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回 成周氏至平王遷都洛邑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世上生靈作業多,功名富貴反成魔。
常懷杞國憂天悶,不見康衢擊壤歌。
仗劍提刀争日月,伏屍流血換山河。
白頭釣叟秋江上,笑指清鷗下碧波。
卻說周武王,姓姬,名發,黃帝之後。
初,帝喾高辛氏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出野見巨人迹,悅而踐之,心動有娠,期年而生子。
以為不祥,棄之隘巷。
馬牛過者皆避之,徙置林中,适山林多人,遷之。
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複之。
姜嫄以為神,遂收養之。
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時,屹如成人。
其遊戲,好種植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
堯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
有功,封于邰,号曰後稷,别姓姬氏。
稷之曾孫公劉遷豳;又九世曰古公禀父,避狄人之難,去豳遷岐。
古公三子,長泰伯、次仲雍、次季曆。
季曆生昌,有聖德,古公欲傳位于季曆以及昌。
泰伯知之,與仲雍逃之荊蠻。
古公卒,季曆立,是為王季。
王季卒,子西伯昌立,是為文王。
文王娶有萃氏女曰太妊,不妒忌,有聖德,生十子。
長伯邑考,早卒。
次發。
文王薨,子發立,是為武王。
遂伐商而有天下,封纣子武庚為殷侯。
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為之監,相武庚治殷。
命召分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
命南宮括、散宜生散鹿台之财,發巨橋之粟,以赈貧弱。
命闳夭封比幹之墓,微子膠鬲為臣,殷人大悅。
改正朔,以建子月為歲首,改祀曰年。
色尚赤,服以冕。
乃祀于周廟,追王古公禀父曰太王,季曆曰王季,文考曰文王。
立徹法,一夫受田百畝,其法與助法略同。
王踐祚三日,召士大夫而問曰:“惡有藏之約,行之博,萬世可為子孫恒守者乎?”師尚父對曰:“黃帝颛顼之道,在丹書有之,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
’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
枉者廢滅,敬者萬世,藏之約,行之博,可以為子孫恒守者此也。
”王聞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于席之四端,及凡鑒、盥、盤、楹、杖、帶、履、觞、豆、戶、牖、劍、弓、矛,各有銘焉。
王虛己,問箕子殷所以亡。
曰:“語殺纣,是欤?非欤?”箕子不忍言,王乃問以天道,箕子陳《洪範》,遂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
武王追思元聖,乃褒封神農之後于焦,黃帝之後于祝,少吳之後茲輿于莒,帝堯之後于薊,帝舜之後胡公妫滿于陳,大禹之後于杞,祝融之後于邾,四嶽之後文叔于許,仲虺弟雍滑之後于薛。
又封功臣同姓,而師尚氏為之首,封于營邱,曰齊。
封周公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北燕,封畢公高于畢,封弟叔鮮于管,封叔度于蔡,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郕,封叔虔于霍,封康叔封于衛,封叔繡于滕,封虢仲于西虢,封虢叔于東虢,封泰伯之後周章于吳,仲雍之後于虞,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
封兄弟之國十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
周之子孫不狂惑者,即為諸侯。
班賜宗彜,分殷器物于諸侯。
王威德遠揚,遂通道于九夷八蠻。
各以其方物來貢,肅慎氏貢楛矢石砮,西旅貢獒。
王遷都于鎬,是為鎬京。
建學養老,作樂曰《大武》。
王有疾,周公旦為壇,祝告太王、王季、文王,求以身代王死。
史錄其冊祝之文,藏于金滕之匮。
王翌日乃愈。
後五年,王崩。
在西伯位十三年,在王位七年,壽九十三年。
初,武王暮年,納呂望之女曰邑姜,亦有聖德,生子誦,至是立,年方一十三歲。
周公旦位冢宰,乃攝政,代王當國,南面負扆以朝諸侯。
管叔、蔡叔、霍叔乃流言于國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王亦疑公,周公旦乃避位,出居東土,取《易》之三百八十四爻,各系以詞。
周公居東,憂武庚必叛,王室必搖,乃作,《鸱鸮》之詩以贻王。
三年秋,大熟未獲。
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與大夫盡弁。
以啟金滕之匮,考往古事迹,以占驗其吉兇。
乃見周公請禱代武王之事,王執書以泣。
乃出郊,迎周公。
周公乃相成王,天乃雨,反風,禾則犀起。
畢公、召公命邦人盡豎起所偃大木,以土築之,依然無恙。
歲則大熟,奄君薄姑謂祿父曰:“武王既死,今王尚幼,周公見疑,此百世一時也。
”清舉事。
武庚從之,與管叔、蔡叔、霍叔等同反,奄及淮夷、徐戎皆叛。
周公乃作《大诰》,曉谕天下。
奉王命以讨武庚、管叔,誅之,放蔡叔于郭鄰,降霍叔為庶人。
命子魯侯伯禽代淮夷、徐戎,遂定奄及淮夷,東土其甯。
封微子于宋,以紹殷後。
用殷禮樂,于周為賓而不臣。
王漸長,能聽政。
周公歸政于王,王中立聽政,四聖維之。
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後。
是以慮無失策,事無過舉,天下大治。
定鼎于郏鄏,郏鄏即洛邑,以其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也,是為東都,又為成周,遷殷頑民于成周,使周公分治之。
複封蔡叔之子蔡
常懷杞國憂天悶,不見康衢擊壤歌。
仗劍提刀争日月,伏屍流血換山河。
白頭釣叟秋江上,笑指清鷗下碧波。
卻說周武王,姓姬,名發,黃帝之後。
初,帝喾高辛氏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出野見巨人迹,悅而踐之,心動有娠,期年而生子。
以為不祥,棄之隘巷。
馬牛過者皆避之,徙置林中,适山林多人,遷之。
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複之。
姜嫄以為神,遂收養之。
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時,屹如成人。
其遊戲,好種植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
堯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
有功,封于邰,号曰後稷,别姓姬氏。
稷之曾孫公劉遷豳;又九世曰古公禀父,避狄人之難,去豳遷岐。
古公三子,長泰伯、次仲雍、次季曆。
季曆生昌,有聖德,古公欲傳位于季曆以及昌。
泰伯知之,與仲雍逃之荊蠻。
古公卒,季曆立,是為王季。
王季卒,子西伯昌立,是為文王。
文王娶有萃氏女曰太妊,不妒忌,有聖德,生十子。
長伯邑考,早卒。
次發。
文王薨,子發立,是為武王。
遂伐商而有天下,封纣子武庚為殷侯。
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為之監,相武庚治殷。
命召分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
命南宮括、散宜生散鹿台之财,發巨橋之粟,以赈貧弱。
命闳夭封比幹之墓,微子膠鬲為臣,殷人大悅。
改正朔,以建子月為歲首,改祀曰年。
色尚赤,服以冕。
乃祀于周廟,追王古公禀父曰太王,季曆曰王季,文考曰文王。
立徹法,一夫受田百畝,其法與助法略同。
王踐祚三日,召士大夫而問曰:“惡有藏之約,行之博,萬世可為子孫恒守者乎?”師尚父對曰:“黃帝颛顼之道,在丹書有之,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
’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
枉者廢滅,敬者萬世,藏之約,行之博,可以為子孫恒守者此也。
”王聞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于席之四端,及凡鑒、盥、盤、楹、杖、帶、履、觞、豆、戶、牖、劍、弓、矛,各有銘焉。
王虛己,問箕子殷所以亡。
曰:“語殺纣,是欤?非欤?”箕子不忍言,王乃問以天道,箕子陳《洪範》,遂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
武王追思元聖,乃褒封神農之後于焦,黃帝之後于祝,少吳之後茲輿于莒,帝堯之後于薊,帝舜之後胡公妫滿于陳,大禹之後于杞,祝融之後于邾,四嶽之後文叔于許,仲虺弟雍滑之後于薛。
又封功臣同姓,而師尚氏為之首,封于營邱,曰齊。
封周公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北燕,封畢公高于畢,封弟叔鮮于管,封叔度于蔡,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郕,封叔虔于霍,封康叔封于衛,封叔繡于滕,封虢仲于西虢,封虢叔于東虢,封泰伯之後周章于吳,仲雍之後于虞,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
封兄弟之國十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
周之子孫不狂惑者,即為諸侯。
班賜宗彜,分殷器物于諸侯。
王威德遠揚,遂通道于九夷八蠻。
各以其方物來貢,肅慎氏貢楛矢石砮,西旅貢獒。
王遷都于鎬,是為鎬京。
建學養老,作樂曰《大武》。
王有疾,周公旦為壇,祝告太王、王季、文王,求以身代王死。
史錄其冊祝之文,藏于金滕之匮。
王翌日乃愈。
後五年,王崩。
在西伯位十三年,在王位七年,壽九十三年。
初,武王暮年,納呂望之女曰邑姜,亦有聖德,生子誦,至是立,年方一十三歲。
周公旦位冢宰,乃攝政,代王當國,南面負扆以朝諸侯。
管叔、蔡叔、霍叔乃流言于國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王亦疑公,周公旦乃避位,出居東土,取《易》之三百八十四爻,各系以詞。
周公居東,憂武庚必叛,王室必搖,乃作,《鸱鸮》之詩以贻王。
三年秋,大熟未獲。
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與大夫盡弁。
以啟金滕之匮,考往古事迹,以占驗其吉兇。
乃見周公請禱代武王之事,王執書以泣。
乃出郊,迎周公。
周公乃相成王,天乃雨,反風,禾則犀起。
畢公、召公命邦人盡豎起所偃大木,以土築之,依然無恙。
歲則大熟,奄君薄姑謂祿父曰:“武王既死,今王尚幼,周公見疑,此百世一時也。
”清舉事。
武庚從之,與管叔、蔡叔、霍叔等同反,奄及淮夷、徐戎皆叛。
周公乃作《大诰》,曉谕天下。
奉王命以讨武庚、管叔,誅之,放蔡叔于郭鄰,降霍叔為庶人。
命子魯侯伯禽代淮夷、徐戎,遂定奄及淮夷,東土其甯。
封微子于宋,以紹殷後。
用殷禮樂,于周為賓而不臣。
王漸長,能聽政。
周公歸政于王,王中立聽政,四聖維之。
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後。
是以慮無失策,事無過舉,天下大治。
定鼎于郏鄏,郏鄏即洛邑,以其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也,是為東都,又為成周,遷殷頑民于成周,使周公分治之。
複封蔡叔之子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