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回 六國人并楚漢起義争衡
關燈
小
中
大
并王三齊。
陳餘與張耳不合,棄将印而去,不從入關,故不封。
餘怒,使人說齊王榮,以兵共襲常山。
張耳亡走漢,餘迎代王歇,複王趙地。
歇立餘為代王。
項羽廢韓王成而殺之。
張良問行歸漢。
初,淮陰人韓信家貧,寄食于新昌亭長。
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乃釣于城下。
有漂母見信饑,飯信。
信喜,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少年當衆辱之,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信熟視之,俯出胯下,市人皆笑為怯。
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
梁敗,複以策進項羽,羽不用,亡歸漢。
為連敖,坐法當斬。
信仰視,适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為何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不斬。
與語,悅之。
言于王,王以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王至南鄭,将士皆思歸,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數言上,王不我用,遂亡去。
何聞信亡,追之。
人言于王曰:“丞相何亡。
”王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谒王。
王且怒且喜,罵曰:“若亡,何也?”對曰:“臣追亡者耳!”王曰:“追者誰?”何曰:“韓信。
”王罵曰:“諸将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何曰:“諸将易得耳,如信者,國士無雙。
王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不可。
顧王策安決耳?”王曰:“我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欲召信,拜大将。
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将如呼小兒,此信之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具禮,乃可耳!”王許之。
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信拜禮畢,上坐。
王曰:“丞相數言将軍,将軍何以教寡人?”信辭謝,因曰:“今東向與王争天下者,非項王耶!”漢王曰:“然。
”信日:“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良久曰:“不如也。
”信曰:“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
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
項王喑啞叱咤,千人皆廢,然不得良将,此匹夫之勇耳。
見人慈愛,言語煦煦,至人有功當封爵者,印角敝,忍不能與,此婦人之仁也。
不居關中,而居彭城;放逐義帝,所過無不殘虐,名雖曰霸,實失天下之心。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克。
且三秦王為将,欺其衆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章邯、司馬欣、董翳得脫。
秦人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大王入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今大王舉兵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 漢王大喜。
自以為得信晚,遂部署諸将,留蕭何收巴蜀租,給軍糧食。
令人修棧道,引兵暗度陳倉故道出。
雍王章邯敗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遂定三秦。
張良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而止,不敢東。
”又以齊梁反書遺之。
項王以此無西意,而北擊齊。
西楚霸王項籍,使吳芮、黥布、共敖擊弒義帝于江中。
漢王至洛陽,新城三老董公遮道說漢王曰:“臣聞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名其為賊敵乃可服’。
項羽無道,放弒其主,天下之賊也。
大王宜率三軍,為之素服,以告諸侯而伐之,此三王之舉也。
”于是漢王為義帝發喪,軍皆缟素,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今項籍弒之,大逆無道。
寡人悉發關中兵,收三洞士,南浮江漢而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弒義帝者。
” 初,楚擊齊,齊王榮與楚戰,敗走死,項羽複立田假為齊王。
時榮弟田橫,收散卒得數萬人,立榮子廣為齊王以拒楚。
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雖聞漢東來,欲先破齊而後擊漢,漢王以故得率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伐楚。
彭越将兵歸漢,漢王遂入彭城,收其寶貨美女,日夜置酒高會。
項王聞之,自将精兵三萬人,還至彭城。
大破漢軍于睢水上,死者二十餘萬,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會大風,晝晦,楚軍大亂。
王乃與數十騎遁去。
欲過沛,收妻室,路逢子盈(即惠帝)及女魯元公主,載以行。
楚兵追至,漢王急推堕二子于車下。
滕公為太仆,常下車收載之。
如是者三,卒保護脫二子。
食其從太公、呂後,間行求漢王,為楚軍所獲。
項王嘗置軍中為質,諸侯複背漢歸楚。
齊田橫因楚與漢戰,進攻田假。
假走楚,楚殺之,橫複定三齊之地。
漢王至荥陽,諸敗兵皆會。
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悉詣荥陽。
漢複大振,擊破楚軍于荥陽東。
楚不能西,漢軍荥陽,築甬道屬之河,以取倉厥粟。
時韓信東擊魏
陳餘與張耳不合,棄将印而去,不從入關,故不封。
餘怒,使人說齊王榮,以兵共襲常山。
張耳亡走漢,餘迎代王歇,複王趙地。
歇立餘為代王。
項羽廢韓王成而殺之。
張良問行歸漢。
初,淮陰人韓信家貧,寄食于新昌亭長。
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乃釣于城下。
有漂母見信饑,飯信。
信喜,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少年當衆辱之,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信熟視之,俯出胯下,市人皆笑為怯。
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
梁敗,複以策進項羽,羽不用,亡歸漢。
為連敖,坐法當斬。
信仰視,适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為何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不斬。
與語,悅之。
言于王,王以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王至南鄭,将士皆思歸,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數言上,王不我用,遂亡去。
何聞信亡,追之。
人言于王曰:“丞相何亡。
”王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谒王。
王且怒且喜,罵曰:“若亡,何也?”對曰:“臣追亡者耳!”王曰:“追者誰?”何曰:“韓信。
”王罵曰:“諸将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何曰:“諸将易得耳,如信者,國士無雙。
王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不可。
顧王策安決耳?”王曰:“我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欲召信,拜大将。
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将如呼小兒,此信之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具禮,乃可耳!”王許之。
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信拜禮畢,上坐。
王曰:“丞相數言将軍,将軍何以教寡人?”信辭謝,因曰:“今東向與王争天下者,非項王耶!”漢王曰:“然。
”信日:“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良久曰:“不如也。
”信曰:“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
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
項王喑啞叱咤,千人皆廢,然不得良将,此匹夫之勇耳。
見人慈愛,言語煦煦,至人有功當封爵者,印角敝,忍不能與,此婦人之仁也。
不居關中,而居彭城;放逐義帝,所過無不殘虐,名雖曰霸,實失天下之心。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克。
且三秦王為将,欺其衆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章邯、司馬欣、董翳得脫。
秦人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大王入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今大王舉兵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 漢王大喜。
自以為得信晚,遂部署諸将,留蕭何收巴蜀租,給軍糧食。
令人修棧道,引兵暗度陳倉故道出。
雍王章邯敗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遂定三秦。
張良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而止,不敢東。
”又以齊梁反書遺之。
項王以此無西意,而北擊齊。
西楚霸王項籍,使吳芮、黥布、共敖擊弒義帝于江中。
漢王至洛陽,新城三老董公遮道說漢王曰:“臣聞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名其為賊敵乃可服’。
項羽無道,放弒其主,天下之賊也。
大王宜率三軍,為之素服,以告諸侯而伐之,此三王之舉也。
”于是漢王為義帝發喪,軍皆缟素,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今項籍弒之,大逆無道。
寡人悉發關中兵,收三洞士,南浮江漢而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弒義帝者。
” 初,楚擊齊,齊王榮與楚戰,敗走死,項羽複立田假為齊王。
時榮弟田橫,收散卒得數萬人,立榮子廣為齊王以拒楚。
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雖聞漢東來,欲先破齊而後擊漢,漢王以故得率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伐楚。
彭越将兵歸漢,漢王遂入彭城,收其寶貨美女,日夜置酒高會。
項王聞之,自将精兵三萬人,還至彭城。
大破漢軍于睢水上,死者二十餘萬,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會大風,晝晦,楚軍大亂。
王乃與數十騎遁去。
欲過沛,收妻室,路逢子盈(即惠帝)及女魯元公主,載以行。
楚兵追至,漢王急推堕二子于車下。
滕公為太仆,常下車收載之。
如是者三,卒保護脫二子。
食其從太公、呂後,間行求漢王,為楚軍所獲。
項王嘗置軍中為質,諸侯複背漢歸楚。
齊田橫因楚與漢戰,進攻田假。
假走楚,楚殺之,橫複定三齊之地。
漢王至荥陽,諸敗兵皆會。
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悉詣荥陽。
漢複大振,擊破楚軍于荥陽東。
楚不能西,漢軍荥陽,築甬道屬之河,以取倉厥粟。
時韓信東擊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