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八回 三百年捱不到禍亂相尋

關燈
射奇而不識,乃削蒿為矢射之,中者謂巡矢盡,走白子奇。

    乃得其狀,使霁雲射之,中其左目,幾獲之,子奇乃收軍還。

    子奇複圍睢陽,城中日蹙。

    巡乃令霁雲突圍出,告急于臨淮賀蘭進明,進明不肯發兵,而愛霁雲勇壯,具食延之。

    霁雲曰:“睢陽主人不食月餘矣,雲雖欲獨食,何能下咽?”因齧一指以示進明曰:“霁雲既不能達主将之意,請留一指以示信。

    ”歸報,座中皆為泣下。

    子奇久圍睢陽,城中食盡,議棄城東走。

    張巡、許遠謀以為睢陽江淮之保障,無睢陽是無江淮也,不如堅守以待之。

    始與士卒同食茶紙;既盡,又食馬;馬盡,羅雀掘鼠。

    雀鼠既盡,巡愛妾霍氏曰:“城陷則妾必死,屍爛于地為蝼蟻所食,甚無益也。

    不如變無益為有益,妾請以身為糧,延軍士數刻之命,以待救。

    妾醜處,君須自食,以完吾貞。

    埋骨于地,以還父母。

    ”巡義而許之,乃出愛妾,殺以食士。

    許遠亦殺其奴,然後括城中婦人食之。

    既盡,繼以老弱男子,人知必死,無有叛者,所餘僅四百人。

    賊登城,将士病不能戰。

    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生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賊。

    ”城遂陷,巡與南霁雲、雷萬春等三十六人,俱被殺。

    生緻許遠于洛陽,死于偃師。

    張鎬聞睢陽圍急,倍道急進,且檄谯郡太守闾邱曉救之。

    曉不受命,鎬至睢陽,城已陷三日矣。

    鎬召曉杖殺之。

    上享勞諸将,遣廣平王俶、郭子儀攻長安。

    謂子儀曰:“事之濟否,在此行也。

    ”子儀對曰:“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回纥懷仁可汗遣其子葉護等,将精兵四千餘人至鳳翔,廣平王俶見葉護,約為兄弟,因帥郭子儀、李嗣業仆固懷恩等,與賊戰于長安城西,自午至酉,斬首六萬級,賊遂大潰,克複長安,遣使人蜀,請上皇還京師。

    廣平王俶、郭子儀等,将兵取東京洛陽。

    安慶緒悉發洛陽兵,使嚴莊将之,以拒官兵。

    子儀等初與戰不利,回纥自南山襲其背。

    賊驚顧曰:“回纥至矣。

    ”遂潰。

    慶緒奔河北,廣平王俶人東京,回纥縱兵大驚。

    俶患之,父老請以啰錦萬匹以賂回纥,回纥乃止。

    上皇至鹹陽,上備法駕迎于望賢宮。

    上皇即日幸興慶官,遂居之。

    賜郭子儀爵汾陽王,李光弼等功臣各進階賜爵有差,追贈死節之臣。

    安慶緒忌史思明之強,欲圖之。

    思明遂以所部十三州來降,滄、瀛、安、深、德、棣等州皆降,雖相州未下,河北卒為唐有矣。

     張鎬上言,史思明兇險,人面獸心,難以德懷,願勿假以威權,征之入朝,分散其兵,補入宿衛,則亂定矣。

    時上已寵納史思明,勿聽。

    李光弼以史思明終必為亂,陰使烏承恩圖之。

     已而謀洩,思明乃集将佐吏民,西向大哭曰:“臣以十三萬衆降朝廷,何負陛下,而必欲殺臣。

    ”遂殺烏承恩,挾兵觀望。

     上命朔方郭子儀、淮西魯炅等七節度使讨安慶緒,又命河東李光弼、澤潞王思禮二節度使将所部兵以助之。

    上以子儀、光弼皆元勳,難以統屬,故不置元帥,但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以監之。

    子儀等大破慶緒于衛州,追至邺,圍之。

    慶緒窮急,求救于史思明,且請以位讓之。

    思明反,發範陽兵十三萬救邺。

     九節度使之師既無統帥,号令不一,鎮西節度使李嗣業中流矢死。

    思明引大軍直抵城下,官兵步騎六十萬與之,刻日決戰,未及布陣,思明将精兵五萬,直前奮擊,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兩軍大驚潰。

    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戰馬甲仗遺棄殆盡,諸節度各潰歸本鎮。

    史思明殺安慶緒,返範陽,僭号大燕皇帝。

    魚朝恩惡郭子儀,因其敗,短之于上,以李光弼代為朔方節度使。

    史思明複入東京,遂引兵攻河陽。

    光弼以短刀置靴中曰:“戰事危,吾國之三公,不可死賊手,萬一不利,諸君死敵,我自刭,不令諸君獨死也。

    ” 帥諸将緻死擊之,賊衆大潰,思明遂遁。

     思明猜忌好殺,群下小不如意,動至族誅,人不自保。

    且愛少子朝清,欲殺長子朝義。

    立朝清為後。

    朝義憂懼,乃與步将曹将軍謀,遂以兵入,思明逾垣走,射之墜,執而缢殺之,使人至範陽殺朝清、朝義,即僞位稱帝。

    時李輔國、魚朝恩與張後内外表裡,壅蔽作奸,上不能制。

    上皇居興慶宮,父老過者,往往瞻拜呼萬歲。

    李輔國言于上曰:“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于陛下,宜移居大内。

    ”上不聽。

    會上病,輔國乃矯稱上語,将射生手五百騎,露刃迎上皇如西内,居甘露殿。

    高力士流巫州,陳玄禮勒令緻仕。

    上皇不怿,因不茹葷,辟谷,浸以成疾。

    上欲以郭子儀統諸道兵,取範陽,定河北,為宦官魚朝恩所阻,事竟不行。

    上為張後所制,竟不敢詣西内朝太上皇。

    太上皇崩于神龍殿,壽七十有八。

     上自仲春寝疾,聞太上皇崩,疾甚劇,乃命太子監國。

    未幾上崩,在位七年。

     初,張後與李輔國相表裡,晚年因有隙,欲殺輔國,廢太子面立己子。

    輔國與内射生使程元振遷張後于别殿,尋殺之并其二子。

    輔國引太子素服,與宰相相見,遂即位,是為代宗。

     輔國恃功益橫,明謂上曰:“大家但居禁中,外事悉聽老奴處分。

    ”上内不能平,以其方握禁兵,外尊禮之,号為尚父,而不名,事無大小,皆咨之。

    輔國亦晏然處之,封為博陸王。

    上夜遣盜入其家,斬輔國之首及其一臂而去。

    上詐敕有司捕盜,遣中使存問其家。

    上遣中使劉清潭,與回纥修舊好,且征兵讨史朝義。

     先是,肅宗以仆固懷盡女妻回纥可汗,可汗請與懷恩相見。

     懷恩時在涼州,上令往見之。

    懷恩力言,唐家恩信不可負。

    可汗悅,遣使上表請助國讨朝義。

    制以雍王适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仆固懷恩副之。

    諸軍發陝州,懷恩與回纥為前鋒,與李光弼、李抱玉數道并進。

    官軍至洛陽北郊,賊衆數萬,立栅自固,官軍驟擊之,賊衆大敗,口朝義将輕騎數百東走。

    懷恩進克東京,使其子錫乘勝逐朝義,累戰皆捷。

    錫等追及史朝義,于莫州圍之。

    賊将田承嗣以莫州降,送朝義母及其妻子于官軍,朝義以精兵五千,犯北門圍而出,奔範陽。

    賊将李懷仙以範陽降,朝義緻不得入,勢甚窮促,缢于林中,其下皆散。

    懷義取其首以獻。

    仆固懷恩與諸軍皆還,回纥回國,河北悉定。

    祿山亂凡三年,慶緒二年,史思明二年,朝義二年,共九年而滅。

    仆固懷恩恐衰賊平寵,奏以史朝義降将薛蒿為相衛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以自為黨援。

    朝廷亦厭苦兵革,苟冀無事,亦因而授之。

     其後諸鎮各收安史餘黨,坐擁強兵,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貢賦,雖名藩臣,羁縻而已。

    吐蕃入寇,邊将告急,宦官程元振不以聞。

    及寇奉天武功,京師震駭,诏以雍王适為關内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鹹陽以禦之。

    子儀閑廢日久,部曲離散,至是召募得二十騎而行。

    至鹹陽,吐蕃帥吐谷渾、黨項、氐、羌二十餘萬衆,彌漫數十裡。

    子儀使判官王延昌奏請益兵,程元振遏之,竟木召見。

    上方治兵,而吐蕃已渡便橋,倉猝不知所為,出幸陝州。

    吐蕃入長安,剽掠府庫市裡,焚廬舍,長安城中,蕭然一空。

    子儀至商州,行收兵,得四千人,泣谕将士,以共洩國恥,取長安,皆感激受約束。

    乃使長孫全緒将二百騎出藍田,晝則擊鼓張旗,夜則燃火,多為疑兵。

    為流言以绐之曰:“郭令公自商州将大軍,不知其數至矣。

    ”吐蕃大恐,帥衆遁去。

    诏以子儀為西京留守。

     初,程元振專權自恣,人畏之甚于李輔國,諸将有大功者,元振皆忌嫉,欲害之。

    吐蕃入寇,上遣使發諸道兵。

    李光弼等忌元振居中,莫有至者。

    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請斬程元振以謝天下。

    诏削元振官爵,放回田裡。

    而魚朝恩複專權用事,及朝恩勢傾朝野,上與相臣玄載設謀,擒而缢殺之,以屍還其家,而玄載複專權受賄矣。

    初,河東節度使辛雲京與仆固懷恩有隙,奏懷思謀反,上優诏和解之。

    遣使征懷恩入朝,懷恩不至。

    懷恩自兵興以來,所在力戰,一門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絕域,說谕回纥,再複東京,平定河南北,功無倫比,而為人所構陷,憤怨殊深,上書自訟,言甚切至,遂舉兵反,寇太原。

    上謂郭子儀曰:“懷恩父子負朕實深,聞朔方将士思公,公為朕鎮撫河東汾上之師。

    ”乃以子儀為副元帥、河中節度使。

    懷恩将士聞之,皆曰:“吾等從懷恩為不義,何面目見汾陽王。

    ”仆固錫圍榆次,其将焦晖、白玉攻殺之。

    懷恩聞之,入告其母。

    母曰:“吾語汝勿反,國家待汝不薄,今衆心既變,禍必及我,将如之何?”懷恩不對而出。

    母提刀逐之,曰:“吾為國殺此賊,取其心以謝三軍。

    ”懷恩疾走乃免。

    遂與麾下三百騎,渡河北走。

    子儀傳錫首詣阙,群臣入賀。

    上慘然不悅曰:“朕信不及人,緻勳臣颠越,深以為愧,又何賀焉?”使辇懷恩母至長安,給待優厚,月餘以壽終,具禮葬之,功臣皆感歎。

    郭子儀至汾州,懷恩之衆數萬悉歸之。

    懷恩北走至回纥,誘回纥、吐蕃、吐谷渾、黨項、奴刺等數十萬衆,俱入寇,自以朔方兵繼之。

    郭子儀奏請諸道節度使,各出兵以扼其沖要。

    上從之。

     然諸道惟淮西李忠臣即日就道,餘無至者。

    幸懷恩中途遇暴疾死,于是回纥、吐蕃各争長不相睦。

    郭子儀因前主兵時,素厚回纥,因輕身往見之,說使共擊吐蕃。

    回纥從之,與之設誓定盟而還。

    吐蕃聞之,夜遁。

    子儀、回纥合兵追之,戰于靈台西原,大破之,斬首以萬計。

    上禮重子儀,嘗稱郭大臣而不名。

     子儀居親仁裡中通永巷,子婦待妾既多,家衆三千,每日洞開重門,直達卧所,出入無禁,頗有醜聲聞于外。

    諸子固谏。

    子儀曰:“以吾門第,正欲使人共見共聞,則讒慝無由而生。

    若一禁出入,則猜疑踵至,必緻族滅矣!兒女小嫌,何足介意。

    ” 衆乃歎服。

    其子暖尚升平公主,嘗與争言。

    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而不為。

    ”公主大恚,奔奏之。

    上曰:“此非汝所知,此言誠然,彼如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有耶?”慰谕令歸。

    子儀聞之,囚暧入待罪。

    上曰:“鄙諺有雲:‘不癡不聾,不為阿家翁。

    ’兒女閨房之言,何足聽也?”子儀歸,杖暖數十。

    時有盜發郭子儀父家者,捕之不獲。

    人以魚朝恩素惡,子儀疑其所使。

    子儀入朝,朝廷憂其為變,及見上,上語及之,子儀流涕曰:“臣久将兵,不能禁禦軍士多發人冢,今日及此,乃天譴,非人事也。

    ”朝廷乃安。

    上在位十七年崩。

     太子适即位,即雍王也,是為德宗。

    夫肅宗、代宗本中材之主,以人心思唐,賴大将力,克複舊物,乃不思經遠之謀,專為姑息之政。

    節度使尚由軍士廢立,則其它可知矣。

    卒之藩鎮陸梁,上陵下替,養成亂階,唐之紀綱大壞,不可複振,則肅、代為之也。

    德宗新立,外國貢馴象适至。

    上曰:“象費豢養,而違物性,将安用之?”命縱于荊山之陽。

    又出宮女數百人,遣中使邵光超賜李希烈旌節,希烈贈以仆馬及缣七百匹。

    上怒,杖光超而流之。

    于是中使之未歸者,皆潛棄所得于山谷,雖與之,莫敢受也。

    于是中外皆悅,青淄軍士,至投兵相顧曰:“明主出矣,吾屬猶反乎!”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