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九回 三國志亂紛紛五十餘載

關燈
可共來受死!”操兵無敢近者。

    雲懷備子禅,與關公船會,得濟沔,遇劉琦兵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初,孫堅為袁術攻劉表,為黃祖所殺。

    堅四子:策、權、翊、匡。

    堅死,時策年十七,乃渡江,居江東,結納豪傑,有複仇之志。

    至壽春,見袁術。

    術奇之,以堅餘兵還策,許為九江太守。

    已而更用陳紀,又使策攻廬江太守陸康,謂曰:“廬江拔,真卿有也。

    ”策攻拔之,複用其故吏劉勳,策大失望。

     術以吳景為丹陽太守,揚州刺史劉繇逐之,遣将屯橫江以拒袁術。

    孫堅舊将朱治,見袁術德政不立,勸策歸取江東。

    策從之,說術曰:“家有舊恩在江東,願助舅吳景讨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兵三五萬,以佐明公定天下。

    ”術素知其事,又以策未必能定劉繇,且不叛已,乃許之,表策為折沖校尉;策行收兵,至曆陽。

    周瑜從父尚為丹陽太守,将兵迎之,助以資糧。

    策進攻橫江,拔之,渡江轉鬥,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者。

    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魂魄。

    及策至,軍士奉令,不敢擄掠,雞犬菜果,一無所犯,民乃大悅,競以牛酒勞軍。

    遂破秣陵,攻劉繇于曲阿,繇敗走豫章。

     策美姿容,善笑語,闊達聽受,又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效死。

    旬日之間,得二萬餘人,馬千餘匹,威震江東。

    孫策引兵渡浙江,會稽功曹虞翻說太守王郎避之,郎不從,為策所破,乃降。

    策自領會稽太守,複命翻為功曹,待以交友之禮。

    策好遊獵,翻谏曰:“白龍魚服,困于豫且,願少留意。

    ”策善之而不能改。

    袁術有逆謀,聞孫堅得傳國玺,拘堅妻而奪之,策遂與術絕。

    袁術縣吏周瑜、魯肅知術無成,皆棄官從策。

    策擒劉繇将太史慈,複解其縛而用之。

    會劉繇卒,衆萬餘人,屬豫章太守華歆。

    孫策襲廬江太守劉勳,取之,得袁術妻子,善遇之。

    因巡豫章,使虞翻說華歆降,策軍至,歆葛巾迎策,策禮以上賓。

    時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策欲乘虛襲許,部署未發,會先所殺吳郡太守許貢家奴,因其出獵,伏竹篁中,射之中頰。

    創甚,召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以吳越之衆,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相吾弟。

    ”呼權,佩以印绶,謂曰:“決機于兩陳之間,戰勝攻取,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遂卒,年二十六。

    權悲号不視事。

    張昭曰:“考廉,此豈哭時耶?”權易服巡軍,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遂委身任事焉。

     孫權報父仇,擊江夏太守黃祖,破斬之。

    曹操下書責孫權任子為質。

    周瑜曰:“将軍承父兄之餘資,兼六郡之衆,兵精糧足,将士用命,鑄山煮海,境内富饒,有何逼迫,而欲送質。

    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往則見制于人,極不過一侯印,豈與南面稱孤同哉?”吳夫人曰:“公瑾之言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汝其兄事之。

    ”遂不送質。

    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荊州與我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千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請往說劉備,使撫表衆,共治曹操。

    ” 權遣肅行,會備南走,肅迎之于當陽長坂,謂備曰:“孫将軍敬賢禮士,兵精糧足,足以成事。

    今為君計,莫若遣心腹結好于東。

    ”備用肅計,由夏口,進往鄂縣之樊口,自江陵,将順流東下。

    諸葛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将軍。

    ”遂與魯肅詣孫權。

    見于柴桑,說曰:“海内大亂,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

    今曹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又破荊州,威震四海。

    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逃難至此,願将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北面而事之?”權曰:“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乎?以帝室之冑,英才蓋世,安能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

    吾計決矣!非劉豫州不可以當曹操,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敵乎?”亮曰:“操衆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者也。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将軍誠能與豫州協力同心,破操必矣。

    操既破,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成敗之機,在于今日。

    ”權大悅。

    是時,曹操遣權書曰:“近者奉命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

    今治水軍八十萬,可與将軍會獵于吳。

    ” 權以示群下,莫不大驚失色。

    張昭等曰:“操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不如迎之。

    ”魯肅密謂權曰:“使肅迎操,猶不失下曹從事,累官緻不失州郡也。

    将軍迎操,欲安歸乎?” 因勸權召周瑜定計。

    瑜至,謂權曰:“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