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第三卷 第02章 巴黎鳥瞰
關燈
小
中
大
做草倉;還有田園聖母院,裡面有拜占庭風格的鑲嵌畫。
最後,視線越過平野的夏特赫寺院——與司法宮同時代的富麗堂皇的建築物,有着分隔成格子狀的小花園——,再越過少有人迹的沃維爾廢墟,向西望去便是聖日耳曼—德—普瑞教堂的三座羅曼式尖形屋頂。
聖日耳曼鎮已是一個大市鎮,有十五到二十條街道。
①著名的染印家族。
②胖子路易,即路易六世(1081—1317),法國國王(1108—1137)。
聖絮爾皮斯修道院的尖頂鐘樓就在鎮上的一角。
在其近旁,可以分辨出聖日耳曼集市場的四邊形圍牆,時至今日,依然是個市場;接着是寺院住持的恥辱柱,那是漂亮的小圓塔,塔頂有個鉛皮的塔錐。
磚瓦坊和通往公用烘爐的窯爐街,都在更遠的地方,磨坊在街盡頭的土丘上,還有麻風病院那座孤零零的偏僻小房子。
然而,特别引人注目,叫人久久凝視的,還是聖日耳曼—德—普瑞修道院本身。
誠然,這座寺院,落落大方,既像一座教堂,又像一座領主府第,稱得上是修道院宮殿,巴黎曆任主教都以在此留宿一夜為榮;還有那齋堂,建築師把它造得非同凡響,其氣派、美觀、花瓣格子窗的壯麗,都像是主教堂似的;還有那恭奉聖母的雅緻的小教堂,那宏大的僧舍,那寬闊的一個個花園,那狼牙閘門,那吊橋,那看上去像是把四周綠茵剪成一個個缺口的牆垛子,以及那常有武士的甲胄與主教金光閃閃的道袍交互輝映的座座庭院,所有這一切都圍繞着那座落在峨特式後殿的三座半圓拱頂的高尖塔而聯系在一起,猶如一幅光輝燦爛的畫圖挂在天際。
在大學城長久留連之後,末了,您再轉向右岸,縱目眺望新城,景色*頓時改變了。
其實,新城比大學城廣大得多,卻不像大學城那樣渾然一體。
一眼便可以看出,新城分成好幾大片、景象迥異。
首先,在東邊,新城的這一部分今天仍然沿用加缪洛熱納①誘使恺撒陷入泥潭的那片沼澤為名。
在十五世紀,那裡宮殿如林,這一大片屋宇直抵河邊。
儒伊公館、桑斯公館、巴爾博公館和王後行宮這四座府第幾乎緊連在一起,其石闆屋頂和細長的角樓都倒映在塞納河中。
①加缪洛熱納:高盧人的首領,卒于公元前五十一年,曾把恺撒的大将及其軍隊誘入沼澤。
這四座廈都座落在諾南迪埃爾街和塞萊斯坦修道院之間,四座府邸的山牆和雉堞被修道院的尖頂一襯托,輪廓線益發顯得優雅飄逸。
這些豪華公館的前面,盡管有若幹暗綠色*的破房子瀕臨水邊,卻遮不住公館正面的美麗棱角,遮不住公館寬大的石框方形格子窗、堆滿塑像的尖拱門廊、棱角總是那樣分明的牆垣的尖脊,也遮不住所有這一切美妙的建築奇珍。
正是這些建築奇珍,才使得峨特藝術看來又重新與每座宏偉建築物結合在一起。
這一座座華麗公館的後面,是巧奪天工的聖波爾行宮的圍牆,它伸向四面八方,廣闊無邊,形式多樣,時而像一座城堡,有着斷垣、綠籬和雉堞,時而像一座女修道院,隐沒在大樹之中。
聖波爾行宮廣大無比,法蘭西國王在這裡足可以冠冕堂皇地安頓二十二位諸如王太子或勃艮第公爵這樣身份的王親國戚,以及他們成群的仆役和侍從,且不談那班大領主了;皇帝來巴黎觀光時也在這裡下榻;還有社會名流在這行宮裡也各有單獨的宅邸。
這裡不妨說一下,當時一個王爺的寓所起碼不少于十一個房間,從金碧輝煌的卧室直至祈禱室,應有盡有,姑且不談一道道長廊,一間間浴室,一個個爐竈房,以及每套寓所必備的其他“額外空地”;更不用說國王的每位佳賓專用的一座座花園;也不必說大大小小的廚房、地窖、配膳室、家人公共膳堂;還有一些家禽飼養場,設有二十二個通用實驗室,從燒烤到配酒都研究;還有千百種娛樂,什麼曲棍球啦,手網球啦,鐵環球啦;還有養禽欄,養魚池,馴馬場,馬廄,牛羊圈;圖書室,兵器室和打鐵場。
這就是當時一座宮殿、一座盧浮宮、一座聖波爾行宮的情況。
一座城中之城。
從我們所在的聖母院鐘樓上眺望聖波爾行宮,它雖然被上述四座公館幾乎遮住了一半,但依然很浩大,看起來美不勝收。
可以很清楚分辨出那三座被查理五世合并為這座行宮的大廈,盡管它們由幾道帶有彩色*玻璃窗和小圓柱的長廊與行宮主體建築巧妙地緊緊連結在一起。
這三座大廈是小缪斯府邸、聖莫爾神父府邸和埃唐普伯爵府邸。
小缪斯府邸,屋頂邊緣裝飾着花邊形欄杆,神采優雅;聖莫爾神父府邸,地形起伏如一座碉堡,有一座大炮台,許多箭孔、槍眼、鐵雀①,薩克遜式寬闊大門上端,在吊橋的兩邊槽口之間,刻有神父的紋章;埃唐普伯爵府邸,主樓頂層已經坍塌,看起來呈圓形,缺口比比皆是,好似一個雞冠;老橡樹三五成叢,疏疏落落,好像一朵朵偌大的花萊;個個水池,池水清澈,光影掩映,漣漪粼粼,有幾隻天鵝在戲水;還有許多庭院,可以看見其中一段段如畫的景色*。
社會名流公館,尖拱低矮,薩克遜式柱子粗短,狼牙閘門一道道,好像獅子吼叫個不停②;穿過這一切可以望見聖母瑪麗亞教堂斑剝的尖塔;左邊,還有巴黎府尹公館,兩側是四座精工镂空的小塔;正中深處才是真正的聖波爾行宮,門面一再增多,自查理五世起接二連三地不斷對行宮進行妝扮修飾,雜亂無章,畫蛇添足,兩百年來建築師個個随心所欲,在其各座小教堂任意增添半圓後殿,在其道道長廊上任意砌起山牆,在其屋頂上任意豎起無鐵雀指城牆外部的突角,用以防備敵人爬牆襲擊。
①社會名流公館在法文中稱“雄獅公館”,所以這裡才用“獅子吼叫”這個譬喻。
②數随風轉動的風标;行宮的兩座高塔相連,圓錐形頂蓋的底部圍着一道垛子,頂蓋看起來就像卷邊的尖帽。
我們的目光繼續朝這伸向遠處的圓形行宮一層層往上攀登,視線越過新城聖安東街那條在鱗次栉比的屋頂之間的峽谷,便可以看到——我們總是隻談主要的文物——昂古萊姆府邸,一座經過好幾個時期才告成的龐大建築物。
其中有些部分簇新雪白,在整體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就好比一件藍色*短外套補了一塊紅補丁。
不過,這座現代式樣的宮殿,屋頂又尖又高,顯得很離奇,而且屋頂上布滿镂花的天溝,又用鉛皮把屋頂覆蓋住,鉛皮上有着許多閃閃發亮的鍍金的銅鑲嵌細作,形成千姿百态的花藤共飾,輕舒慢展。
這如此奇妙鑲嵌的屋頂,就從這座古老建築物的暗褐色*殘敗景象中脫穎而出,顯得分外飄逸。
這座古老建築物的那些古老肥大塔樓,由于年久失修而中間凸起,宛如大酒桶由于腐爛而傾頹下來,從上到下裂開,看上去就像解開鈕扣而袒露在外的一個個大肚皮。
後面豎立着小塔宮,塔樓尖頂林立。
不論舉目世上何方,不論是香博爾①,還是阿朗布拉②,也比不上這裡那樣神奇,那樣虛渺,那樣引人入勝。
那一片林立的尖塔、小鐘樓、煙囪、風标、螺旋梯、螺栓,還有許多像是同個模子制出來的穿孔的燈籠,以及連片的樓台亭閣,成簇的紡缍形小塔(當時把小塔tourelle這個詞稱為tournelle),形狀各種各樣,高低大小不一,風貌千姿百态。
整個昂古萊姆府邸,就好像是一個巨大的石塊棋盤。
①阿朗布拉:格拉納達阿拉伯君主的古都城,始建于一二三八年。
王宮興建于十四世紀,是中世紀伊斯蘭教宮殿建築藝術的傑作之一。
②香博爾,即香博爾行宮,位于現在的盧瓦爾——歇爾省,是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珍品之一。
小塔宮右邊,是一座座墨黑的高大炮台,溝塹環繞,像是用一根繩子把它們捆紮在一起,彼此契合。
隻見那座主樓上槍眼比窗戶要多得多,那個吊橋總是高高吊起,那道狼牙閘門老是落下,這就是巴士底城堡。
從城垛子中間伸出來一個個黑喙,遠遠望去以為是承溜,其實全是大炮。
在這座可怕的城堡腳下,處在其炮彈的威脅之下,那便是聖安東門,深藏在兩座炮台之間。
過了小塔宮,直至查理五世興建的城牆,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片莊稼,一座座林苑,宛如一張柔軟的地毯,隻見其間綠樹成蔭,花團錦簇。
在林苑中央,樹木繁茂,幽徑交錯,一看這樹林和曲徑的迷宮,便可認出這就是路易十一賞賜給科瓦蒂埃的那座名聞遐迩的迷宮花園。
這位大夫的觀象台高踞于迷宮之上,仿佛是一根孤零零的大圓柱,柱頂盤卻是一間小屋。
他就在這間小藥房裡進行了不起的星相學研究。
如今這裡是王宮廣場。
正如前述,我們隻提到了王宮幾處出類拔萃的建築物,目的是想讓看官對宮殿區約略有個印象。
宮殿區占據着查理五世城牆與東邊塞納河之間的夾角。
新城的中心是一大堆平民百姓的住宅。
實際上,新城通往右岸的三座橋梁便是從這裡開始的。
總是橋梁先産生民宅,然後才産生王宮的。
這一大堆市民住宅,好像蜂房似地擁擠在一起,卻也不無其美觀之處。
一個京城的屋頂大都在此,宛如一個大海的波濤,蔚為壯觀。
首先,大街小巷,縱橫交錯,在這一整塊群體中景象紛呈,煞是有趣。
以菜市場為中心,街道四方輻辏,好比一顆巨星輻射出萬道金光。
聖德尼大街和聖馬丁大街,岔道難以勝數,就像兩棵大樹,枝桠交錯,緊挨着往上猛長。
還有許許多多彎彎曲曲的線路,諸如石膏坊街,玻璃坊街,織布坊街,等等,蜿蜒于整個區域。
還有不少美麗的屋宇,拔地而起,刺破那一片山牆海洋的石化波濤:那就是小堡。
小堡屹立在錢币兌換所橋頭,而橋後,塞納河河水在水磨橋的輪扇下翻滾;當時的小堡,已不是叛教者朱利安時代那種羅馬式樣的炮樓,而是十三世紀封建時代的炮台,石頭非常堅硬,就是鐵鎬刨三個鐘頭也啃不下拳頭大的一塊來。
除了小堡,還有屠宰場聖雅各教堂的華麗方形鐘樓,各個牆角布滿雕像,盡管十五世紀時尚未峻工,卻已經叫人贊歎不已了。
當時鐘樓尤其還沒有那四隻直至今日仍然蹲坐在屋頂四角的怪獸,這四隻怪獸看上去像是四個獅身人面像,要人看見新巴黎時非去解開舊巴黎的謎不可①。
雕刻家羅爾隻是到了一五二六年才把它們安放上去。
他一番嘔心瀝血隻掙得二十法朗。
再則,就是朝向河灘廣場的柱子閣,我們在前面已向看官略做介紹了。
然後是聖熱爾韋教堂,後來增建了一座高雅的門廊,把教堂糟塌了;再是聖梅裡教堂,其古老的尖拱建築幾乎還是半圓拱腹的式樣
最後,視線越過平野的夏特赫寺院——與司法宮同時代的富麗堂皇的建築物,有着分隔成格子狀的小花園——,再越過少有人迹的沃維爾廢墟,向西望去便是聖日耳曼—德—普瑞教堂的三座羅曼式尖形屋頂。
聖日耳曼鎮已是一個大市鎮,有十五到二十條街道。
①著名的染印家族。
②胖子路易,即路易六世(1081—1317),法國國王(1108—1137)。
聖絮爾皮斯修道院的尖頂鐘樓就在鎮上的一角。
在其近旁,可以分辨出聖日耳曼集市場的四邊形圍牆,時至今日,依然是個市場;接着是寺院住持的恥辱柱,那是漂亮的小圓塔,塔頂有個鉛皮的塔錐。
磚瓦坊和通往公用烘爐的窯爐街,都在更遠的地方,磨坊在街盡頭的土丘上,還有麻風病院那座孤零零的偏僻小房子。
然而,特别引人注目,叫人久久凝視的,還是聖日耳曼—德—普瑞修道院本身。
誠然,這座寺院,落落大方,既像一座教堂,又像一座領主府第,稱得上是修道院宮殿,巴黎曆任主教都以在此留宿一夜為榮;還有那齋堂,建築師把它造得非同凡響,其氣派、美觀、花瓣格子窗的壯麗,都像是主教堂似的;還有那恭奉聖母的雅緻的小教堂,那宏大的僧舍,那寬闊的一個個花園,那狼牙閘門,那吊橋,那看上去像是把四周綠茵剪成一個個缺口的牆垛子,以及那常有武士的甲胄與主教金光閃閃的道袍交互輝映的座座庭院,所有這一切都圍繞着那座落在峨特式後殿的三座半圓拱頂的高尖塔而聯系在一起,猶如一幅光輝燦爛的畫圖挂在天際。
在大學城長久留連之後,末了,您再轉向右岸,縱目眺望新城,景色*頓時改變了。
其實,新城比大學城廣大得多,卻不像大學城那樣渾然一體。
一眼便可以看出,新城分成好幾大片、景象迥異。
首先,在東邊,新城的這一部分今天仍然沿用加缪洛熱納①誘使恺撒陷入泥潭的那片沼澤為名。
在十五世紀,那裡宮殿如林,這一大片屋宇直抵河邊。
儒伊公館、桑斯公館、巴爾博公館和王後行宮這四座府第幾乎緊連在一起,其石闆屋頂和細長的角樓都倒映在塞納河中。
①加缪洛熱納:高盧人的首領,卒于公元前五十一年,曾把恺撒的大将及其軍隊誘入沼澤。
這四座廈都座落在諾南迪埃爾街和塞萊斯坦修道院之間,四座府邸的山牆和雉堞被修道院的尖頂一襯托,輪廓線益發顯得優雅飄逸。
這些豪華公館的前面,盡管有若幹暗綠色*的破房子瀕臨水邊,卻遮不住公館正面的美麗棱角,遮不住公館寬大的石框方形格子窗、堆滿塑像的尖拱門廊、棱角總是那樣分明的牆垣的尖脊,也遮不住所有這一切美妙的建築奇珍。
正是這些建築奇珍,才使得峨特藝術看來又重新與每座宏偉建築物結合在一起。
這一座座華麗公館的後面,是巧奪天工的聖波爾行宮的圍牆,它伸向四面八方,廣闊無邊,形式多樣,時而像一座城堡,有着斷垣、綠籬和雉堞,時而像一座女修道院,隐沒在大樹之中。
聖波爾行宮廣大無比,法蘭西國王在這裡足可以冠冕堂皇地安頓二十二位諸如王太子或勃艮第公爵這樣身份的王親國戚,以及他們成群的仆役和侍從,且不談那班大領主了;皇帝來巴黎觀光時也在這裡下榻;還有社會名流在這行宮裡也各有單獨的宅邸。
這裡不妨說一下,當時一個王爺的寓所起碼不少于十一個房間,從金碧輝煌的卧室直至祈禱室,應有盡有,姑且不談一道道長廊,一間間浴室,一個個爐竈房,以及每套寓所必備的其他“額外空地”;更不用說國王的每位佳賓專用的一座座花園;也不必說大大小小的廚房、地窖、配膳室、家人公共膳堂;還有一些家禽飼養場,設有二十二個通用實驗室,從燒烤到配酒都研究;還有千百種娛樂,什麼曲棍球啦,手網球啦,鐵環球啦;還有養禽欄,養魚池,馴馬場,馬廄,牛羊圈;圖書室,兵器室和打鐵場。
這就是當時一座宮殿、一座盧浮宮、一座聖波爾行宮的情況。
一座城中之城。
從我們所在的聖母院鐘樓上眺望聖波爾行宮,它雖然被上述四座公館幾乎遮住了一半,但依然很浩大,看起來美不勝收。
可以很清楚分辨出那三座被查理五世合并為這座行宮的大廈,盡管它們由幾道帶有彩色*玻璃窗和小圓柱的長廊與行宮主體建築巧妙地緊緊連結在一起。
這三座大廈是小缪斯府邸、聖莫爾神父府邸和埃唐普伯爵府邸。
小缪斯府邸,屋頂邊緣裝飾着花邊形欄杆,神采優雅;聖莫爾神父府邸,地形起伏如一座碉堡,有一座大炮台,許多箭孔、槍眼、鐵雀①,薩克遜式寬闊大門上端,在吊橋的兩邊槽口之間,刻有神父的紋章;埃唐普伯爵府邸,主樓頂層已經坍塌,看起來呈圓形,缺口比比皆是,好似一個雞冠;老橡樹三五成叢,疏疏落落,好像一朵朵偌大的花萊;個個水池,池水清澈,光影掩映,漣漪粼粼,有幾隻天鵝在戲水;還有許多庭院,可以看見其中一段段如畫的景色*。
社會名流公館,尖拱低矮,薩克遜式柱子粗短,狼牙閘門一道道,好像獅子吼叫個不停②;穿過這一切可以望見聖母瑪麗亞教堂斑剝的尖塔;左邊,還有巴黎府尹公館,兩側是四座精工镂空的小塔;正中深處才是真正的聖波爾行宮,門面一再增多,自查理五世起接二連三地不斷對行宮進行妝扮修飾,雜亂無章,畫蛇添足,兩百年來建築師個個随心所欲,在其各座小教堂任意增添半圓後殿,在其道道長廊上任意砌起山牆,在其屋頂上任意豎起無鐵雀指城牆外部的突角,用以防備敵人爬牆襲擊。
①社會名流公館在法文中稱“雄獅公館”,所以這裡才用“獅子吼叫”這個譬喻。
②數随風轉動的風标;行宮的兩座高塔相連,圓錐形頂蓋的底部圍着一道垛子,頂蓋看起來就像卷邊的尖帽。
我們的目光繼續朝這伸向遠處的圓形行宮一層層往上攀登,視線越過新城聖安東街那條在鱗次栉比的屋頂之間的峽谷,便可以看到——我們總是隻談主要的文物——昂古萊姆府邸,一座經過好幾個時期才告成的龐大建築物。
其中有些部分簇新雪白,在整體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就好比一件藍色*短外套補了一塊紅補丁。
不過,這座現代式樣的宮殿,屋頂又尖又高,顯得很離奇,而且屋頂上布滿镂花的天溝,又用鉛皮把屋頂覆蓋住,鉛皮上有着許多閃閃發亮的鍍金的銅鑲嵌細作,形成千姿百态的花藤共飾,輕舒慢展。
這如此奇妙鑲嵌的屋頂,就從這座古老建築物的暗褐色*殘敗景象中脫穎而出,顯得分外飄逸。
這座古老建築物的那些古老肥大塔樓,由于年久失修而中間凸起,宛如大酒桶由于腐爛而傾頹下來,從上到下裂開,看上去就像解開鈕扣而袒露在外的一個個大肚皮。
後面豎立着小塔宮,塔樓尖頂林立。
不論舉目世上何方,不論是香博爾①,還是阿朗布拉②,也比不上這裡那樣神奇,那樣虛渺,那樣引人入勝。
那一片林立的尖塔、小鐘樓、煙囪、風标、螺旋梯、螺栓,還有許多像是同個模子制出來的穿孔的燈籠,以及連片的樓台亭閣,成簇的紡缍形小塔(當時把小塔tourelle這個詞稱為tournelle),形狀各種各樣,高低大小不一,風貌千姿百态。
整個昂古萊姆府邸,就好像是一個巨大的石塊棋盤。
①阿朗布拉:格拉納達阿拉伯君主的古都城,始建于一二三八年。
王宮興建于十四世紀,是中世紀伊斯蘭教宮殿建築藝術的傑作之一。
②香博爾,即香博爾行宮,位于現在的盧瓦爾——歇爾省,是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珍品之一。
小塔宮右邊,是一座座墨黑的高大炮台,溝塹環繞,像是用一根繩子把它們捆紮在一起,彼此契合。
隻見那座主樓上槍眼比窗戶要多得多,那個吊橋總是高高吊起,那道狼牙閘門老是落下,這就是巴士底城堡。
從城垛子中間伸出來一個個黑喙,遠遠望去以為是承溜,其實全是大炮。
在這座可怕的城堡腳下,處在其炮彈的威脅之下,那便是聖安東門,深藏在兩座炮台之間。
過了小塔宮,直至查理五世興建的城牆,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片莊稼,一座座林苑,宛如一張柔軟的地毯,隻見其間綠樹成蔭,花團錦簇。
在林苑中央,樹木繁茂,幽徑交錯,一看這樹林和曲徑的迷宮,便可認出這就是路易十一賞賜給科瓦蒂埃的那座名聞遐迩的迷宮花園。
這位大夫的觀象台高踞于迷宮之上,仿佛是一根孤零零的大圓柱,柱頂盤卻是一間小屋。
他就在這間小藥房裡進行了不起的星相學研究。
如今這裡是王宮廣場。
正如前述,我們隻提到了王宮幾處出類拔萃的建築物,目的是想讓看官對宮殿區約略有個印象。
宮殿區占據着查理五世城牆與東邊塞納河之間的夾角。
新城的中心是一大堆平民百姓的住宅。
實際上,新城通往右岸的三座橋梁便是從這裡開始的。
總是橋梁先産生民宅,然後才産生王宮的。
這一大堆市民住宅,好像蜂房似地擁擠在一起,卻也不無其美觀之處。
一個京城的屋頂大都在此,宛如一個大海的波濤,蔚為壯觀。
首先,大街小巷,縱橫交錯,在這一整塊群體中景象紛呈,煞是有趣。
以菜市場為中心,街道四方輻辏,好比一顆巨星輻射出萬道金光。
聖德尼大街和聖馬丁大街,岔道難以勝數,就像兩棵大樹,枝桠交錯,緊挨着往上猛長。
還有許許多多彎彎曲曲的線路,諸如石膏坊街,玻璃坊街,織布坊街,等等,蜿蜒于整個區域。
還有不少美麗的屋宇,拔地而起,刺破那一片山牆海洋的石化波濤:那就是小堡。
小堡屹立在錢币兌換所橋頭,而橋後,塞納河河水在水磨橋的輪扇下翻滾;當時的小堡,已不是叛教者朱利安時代那種羅馬式樣的炮樓,而是十三世紀封建時代的炮台,石頭非常堅硬,就是鐵鎬刨三個鐘頭也啃不下拳頭大的一塊來。
除了小堡,還有屠宰場聖雅各教堂的華麗方形鐘樓,各個牆角布滿雕像,盡管十五世紀時尚未峻工,卻已經叫人贊歎不已了。
當時鐘樓尤其還沒有那四隻直至今日仍然蹲坐在屋頂四角的怪獸,這四隻怪獸看上去像是四個獅身人面像,要人看見新巴黎時非去解開舊巴黎的謎不可①。
雕刻家羅爾隻是到了一五二六年才把它們安放上去。
他一番嘔心瀝血隻掙得二十法朗。
再則,就是朝向河灘廣場的柱子閣,我們在前面已向看官略做介紹了。
然後是聖熱爾韋教堂,後來增建了一座高雅的門廊,把教堂糟塌了;再是聖梅裡教堂,其古老的尖拱建築幾乎還是半圓拱腹的式樣