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八回 三百年捱不到禍亂相尋
關燈
小
中
大
彥範、敬晖曰:“武三思尚存,公等終無葬地。
及早圖之。
”勿從。
上女安樂公主适武三思子崇訓。
上官儀女婉兒者,沒入掖庭,辯慧,善屬文,明習吏事,則天愛之,及上即位,使掌制命,益委任之,拜為婕妤,武三思通焉,故婉兒黨于武氏,又薦三思于韋後,三思遂與後通。
上使韋後與三思雙陸,而自居傍為之點籌,由是武氏之勢複振。
張柬之等數勸上誅諸武,上不聽。
武三思與韋後日夜谮敬晖、柬之等,雲恃功專權,将不利于社稷,不若封以王爵,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而内實奪之權柄。
上以為然,封敬晖、桓彥範、張柬之等五人俱為王,皆罷其國事。
三思令百官修複太後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複之。
大權盡歸三思矣。
太後崩于上陽宮,上居諒陰,命魏元忠居攝三日。
元忠素負忠直之望,武三思矯太後遺制,慰谕元忠,賜實封百戶。
元忠奉制,感咽涕泣。
見者曰:“事去矣。
”武三思使鄭愔告敬晖等五人,與王同皎通謀,欲廢皇後,于是削其勳封王爵,各貶為遠州司馬。
三思又陰令人疏皇後穢行,榜于天津橋,請加廢黜。
上大怒,命李承嘉窮核其事。
承嘉奏言敬晖等所為,請族誅之。
上可其奏。
大理丞李朝隐奏稱,晖等未經推鞫,不可遽就誅夷,乃長流敬晖等于各遠州,三思矯制殺之。
三思既殺五王,勢傾人主,嘗言:“我不知世間何者為善人,何者為惡人,但與我善者則為善人,與我惡者則為惡人耳。
”韋後以太子重俊非己所生,惡之,武三思尤忌太子,屢謀廢之。
太子積不能平,與左羽林大将軍李多祚矯制發羽林兵三百餘人,并太子侍衛共千人,殺武三思及其子崇訓于其第,斬關而入。
欲殺上官婉兒、安樂公主與韋後。
帝與後及安樂公主上官婕妤,避兵于玄武門樓,俯謂多祚所部曰:“汝輩皆朕宿衛之士,何為從多祚反?”于是千騎反斬多祚,太子走,為左右所殺。
安樂公主悅崇訓之弟延秀,即以延秀尚焉。
時公主每逾禮制,多外交,而驸馬必守貞一。
帝女宜城公主驸馬裴巽有外寵一人,公主遣人執之,剝其陰皮,複剝驸馬之額皮,以陰皮附驸馬之額,而以額皮補陰門,兼以線縫其肉,即以鵝毛通便孔,皆敷以鸾膠,實時生就。
乃令驸馬廳上視事,集僚吏共觀之,見者絕倒。
後公主亦自覺不雅,且須朝見,複剝此婦之額皮,以補驸馬之額;仍移陰皮于此婦之額。
其婦羞慚自缢。
自是婦女大懼,無敢與驸馬偶語者。
又安樂、常甯二公主,及皇後妹成阝國夫人、上官婕妤等皆依勢用事,請谒受赇,雖屠沾臧獲,用錢三十萬,則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書,時人謂之斜封官。
西京、東都各置二吏部侍郎,為四铨簿,選者歲數萬人。
上官婕妤創立外第,出入無節,朝士往往從之遊處,以求仕進。
升婕妤為昭容。
崔浞通于昭容,昭容薦于帝以為相。
昭容往往擇無賴少年陽物偉岸而善淫者,薦之韋後,衣以女衣,在宮日夜淫樂。
帝與韋後觀燈于市裡,縱宮女數千人出遊,多不歸者。
政出多門,濫官充溢,府庫空竭,民不聊生。
許州參軍燕欽融上言皇後淫亂,幹預國政,宗楚客圖危社稷。
上面诘之,欽融抗言不撓。
楚客矯制撲殺之,上意怏怏。
由是,皇後及其黨始懼。
散騎常侍馬秦客、光祿少卿楊均皆得幸于後,恐事洩。
安樂公主亦欲後臨朝,以己為皇太女。
乃相與合謀,于餅饣炎中進毒。
中宗食之而崩,在位五年。
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謀,草遺制,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皇後臨朝攝政。
太子即位,時年十六。
韋後深忌太平公主與相王。
相王子臨淄王隆基,陰聚才勇,密圖匡複。
初,太宗選天下骁勇之士,着虎文衣,跨豹文鞯,謂之百騎。
武後時增為千騎,隸左右羽林;中宗謂之萬騎,置使以領之。
隆基皆厚結其豪傑。
隆基與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薛崇谏、苑總監鐘紹京、前朝邑尉劉幽求等,謀誅韋後。
會置使韋播高嵩,數榜捶萬騎,萬騎皆怨。
果毅、葛福順等見隆基訴之,隆基因諷以誅諸韋,皆踴躍自效。
或謂隆基當啟相王。
隆基曰:“我曹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歸于王,不成以身死,不以累王也。
且萬一不從,将敗大計。
”遂不啟。
微服與幽求入苑中,會于紹京廨舍。
夜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幽求曰:“天意若此,時不可失。
”于是葛福順直入羽林營,斬諸韋典兵者以殉曰:“韋後鸩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之,立相王以安天下。
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
”羽林士皆欣然聽命。
隆基勒兵入玄武門,諸衛兵皆應之。
斬韋後及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昭容等。
幽求曰:“衆約今夕共立相王。
何不早定?”隆基止之。
比曉,内外皆定。
隆基乃出見相王叩頭,謝不先白之罪。
相王曰:“社稷宗廟不墜于地,皆汝之功。
”遂迎相王入,收捕諸韋親黨及宗楚客等皆斬之,封隆基為平王,賜薛崇谏立節王爵,以紹京、幽求并參知機務。
武氏宗屬誅竄殆盡。
相王旦即位,是為睿宗。
廢重茂複為溫王。
睿宗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長。
平王隆基有功,疑不能決,成器辭曰:“國家安則先嫡長,危則先有功,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
”上從之。
以隆基為太子,姚元之為兵部尚書,宋璟為吏部尚書,二人同心,革中宗弊政。
進忠良,退不肖,賞罰公平,紀綱修舉。
當時翕然,以為有貞觀之遺風。
加太平公主實封萬戶。
公主,武後女之妹也,沉敏多權略,武後以為類己,獨愛之。
及誅二張,公主有力焉。
至是又與太子共誅韋氏,屢立大功,益尊重。
上嘗與之議政,宰相進退,系其一言,薦士驟曆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其門如市。
公主憚太子英武,數為流言以危之。
一日,上謂侍壓曰:“術者言五日中當有急兵入宮,禦等為朕備之。
”張說曰:“此必奸人欲離間東宮,願陛下早使太子監國,則流言自息矣。
”姚元之曰:“張說之言,社稷之至計也。
” 上悅。
于是以宋王成器為同州刺史,幽王守禮為幽州刺史,太平公主蒲州安置,命太子監國。
次年秋七月,彗星出西方,入太微,太平公主使術者言于上曰:“彗所以除舊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
”上曰:“傳德避災,吾志決矣。
”八月壬辰,上傳位于太子,太子上表固辭,太平公主勸上雖傳位,猶宜自總大政。
庚辰,太子即位,是為玄宗明皇帝。
尊睿宗為太上皇,在位三年。
自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仍決于上皇。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乃與窦懷貞、岑羲、蕭至忠謀廢立,又謀毒上。
上與岐王範、薛王業及内給事高力士等定計,以兵三百人召蕭至忠、岑羲斬之,懷貞自缢,仍戮其屍。
上皇下诏,自今軍國刑政,一聽皇帝處分。
上下诏,賜太平公主及公主私人崔湜等死,諸子及黨羽死者數十人;惟子薛崇簡數谏其母,屢被撻,特免之。
上賞高力士功,以為監門将軍,宦官稍增至三千餘人,多衣绯紫。
宦官之盛,自此始。
四年六月,太上皇崩,壽五十五歲。
上勵精求治,每事訪于姚元之。
元之避開元尊号,複名崇。
及姚崇谒告歸,薦宋薦以自代。
時賦役寬平,百姓富庶,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他人不得比焉。
上素友愛,近世帝王不能及。
群臣以代王成器等地逼,請循故事,出刺外州,上不得已,從之,廢皇後王氏。
時武惠妃寵傾後宮,生壽王瑁,李林甫因宦官言于惠妃,願竭力保護壽王,妃德之,陰為内助。
上擢為禮部尚書。
時有安祿山者,本營州雜胡,初名阿荦山,姓康,其母則巫也。
父死,母攜之再适突厥安延偃。
會其部落破散,與延偃兄子思順俱逃入塞,更名祿山,冒姓安氏。
又有史窣幹者,與祿山同裡闬,先後一日生,及長相親愛,皆以骁勇聞。
窣幹因張守珪入奏事,上與語悅之,賜名思明,即史思明也。
祿山狡黠,善揣人意,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愛之,以為己子,使為讨擊使,又以窣幹為将軍。
至是守珪使讨擊使安祿山讨奚契丹之反叛者。
祿山恃勇輕進,為契丹所敗,守珪以其失律,囚送京師,請斬之。
上惜其才,赦之。
張九齡固争曰:“失律喪師,不可不誅,且貌有反相,不殺必有後患。
”上勿從。
張九齡遇事有不可行者,無細大,皆力争之。
上在位歲久,漸恣奢欲,怠于政事。
李林甫巧伺上意,日夜短九齡于上,上寝疏之,而于林甫轉親矣。
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
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史,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皆賢臣,各有所長也。
初,上舍長子嗣真而立少子嗣謙為太子,嗣謙後改名瑛,乃趙麗妃所生也。
驸馬都尉楊洄私附武惠妃,嘗伺太子過失,令惠妃泣訴于上。
上大怒,欲廢之,張九齡力谏乃止。
至是,楊洄又谮太子瑛,及鄂王瑤、光王琚潛構異謀。
上召宰相謀之,李林甫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 上意乃決,廢太子瑛為庶人,賜死城東驿,并瑤、琚皆殺之。
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
時武惠妃已薨,壽王無内援,上以忠王玙年長,孝謹好學,意欲立之,猶豫不決,常忽忽不樂。
高力士請擇長而立,上意遂定。
立忠王玙為太子,改名亨。
自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而相李林甫。
又安祿山性傾巧,善事人,人多譽之,上以為賢。
開元二十九年,以安祿山為營州都督,自後改元天寶,以年為載,而國事日非矣。
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之文學之士,必百計去之。
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
世謂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初,開元二十三年乙亥,娶蜀州司戶楊玄琰之女為壽王妃。
自武惠妃薨,後宮無當意者。
或言壽王妃楊氏之美,上召見,體态豐豔,如妖麗花枝,神魂為之收攝。
乃令妃自以己意,乞為女官,号太真,更為壽王娶郎将韋昭訓女,潛納太真于宮中,寵遇一如惠妃,宮中号曰娘子。
天寶四載八月,冊為貴妃。
贈其父玄琰為兵部尚書,叔父玄珪為光祿卿,從铦兄為殿中少監,倚為驸馬都尉,姊妹皆賜第,京師寵貴赫然。
時妃年二十七,妃每思念壽王,欲私會之。
壽王懼禍,避嫌遠之。
後壽王于代宗十七年薨,六子皆封郡王。
楊妃曉音律,性警穎,善承迎上意,恩寵無比。
民間為之歌曰:“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門楣。
”妃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驿緻之。
妃又嘗以悍妒不遜,送歸楊铦第,上為之不食,即召還。
貴妃姊妹三人,皆有才色,上呼為姨,并承恩寵,封為韓國、虢國、秦國三夫人。
與楊铦、楊锜等五家,競尚奢侈,勢傾天下。
以安祿山兼禦史大夫。
祿山體充肥,腹垂過膝,嘗自稱重三百斤,外若癡直,内實狡黠,在上前應對敏給,雜以诙諧。
上嘗戲指其腹曰:“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爾。
”對曰:“更無餘物,惟有赤心耳。
”祿山欲得常出入禁中,因請為貴妃兒。
上與貴妃共坐,祿山先拜貴妃。
上問何故? 對曰:“胡人先母而後父。
”上大悅。
祿山矯健異常,陽物偉岸而善戰,貴妃悅之,因與通焉。
上命有司為祿山起第于親仁坊,敕令但窮壯麗,不限财力。
祿山生日,上及貴妃皆賜衣服、寶器、酒馔甚厚。
後三日,召祿山入禁中,貴
及早圖之。
”勿從。
上女安樂公主适武三思子崇訓。
上官儀女婉兒者,沒入掖庭,辯慧,善屬文,明習吏事,則天愛之,及上即位,使掌制命,益委任之,拜為婕妤,武三思通焉,故婉兒黨于武氏,又薦三思于韋後,三思遂與後通。
上使韋後與三思雙陸,而自居傍為之點籌,由是武氏之勢複振。
張柬之等數勸上誅諸武,上不聽。
武三思與韋後日夜谮敬晖、柬之等,雲恃功專權,将不利于社稷,不若封以王爵,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而内實奪之權柄。
上以為然,封敬晖、桓彥範、張柬之等五人俱為王,皆罷其國事。
三思令百官修複太後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複之。
大權盡歸三思矣。
太後崩于上陽宮,上居諒陰,命魏元忠居攝三日。
元忠素負忠直之望,武三思矯太後遺制,慰谕元忠,賜實封百戶。
元忠奉制,感咽涕泣。
見者曰:“事去矣。
”武三思使鄭愔告敬晖等五人,與王同皎通謀,欲廢皇後,于是削其勳封王爵,各貶為遠州司馬。
三思又陰令人疏皇後穢行,榜于天津橋,請加廢黜。
上大怒,命李承嘉窮核其事。
承嘉奏言敬晖等所為,請族誅之。
上可其奏。
大理丞李朝隐奏稱,晖等未經推鞫,不可遽就誅夷,乃長流敬晖等于各遠州,三思矯制殺之。
三思既殺五王,勢傾人主,嘗言:“我不知世間何者為善人,何者為惡人,但與我善者則為善人,與我惡者則為惡人耳。
”韋後以太子重俊非己所生,惡之,武三思尤忌太子,屢謀廢之。
太子積不能平,與左羽林大将軍李多祚矯制發羽林兵三百餘人,并太子侍衛共千人,殺武三思及其子崇訓于其第,斬關而入。
欲殺上官婉兒、安樂公主與韋後。
帝與後及安樂公主上官婕妤,避兵于玄武門樓,俯謂多祚所部曰:“汝輩皆朕宿衛之士,何為從多祚反?”于是千騎反斬多祚,太子走,為左右所殺。
安樂公主悅崇訓之弟延秀,即以延秀尚焉。
時公主每逾禮制,多外交,而驸馬必守貞一。
帝女宜城公主驸馬裴巽有外寵一人,公主遣人執之,剝其陰皮,複剝驸馬之額皮,以陰皮附驸馬之額,而以額皮補陰門,兼以線縫其肉,即以鵝毛通便孔,皆敷以鸾膠,實時生就。
乃令驸馬廳上視事,集僚吏共觀之,見者絕倒。
後公主亦自覺不雅,且須朝見,複剝此婦之額皮,以補驸馬之額;仍移陰皮于此婦之額。
其婦羞慚自缢。
自是婦女大懼,無敢與驸馬偶語者。
又安樂、常甯二公主,及皇後妹成阝國夫人、上官婕妤等皆依勢用事,請谒受赇,雖屠沾臧獲,用錢三十萬,則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書,時人謂之斜封官。
西京、東都各置二吏部侍郎,為四铨簿,選者歲數萬人。
上官婕妤創立外第,出入無節,朝士往往從之遊處,以求仕進。
升婕妤為昭容。
崔浞通于昭容,昭容薦于帝以為相。
昭容往往擇無賴少年陽物偉岸而善淫者,薦之韋後,衣以女衣,在宮日夜淫樂。
帝與韋後觀燈于市裡,縱宮女數千人出遊,多不歸者。
政出多門,濫官充溢,府庫空竭,民不聊生。
許州參軍燕欽融上言皇後淫亂,幹預國政,宗楚客圖危社稷。
上面诘之,欽融抗言不撓。
楚客矯制撲殺之,上意怏怏。
由是,皇後及其黨始懼。
散騎常侍馬秦客、光祿少卿楊均皆得幸于後,恐事洩。
安樂公主亦欲後臨朝,以己為皇太女。
乃相與合謀,于餅饣炎中進毒。
中宗食之而崩,在位五年。
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謀,草遺制,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皇後臨朝攝政。
太子即位,時年十六。
韋後深忌太平公主與相王。
相王子臨淄王隆基,陰聚才勇,密圖匡複。
初,太宗選天下骁勇之士,着虎文衣,跨豹文鞯,謂之百騎。
武後時增為千騎,隸左右羽林;中宗謂之萬騎,置使以領之。
隆基皆厚結其豪傑。
隆基與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薛崇谏、苑總監鐘紹京、前朝邑尉劉幽求等,謀誅韋後。
會置使韋播高嵩,數榜捶萬騎,萬騎皆怨。
果毅、葛福順等見隆基訴之,隆基因諷以誅諸韋,皆踴躍自效。
或謂隆基當啟相王。
隆基曰:“我曹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歸于王,不成以身死,不以累王也。
且萬一不從,将敗大計。
”遂不啟。
微服與幽求入苑中,會于紹京廨舍。
夜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幽求曰:“天意若此,時不可失。
”于是葛福順直入羽林營,斬諸韋典兵者以殉曰:“韋後鸩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之,立相王以安天下。
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
”羽林士皆欣然聽命。
隆基勒兵入玄武門,諸衛兵皆應之。
斬韋後及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昭容等。
幽求曰:“衆約今夕共立相王。
何不早定?”隆基止之。
比曉,内外皆定。
隆基乃出見相王叩頭,謝不先白之罪。
相王曰:“社稷宗廟不墜于地,皆汝之功。
”遂迎相王入,收捕諸韋親黨及宗楚客等皆斬之,封隆基為平王,賜薛崇谏立節王爵,以紹京、幽求并參知機務。
武氏宗屬誅竄殆盡。
相王旦即位,是為睿宗。
廢重茂複為溫王。
睿宗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長。
平王隆基有功,疑不能決,成器辭曰:“國家安則先嫡長,危則先有功,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
”上從之。
以隆基為太子,姚元之為兵部尚書,宋璟為吏部尚書,二人同心,革中宗弊政。
進忠良,退不肖,賞罰公平,紀綱修舉。
當時翕然,以為有貞觀之遺風。
加太平公主實封萬戶。
公主,武後女之妹也,沉敏多權略,武後以為類己,獨愛之。
及誅二張,公主有力焉。
至是又與太子共誅韋氏,屢立大功,益尊重。
上嘗與之議政,宰相進退,系其一言,薦士驟曆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其門如市。
公主憚太子英武,數為流言以危之。
一日,上謂侍壓曰:“術者言五日中當有急兵入宮,禦等為朕備之。
”張說曰:“此必奸人欲離間東宮,願陛下早使太子監國,則流言自息矣。
”姚元之曰:“張說之言,社稷之至計也。
” 上悅。
于是以宋王成器為同州刺史,幽王守禮為幽州刺史,太平公主蒲州安置,命太子監國。
次年秋七月,彗星出西方,入太微,太平公主使術者言于上曰:“彗所以除舊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
”上曰:“傳德避災,吾志決矣。
”八月壬辰,上傳位于太子,太子上表固辭,太平公主勸上雖傳位,猶宜自總大政。
庚辰,太子即位,是為玄宗明皇帝。
尊睿宗為太上皇,在位三年。
自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仍決于上皇。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乃與窦懷貞、岑羲、蕭至忠謀廢立,又謀毒上。
上與岐王範、薛王業及内給事高力士等定計,以兵三百人召蕭至忠、岑羲斬之,懷貞自缢,仍戮其屍。
上皇下诏,自今軍國刑政,一聽皇帝處分。
上下诏,賜太平公主及公主私人崔湜等死,諸子及黨羽死者數十人;惟子薛崇簡數谏其母,屢被撻,特免之。
上賞高力士功,以為監門将軍,宦官稍增至三千餘人,多衣绯紫。
宦官之盛,自此始。
四年六月,太上皇崩,壽五十五歲。
上勵精求治,每事訪于姚元之。
元之避開元尊号,複名崇。
及姚崇谒告歸,薦宋薦以自代。
時賦役寬平,百姓富庶,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他人不得比焉。
上素友愛,近世帝王不能及。
群臣以代王成器等地逼,請循故事,出刺外州,上不得已,從之,廢皇後王氏。
時武惠妃寵傾後宮,生壽王瑁,李林甫因宦官言于惠妃,願竭力保護壽王,妃德之,陰為内助。
上擢為禮部尚書。
時有安祿山者,本營州雜胡,初名阿荦山,姓康,其母則巫也。
父死,母攜之再适突厥安延偃。
會其部落破散,與延偃兄子思順俱逃入塞,更名祿山,冒姓安氏。
又有史窣幹者,與祿山同裡闬,先後一日生,及長相親愛,皆以骁勇聞。
窣幹因張守珪入奏事,上與語悅之,賜名思明,即史思明也。
祿山狡黠,善揣人意,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愛之,以為己子,使為讨擊使,又以窣幹為将軍。
至是守珪使讨擊使安祿山讨奚契丹之反叛者。
祿山恃勇輕進,為契丹所敗,守珪以其失律,囚送京師,請斬之。
上惜其才,赦之。
張九齡固争曰:“失律喪師,不可不誅,且貌有反相,不殺必有後患。
”上勿從。
張九齡遇事有不可行者,無細大,皆力争之。
上在位歲久,漸恣奢欲,怠于政事。
李林甫巧伺上意,日夜短九齡于上,上寝疏之,而于林甫轉親矣。
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
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史,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皆賢臣,各有所長也。
初,上舍長子嗣真而立少子嗣謙為太子,嗣謙後改名瑛,乃趙麗妃所生也。
驸馬都尉楊洄私附武惠妃,嘗伺太子過失,令惠妃泣訴于上。
上大怒,欲廢之,張九齡力谏乃止。
至是,楊洄又谮太子瑛,及鄂王瑤、光王琚潛構異謀。
上召宰相謀之,李林甫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 上意乃決,廢太子瑛為庶人,賜死城東驿,并瑤、琚皆殺之。
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
時武惠妃已薨,壽王無内援,上以忠王玙年長,孝謹好學,意欲立之,猶豫不決,常忽忽不樂。
高力士請擇長而立,上意遂定。
立忠王玙為太子,改名亨。
自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而相李林甫。
又安祿山性傾巧,善事人,人多譽之,上以為賢。
開元二十九年,以安祿山為營州都督,自後改元天寶,以年為載,而國事日非矣。
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之文學之士,必百計去之。
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
世謂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初,開元二十三年乙亥,娶蜀州司戶楊玄琰之女為壽王妃。
自武惠妃薨,後宮無當意者。
或言壽王妃楊氏之美,上召見,體态豐豔,如妖麗花枝,神魂為之收攝。
乃令妃自以己意,乞為女官,号太真,更為壽王娶郎将韋昭訓女,潛納太真于宮中,寵遇一如惠妃,宮中号曰娘子。
天寶四載八月,冊為貴妃。
贈其父玄琰為兵部尚書,叔父玄珪為光祿卿,從铦兄為殿中少監,倚為驸馬都尉,姊妹皆賜第,京師寵貴赫然。
時妃年二十七,妃每思念壽王,欲私會之。
壽王懼禍,避嫌遠之。
後壽王于代宗十七年薨,六子皆封郡王。
楊妃曉音律,性警穎,善承迎上意,恩寵無比。
民間為之歌曰:“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門楣。
”妃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驿緻之。
妃又嘗以悍妒不遜,送歸楊铦第,上為之不食,即召還。
貴妃姊妹三人,皆有才色,上呼為姨,并承恩寵,封為韓國、虢國、秦國三夫人。
與楊铦、楊锜等五家,競尚奢侈,勢傾天下。
以安祿山兼禦史大夫。
祿山體充肥,腹垂過膝,嘗自稱重三百斤,外若癡直,内實狡黠,在上前應對敏給,雜以诙諧。
上嘗戲指其腹曰:“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爾。
”對曰:“更無餘物,惟有赤心耳。
”祿山欲得常出入禁中,因請為貴妃兒。
上與貴妃共坐,祿山先拜貴妃。
上問何故? 對曰:“胡人先母而後父。
”上大悅。
祿山矯健異常,陽物偉岸而善戰,貴妃悅之,因與通焉。
上命有司為祿山起第于親仁坊,敕令但窮壯麗,不限财力。
祿山生日,上及貴妃皆賜衣服、寶器、酒馔甚厚。
後三日,召祿山入禁中,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