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第三卷 第02章 巴黎鳥瞰
關燈
小
中
大
;再是聖約翰教堂,其壯麗的尖頂是有口皆碑的;還有其他二十來座古建築物,并不恥于讓自己巧奪天工的英姿湮沒在這一片混亂的、窄小的、-陰-暗的深街之中。
①據希臘神話,有種帶翼獅身的女怪叫斯芬克司,常叫行人猜謎語,要是猜不中就把行人吃掉;後被猜中,便飛往埃及,化作獅身人面像。
此外,還可以加上十字街頭那些多過絞刑架的飾有雕像的石十字架;越過層層屋頂遠遠可瞥見其圍牆的聖嬰教堂的公墓;從群鐘共鳴街兩座煙突間可望見其頂端的菜市場恥辱柱;矗立在始終擠滿黑壓壓人群的岔路口的特拉瓦十字教堂的梯道;小麥市場一排環形的簡陋房屋;還可以看見菲利浦-奧古斯都古老城牆的片段;散落在房舍當中,塔樓爬滿常春藤,城門殘破,牆壁搖搖欲堕,面目皆非;還有沿岸街,店鋪星羅棋布,屠宰場的剝皮作坊鮮血淋漓;從草料港到主教港,塞納河上船隻熙熙攘攘。
說到這裡,新城的梯形中心地帶在一四八二年是什麼樣子,想必您會有個模糊的印象吧。
除了這兩個街區——一個是宮殿區,另個是住宅區——以外,新城還有一個景觀,那就是從東到西,一條幾乎環繞全城四周的漫長的寺院地帶。
這個地帶位于那圍住巴黎城的碉堡城廓的後面,修道院和小教堂連片,構成巴黎第二道内城垣。
例如,緊靠着小塔林苑,在聖安東街和老聖殿街之間,有聖卡特琳教堂及其一望無邊的田園,隻是由于巴黎城垣擋住了,其界限才沒有再擴展開去。
在聖殿老街和新街之間,坐落着聖殿教堂,屹立在一道築有雉堞的寬闊圍牆中間,一簇塔樓高聳,形單影隻,好不凄涼。
在聖殿新街和聖馬丁街之間,又有聖馬丁修道院,座落在花園中間,築有防禦工事,塔樓連成一片,鐘樓重疊,宛如教皇三重冠,這座教堂巍峨壯麗,堅不可摧,僅次于聖日耳曼-德-普瑞教堂。
在聖馬丁和聖德尼兩條街之間,是三一教堂的一片圍牆。
最後,在聖德尼街和蒙托格伊街之間是修女院,旁邊是奇迹宮廷的腐爛屋頂和殘牆斷壁。
這是混迹于這一由修道院組成的虔誠鍊條中僅有絕無的世俗環節。
在右岸重重疊疊的屋頂中,獨自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還有第四塊區域,位于城牆西角和塞納河下遊的河岸之間,那是擁擠在盧浮宮腳下一個由宮殿和府邸組成的新紐帶。
菲利浦-奧古斯都所建的這座老盧浮宮,龐大無比,其巨大主塔的周圍簇擁着二十三座宛若嫔妃的塔樓,其他許多小塔就更不用說了,這座宮殿遠遠望去,好似鑲嵌在阿郎松府邸和小波旁宮那些峨特式的尖頂之間。
這些連成一片的塔樓,好像希臘神話中的多頭巨蛇,成了巴黎城的巨大守護神,始終昂着二十四個頭,端部屋面大得吓人,或是鉛皮的,或是石闆為鱗的,全都閃爍着金屬的亮光,這巨蛇出人意外地一下子刹住新城西部的外形。
這樣,古羅馬人稱之為島(insula)的這一片浩瀚的市民住宅區,左右兩邊各有一大群密集的宮殿,一邊以小塔宮為首,另一邊則以盧浮宮為首,北邊是一長帶寺院和圍起來的田園,縱目眺望,渾然一體。
這萬千華廈的屋頂有瓦蓋的,也有石闆鋪的,重重疊疊,勾勒出萬般奇怪景觀,而展現在這些華廈之上的則是右岸四十四座教堂的鐘樓,都是紋花細镂,有凹凸花紋的,有格子花紋的;無數街道縱橫交錯;一邊的界限是豎立着方形塔樓(大學城城牆卻是圓形塔樓)的高大牆垣,另一邊則是橫架着座座橋梁和穿行着無數舟船的塞納河。
這便是十五世紀新城的概貌。
城牆外面,城門口緊挨着幾個城關市鎮,但數量少于大學城那邊,也比那邊分散。
巴士底城堡的背後,有二十來所破舊房屋蜷縮在那有着新奇雕塑的福班十字教堂和有着扶壁拱垛的田園聖安東修道院的周圍;然後是隐沒在麥田裡的博潘庫爾鎮;小酒店毗連的庫爾蒂伊歡樂村莊;聖洛朗鎮,遠遠望去,其教堂的鐘樓好像和聖馬丁門的尖塔連接在一起;聖德尼鎮及聖拉德爾遼闊的田園;過了蒙馬爾特門,是白牆環繞的谷倉——艄女修道院,修道院後面,便是蒙馬爾特,石灰石山坡上當時教堂之多大緻與磨坊的數量相當,以後隻剩下磨坊了,因為社會如今隻需要肉體的食糧而已。
最後,過了盧浮宮,牧場上橫着聖奧諾雷鎮,當時規模已十分可觀;還有郁郁蔥蔥的小布列塔尼田莊;還有小豬市,市場中心圓突突地立着一口可怕的大爐,專門用來蒸煮那班制造假錢的人。
在庫爾蒂伊和聖洛朗之間,您的眼睛早已注意到,在荒涼的平原上有一個土丘,頂上有座類似建築物的東西,遠遠望去,好像一座傾頹的柱廊,站立在牆根裸露的屋基上面。
這并非是一座巴特農神宙,也不是奧林匹斯山朱庇特殿堂。
這是鷹山! 我們雖然想盡可能簡單,卻還是逐一列舉了這麼多建築物。
随着我們逐漸勾畫出舊巴黎的總形象時,如果這一長串列舉并沒有在看官心目中把舊巴黎的形象弄得支離破碎的話,那麼,現在便可以用三言兩語予以概括了。
中央是老城島,其形狀活像一隻大烏龜,覆蓋着瓦片屋頂的橋梁好似龜爪,灰色*屋頂宛若龜殼,龜爪就從龜殼下伸了出來。
左邊是狀如梯形的大學城,巨石般的一整塊,堅實,密集,擁擠,布滿尖狀物。
右邊是廣大半圓形的新城,花園和曆史古迹更多。
老城、大學城、新城這三大塊,街道無數,像大理石上密密麻麻的花紋一般。
流經全境的是塞納河,德·普勒爾神父稱之為“塞納-乳-娘”,河上小島、橋梁、舟楫擁塞。
巴黎四周是一望無垠的平原,點綴着千百種農作物,散落着許多美麗的村莊;左邊有伊錫、旺韋爾、沃吉拉爾、蒙特魯日,以及有座圓塔和一座方塔的戎蒂伊,等等;右邊有二十來個村莊,從孔弗蘭直至主教城。
天際,山嶺逶迤、環抱,好像一個面盆的邊緣。
最後,遠處東邊是樊尚林苑及其七座四角塔樓;南邊是比塞特及其尖頂小塔;北邊是聖德尼及其尖頂,西邊是聖克魯及其圓形主塔。
這就是一四八二年的烏鴉①從聖母院鐘樓頂上所見到的巴黎。
然而,像這樣一座都市,伏爾泰卻說在路易十四以前隻有四座美麗的古迹,即索拜學堂的圓頂、聖恩谷教堂、現代的盧浮宮和現已無從查考的另一座,也許是盧森堡宮吧。
幸運的是,盡管如此,伏爾泰還是寫下了《老實人》,仍然是空前絕後最善于冷嘲熱諷的人。
不過,這也正好證明:一個人可以是了不起的天才,卻可能對自己缺乏天資的某種藝術一竅不通。
莫裡哀把拉斐爾②和米凱朗琪羅稱為他們時代的小儒,難道他不是認為很恭維他們嗎? 言歸正傳,還是再回到巴黎和十五世紀這上面來吧。
①拉斐爾(1483—1520),意大利著名的畫家。
②雙關語,烏鴉也喻指教士。
當時巴黎不單是一座美麗的城市而已,而且還是清一色*建築風格的城市,是中世紀建築藝術和中世紀曆史的産物,是一部岩石的編年史。
這是隻由兩層構成的城市,即羅曼層和峨特層,因為羅馬層除了在朱利安的溫泉浴室穿過中世紀堅硬表皮還露出來以外,早已消失了。
至于凱爾特層①,哪怕挖掘許多深井,也無法再找到什麼殘存的東西了。
五十年後,文藝複興崛起,巴黎這種如此嚴格,卻又如此豐富多采的統一性*,摻入了華麗的氣派,叫人眼花缭亂,諸如各種别出心裁的新花樣,各種體系,五花八門的羅馬式半圓拱頂、希臘式圓柱、峨特式扁圓穹窿,十分細膩而又刻意求精的雕刻,對蔓藤花飾和茛菪葉飾的特别愛好,路德的現代建築藝術的異教情調,不一而足。
這樣,巴黎也許更加美麗多姿了,盡管看上去和想起來不如當初那麼和諧。
然而,這一光輝燦爛的時間并不長久。
文藝複興并不是無私的,它不僅要立,而且要破。
它需要地盤,這倒也是實話。
因此,峨特藝術風格的巴黎,完整無缺的時間隻是一刹那而已。
屠宰場聖雅各教堂幾乎尚未峻工,就開始拆毀古老的盧浮宮了。
從此以後,這座偉大城市的面貌日益變得不成樣子了。
羅曼式樣的巴黎在峨特式樣的巴黎的淹沒下消失了,到頭來峨特式樣的巴黎自己也消失了。
誰能說得上代替它的又是怎麼樣的巴黎呢? ①凱爾特人:古代印歐許多種族的總稱,公元前二千年散布在中歐一帶,占據相當于現在的法國、英國、西班牙、北意大利、巴爾幹和小亞細亞等地。
凱爾特藝術的特征是用簡化的線條進行示意,如幾何圖形,尤其是螺旋圖形,弧線和反曲線,常用各種動植物作為裝飾圖案的基礎。
在杜伊勒裡宮①,那是卡特琳·德·梅迪西斯的巴黎;在市政廳,那是亨利二世②的巴黎,兩座大廈還是情趣高雅的;在王宮廣場,是亨利四世③的巴黎,王宮的正面是磚砌的,牆角是石壘的,屋頂是石闆鋪的,不少房屋是三色*的; ① ②亨利二世(1519—1559):法國國王(1547—1559)。
③亨利四世(1553—1610):法國國王(1589—1610)。
“我們痛苦而又憤慨地看到,人們打算擴建、改造、翻修這座令人觀止的宮殿,也就是說想把它破壞殆盡。
如今建築師的手都是粗笨有餘,壓根兒不能去觸摸一下這些文藝複興時代的精緻傑作。
我們一直期望他們不敢冒然這麼做。
況且,拆毀杜伊勒裡宮如今也許不僅僅是一種粗暴行為,連一個汪達爾醉漢也會羞紅了臉,而是一種背叛行徑。
杜伊勒裡宮不但是十六世紀的藝術珍品,而且還是十九世紀的曆史的一頁。
這座王宮已不再屬于國王,它屬于人民。
我們就讓它永遠像今天這個樣子吧!我們的革命已經在它的額上打下烙印。
在它的兩座門面上,一座挨過八月十日的炮彈,另一座遭受過七月二十九日的炮轟。
它是神聖的。
——八三一年四月七日于巴黎”(雨果第五版原注) 一七八九年法國資産階級大革命摧毀了封建專制制度,代之以君主立憲制。
然而,國王與革命之間的妥協是脆弱的。
國王路易十六拒絕廢除貴族特權,拒絕《人權宣言》,對君主立憲制又三心二意,加上移居國外的貴族-陰-謀策劃反革命勾當,以及一七九二年四月對奧地利作戰慘遭失敗,于是一七九二年八月十日,巴黎人民在資産階級激進派的領導下,攻占了杜伊勒裡宮。
路易十六倉皇出逃,但被抓獲,一七九三年一月被送上斷頭台處死。
一八三○年,查理十世頒布了四道敕令:
①據希臘神話,有種帶翼獅身的女怪叫斯芬克司,常叫行人猜謎語,要是猜不中就把行人吃掉;後被猜中,便飛往埃及,化作獅身人面像。
此外,還可以加上十字街頭那些多過絞刑架的飾有雕像的石十字架;越過層層屋頂遠遠可瞥見其圍牆的聖嬰教堂的公墓;從群鐘共鳴街兩座煙突間可望見其頂端的菜市場恥辱柱;矗立在始終擠滿黑壓壓人群的岔路口的特拉瓦十字教堂的梯道;小麥市場一排環形的簡陋房屋;還可以看見菲利浦-奧古斯都古老城牆的片段;散落在房舍當中,塔樓爬滿常春藤,城門殘破,牆壁搖搖欲堕,面目皆非;還有沿岸街,店鋪星羅棋布,屠宰場的剝皮作坊鮮血淋漓;從草料港到主教港,塞納河上船隻熙熙攘攘。
說到這裡,新城的梯形中心地帶在一四八二年是什麼樣子,想必您會有個模糊的印象吧。
除了這兩個街區——一個是宮殿區,另個是住宅區——以外,新城還有一個景觀,那就是從東到西,一條幾乎環繞全城四周的漫長的寺院地帶。
這個地帶位于那圍住巴黎城的碉堡城廓的後面,修道院和小教堂連片,構成巴黎第二道内城垣。
例如,緊靠着小塔林苑,在聖安東街和老聖殿街之間,有聖卡特琳教堂及其一望無邊的田園,隻是由于巴黎城垣擋住了,其界限才沒有再擴展開去。
在聖殿老街和新街之間,坐落着聖殿教堂,屹立在一道築有雉堞的寬闊圍牆中間,一簇塔樓高聳,形單影隻,好不凄涼。
在聖殿新街和聖馬丁街之間,又有聖馬丁修道院,座落在花園中間,築有防禦工事,塔樓連成一片,鐘樓重疊,宛如教皇三重冠,這座教堂巍峨壯麗,堅不可摧,僅次于聖日耳曼-德-普瑞教堂。
在聖馬丁和聖德尼兩條街之間,是三一教堂的一片圍牆。
最後,在聖德尼街和蒙托格伊街之間是修女院,旁邊是奇迹宮廷的腐爛屋頂和殘牆斷壁。
這是混迹于這一由修道院組成的虔誠鍊條中僅有絕無的世俗環節。
在右岸重重疊疊的屋頂中,獨自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還有第四塊區域,位于城牆西角和塞納河下遊的河岸之間,那是擁擠在盧浮宮腳下一個由宮殿和府邸組成的新紐帶。
菲利浦-奧古斯都所建的這座老盧浮宮,龐大無比,其巨大主塔的周圍簇擁着二十三座宛若嫔妃的塔樓,其他許多小塔就更不用說了,這座宮殿遠遠望去,好似鑲嵌在阿郎松府邸和小波旁宮那些峨特式的尖頂之間。
這些連成一片的塔樓,好像希臘神話中的多頭巨蛇,成了巴黎城的巨大守護神,始終昂着二十四個頭,端部屋面大得吓人,或是鉛皮的,或是石闆為鱗的,全都閃爍着金屬的亮光,這巨蛇出人意外地一下子刹住新城西部的外形。
這樣,古羅馬人稱之為島(insula)的這一片浩瀚的市民住宅區,左右兩邊各有一大群密集的宮殿,一邊以小塔宮為首,另一邊則以盧浮宮為首,北邊是一長帶寺院和圍起來的田園,縱目眺望,渾然一體。
這萬千華廈的屋頂有瓦蓋的,也有石闆鋪的,重重疊疊,勾勒出萬般奇怪景觀,而展現在這些華廈之上的則是右岸四十四座教堂的鐘樓,都是紋花細镂,有凹凸花紋的,有格子花紋的;無數街道縱橫交錯;一邊的界限是豎立着方形塔樓(大學城城牆卻是圓形塔樓)的高大牆垣,另一邊則是橫架着座座橋梁和穿行着無數舟船的塞納河。
這便是十五世紀新城的概貌。
城牆外面,城門口緊挨着幾個城關市鎮,但數量少于大學城那邊,也比那邊分散。
巴士底城堡的背後,有二十來所破舊房屋蜷縮在那有着新奇雕塑的福班十字教堂和有着扶壁拱垛的田園聖安東修道院的周圍;然後是隐沒在麥田裡的博潘庫爾鎮;小酒店毗連的庫爾蒂伊歡樂村莊;聖洛朗鎮,遠遠望去,其教堂的鐘樓好像和聖馬丁門的尖塔連接在一起;聖德尼鎮及聖拉德爾遼闊的田園;過了蒙馬爾特門,是白牆環繞的谷倉——艄女修道院,修道院後面,便是蒙馬爾特,石灰石山坡上當時教堂之多大緻與磨坊的數量相當,以後隻剩下磨坊了,因為社會如今隻需要肉體的食糧而已。
最後,過了盧浮宮,牧場上橫着聖奧諾雷鎮,當時規模已十分可觀;還有郁郁蔥蔥的小布列塔尼田莊;還有小豬市,市場中心圓突突地立着一口可怕的大爐,專門用來蒸煮那班制造假錢的人。
在庫爾蒂伊和聖洛朗之間,您的眼睛早已注意到,在荒涼的平原上有一個土丘,頂上有座類似建築物的東西,遠遠望去,好像一座傾頹的柱廊,站立在牆根裸露的屋基上面。
這并非是一座巴特農神宙,也不是奧林匹斯山朱庇特殿堂。
這是鷹山! 我們雖然想盡可能簡單,卻還是逐一列舉了這麼多建築物。
随着我們逐漸勾畫出舊巴黎的總形象時,如果這一長串列舉并沒有在看官心目中把舊巴黎的形象弄得支離破碎的話,那麼,現在便可以用三言兩語予以概括了。
中央是老城島,其形狀活像一隻大烏龜,覆蓋着瓦片屋頂的橋梁好似龜爪,灰色*屋頂宛若龜殼,龜爪就從龜殼下伸了出來。
左邊是狀如梯形的大學城,巨石般的一整塊,堅實,密集,擁擠,布滿尖狀物。
右邊是廣大半圓形的新城,花園和曆史古迹更多。
老城、大學城、新城這三大塊,街道無數,像大理石上密密麻麻的花紋一般。
流經全境的是塞納河,德·普勒爾神父稱之為“塞納-乳-娘”,河上小島、橋梁、舟楫擁塞。
巴黎四周是一望無垠的平原,點綴着千百種農作物,散落着許多美麗的村莊;左邊有伊錫、旺韋爾、沃吉拉爾、蒙特魯日,以及有座圓塔和一座方塔的戎蒂伊,等等;右邊有二十來個村莊,從孔弗蘭直至主教城。
天際,山嶺逶迤、環抱,好像一個面盆的邊緣。
最後,遠處東邊是樊尚林苑及其七座四角塔樓;南邊是比塞特及其尖頂小塔;北邊是聖德尼及其尖頂,西邊是聖克魯及其圓形主塔。
這就是一四八二年的烏鴉①從聖母院鐘樓頂上所見到的巴黎。
然而,像這樣一座都市,伏爾泰卻說在路易十四以前隻有四座美麗的古迹,即索拜學堂的圓頂、聖恩谷教堂、現代的盧浮宮和現已無從查考的另一座,也許是盧森堡宮吧。
幸運的是,盡管如此,伏爾泰還是寫下了《老實人》,仍然是空前絕後最善于冷嘲熱諷的人。
不過,這也正好證明:一個人可以是了不起的天才,卻可能對自己缺乏天資的某種藝術一竅不通。
莫裡哀把拉斐爾②和米凱朗琪羅稱為他們時代的小儒,難道他不是認為很恭維他們嗎? 言歸正傳,還是再回到巴黎和十五世紀這上面來吧。
①拉斐爾(1483—1520),意大利著名的畫家。
②雙關語,烏鴉也喻指教士。
當時巴黎不單是一座美麗的城市而已,而且還是清一色*建築風格的城市,是中世紀建築藝術和中世紀曆史的産物,是一部岩石的編年史。
這是隻由兩層構成的城市,即羅曼層和峨特層,因為羅馬層除了在朱利安的溫泉浴室穿過中世紀堅硬表皮還露出來以外,早已消失了。
至于凱爾特層①,哪怕挖掘許多深井,也無法再找到什麼殘存的東西了。
五十年後,文藝複興崛起,巴黎這種如此嚴格,卻又如此豐富多采的統一性*,摻入了華麗的氣派,叫人眼花缭亂,諸如各種别出心裁的新花樣,各種體系,五花八門的羅馬式半圓拱頂、希臘式圓柱、峨特式扁圓穹窿,十分細膩而又刻意求精的雕刻,對蔓藤花飾和茛菪葉飾的特别愛好,路德的現代建築藝術的異教情調,不一而足。
這樣,巴黎也許更加美麗多姿了,盡管看上去和想起來不如當初那麼和諧。
然而,這一光輝燦爛的時間并不長久。
文藝複興并不是無私的,它不僅要立,而且要破。
它需要地盤,這倒也是實話。
因此,峨特藝術風格的巴黎,完整無缺的時間隻是一刹那而已。
屠宰場聖雅各教堂幾乎尚未峻工,就開始拆毀古老的盧浮宮了。
從此以後,這座偉大城市的面貌日益變得不成樣子了。
羅曼式樣的巴黎在峨特式樣的巴黎的淹沒下消失了,到頭來峨特式樣的巴黎自己也消失了。
誰能說得上代替它的又是怎麼樣的巴黎呢? ①凱爾特人:古代印歐許多種族的總稱,公元前二千年散布在中歐一帶,占據相當于現在的法國、英國、西班牙、北意大利、巴爾幹和小亞細亞等地。
凱爾特藝術的特征是用簡化的線條進行示意,如幾何圖形,尤其是螺旋圖形,弧線和反曲線,常用各種動植物作為裝飾圖案的基礎。
在杜伊勒裡宮①,那是卡特琳·德·梅迪西斯的巴黎;在市政廳,那是亨利二世②的巴黎,兩座大廈還是情趣高雅的;在王宮廣場,是亨利四世③的巴黎,王宮的正面是磚砌的,牆角是石壘的,屋頂是石闆鋪的,不少房屋是三色*的; ① ②亨利二世(1519—1559):法國國王(1547—1559)。
③亨利四世(1553—1610):法國國王(1589—1610)。
“我們痛苦而又憤慨地看到,人們打算擴建、改造、翻修這座令人觀止的宮殿,也就是說想把它破壞殆盡。
如今建築師的手都是粗笨有餘,壓根兒不能去觸摸一下這些文藝複興時代的精緻傑作。
我們一直期望他們不敢冒然這麼做。
況且,拆毀杜伊勒裡宮如今也許不僅僅是一種粗暴行為,連一個汪達爾醉漢也會羞紅了臉,而是一種背叛行徑。
杜伊勒裡宮不但是十六世紀的藝術珍品,而且還是十九世紀的曆史的一頁。
這座王宮已不再屬于國王,它屬于人民。
我們就讓它永遠像今天這個樣子吧!我們的革命已經在它的額上打下烙印。
在它的兩座門面上,一座挨過八月十日的炮彈,另一座遭受過七月二十九日的炮轟。
它是神聖的。
——八三一年四月七日于巴黎”(雨果第五版原注) 一七八九年法國資産階級大革命摧毀了封建專制制度,代之以君主立憲制。
然而,國王與革命之間的妥協是脆弱的。
國王路易十六拒絕廢除貴族特權,拒絕《人權宣言》,對君主立憲制又三心二意,加上移居國外的貴族-陰-謀策劃反革命勾當,以及一七九二年四月對奧地利作戰慘遭失敗,于是一七九二年八月十日,巴黎人民在資産階級激進派的領導下,攻占了杜伊勒裡宮。
路易十六倉皇出逃,但被抓獲,一七九三年一月被送上斷頭台處死。
一八三○年,查理十世頒布了四道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