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

關燈
孔子遂行,返于魯。

    四十二歲,在魯,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問仲尼,雲得狗。

    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

    某聞之:木石之怪,夔,罔蟲兩;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羵羊。

    ”吳伐越,堕會稽,得骨節專車。

    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會群臣于會稽,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

    ”吳使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其守為神。

    ”吳使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厘姓,在虞、夏、商為汪罔,在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

    ”客曰:“人長幾何?”仲尼曰:“僬僥氏三尺,短之至也。

    長者不過十倍之,數之極也。

    ”使曰:“善哉聖人。

    ” 四十四歲,在魯。

    時季氏強僭,陽虎專政,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益衆。

    四十六歲,在魯,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

    問于守廟者:“此謂何器?”對曰:“此宥坐之器。

    ”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明君以為至誠,故常置之于坐側。

    ”顧謂弟子:“試注水焉。

    ”乃注水中則正,滿則覆。

    夫子喟然曰:“嗚呼!夫物烏有滿而不覆者哉。

    ”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 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損之又損,所謂道也。

    ” 四十七歲,魯定公以為中都宰,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别途,路不拾遺。

    器不雕僞,市不二價。

    為四寸之棺,三寸之椁。

    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

    行之一年,四方則之。

    公曰:“學子之法,以治魯國,何如?”對曰:“雖天下可也,何但魯國哉?”于是定公以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

    五十一歲,為魯司寇,攝行相事,理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于兩觀之下。

    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太過乎?”夫子曰:“天下有大惡五,而竊盜不與焉。

    心逆而險,行僻而堅,言僞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

    五者有一于身,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也。

    ”五十二歲,齊大夫犁鉏言于景公曰:“魯用孔子,其勢危齊。

    ”乃使使告魯,為好會,會于夾谷,魯定公将以乘車往,孔子攝相事。

    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請具左右司馬以從。

    ”定公曰:“諾。

    ” 會齊侯于夾谷,為壇位,上階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

    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

    ”景公曰:“諾。

    ”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劍撥,鼓噪而至。

    孔子趨而進,曆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

    何為而進,請命有司。

    ”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有頃,齊有司請奏宮中之樂。

    景公曰:“諾。

    ”優倡侏儒,為戲而前。

     孔子趨而進,曆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熒惑者,罪當誅。

    請命有司。

    ”齊人莫應。

    孔子曰:“齊魯一也,魯左右司馬何在?”魯左右司馬加以法焉,手足異處。

    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乃返所侵魯之郓、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五十四歲,孔子言于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五百雉之城,今三家過制,請損之。

    ”使仲由為季氏宰,将堕三郈.于是叔孫先堕邱,季氏将堕費。

    公山弗狃、叔孫辄率費人襲魯,公與三子入于季氏之宮,登武子之台,費人攻之,弗克。

    孔子命申句須樂颀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堕費。

     将堕邸,公斂處父謂孟孫曰:“堕郕,齊人必至北門,且我孟氏之保障,無郕,是無孟氏也,我将弗堕。

    ”十二月,公圍郕,弗克。

    五十五歲,孔子相魯,魯大治,齊人聞而懼。

    用犁鈕謀,饋女樂。

    季桓子受之,三日不聽政,郊又不緻月番肉于大夫,孔子遂行,适衛,主于子路妻兄顔濁鄒家。

     五十六歲,在衛,衛靈公至粟六萬,居頃之,或谮孔子于靈公,靈公使以兵仗衛孔子,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月,去衛。

     将适陳,過匡,顔刻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與陽貨入匡,彼缺處,被攻之所也。

    ”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

    陽虎曾暴于匡,孔子貌似陽虎,遂拘孔子五日。

    弟子懼。

    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乃使從者求解于衛臣甯武子。

    匡人曰:“吾以為陽虎,故圍之。

    今非也,釋之去。

    ”過蒲,時子路治蒲,孔子善其政,月餘返乎衛,主蘧伯玉家。

    衛靈公夫人南子,甚有美色,舊通于宋朝。

    宋朝者,男子中之美色者也。

    既通于靈公之母襄姜,複通于靈公之夫人南子。

    宋朝懼,遂作亂奔晉。

     自晉歸宋,南于思之不置。

    靈公複為南子召宋朝,男女并寵焉。

    南子雖有淫行,而複賢慧,嘗與靈公夜坐,聞車聲辚辚,至明而止,過阙複鳴,南子曰:“此必蘧伯玉也。

    ”靈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君子不為昭昭飾節,不為冥冥堕行,吾聞之,蘧伯玉君子也,是以知之。

    ”公使人問之,果伯玉也。

     孔子主伯玉家。

    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

    寡小君願見。

    ”孔子辭謝,不得已入見之。

    孔子入門,北面稽首。

    夫人答拜,環佩之聲璆然,隔簾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