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
關燈
小
中
大
而出。
居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雝渠參乘,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孔子醜之,去衛适曹,又去曹适宋,與弟子習禮于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伐其樹。
孔子遂微服過宋,适鄭,與弟子相失。
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颡似堯,頂類臯陶,肩類子産,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門之狗。
”子貢以實告。
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似喪家之狗,然哉!”遂至陳,主司城貞子家。
五十九歲,自陳過蒲,會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賢而勇,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
吾與夫子再罹難,甯鬥而死。
”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苟無适衛,吾出子。
”與之盟,孔子出東門。
孔子遂适衛。
子貢曰:“盟可負耶?”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衛靈公聞孔子來,郊迎問曰:“蒲可伐乎?”對曰:“可。
”靈公曰:“吾大夫以為不可,今蒲、衛之所以待晉、楚也,以衛伐之,無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婦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過與公叔氏同叛者四五人。
”靈公曰:“善。
”乃不伐蒲。
晉佛肸為中牟宰,趙筒子攻範中行,伐中牟。
佛肸叛。
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不悅,已而竟不行。
将西見趙簡子,至河,聞窦鳴犢、舜華二人見殺,臨河歎曰:“美哉水,洋洋乎!某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曰:“何謂也?”孔子曰:“二人皆賢大夫也。
趙氏未得志時,用此二人。
而後從政,君子惡傷其類,故餘雲然。
”遂反乎衛,主蘧伯玉家。
他日,靈公問陳,孔子對以未學。
明日與孔子語,見飛鴻,仰視之,色不在孔子。
孔子遂行,複如陳。
六十歲,在陳。
魯桓僖之廟災,南宮敬叔救火。
孔子在陳聞之,曰:“災必桓僖廟乎?”既而果然。
秋,季桓子病,謂其子康子曰:“我死,汝必相魯,相魯必召孔子。
”康子立,欲召仲尼。
公之魚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為諸侯笑。
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侯笑矣。
”康子曰:“然則誰召而可?” 曰:“必召冉求。
”于是使使召冉求。
冉求将行,孔子曰:“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
”是日,孔子有“歸與!歸與!”之歎。
六十一歲,自陳如蔡。
六十二歲,自蔡如葉。
葉公問政,既而返乎蔡,有《問津》諸章。
六十三歲,孔子在陳、蔡之間。
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禮。
陳、蔡大夫謀曰:“孔子用于楚,則陳、蔡危矣。
”相與發徒兵,圍孔子于野。
孔子曰:“《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
”顔回曰:“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孔子遭圍,請誦弦歌不衰。
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來迎,然後得免。
時楚昭王渡江,有一物觸王舟,使使問孔子。
孔子曰:“此萍實也,其甘如蜜”。
使曰:“何以知之?”子曰:“吾昔之鄭,适乎陳之野,聞小兒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鬥,赤如日,剖而食之甘如蜜。
’得無是乎?”驗之果然。
楚昭王将以書社之地七百裡封孔子。
楚令尹子西沮之,昭王乃止。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衛。
六十四歲,在衛。
先是,衛靈公夫人南子淫于宋朝,靈公之太子蒯瞶獻地于齊。
過宋野,宋野人歌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太子羞之,謂戲陽速曰:“從我朝少君,我顧,乃殺之。
”速曰:“諾。
”乃朝夫人。
太子三顧,速不進,夫人見其色,啼而走曰:“蒯瞶将殺餘。
”公執其手以登台,太子奔宋,盡逐其黨。
及靈公薨,蒯瞶之子辄立。
蒯瞶欲人,辄興兵拒之,諸侯數以為讓。
衛君欲得孔子為政,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故子路仕于衛。
六十六歲,夫人亓官氏卒。
期年,伯魚猶哭。
孔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
”子曰:“嘻!其甚也。
”伯魚聞之,遂除之。
六十八歲,在衛,冉有為季氏将,與齊師戰于鄭,克之。
季康子曰:“子于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之于孔子。
”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對曰:“欲召之,則無以小人間之,斯可矣。
”康子遂以币迎孔子。
孔子至魯,哀公館焉。
哀公問政,終不能用。
乃序《書》,上自唐、虞,下至秦缪,删古詩三千,為三百五篇。
晚而喜讀《易》,韋編三絕,修《禮記》。
六十九歲,子伯魚卒。
七十一歲,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
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傷其左足,見其麕而角,以為不祥,以賜虞人。
仲尼觀之,曰:“麟也,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泗沾袍,曰:“麟出而死,吾道窮矣。
”乃因魯史作《春秋》,自隐至哀十二公,自平至敬十四王,凡二百四十二年。
而絕筆于獲麟。
筆則筆,削則削,文學如遊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顔回、闵損、冉耕、冉雍、端木賜、宰予、仲由、冉求、言偃、蔔商、颛孫師、曾點、曾參、澹台滅明、高柴、宓不齊、樊須、有若、公西華、原憲、公冶長、南宮适、公皙哀、顔高、商瞿、漆雕開、公良孺、秦商、顔刻、司馬耕、
居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雝渠參乘,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孔子醜之,去衛适曹,又去曹适宋,與弟子習禮于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伐其樹。
孔子遂微服過宋,适鄭,與弟子相失。
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颡似堯,頂類臯陶,肩類子産,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門之狗。
”子貢以實告。
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似喪家之狗,然哉!”遂至陳,主司城貞子家。
五十九歲,自陳過蒲,會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賢而勇,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
吾與夫子再罹難,甯鬥而死。
”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苟無适衛,吾出子。
”與之盟,孔子出東門。
孔子遂适衛。
子貢曰:“盟可負耶?”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衛靈公聞孔子來,郊迎問曰:“蒲可伐乎?”對曰:“可。
”靈公曰:“吾大夫以為不可,今蒲、衛之所以待晉、楚也,以衛伐之,無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婦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過與公叔氏同叛者四五人。
”靈公曰:“善。
”乃不伐蒲。
晉佛肸為中牟宰,趙筒子攻範中行,伐中牟。
佛肸叛。
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不悅,已而竟不行。
将西見趙簡子,至河,聞窦鳴犢、舜華二人見殺,臨河歎曰:“美哉水,洋洋乎!某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曰:“何謂也?”孔子曰:“二人皆賢大夫也。
趙氏未得志時,用此二人。
而後從政,君子惡傷其類,故餘雲然。
”遂反乎衛,主蘧伯玉家。
他日,靈公問陳,孔子對以未學。
明日與孔子語,見飛鴻,仰視之,色不在孔子。
孔子遂行,複如陳。
六十歲,在陳。
魯桓僖之廟災,南宮敬叔救火。
孔子在陳聞之,曰:“災必桓僖廟乎?”既而果然。
秋,季桓子病,謂其子康子曰:“我死,汝必相魯,相魯必召孔子。
”康子立,欲召仲尼。
公之魚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為諸侯笑。
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侯笑矣。
”康子曰:“然則誰召而可?” 曰:“必召冉求。
”于是使使召冉求。
冉求将行,孔子曰:“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
”是日,孔子有“歸與!歸與!”之歎。
六十一歲,自陳如蔡。
六十二歲,自蔡如葉。
葉公問政,既而返乎蔡,有《問津》諸章。
六十三歲,孔子在陳、蔡之間。
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禮。
陳、蔡大夫謀曰:“孔子用于楚,則陳、蔡危矣。
”相與發徒兵,圍孔子于野。
孔子曰:“《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
”顔回曰:“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孔子遭圍,請誦弦歌不衰。
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來迎,然後得免。
時楚昭王渡江,有一物觸王舟,使使問孔子。
孔子曰:“此萍實也,其甘如蜜”。
使曰:“何以知之?”子曰:“吾昔之鄭,适乎陳之野,聞小兒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鬥,赤如日,剖而食之甘如蜜。
’得無是乎?”驗之果然。
楚昭王将以書社之地七百裡封孔子。
楚令尹子西沮之,昭王乃止。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衛。
六十四歲,在衛。
先是,衛靈公夫人南子淫于宋朝,靈公之太子蒯瞶獻地于齊。
過宋野,宋野人歌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太子羞之,謂戲陽速曰:“從我朝少君,我顧,乃殺之。
”速曰:“諾。
”乃朝夫人。
太子三顧,速不進,夫人見其色,啼而走曰:“蒯瞶将殺餘。
”公執其手以登台,太子奔宋,盡逐其黨。
及靈公薨,蒯瞶之子辄立。
蒯瞶欲人,辄興兵拒之,諸侯數以為讓。
衛君欲得孔子為政,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故子路仕于衛。
六十六歲,夫人亓官氏卒。
期年,伯魚猶哭。
孔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
”子曰:“嘻!其甚也。
”伯魚聞之,遂除之。
六十八歲,在衛,冉有為季氏将,與齊師戰于鄭,克之。
季康子曰:“子于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之于孔子。
”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對曰:“欲召之,則無以小人間之,斯可矣。
”康子遂以币迎孔子。
孔子至魯,哀公館焉。
哀公問政,終不能用。
乃序《書》,上自唐、虞,下至秦缪,删古詩三千,為三百五篇。
晚而喜讀《易》,韋編三絕,修《禮記》。
六十九歲,子伯魚卒。
七十一歲,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
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傷其左足,見其麕而角,以為不祥,以賜虞人。
仲尼觀之,曰:“麟也,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泗沾袍,曰:“麟出而死,吾道窮矣。
”乃因魯史作《春秋》,自隐至哀十二公,自平至敬十四王,凡二百四十二年。
而絕筆于獲麟。
筆則筆,削則削,文學如遊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顔回、闵損、冉耕、冉雍、端木賜、宰予、仲由、冉求、言偃、蔔商、颛孫師、曾點、曾參、澹台滅明、高柴、宓不齊、樊須、有若、公西華、原憲、公冶長、南宮适、公皙哀、顔高、商瞿、漆雕開、公良孺、秦商、顔刻、司馬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