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回 成周氏至平王遷都洛邑
關燈
小
中
大
仲于蔡。
封弟叔虞于唐,後為晉國。
王在位三十七年崩。
子钊立,是為康王。
成康之際,天下太平,人不犯法,刑措四十餘年不用,在位二十六年崩。
子瑕立,是為昭王。
在位五十一年,周道漸衰。
王巡狩,返濟漢,楚使漢濱人以膠舟乘王,王至中流,膠液船散,王及蔡公皆溺死。
子滿立,是為穆王。
穆王得八駿馬,造父以善禦得幸。
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
徐戎作亂,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穆王畏其逼,分命東方諸侯徐子主之。
徐子,嬴姓也,國方五百裡,行仁義。
得朱弓矢,自以為天瑞,乃稱偃王。
諸侯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
王正西巡狩,樂而忘返,聞徐子僭号,乃命造父為禦而歸,以救偃王之亂。
命楚伐徐,徐子愛民無權,不忍鬥,乃北走彭城,百姓随之萬數。
徐子将死,曰:“吾賴于文德,而不明武備,故至此。
”穆王乃以趙城封造父,其族由此為趙氏。
命呂侯作祥刑。
王在位五十五年崩,壽一百四歲。
子共王繄扈立,在位十二年崩。
子懿王又喜雞立,在位二十五年崩。
弟孝王辟方立,時有商蜚廉、惡來之後曰非子者,好馬,善養息之,王命主馬汧渭之間,馬大蕃息,王封為附庸之君,邑于秦,使續伯翳之後。
天大雨雹,牛馬凍死,江漢冰。
王在位十五年崩。
懿王之子夷王燮立,始下堂而見諸侯,在位十六年崩。
子厲王胡立,以夷公為卿士,專以聚斂圖利為事。
國人謗王,召公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
國人莫敢出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
”召惠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
民亦如之。
今王塞天下之口,而遂上之過,恐為社稷憂。
”弗聽。
于是國人莫敢言。
王心戾虐,萬民弗忍,乃相與畔襲王。
王出奔于彘,太子靖匿召公家,國人圍之。
召公以其子代太子,太子竟得脫。
王在彘不敢歸。
二相周真公、召惠公以太子靖尚幼,乃相與和協,共理國事,号曰共和。
王崩于彘,在位五十一年。
子靖立,是為宣王。
周公、召公輔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治,任申伯、仲山甫、張仲,順天下之人心,而更改其失理之事。
興德教,舉逸士,海内翕然向風。
諸侯複宗周,王化複行。
王嘗晏起,姜後脫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傳母通言于王曰:“妾不才,至使君王樂色而忘德,失禮而晏起,亂之興,自婢子始,敢請罪。
”王曰:“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罪也。
”自是勤于政事,早朝晏罷,卒成中興之名。
時有馬化為人,有兔舞于鎬京之異。
王欲殺其臣杜伯而非其罪,伯之友左儒争之,王不聽,殺杜伯,左儒死之。
因出獵,見杜伯、左儒以朱弓矢射王,中心,王病心痛而崩,在位四十六年。
子幽王宮涅立。
初,夏孔甲時,蔔藏龍斄于椟,傳及商周,莫敢發也。
厲王之末,發而觀之。
漦流于庭,不可除也。
王使婦人裸體噪之,化為鼋,入于王府。
府有童妾,龀齒尚未盡,遭之,既笄而懷孕,積至多年。
至宣王時,乃生一女,以其不夫而育,懼而棄之。
時童謠曰:“厭弧箕服,實亡周國。
”山桑曰厭;弧,弓也;箕,草名,似荻而細,可結為服以盛箭。
王禁國人不得鬻是器。
有夫婦不知,仍鬻桑弧箕服者,王使執而戮之,棄而逃,于道見前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夫婦哀其夜号而取之,逸逃于褒。
褒人褒妁有獄,入是女于王,王置是女于後宮,而舍褒妁之罪。
棄女子出于褒,龍斄肇于夏。
夏姒姓,是為褒姒。
生得兩頰芙蓉,眉清目秀,齒白唇紅。
因是龍精所生,雙彎瘦小,為弓跬裝。
與妲己一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王往後宮,見而愛之,寵幸無比。
生子伯服。
褒姒與虢石父相比,而谮申後及太子宜臼。
王廢申後及太子宜臼。
以褒姒為後,以其子伯服為太子。
宜臼出奔申。
西周地震,三川竭,岐山崩。
太史伯陽父曰:“周将亡矣,禍成矣,無可奈何矣!”褒姒好聞裂缯之聲,王日發缯裂之,以适其意,而不得一笑。
蓋褒姒一笑嫣然,媚人腸胃,王百計誘之而不能得。
先王嘗置烽火,與諸侯約,有寇至則舉火,諸侯各引兵來援。
王欲褒姒笑,乃無故舉烽火。
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時王欲殺太子宜臼,求之于申,申侯弗與,王伐申,申侯與鄫人召西夷犬戎入寇。
王舉烽火征兵,無一人一騎至者。
犬戎遂弒王于骊山下,在位十一年。
犬戎虜褒姒,并殺鄭桓公,盡收周寶賂而去。
秦襄公力戰卻戎,衛武公和晉文侯仇,将兵救周逐戎,鄭世子掘突收父散兵,從諸侯迎故太子宜臼于申,歸即王位,是為平王。
王以豐鎬逼近犬戎,乃東遷洛邑以避之。
秦襄公以兵送王,王始命秦為諸侯,賜以岐豐之地,秦于是始大;命衛侯和為公,賜晉侯仇以河内附庸,而晉始大。
西周遂亡,凡十二主,共三百五十二年而東。
自王室東遷,天子微弱,号誇不行,政由方伯。
未知五霸之起,起自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封弟叔虞于唐,後為晉國。
王在位三十七年崩。
子钊立,是為康王。
成康之際,天下太平,人不犯法,刑措四十餘年不用,在位二十六年崩。
子瑕立,是為昭王。
在位五十一年,周道漸衰。
王巡狩,返濟漢,楚使漢濱人以膠舟乘王,王至中流,膠液船散,王及蔡公皆溺死。
子滿立,是為穆王。
穆王得八駿馬,造父以善禦得幸。
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
徐戎作亂,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穆王畏其逼,分命東方諸侯徐子主之。
徐子,嬴姓也,國方五百裡,行仁義。
得朱弓矢,自以為天瑞,乃稱偃王。
諸侯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
王正西巡狩,樂而忘返,聞徐子僭号,乃命造父為禦而歸,以救偃王之亂。
命楚伐徐,徐子愛民無權,不忍鬥,乃北走彭城,百姓随之萬數。
徐子将死,曰:“吾賴于文德,而不明武備,故至此。
”穆王乃以趙城封造父,其族由此為趙氏。
命呂侯作祥刑。
王在位五十五年崩,壽一百四歲。
子共王繄扈立,在位十二年崩。
子懿王又喜雞立,在位二十五年崩。
弟孝王辟方立,時有商蜚廉、惡來之後曰非子者,好馬,善養息之,王命主馬汧渭之間,馬大蕃息,王封為附庸之君,邑于秦,使續伯翳之後。
天大雨雹,牛馬凍死,江漢冰。
王在位十五年崩。
懿王之子夷王燮立,始下堂而見諸侯,在位十六年崩。
子厲王胡立,以夷公為卿士,專以聚斂圖利為事。
國人謗王,召公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
國人莫敢出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
”召惠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
民亦如之。
今王塞天下之口,而遂上之過,恐為社稷憂。
”弗聽。
于是國人莫敢言。
王心戾虐,萬民弗忍,乃相與畔襲王。
王出奔于彘,太子靖匿召公家,國人圍之。
召公以其子代太子,太子竟得脫。
王在彘不敢歸。
二相周真公、召惠公以太子靖尚幼,乃相與和協,共理國事,号曰共和。
王崩于彘,在位五十一年。
子靖立,是為宣王。
周公、召公輔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治,任申伯、仲山甫、張仲,順天下之人心,而更改其失理之事。
興德教,舉逸士,海内翕然向風。
諸侯複宗周,王化複行。
王嘗晏起,姜後脫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傳母通言于王曰:“妾不才,至使君王樂色而忘德,失禮而晏起,亂之興,自婢子始,敢請罪。
”王曰:“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罪也。
”自是勤于政事,早朝晏罷,卒成中興之名。
時有馬化為人,有兔舞于鎬京之異。
王欲殺其臣杜伯而非其罪,伯之友左儒争之,王不聽,殺杜伯,左儒死之。
因出獵,見杜伯、左儒以朱弓矢射王,中心,王病心痛而崩,在位四十六年。
子幽王宮涅立。
初,夏孔甲時,蔔藏龍斄于椟,傳及商周,莫敢發也。
厲王之末,發而觀之。
漦流于庭,不可除也。
王使婦人裸體噪之,化為鼋,入于王府。
府有童妾,龀齒尚未盡,遭之,既笄而懷孕,積至多年。
至宣王時,乃生一女,以其不夫而育,懼而棄之。
時童謠曰:“厭弧箕服,實亡周國。
”山桑曰厭;弧,弓也;箕,草名,似荻而細,可結為服以盛箭。
王禁國人不得鬻是器。
有夫婦不知,仍鬻桑弧箕服者,王使執而戮之,棄而逃,于道見前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夫婦哀其夜号而取之,逸逃于褒。
褒人褒妁有獄,入是女于王,王置是女于後宮,而舍褒妁之罪。
棄女子出于褒,龍斄肇于夏。
夏姒姓,是為褒姒。
生得兩頰芙蓉,眉清目秀,齒白唇紅。
因是龍精所生,雙彎瘦小,為弓跬裝。
與妲己一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王往後宮,見而愛之,寵幸無比。
生子伯服。
褒姒與虢石父相比,而谮申後及太子宜臼。
王廢申後及太子宜臼。
以褒姒為後,以其子伯服為太子。
宜臼出奔申。
西周地震,三川竭,岐山崩。
太史伯陽父曰:“周将亡矣,禍成矣,無可奈何矣!”褒姒好聞裂缯之聲,王日發缯裂之,以适其意,而不得一笑。
蓋褒姒一笑嫣然,媚人腸胃,王百計誘之而不能得。
先王嘗置烽火,與諸侯約,有寇至則舉火,諸侯各引兵來援。
王欲褒姒笑,乃無故舉烽火。
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時王欲殺太子宜臼,求之于申,申侯弗與,王伐申,申侯與鄫人召西夷犬戎入寇。
王舉烽火征兵,無一人一騎至者。
犬戎遂弒王于骊山下,在位十一年。
犬戎虜褒姒,并殺鄭桓公,盡收周寶賂而去。
秦襄公力戰卻戎,衛武公和晉文侯仇,将兵救周逐戎,鄭世子掘突收父散兵,從諸侯迎故太子宜臼于申,歸即王位,是為平王。
王以豐鎬逼近犬戎,乃東遷洛邑以避之。
秦襄公以兵送王,王始命秦為諸侯,賜以岐豐之地,秦于是始大;命衛侯和為公,賜晉侯仇以河内附庸,而晉始大。
西周遂亡,凡十二主,共三百五十二年而東。
自王室東遷,天子微弱,号誇不行,政由方伯。
未知五霸之起,起自何人,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