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一回 宋太祖統中原未能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更名曙,慎靜恭默,無所猷為,天下陰知其聖德雲。
仁宗恭儉仁恕,始終如一,敬天重民,有司嘗請以玉清舊址為苑,帝曰:“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大辟疑者,皆令谳,上所活歲以千計。
嘗雲:“朕未嘗詈人以死,況敢濫刑乎!”嘗語近臣曰:“昨因不寐而饑,思食燒羊。
” 近臣曰:“何不取索?”帝曰:“恐遂為例,可不忍一夕之饑,而啟無窮之殺乎?”燕私常服浣濯之衣,惟帟衾稠,多用缯絁.或獻蛤蜊二十八枚,枚值千錢。
帝曰:“一下箸費二十八千,吾不堪也。
”北使言高麗職貢疏,今欲加兵。
仁宗謂曰:“此隻王子罪,不幹百姓事,今加兵,王子未必能誅,且屠戮百姓。
”卒以寝兵。
又好學崇儒,當經筵謂侍臣曰:“朕盛暑未嘗少卷,但恐卿等勞耳。
”诏州縣皆立學,定太學生員,王堯臣及第,賜《中庸》旁篇;呂臻及第,賜《大學》篇。
于《禮記》中,表章此二經,以風厲儒厍,實開《四書》之端。
其後程頤配以《論語》、《孟子》,朱喜集注,聖學為之昭然。
慶曆以前,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慶曆以後,君子滿朝。
傳曰:“為人君止于仁。
”帝誠無愧焉。
在位四十三年崩,皇子曙即位,是為英宗,尊曹後為皇太後,遺制下日,雖深山窮谷,莫不奔走悲号,如喪考妣。
英宗有疾,诏請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重事。
太後性慈儉,頗涉經史,及聽政,多援經義以決事,中外章奏日數十上,一一能記綱要。
于外戚左右,分毫無所假借,宮省肅然。
帝疾甚,舉措或改常度,遇宦者尤少恩,左右多不悅,乃共為讒間。
太後與帝遂成嫌隙,内外洶懼。
知谏院呂誨上書,兩宮猶未釋然。
一日,韓琦、歐陽修奏事簾前,太後嗚咽流涕,具道所以。
琦曰:“此病固爾,病已必不然。
子病,母可不容之乎?”太後意不解。
修進曰:“太後事先帝數十年,仁德着于天下。
昔張貴妃有寵,及卒,追冊為溫成皇後。
太後于溫成之寵,尚能處之裕如,今于母子之間,反不能容耶?”後意稍和。
琦又進曰:“臣等在外,聖躬若失調護,太後不得辭其責。
”後驚曰:“是何言!我心更切也。
”同列聞者,皆為縮頸流汗。
後數日,琦獨見帝,帝曰:“太後待我少恩。
”琦對曰:“自古聖帝明王,不為少矣,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餘盡不孝哉?蓋父母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孝未至耳,父母豈有不慈者哉?”帝大感悟。
帝自六月不禦殿,至是初禦紫宸殿,見百官。
琦因請乘輿禱雨,且奉服以出,人心大安。
帝命侍臣講讀經史于迩英閣。
翰林侍讀學士劉敝進讀《史記》,至堯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側微,堯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悚然改容,太後聞之亦大喜。
兩宮疑漸釋,立妃高氏為後。
後母曹氏,太後姊也,少育于宮中,與帝同年生,又俱撫鞠于太後,仁宗嘗曰:“異日必以為配。
”既長,遂成婚,生三子,至是冊為後。
韓琦欲太後撤簾還政,乃取十餘事禀帝,裁決悉當。
琦即詣太後複奏,太後每事稱善。
琦因白太後求去。
太後曰:“相公不可去,我當歸深宮耳,卻每日在此,甚非得已。
” 琦即稱:“前代如馬、鄧之賢,不免貪戀權勢,今太後便能複辟,誠馬、鄧之所不及,未審決取何日撤簾。
”太後遽起。
琦即命鸾儀司撤簾,帝始親政。
内侍任守忠乘間交構兩宮。
一日,韓琦出空頭敕一道,歐陽修已簽,趙概難之,修曰:“第書之,韓公必自有說。
”概不敢違。
既而琦坐政堂,召守忠立庭下,曰:“汝罪當死。
”遂谪蕲州,取空頭敕填與之,即日押行,琦意以為少緩,則中變也。
其黨史昭錫等悉竄南方。
中外快之。
帝有疾,韓琦入問起居,因進言曰:“陛下久不視朝,願早建儲以安社稷。
”帝颔之,即召學士承旨張方平至福甯殿,帝凴幾言不可辨,方平進筆,帝乃書曰:“立大火王為皇太子。
” 方平請書其名,帝力疾書之。
方平退,草制立穎王項為皇太子。
太子既立,帝因泣然下淚。
文彥博退謂琦曰:“見上顔色否?人生至此,雖父子亦不能不動情也。
”在位四年崩。
帝以明哲之資,膺繼統之命,優禮大臣,愛民好士,每裁決,皆出群臣意表,足為良主。
乃天不假以年,不克大有所為,惜哉!太子項即位,是為神宗。
立妃向氏為後,乃向敏中之曾孫女也。
神宗即位之初,勵精求治,不禦遊畋,不治宮室,惟勤惟儉,志欲破遼滅夏,大有為于天下。
先憂财用不足。
王安石為翰林學士,越次入對,說以富國強兵之術,曰:“昔周置泉府之官,變通天下之财,後世惟桑弘羊、劉晏,粗合此意,學者不明先王之法意,更以為人主不當與民争利,今欲理财,當修泉府之法。
”帝納其說。
安石猶恐帝不決意任之,複言曰:“昔堯使群臣共擇一人治水,尚不能無敗事,後乃成功;今欲變法,所使或非其人,豈能無一二之敗事,當計其利害之多少,不為衆論所惑,決意行之,久自收其效矣。
”帝深然之,堅意任之,乃以安石為相。
唐介言安石狷狹少容,好學而泥古,不通于今,用必為害。
若欲求賢相,則呂公着、司馬光、韓維其人也。
帝不聽。
王安石既執政,士大夫皆以為得人。
呂誨獨言其不可,将入谏,與司馬光相遇并行,光密問今日所言何事。
誨曰:“袖中彈文,乃新參也。
”光愕然曰:“衆喜得人,奈何論之?” 誨曰:“君實亦為是言耶?安石雖有時名,然好執偏見,輕信奸回,喜人佞己,聽其言則美,施于用則疏。
誤天下蒼生,必斯人也。
”遂上疏極谏。
帝不聽,出誨知鄧州。
誨既出,安石所為益執。
光由是服誨之先見,自以為不及也。
後青苗盛行,誨乞緻仕。
及病亟,手書囑司馬光為墓銘。
光往省之,至則目且瞑。
光呼白:“更有見囑乎?”誨張目強視曰:“天下事尚可為,君實勉之。
”遂卒。
王安石欲行新法,見諸臣排之者衆,乃引用呂惠卿、章忄享、曾布、韓绛等奸邪附己之人為心腹,由是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法,相繼并興,号為新法。
行之天下,而民不聊生矣。
農田水利者,開諸路廢田,興水利面收其稅,并察官吏之家皆同役,不得有所私也。
青苗者,于方播種青苗時,令民自度麥粟所赢幾何,先貸以錢,使出息二分,俟谷熟還官也。
均輸者,凡諸州郡所當輸官糧,皆令平其所在時價,輸其土地所饒出之物,官自轉遷于所無之地而賣之,以收利也。
保甲者,十家為保,有保長;五十家為大保,有大保長;十六保為都保,選衆所服者二人為都保長,一正一副。
聽保丁自置弓箭,習武藝,以禦寇也。
免役者,凡當役人戶,以等第出錢免役也。
市易者,以金帛諸貨為抵當,而貸之錢,責期使償,半歲輸息十一,及歲倍之。
過期不輸,息外更加罰錢也。
保馬者,令保甲為官養馬,死則償之也。
方田者,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為一方,計量田地,分五等以定稅也。
諸法皆害民,而青苗法為尤甚。
初,英宗時,邵雍與客散步天津橋上,聞杜鵑聲,慘然不樂。
客問其故?雍曰:“洛陽舊無杜鵑,今始至。
天下将治,地氣自北而南;将亂自南而北。
今南方地氣至矣,禽鳥飛類,得氣之先者也。
不二年,上用南人作相,多引用南人,專務變法,天下自此多事矣。
”至是其言果驗。
時帝堅意用安石行新法,萬民愁怨,于是富弼、韓琦、司馬光、趙抃、張方平、蘇轼、蘇轍、呂公着、呂公弼、範純仁、程颢、歐陽修、鄭獬、孫覺、李常、張戬、劉庠、範鎮、王拱辰、秭維、劉摯、楊繪、唐诇等,前後相繼上疏,極言新法之為害,請複祖宗之舊法,安靜以守之。
上皆不聽。
于是諸臣紛紛相繼引去,或加貶。
安石性執拗,巧為文飾,持新法益堅。
會歲饑,征斂苛急,東北流民,每風沙霾噎,扶攜塞道,羸疾愁苦,身無完衣,或茹木實草根,至身被鎖械而負瓦揭木,賣以償官,累累不絕。
監上安門鄭俠乃繪所見為圖,發馬遞上之,且雲:“旱由王安石所緻。
去安石,十日不雨,乞斬臣以正欺君之罪。
”疏入,帝反複觀圖,長籲數四,袖以入内。
是夕寝不能寐。
翌日,令罷青苗、免役等新法。
民聞之歡呼相賀。
是日果大雨,遠近沾洽,而呂惠卿、鄧绾诋俠為狂夫,治其擅發馬遞之罪,下之獄,竄之英州。
而新法複行如故。
知潮州府蘇轼托詩以諷朝政,其詠青苗曰:“赢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其詠課吏曰:“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終無術。
” 其詠水利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其詠鹽禁曰:“豈是聞韶解忘味,迩來三月食無鹽。
”為中丞李定、禦史舒直所奏,下之獄,以為诋謗朝政,欲置之死。
曹太皇太後違豫中,聞而為帝言之,乃得免。
初,青澗守将種谔,受夏臣嵬名山之降,遂城綏州。
夏主諒祚,乃詐為會,誘楊定等殺之,邊釁複起。
時神宗欲并西夏,屢遣兵伐夏,夏人亦屢入寇,互相勝負,得西夏邊岩六堡之地。
其後用宦者李憲伐夏,靈州永樂之役,死者六十餘萬人,亡失錢谷銀絹不可勝計。
事聞帝,臨朝恸哭,為之不食。
自是無意于西伐,而夏人亦困弊矣。
夏主秉常上表,乞複修好,诏許之。
遼人見中國之行新法,懼其圖己,乃遣蕭禧來求割地。
安石曰:“将欲取之,必姑與之。
”乃割河東地,以分水嶺為界,東西割地七百裡以與遼,而國勢愈弱。
自神宗以前,為治平之世,自神宗以後,為喪亂之世矣。
王安石以子雲死,悲傷不堪,求解機務,上許之,未幾卒。
上有疾,立第六子延安郡王傭為皇太子,更名煦,時年十歲。
诏太皇太後高氏,權同處分國事,在位十八年崩。
太子煦立,是為哲宗。
太皇太後高氏同臨朝聽政。
明年,改元元佑,即罷新法十餘事。
起用司馬光、呂公着、文彥博、韓維、範純仁、蘇轼、呂大防、劉摯、程頤、蘇轍、範祖禹等。
貶呂好問、呂惠卿、蔡确、章忄享等,盡罷新法,天下大悅。
時太皇太後臨朝,司馬光秉政,天下大治。
司馬光卒,呂公着秉政。
公着卒,呂大防、範純仁秉政時帝年益壯,太皇太後曆選世家女百餘人入宮。
至是謂執政曰:“孟氏女能執婦道,宜正位中宮。
”命呂大防為皇後六禮使,冊為皇後。
因語帝曰:“得賢内助,非細事也。
”既而歎曰:“斯人賢淑,惜福薄耳!異日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
”八年九月,太皇太後不豫,呂大防、範純仁等問疾,太皇太後曰:“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此事官家宜深知之。
”又曰:
仁宗恭儉仁恕,始終如一,敬天重民,有司嘗請以玉清舊址為苑,帝曰:“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大辟疑者,皆令谳,上所活歲以千計。
嘗雲:“朕未嘗詈人以死,況敢濫刑乎!”嘗語近臣曰:“昨因不寐而饑,思食燒羊。
” 近臣曰:“何不取索?”帝曰:“恐遂為例,可不忍一夕之饑,而啟無窮之殺乎?”燕私常服浣濯之衣,惟帟衾稠,多用缯絁.或獻蛤蜊二十八枚,枚值千錢。
帝曰:“一下箸費二十八千,吾不堪也。
”北使言高麗職貢疏,今欲加兵。
仁宗謂曰:“此隻王子罪,不幹百姓事,今加兵,王子未必能誅,且屠戮百姓。
”卒以寝兵。
又好學崇儒,當經筵謂侍臣曰:“朕盛暑未嘗少卷,但恐卿等勞耳。
”诏州縣皆立學,定太學生員,王堯臣及第,賜《中庸》旁篇;呂臻及第,賜《大學》篇。
于《禮記》中,表章此二經,以風厲儒厍,實開《四書》之端。
其後程頤配以《論語》、《孟子》,朱喜集注,聖學為之昭然。
慶曆以前,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慶曆以後,君子滿朝。
傳曰:“為人君止于仁。
”帝誠無愧焉。
在位四十三年崩,皇子曙即位,是為英宗,尊曹後為皇太後,遺制下日,雖深山窮谷,莫不奔走悲号,如喪考妣。
英宗有疾,诏請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重事。
太後性慈儉,頗涉經史,及聽政,多援經義以決事,中外章奏日數十上,一一能記綱要。
于外戚左右,分毫無所假借,宮省肅然。
帝疾甚,舉措或改常度,遇宦者尤少恩,左右多不悅,乃共為讒間。
太後與帝遂成嫌隙,内外洶懼。
知谏院呂誨上書,兩宮猶未釋然。
一日,韓琦、歐陽修奏事簾前,太後嗚咽流涕,具道所以。
琦曰:“此病固爾,病已必不然。
子病,母可不容之乎?”太後意不解。
修進曰:“太後事先帝數十年,仁德着于天下。
昔張貴妃有寵,及卒,追冊為溫成皇後。
太後于溫成之寵,尚能處之裕如,今于母子之間,反不能容耶?”後意稍和。
琦又進曰:“臣等在外,聖躬若失調護,太後不得辭其責。
”後驚曰:“是何言!我心更切也。
”同列聞者,皆為縮頸流汗。
後數日,琦獨見帝,帝曰:“太後待我少恩。
”琦對曰:“自古聖帝明王,不為少矣,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餘盡不孝哉?蓋父母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孝未至耳,父母豈有不慈者哉?”帝大感悟。
帝自六月不禦殿,至是初禦紫宸殿,見百官。
琦因請乘輿禱雨,且奉服以出,人心大安。
帝命侍臣講讀經史于迩英閣。
翰林侍讀學士劉敝進讀《史記》,至堯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側微,堯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悚然改容,太後聞之亦大喜。
兩宮疑漸釋,立妃高氏為後。
後母曹氏,太後姊也,少育于宮中,與帝同年生,又俱撫鞠于太後,仁宗嘗曰:“異日必以為配。
”既長,遂成婚,生三子,至是冊為後。
韓琦欲太後撤簾還政,乃取十餘事禀帝,裁決悉當。
琦即詣太後複奏,太後每事稱善。
琦因白太後求去。
太後曰:“相公不可去,我當歸深宮耳,卻每日在此,甚非得已。
” 琦即稱:“前代如馬、鄧之賢,不免貪戀權勢,今太後便能複辟,誠馬、鄧之所不及,未審決取何日撤簾。
”太後遽起。
琦即命鸾儀司撤簾,帝始親政。
内侍任守忠乘間交構兩宮。
一日,韓琦出空頭敕一道,歐陽修已簽,趙概難之,修曰:“第書之,韓公必自有說。
”概不敢違。
既而琦坐政堂,召守忠立庭下,曰:“汝罪當死。
”遂谪蕲州,取空頭敕填與之,即日押行,琦意以為少緩,則中變也。
其黨史昭錫等悉竄南方。
中外快之。
帝有疾,韓琦入問起居,因進言曰:“陛下久不視朝,願早建儲以安社稷。
”帝颔之,即召學士承旨張方平至福甯殿,帝凴幾言不可辨,方平進筆,帝乃書曰:“立大火王為皇太子。
” 方平請書其名,帝力疾書之。
方平退,草制立穎王項為皇太子。
太子既立,帝因泣然下淚。
文彥博退謂琦曰:“見上顔色否?人生至此,雖父子亦不能不動情也。
”在位四年崩。
帝以明哲之資,膺繼統之命,優禮大臣,愛民好士,每裁決,皆出群臣意表,足為良主。
乃天不假以年,不克大有所為,惜哉!太子項即位,是為神宗。
立妃向氏為後,乃向敏中之曾孫女也。
神宗即位之初,勵精求治,不禦遊畋,不治宮室,惟勤惟儉,志欲破遼滅夏,大有為于天下。
先憂财用不足。
王安石為翰林學士,越次入對,說以富國強兵之術,曰:“昔周置泉府之官,變通天下之财,後世惟桑弘羊、劉晏,粗合此意,學者不明先王之法意,更以為人主不當與民争利,今欲理财,當修泉府之法。
”帝納其說。
安石猶恐帝不決意任之,複言曰:“昔堯使群臣共擇一人治水,尚不能無敗事,後乃成功;今欲變法,所使或非其人,豈能無一二之敗事,當計其利害之多少,不為衆論所惑,決意行之,久自收其效矣。
”帝深然之,堅意任之,乃以安石為相。
唐介言安石狷狹少容,好學而泥古,不通于今,用必為害。
若欲求賢相,則呂公着、司馬光、韓維其人也。
帝不聽。
王安石既執政,士大夫皆以為得人。
呂誨獨言其不可,将入谏,與司馬光相遇并行,光密問今日所言何事。
誨曰:“袖中彈文,乃新參也。
”光愕然曰:“衆喜得人,奈何論之?” 誨曰:“君實亦為是言耶?安石雖有時名,然好執偏見,輕信奸回,喜人佞己,聽其言則美,施于用則疏。
誤天下蒼生,必斯人也。
”遂上疏極谏。
帝不聽,出誨知鄧州。
誨既出,安石所為益執。
光由是服誨之先見,自以為不及也。
後青苗盛行,誨乞緻仕。
及病亟,手書囑司馬光為墓銘。
光往省之,至則目且瞑。
光呼白:“更有見囑乎?”誨張目強視曰:“天下事尚可為,君實勉之。
”遂卒。
王安石欲行新法,見諸臣排之者衆,乃引用呂惠卿、章忄享、曾布、韓绛等奸邪附己之人為心腹,由是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法,相繼并興,号為新法。
行之天下,而民不聊生矣。
農田水利者,開諸路廢田,興水利面收其稅,并察官吏之家皆同役,不得有所私也。
青苗者,于方播種青苗時,令民自度麥粟所赢幾何,先貸以錢,使出息二分,俟谷熟還官也。
均輸者,凡諸州郡所當輸官糧,皆令平其所在時價,輸其土地所饒出之物,官自轉遷于所無之地而賣之,以收利也。
保甲者,十家為保,有保長;五十家為大保,有大保長;十六保為都保,選衆所服者二人為都保長,一正一副。
聽保丁自置弓箭,習武藝,以禦寇也。
免役者,凡當役人戶,以等第出錢免役也。
市易者,以金帛諸貨為抵當,而貸之錢,責期使償,半歲輸息十一,及歲倍之。
過期不輸,息外更加罰錢也。
保馬者,令保甲為官養馬,死則償之也。
方田者,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為一方,計量田地,分五等以定稅也。
諸法皆害民,而青苗法為尤甚。
初,英宗時,邵雍與客散步天津橋上,聞杜鵑聲,慘然不樂。
客問其故?雍曰:“洛陽舊無杜鵑,今始至。
天下将治,地氣自北而南;将亂自南而北。
今南方地氣至矣,禽鳥飛類,得氣之先者也。
不二年,上用南人作相,多引用南人,專務變法,天下自此多事矣。
”至是其言果驗。
時帝堅意用安石行新法,萬民愁怨,于是富弼、韓琦、司馬光、趙抃、張方平、蘇轼、蘇轍、呂公着、呂公弼、範純仁、程颢、歐陽修、鄭獬、孫覺、李常、張戬、劉庠、範鎮、王拱辰、秭維、劉摯、楊繪、唐诇等,前後相繼上疏,極言新法之為害,請複祖宗之舊法,安靜以守之。
上皆不聽。
于是諸臣紛紛相繼引去,或加貶。
安石性執拗,巧為文飾,持新法益堅。
會歲饑,征斂苛急,東北流民,每風沙霾噎,扶攜塞道,羸疾愁苦,身無完衣,或茹木實草根,至身被鎖械而負瓦揭木,賣以償官,累累不絕。
監上安門鄭俠乃繪所見為圖,發馬遞上之,且雲:“旱由王安石所緻。
去安石,十日不雨,乞斬臣以正欺君之罪。
”疏入,帝反複觀圖,長籲數四,袖以入内。
是夕寝不能寐。
翌日,令罷青苗、免役等新法。
民聞之歡呼相賀。
是日果大雨,遠近沾洽,而呂惠卿、鄧绾诋俠為狂夫,治其擅發馬遞之罪,下之獄,竄之英州。
而新法複行如故。
知潮州府蘇轼托詩以諷朝政,其詠青苗曰:“赢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其詠課吏曰:“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終無術。
” 其詠水利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其詠鹽禁曰:“豈是聞韶解忘味,迩來三月食無鹽。
”為中丞李定、禦史舒直所奏,下之獄,以為诋謗朝政,欲置之死。
曹太皇太後違豫中,聞而為帝言之,乃得免。
初,青澗守将種谔,受夏臣嵬名山之降,遂城綏州。
夏主諒祚,乃詐為會,誘楊定等殺之,邊釁複起。
時神宗欲并西夏,屢遣兵伐夏,夏人亦屢入寇,互相勝負,得西夏邊岩六堡之地。
其後用宦者李憲伐夏,靈州永樂之役,死者六十餘萬人,亡失錢谷銀絹不可勝計。
事聞帝,臨朝恸哭,為之不食。
自是無意于西伐,而夏人亦困弊矣。
夏主秉常上表,乞複修好,诏許之。
遼人見中國之行新法,懼其圖己,乃遣蕭禧來求割地。
安石曰:“将欲取之,必姑與之。
”乃割河東地,以分水嶺為界,東西割地七百裡以與遼,而國勢愈弱。
自神宗以前,為治平之世,自神宗以後,為喪亂之世矣。
王安石以子雲死,悲傷不堪,求解機務,上許之,未幾卒。
上有疾,立第六子延安郡王傭為皇太子,更名煦,時年十歲。
诏太皇太後高氏,權同處分國事,在位十八年崩。
太子煦立,是為哲宗。
太皇太後高氏同臨朝聽政。
明年,改元元佑,即罷新法十餘事。
起用司馬光、呂公着、文彥博、韓維、範純仁、蘇轼、呂大防、劉摯、程頤、蘇轍、範祖禹等。
貶呂好問、呂惠卿、蔡确、章忄享等,盡罷新法,天下大悅。
時太皇太後臨朝,司馬光秉政,天下大治。
司馬光卒,呂公着秉政。
公着卒,呂大防、範純仁秉政時帝年益壯,太皇太後曆選世家女百餘人入宮。
至是謂執政曰:“孟氏女能執婦道,宜正位中宮。
”命呂大防為皇後六禮使,冊為皇後。
因語帝曰:“得賢内助,非細事也。
”既而歎曰:“斯人賢淑,惜福薄耳!異日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
”八年九月,太皇太後不豫,呂大防、範純仁等問疾,太皇太後曰:“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此事官家宜深知之。
”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