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

關燈
詩曰: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孔子之前,未有孔子; 孔子之後,未有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卻說孔子名丘,字仲尼,魯人,今為山東曲阜縣,宋微子啟弟微子衍之後也。

    衍号微仲,五傳至弗父何,遜國于其弟厲公,世為宋卿。

    何生宋父周,周生世父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

    五世親盡,别為公族,始以孔為氏焉。

     宋華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

    ”遂攻殺孔父,而娶其妻。

    嘉生金父,金父生睾生夷,睾夷生防叔。

     防叔避華氏之亂而奔魯,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纥,娶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纥乃求婚于顔氏。

    顔氏有三女,其幼曰征在。

    顔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

    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

    征在進曰:“從父所制,将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

    ”遂以妻之。

    征在求子,禱于尼丘之山。

    征在升山時,草木之葉皆上起,及禱畢而下,草木之葉皆下垂。

    是夜夢黑帝見召,囑曰:“汝有聖子。

    ”覺而有孕,于周靈王二十一年庚戌十月庚子夏正八月二十七日,生孔子于魯昌平鄉。

    先是未生時,有麒麟吐玉書于阙裡,其文曰:“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為素王。

    ”顔氏異之,以繡绂系麟之角,信宿而去。

    懷妊十一月生。

    誕生之辰,有二龍繞室,五老降庭,顔氏房中聞鈞天之樂,空中有聲雲:“天生聖子。

    ” 孔子生有異相,牛唇虎掌,鴛肩龜脊,海口輔喉,頂門狀如反字,中間低,而四傍反高,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

    ” 父纥曰:“此兒秉尼山之靈。

    ”因名曰丘。

    孔子生三歲,父叔梁纥卒。

    葬于魯東防山。

    六歲為兒嬉,嘗陳俎豆,設禮容。

    十七歲,魯大夫孟僖子病且死,誠其嗣懿子,與其弟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十九歲,娶宋亓官氏。

    二十歲為魯委吏,料量平。

     二十一歲為乘田,養畜蕃息。

    是歲,子鯉生。

    其生也,魯君适以鯉賜孔子,孔子榮君之賜,因名曰鯉,字伯魚。

    二十二歲,始教于阙裡,顔、闵之徒,皆受學焉。

    二十四歲,母顔氏卒,合葬于防。

    二十七歲,郯子來朝,夫子見而問官。

    二十八歲,見郯子而學禮,既而告人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信哉。

    ” 二十九歲,聞師襄善琴,往學焉。

    三十一歲,齊景公遣使聘孔子,孔子遂适齊。

    齊有一足之鳥,飛集于公朝,舒翅而跳,齊侯使問孔子,孔子曰:“此鳥名商羊,水祥也。

    昔童兒屈于腳,振肩而跳。

    且謠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将有大水為災。

    ” 頃之大霖雨,水溢。

    景公曰:“聖人之言,信有征矣。

    ”三十二歲,景公欲以廪邱之邑為養。

    辭不受,謂弟子曰:“吾聞之,君子當有功受賞,今吾言而君未行,先賜邑,其不知某亦甚矣。

    ” 三十四歲,謂南宮敬叔曰:“吾聞周有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将往學焉。

    ”敬叔言于魯君,賜之車馬侍禦,與敬叔俱适周,見老聃而學禮焉。

    老聃曰:“子所言,其人與骨,俱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凡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辨宏遠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者也。

    為人子者,無以有己。

    為人臣者,無以私己。

    歸而求之于身,則道不遠矣。

    ”子曰:“敬受教。

    ” 又訪樂于苌弘。

    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桀、纣之像,又有周公抱成王,負扆朝諸侯之圖,謂從者曰:“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人主不務襲其所以安,而忽其所以危,是猶卻步而求及前人也,豈不惑哉?”又入後稷之廟,有金人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文慎言人也,誡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無多事,多事多患。

    安樂必戒,無行所悔。

    勿謂何傷,其禍将長。

    勿謂何害,其禍将大。

    勿謂大聞,神将伺人。

    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塞,流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紮,将尋斧柯。

    誠能慎之,福之根也。

    口是何傷,禍之門也。

    強梁者必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

    盜憎主人,民怨其上。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

    知衆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

    溫恭慎德,使人慕之。

    執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惑之,我獨不徙。

    内藏我智,不示人技。

    我雖尊高,人莫我害。

    江海雖左,長于百川,以其下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誠之哉!”顧謂弟子曰:“小子識之,此言實而中情。

    ”夫子自周返于魯,而道益尊。

    弟子彌衆,遠方來受業者,蓋三千焉。

    三十五歲,昭公出奔。

    孔子适齊,舍于外館,景公造焉。

     賓主之使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适至,言先王之廟災。

    ” 公問曰:“何王之廟?”孔子曰:“必厘王之廟。

    ”公曰:“何以知之?”子曰:“厘王變文王之政,而作玄黃華麗之飾,宮室高崇,輿馬奢侈。

    而勿可振,天災所宜加也。

    ”俄頃,果報厘王廟災。

    公曰:“善乎!聖人之智,過人遠矣。

    ”三十七歲,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景公問政,大悅,将以尼溪之田封孔子。

    晏嬰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