淵既起兵克長安,立代王侑為隋帝,其别部劉文靜留圍河東郡,與屈突通相持月餘。
通勢窮蹙,及聞長安不守,引兵出走,将趨洛陽。
文靜遣窦琮等追執之,通乃降淵,以為兵部尚書,遣至河東,招谕堯君素。
君素曰:“公為大臣,奈何負國生降?”通曰:“吾力屈耳。
”君素曰:“吾力尚未屈,何用多言?通慚而退。
時君素妻在長安,為唐所獲,唐遣其妻至城下招之。
君素曰:“天下名義,非婦人所知。
” 引弓射之,應弦則倒。
及聞炀帝江都之變,左右殺君素以降。
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淵即皇帝位。
以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
元霸聰明類世民,明年十六早卒,追封為衛王。
初,李密兵力甚強,唐祖初起兵時,遣使通好于密,密與唐祖書,多自矜大,有雲:“所望戮力同心,執子嬰于鹹陽,殪商辛于牧野。
”唐祖方有事于關中,恐更生敵,乃卑辭推獎,以驕其志,密大喜。
自是信使往來不絕。
及李密誘殺翟讓,将佐頗有離心。
密頗自矜驕,不恤士衆,取洛口倉,築城方四十裡而居之。
開倉散米,無防守,取之者随意多少。
或離倉之後,力不能緻,委棄衍路,自倉城至郭門,米厚數寸,群盜來就食者,近百萬口。
密喜。
謂賈閨甫曰:“此可謂足食矣。
” 閨甫對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今民所以襁負如流而至者,以所天在此故也,而有司曾無吝惜,恐一旦米盡民散,明公孰與成大業哉?”密不聽。
王世充食盡,簡精兵擊密,密出兵應之,輕世充不設壁壘。
世充夜伏兵山谷中,縱兵擊密。
先索得一人貌類密者,縛而匿之,戰方酣,使牽過陣前,噪曰:“已獲李密矣。
”士卒皆呼萬歲,密衆大驚,世充伏兵乘高馳下,密衆大敗。
邴元真、單雄信等俱降于世充。
密遂與王伯當、魏征等收敗兵二萬歸唐。
密曰:“我擁衆百萬,解甲歸唐,豈不以台司見處乎?”及至長安,拜光祿卿上柱國,賜爵邢國公,密大失望。
秦叔寶、程知節、羅士信等既降于世充,知其無成,亦奔歸于唐。
徐世責力據李密舊境,魏征遣世責力書,勸之早降。
責力曰:“此土地人民,皆魏公有也。
”乃籍郡縣戶口士馬之數,啟李密使自獻之。
唐祖大悅,賜世責力姓李。
初,汾陰薛舉據有隴西之地,及舉卒,子仁呆立,攻唐隴州降之。
世民引兵至高坡,仁呆使宗羅日侯将兵拒戰,世民引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羅日侯士卒在潰,斬首數千級。
世民率二千餘騎追之日:“破竹之勢,不可失也。
”遂進至城下,圍之。
至夜半,守城者皆降,争自投下,仁呆計窮出降。
父子僭亂者二年,斬于長安市。
世民平仁杲還,唐主使李密迎秦王世民于幽州。
密自恃智略功名,見上猶有傲色。
及見世民,不覺驚服,私謂殷開山曰:“真英主也,不如是,何以定禍亂乎?”李密恥于進食,與王伯當謀反,乃言于唐祖,曰:“山東之衆,皆臣故時麾下,請收撫之,以取王世充如拾芥耳。
”唐主許之。
以王伯當為副而遣之。
李密遂據桃林縣,驅掠徒衆,直趨南山,乘險而東,欲就故伊州刺史張善相。
唐行軍總管盛彥師擊斬之,與伯當俱傳首長安。
張善相降唐。
時李孰據河西稱帝,唐遣張俟德至涼招撫之,軌稱從弟大涼皇帝臣軌,而不受唐官爵。
唐主怒,議興師讨之。
軌臣安修仁兄興貴仕唐,表請說軌,谕以禍福,如不聽,弟修仁為軌親信,圖之肘腋易矣。
唐主遣之,興貴至涼,說軌,不納,乃與修仁陰結諸胡,起兵擊軌,軌出戰而敗,興貴執送長安斬之。
僭亂者三年。
杜伏威據曆陽降唐,唐以為和州總管,封吳王,賜姓李。
通據海陵,攻江都,克之,襲沈法興于吳郡,大破之。
法興赴江水死,子通徙都餘杭。
唐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誕擊破之,子通走保杭州,雄誕又破之,執送長安。
初,杜伏威與輔公枯友善,及伏威入朝,公佑留守丹陽。
公佑遂背伏威,殺王雄誕造反,稱宋帝。
唐遣趙郡王孝恭、嶺南道大使李靖讨之。
孝恭将發,宴集,卮酒忽變為血,合座皆驚。
孝恭舉止自若曰:“此公佑授首之征也。
”飲而盡之。
衆皆悅服。
孝恭、李靖等進擊公枯兵,大破之。
公佑棄城東走,至武康,為野人所執,送丹陽枭首,江淮悉平。
江淮起杜伏威,終輔公佑,僭亂者凡十一年。
劉武周引突厥寇唐并州,陷晉陽,裴寂軍潰,齊王元吉奔還長安。
武周遣宋金剛攻陷晉州、龍門、浍州等地,關中大震。
秦王世民引軍自龍門渡河,屯柏壁,與宋金剛相持。
世民屢破金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